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研究初探
(中國電化教育協會,北京 100031)
[摘要]我國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已經是當務之急,美國的教育技術標準對我國這一標準的制定具有借鑒意義,我國應在參考引進國外標準的同時,結合中國國情,做好本土化研究工作,注意與新課程的標準結合,注意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和教育技術的發展,在國家教育部有關司局的領導下,組織課題組,以來自全國的課例為研究基礎,開展課題研究,最終完成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
[關鍵詞]教育技術;標準;制定;研究;設想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教育技術標準則是衡量教育技術的準則。當前我們能看到的國內外教育技術類標準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軟硬件技術標準,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物理性技術的統一性。如教育部制定的《現代遠程教育技術規范(教學資源相關部分)V1.0版》,目的是教育資源的有效交流和共享;二是行為、素養性規范,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習對象掌握教育技術知識和能力的整體性水平與程度。如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制定的《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目的是衡量中小學生掌握教育技術的尺度和質量水平。本文專門研究我國的后一類標準。
一、制定教育技術標準的現實意義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既深刻地改變著教育的傳統面貌,又迅速地提升著受教育者的教育技術素養。但長期以來,我們對這種素養的形成缺乏精細的研究和評價,缺乏具體的構想,更沒有使這種構想變成標準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教育技術標準化研究的發展。什么樣的學習者,在什么樣的發展階段,在什么樣的學習環境中,教育技術素養應達到什么樣的水平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現在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解決了,制定我國的教育技術標準的時機已經到來。它的直接誘因和外部客觀條件是;我國基礎教育國家課程標準的頒布(提出需求,提供參照條件)和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的引進(提供借鑒和參考模式)。
1.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的推行需要教育技術標準的配合
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綱要的主旨是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目前已公布了18個學科的國家課程標準,實驗工作正在全國展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它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使用教育技術的依據。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現代意識的形成和教育技術素養的養成,特別明顯的是把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信息化社會要求的量化指標,如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網上學習在內的多媒體技術方法的運用,分別成為各科標準的重要內容。我們認為這是新標準超過舊大綱的具體表現,但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這些技術的要求如何與課程的學習交融在一起?如何針對不同年級階段的需要提出掌握必要的技術?師生雙方在課程的學習中如何把握技術運用的尺度?這些問題正是教育技術標準應解決的。因此我們說,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已經是當務之急。標準的編制不只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它將影響新課程標準、新教材的實驗工作。
2.為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開設和教材的編寫提供判斷的準則
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正在經歷從單一化向多樣化方向發展的歷史階段。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豐富了我國的課程體系,有關信息技術教育的教材更是各地都在開發,版本眾多。在此情況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就是給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提供一個教育技術素質要求、學習結果的判斷依據,為它們在地方(學校)課程標準的制定、教材的編寫提供統一的權威性的教育技術要求。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需要把教育技術標準作為基本依據
整合是把技術作為一種工具融進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智育發育水平,不同年級有教學深度不同的課程,因此信息技術融人課程有程度的區別。必須據此提出不同的階段性教育技術指標要求,才能滿足不同學習對象的不同課程的整合要求。課程中技術運用的深淺程度、范圍,由于有了標準的借鑒,將變得容易掌握。
4.檢驗、評價學習者教育技術運用水平
