機遇:信息化的系統性變革
教育信息化2.0的目標,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品質,構建新時代教育的新生態,其核心是讓信息化推動教育生態的變革。我們應站在更高層級的大教育角度,宏觀地看待教育信息化在促進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由于教育信息化2.0建立在新媒體、新技術的最新發展上(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社交網絡等),因此,也要從技術對教育的具體影響的微觀層面來落實。
教育信息化2.0是從政府層面提出的關于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因此,它為學校對接教育現代化的具體目標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綱領性指引,同時必然也帶來學校結構與形態的變革,且這種變革是系統性的,如圖2所示。從教育信息化2.0的“人本 智能 生態”的理念出發,學校生態重構的價值目標,應是通過個性化的服務促進師生的發展。
圍繞該目標,學校建設的方向應是問題導向,解決面向師生個性化服務中的主要問題。
從學習環境來看,應能夠創設無邊界的環境支持師生的個性化發展;
從學習空間來看,應是能夠感知學生的特征,適配學生的學習需求的;
從學習方式來看,應能夠支持靈活可變的學習方式。
此外,課程體系應是層次可選的,學習資源應能夠提供精準服務,社會聯結應緊密順暢,管理體系應支持極致管理的智能決策。
挑戰:依托于智慧校園實施路徑的迷思
如前所述,教育信息化2.0關于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指引是全方位、系統性的,目標也是明確的,但如何將設計藍圖轉換為具體的建設策略,目前尚未形成統一共識。特別是在如何借助科技和數據理解教師和學生的需求方面,以及支持師生的個性化服務方面,缺少系統化的論述和成熟的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方案。當前,各地較多地將智慧校園視為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支撐,在研究和實踐中均呈現出了一種“泛化”的傾向:
智慧校園研究領域的泛化
國內關于智慧校園的研究自2010年就開始了,早于教育信息化2.0概念的產生,也早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新周期。以國內最大的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CKNI)為數據來源,對主題為“智慧教育”或者“智慧學習”或者“智慧校園”,時間跨度從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20日的文獻進行檢索,剔除無效或相關度低的論文后,共收集有效論文2596篇。采用文獻計量法,從研究趨勢、高頻關鍵詞聚類和知識圖譜三個維度,對智慧校園的研究生態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顯示,當前智慧校園研究集中凸顯三方面問題:
一是研究熱點的泛化。由于對“智慧”的解讀缺少統一的共識,各類新技術均被納入智慧校園的研究框架,且熱點輪換頻繁;
二是將“智慧”片面等同于“分析”。雖強調數據應用價值和分析的策略,但缺少系統化的數據建模分析;
三是對教育信息化2.0中的“生態”、“人本”、“智能”三要素的關注不足。
研究術語中“智慧”的“泛化”,導致智慧校園的研究容易失去焦點,降低了相關研究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02
智慧校園實踐領域的泛化
智慧校園實踐領域的泛化,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是“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概念的混用,如,有些學校認為只需在原有數字校園的基礎上,升級部分新裝備(如,移動學習相關裝備、物聯網相關裝備、無線校園相關裝備等);
二是以局部應用替代學校整個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在各個地區大面積建設智慧校園的大背景下,以“智慧校園”標簽出現的學校(如,智慧校園示范校、智慧校園樣板校等&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體量,但這些學校大多僅是在“智慧校園”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應用維度做了一些探索,遠沒有達到校園整體“智慧”的程度;
三是數據的價值并沒有完全體現,導致智慧化程度普遍不高,特別是相關企業仍以自身的產品為導向引導用戶,導致在數字化校園階段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島”現象,在當前智慧校園中仍然普遍存在,以“數據驅動教育智慧”尚未能完全實現。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智慧校園”作為已經發展多年的概念,在研究和實踐中遠未達到成熟的程度,其“泛化”傾向有可能影響其在教育信息化2.0建設中的指向性作用。由于缺少清晰的結構性框架與可視化模型,“智慧校園”在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需要重新定義,以更智能、更生態、更人本的樣態出現,從而服務教育信息化2.0時代學校發展的系統性變革需求。
產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編輯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進行審核處理。本文節選自:《遠程教育雜志》,作者:曹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