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禿,中醫稱之為“油風”、“鬼剃頭”,其發病與精神因素有關,內分泌障礙、局部感染、中毒、腸寄生蟲等可能也為致病因素。多見于青年壯年。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肝腎不足,氣血兩虛,腠理不固,風邪乘虛而入,風盛血燥,發失榮養,或情志不遂,氣血失和,阻塞血絡,新血不能養發所致。
本病發病前可能有精神創傷及過度緊張。表現為突然發病,皮損為局限性圓形或橢圓形斑狀脫發,禿發處頭皮無炎癥。個別病例在短期頭發可全部脫落而發展成全禿,有的甚至眉毛、腋毛、陰毛等全部脫光。本病臨床辨證分為4種證型治療。
血熱生風型 突然脫發,進展較快,頭發大片脫落,偶有頭皮瘙癢,舌紅,脈細數。藥用:赭石30克,生地、女貞子、桑葚子各15克,丹皮、赤芍、山茱萸、玄參、菟絲子、茯神、當歸各10克。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服用。
血瘀毛竅型 脫發前先有頭痛或頭皮刺痛等癥狀,繼而斑塊脫發,日久全禿,兼有夜多噩夢,煩熱失眠。舌紅,邊有瘀點,脈澀。藥用:生地、當歸、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紅花、甘草各10克,白芷、桑葉、菊花、蔓荊子各6克。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服用。
氣血兩虛型 多為瘡后、病后、產后或久病,脫發漸漸加重,范圍由小到大,頭皮松軟光亮,輕微觸摸即脫發。伴有唇白、心悸、氣短語微、頭昏嗜睡、倦怠無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藥用:黑豆、黃芪、女貞子、何首烏各15克,當歸、熟地、白芍、黨參、白術、茯苓各10克,川芎、白附子、炙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服用。
肝腎不足型 平常頭皮焦黃或花白,頭發大片而均勻脫落,年齡多為40歲以上,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舌淡,脈沉細。藥用:菟絲子、枸杞子、何首烏、當歸各15克,懷牛膝、補骨脂、黑芝麻、女貞子、旱蓮草各10克。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服用。 (朱時祥 安徽省望江縣大北門中醫門診部)
穴位埋線治斑禿
充分暴露斑禿區,在局麻下以三棱縫合針引0~1號腸線作“十”字埋藏,面積大者作雙“十”字埋藏。注意必須埋到斑禿區邊緣,線頭植入皮下勿外露,用紗布及止血纖維包扎,一般僅治療一次。(三九)
養血祛風治斑禿
張某,女32歲,2008年10月17日初診。患者于3月前晨起發現頭枕部斑禿一塊,后來逐漸發展而成全禿,經多方醫治罔效,頭部光亮,羞于見人,夜寐多夢,大便干,月經先期,量多色紅,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辨證為心血虧損,無以濡養,“發乃血之余”,血虛何以生發,治當以養血為先,兼以祛風。處方:生熟地各15克,生首烏15克,黑芝麻12克,白蒺藜10克,黃精9克,女貞子12克,肉蓯蓉10克,菟絲子12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患者服藥10劑后,夜眠漸安,毛發生長。藥后3月,黑發長滿,病已愈。
按:斑禿又名油風,俗稱鬼剃頭。有些患者能自愈,但常反復發作。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精神過度緊張或過度刺激等情志因素有關。中醫認為,發為血之余,發賴血養。然血生于心,心傷則發失濡養。但心與腎相交,水火相濟,故養心血必先滋腎水,病在心而首治腎。故以地黃、首烏、黃精、蓯蓉等滋腎壯水,血旺發榮。方中略加祛風藥,實因血虛生風之故。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以除病源,提高治療效果。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綜合療法治斑禿
“油風”是一種頭部毛發突然發生斑塊狀脫落的慢性皮膚病,其特點是脫發區感覺正常,無自覺癥狀。其俗名為“鬼剃頭”,相當于西醫的斑禿。《外科正宗·油風》云:“油風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故毛發根空,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此皆風熱乘虛攻注而然。”現將筆者應用中醫綜合療法治愈該病的典型病例介紹如下。
王某,女,35歲,2009年10月發現頭部左側有一處直徑約3cm的頭發脫落區,頭頂有一處如硬幣大小的頭發脫落區。平素失眠多夢,時有頭痛,舌質紫暗,苔薄,脈弦細。詢問病史得知,其丈夫是長途司機,經常奔波在外,其生性膽小,擔心丈夫的安全之余,夜間獨自在家時尤懼“鬼神”之物,惶惶不可終日。脈證合參,辨證屬肝郁化火,陰血虧虛兼氣滯血瘀而脫發,治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絡,養血生發。予川芎15克,何首烏15克,薏苡仁20克,桑葚30克,黃精15克,川楝子15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白術10克,酸棗仁15克,夜交藤10克。水煎服,日1劑。同時外用生姜涂搽脫發部位,每天數次,并用梅花針扣刺局部至皮膚微微出血為止。用此法調理半月余,脫發區有白色毛發生長。2個月后,脫發區頭發恢復正常,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按:該患者為中年女性,生性膽小,情志不舒而化火,損耗陰血,血熱生風,風熱上竄巔頂;患者舌質紫暗,為郁久致瘀之象,氣郁日久,血瘀阻絡,致毛發失于陰血濡養而突然脫落。本方川楝子、香櫞、佛手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當歸養血和血;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何首烏、桑葚、黃精補益精血生發烏發;白術、薏苡仁健脾益氣;赤芍、丹皮活血通絡;夜交藤、酸棗仁安神定志;川芎活血行氣止痛。外用生姜涂搽局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暢通;梅花針扣刺局部可直達血分,舒經活絡。諸法合用,使肝郁得疏,氣血充盛,脈絡通暢,則毛發自生。 (范鐵兵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