制定和執行教育技術標準,將會起到鼓勵教師開展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促使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積極使用現代信息媒體的積極作用。標準將使教育技術應用程度與提高教學效果關系的評價成為可能,而且更加精確。這對改變當前由于無法精確統計教育技術的績效,使技術在教育上的應用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的論斷缺乏說服力的局面,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最終結果將達到促進我國教育技術素質大提高的目的。標準將成為規劃我國教育技術未來走向的航標。
二、我們從美國教育技術標準能借鑒什么
目前我們所能得到的國外有關此類標準的文獻,最具權威的是國際教育技術協會所屬的職稱鑒定與專業標準委員會編制的《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目前中國電化教育協會正在組織專家翻譯、審校這本書。通過對美國教育技術標準的學習與研究,我們認為對當前編制中國教育技術標準,研究教育技術理論有很多可資借鑒之處。
1.重視基礎性研究,規范事業發展
美國教育技術界普遍重視對實踐有重大指導意義的理論問題的研究,如教育技術定義、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等。”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第5次修訂教育技術定義。94定義規范了教育技術的領域與范疇,至今引領著全世界本領域的發展。國際教育技術協會(1STE)編制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為各國在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學習提出了綱領性規范,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標準的制定有明確目的,這就是培養具有高度教育技術素養的學生、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最終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終身學習者,促進具有高度教育技術素養社會的形成。
2.組織多學科專家、教師集體攻關
美國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與修訂是在1994~1998年之間以項目的形式進行的。標準綜合了美國許多教育團體和專家對教育技術標準所提的意見和建議,研究過程包括召開技術論壇會議、記者招待會和采用互聯網方式討論,對團體和專家進行調查等多種方式。標準的定稿是通過各種媒體探討和廣泛咨詢專家意見后達成的一致意見。
標準公布后,項目領導小組在中小學英語、數學、科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教學領域聘請應用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的行家里手組成寫作小組開始研究各個年級層次知識水平范圍的能力,并著手編制課程案例。案例編出后,就在全美各地試點,測定是否能滿足學生需要,是否與課程內容標準一致。活動草案同時被網上評論。最終,全美2000多位教師參加了這項規模浩大的工作,其結果是產生了大量內容豐富、設計精巧的案例。毫不夸張地說,一些案例是經典。盡管是面向學生應用而設計的教育技術案例,但依然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在師生交互上下工夫,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3.提出了完整的標準框架體系
美國教育技術標準提出了完整的框架體系:
(1)基礎性教育技術標準。該標準描述了適用于所有中小學各年級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的各項要求。基礎教育技術標準分為:教育技術基本操作與概念;社會、道德和人文要求;作為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作為技術交流的工具;作為技術研究的工具;作為問題解決和決策的工具等6大類別。
(2)年級階段劃分。標準體系將幼兒園到高三的成長期劃分為4個階段(學前一小學2年級;小學3—5年級;初中6—8年級;高中9~12年級)。
(3)教育技術績效指標體系。標準為每個年級階段都制定了詳細的教育技術績效指標體系。績效指標體系分10級,細化、具體化了基礎性教育技術標準的6大類別。換句話說,針對基礎性教育技術標準提的6大類別要求,每個年齡段都制定了具體的,好理解的、 可操作的10項具體要求。并在每項績效指標后面括號中標明與該項行為相關的基礎性教育技術標準類別。
基礎性教育技術標準以6大類別、4個年級階段劃分、10項績效指標所構建的框架體系,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地界定了中小學生的教育技術素質要求。為使讀者便于理解,標準后面還包括詳細而又簡潔的說明和對有效實施了某項標準的課堂場景的簡要描述。
為保證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的科學性,各項指標以教育技術專家、心理學家、學生家長、教師和課程專家的意見和信息反饋為基礎,同時參考專業文獻和國家、地方相關文件。
4.案例選擇精當,體現了技術與課程的有機整合
案例選擇精當,體現了技術應用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是美國教育技術標準取得的重大成功。教育技術標準制定水平的高低,是否被采用,取決于它的課堂實用性和技術與課程銜接的緊密程度、標準分寸的把握程度。從標準取材的案例來看,技術正在成為課堂的內在組成部分。但由于案例觀點都是由有經驗的教師開發的,因此正確地把握了每課的重點不是技術,而是教學。
教育技術標準關注的是學生把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在教師指導下,知道能做什么和怎么做。離開背景就無達標可言。必須有技術被使用的相關背景。才能夠證明學生的能力是符合標準要求的。有鑒于此,標準一書中附有英語語言藝術、外語、數學、科學、社會學5大學科(但不是所有學科)的大量學習活動的案例,這些案例是以課程標準和教育技術標準兩個標準體系經緯互見、交叉編碼的。只要在教學中能夠適當地使用技術工具,做到把技術作為促進學習的工具重新融人到課程教學中來,那么這樣的教學活動將同時滿足課程與教育技術兩個標準。
案例選擇精當還表現在無論是以學科課程為中心設計的案例(一個案例主要含有本學科內容),還是以主題形式設計的綜合案例(一個案例含有多學科內容),都能做到結合完美,各有所長,同時是對標準的生動說明和形象化闡述。
5.為教師、教育管理干部也開發了標準
美國教育技術協會除開發了《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外,還為教師、教育管理于部也開發了相交的標準。可以說構成了教與學雙方的完整的教育技術標準的體系。教師、教育管理干部的標準對我國教師、干部的教育技術運用和繼續教育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們將在下一階段研究這方面的內容。三、制定我國教育技術標準的基本原則制定我國的教育技術標準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關鍵在于在什么原則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如何把研究工作做好。現提出一些基本觀點供全國同行討論。
1.參考國外經驗,引進國外標準
如前所述,美國已經在教育技術標準方面做了開拓性的工作,對于一個后起的國家最快捷的追趕辦法是奉行“拿來主義”,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回憶一下,教育技術94定義的引進給我國教育技術界帶來多么大的影響,可以說影響了中國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進程,提升了本領域的學術檔次,拓展了事業發展空間。因此我認為在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的編制上繼續采取借鑒、引進的辦法,是當前最好的、最現實的辦法。
引進要原汁原味地引進,要從翻譯美國的《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一書入手,準確地理解本旨原義,解析結構。要將目前已經翻譯過來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等重要的涉及標準的著作文獻一并研究。要從本質上了解美國人的教育技術觀,了解美國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順著美國人的思想路徑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才能了解他們為什么這么定,而不是那么定的道理。《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是一本以美國學習環境為基礎,以美國人的價值觀、教育觀看待、分析事物,解釋學習現象的書。我們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向美國同行學習要有批判精神,不能亦步亦趨。對基本的教育技術素質的要求、績效指標體系、年級分類等框架因素應重新研究論證。
2.結合中國國情,做好標準的本土化研究
中國的教育技術標準最終要符合中國的國情。即使我們采用美國的基本形式、框架,但裝的也只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內容。因此我們要做好標準的本土化研究。
與美國相比,我國教育技術整體水平較低。從公民教育技術素養看有較大差距。目前美國中小學信息技術重點上升到課程整合階段,而我國正在中小學全力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信息化基本知識和技能是當前的主要任務。從學習的外部環境上分析,網絡教育發展水平不高。據統計,目前我國計算機學生人均占有比率很低,2001年全國中小學計算機保有量294萬臺,有校園網的學校只有11071所,而且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在全國中小學校中所占比例較小。限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很難在短期內整體性趕上信息發達國家,但不排除部分地區在教育信息技術方面有可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上,中國最大的優勢是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再被發達國家甩下”的強烈民族憂患意識。最突出的情況是信息化發展的超速度、超常規。我國領導人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促進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跨越式發展主要依托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來實現。今年教育部啟動了西部遠程教育扶貧項目,工程將陸續使西部省區的10000個鄉鎮學校建成信息接收站。最近按照國務院指示,教育部、信息產業部等單位正在策劃全國農村計算機網絡信息站的建設,這一項目的目的是使全國所有鄉鎮一級的學校都成為當地的網絡信息中心。工程之大、投入之多、速度之快都是歷史罕見的。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填平數字鴻溝的決心。信息技術帶來了“數字鴻溝”,但信息技術同樣成了縮短和消除“數字鴻溝”的最佳武器。
考慮到以上國情因素,中國教育技術標準,也就是中國學生(未來公民)的教育技術素養水平,既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考慮到教育技術整體水平落后的事實,又要堅決參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將掌握的尺度放在適度超前的位置上。要在充分論證的條件下.將部分目前看來只能在條件較好的地區實現的教育技術要求,作為國家的整體要求提出,堅持全國一個標準。否則以目前我國教育信息技術超速發展的態勢看,按常規制定的標準很快就要落后。同時規定,經濟欠發達地區、西部地區省份可以結合實際研究地區性的實施標準。
3.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教育技術的發展
標準的制定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教育技術素質,提出一個整齊劃一的規范。它的本質是推進教學改革,促進學習的革命。它所帶給教育的是學生信息能力的增強和可測量的尺度。學生教育技術素質是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技術素質的增強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
我國當前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和個性發展,其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和造就創造性人才。因此,我們認為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有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對我國當前開展的素質教育是一個有力的推進。同樣,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過程也應在素質教育總的思想指導下進行。
4.與新課程標準密切配合
國家教育技術標準必須與最新頒布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相一致。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正處在大變革時期,新的課程標準以及按照新標準開發的教材正在實驗當中,舊的教學大綱經修改后還在繼續使用。立足發展和需要,新技術標準一是要在指導思想上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二是以新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為參考依據;三是在編制教育技術標準的過程中豐富、充實正在實驗中的課程標準,并將兩種標準互為驗證。
新課程標準強調現代教育新理念,主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教學要向兒童的生活世界回歸。教學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研究型學習、合作學習。要求教師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這些也都應是教育技術標準所遵循的。按照新課程標準目前經教育部審定,我國已開發了20個學科上百種實驗教材,它們是教育技術案例在學科內容上的水平、范圍方面的參考依據。當然我們還將獨立開發適合學生在學校、小組、家庭等各種環境下學習的新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研究實驗深化。我們將加快步伐,爭取在課程實驗的同時驗證教育技術標準。
四、我國教育技術標準研究工作設想
1.組織課題組。開展專題研究
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將列為中國電化教育協會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信息化進程中的教育技術發展研究》的子課題。子課題組將邀請我國教育技術界的知名專家和一線教師集體攻關。標準的制定涉及多學科內容,應有各方面的專家參加。專家學科構成應包括:教育心理學、課程論、教育技術、教育評價與測量、比較研究、中小學語文、數學、外語、科學、社會學、藝術學科。考慮到美國教育技術協會與中國電化教育協會良好的合作關系和經驗,將邀請該會制定標準的首席專家做課題的顧問。
2.在教育部有關司局直接領導下開展活動
制定標準,特別是制定國家標準,必須在教育部業務司局領導下開展。研究的成果應該為國家所驗收、承認,成為大家遵循的文件,否則標準就沒有意義。因此整個研究過程都應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指導思想,請司局領導直接指導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中要將標準研究的學術性與現實性統一起來,目標明確地投入項目研究。有關研究活動將在近一、二年全面展開。實驗工作將在我國教育技術實驗區和實驗校進行。課題將在中國電化教育協會網站(WWW.ETR.COM.CN.)開辟討論區。歡迎全國專家、教師一起研究,各抒己見。
3.以全國專家、教師提供的豐富的課例為研究的基礎
美國同行的經驗是先定出教育技術標準,再拓展學科課程案例,然后用案例去驗證標準,用標準去檢查案例,相互調整后,最后匯總在一起。這是因為美國人首創標準,無從借鑒,只能哪些。我國則可以定標準與選案例同時進行,即首先在美國方案基礎上,在我國已有案例的基礎上,推出一個實驗標準方案,在實驗區、校驗證,反復修改后,再請驗收組鑒定。
安全不單是形象化地說明標準的含義、范圍,也是檢驗標準是否正確,能否實用的東西,優秀的安全本身就是成果,因此應作為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作為工作的前期的基礎和最終的成果。
進行中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的研究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全國專家、教師的共同努力。它同時也是我國教育技術發展史上的一件帶有標志性的事件,值得我們去努力。當然,我們也知道,標準的制定也可能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但總的來講,是利大于弊。對此我們堅信不疑。
[參考文獻]
[1] 面向學生的國家教育技術標準[S].美國教育技術協會。
[2] 基礎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18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美戢守志等譯,美國科學教育標準[M],北京:國家研究理事會,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4] 王吉慶,信息素養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 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文章選自 電化教育研究 200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