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一種病證。多發于夏秋季節。西醫的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等,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痢疾治療的診斷要點 |
痢疾治療的辨證分析 |
本病發生多與外感、時邪及飲食不節有關。其病位在腸,濕熱、疫毒、寒濕之邪壅塞腸中,氣血與之相縛結,使腸道傳導失司,脈絡受傷,氣血凝滯,腐敗化為膿血而痢下赤白。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 辨證宜分寒熱虛實。一般說來,本病初起,證見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膿血粘液,舌苔黃膩,脈弦滑而實者,多為熱證、實證,治以清熱解毒,化濕導滯,調氣和血。病程日久或反復發作,腹痛隱隱,下痢稀薄,神疲乏力,舌質淡,多屬虛證、寒證,治以溫補脾腎,導滯調氣和血。此外,應注意赤多者重用血藥,白多者重用氣藥。 |
痢疾治療的辨證論治 |
濕熱痢 【證見】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化濕,調氣和血。 【方藥】 1.主方芍藥湯(劉河間《保命集》)加減 處方:白芍15克,黃芩12克,黃連10克,當歸10克,木香6克(后下),檳榔15克,馬齒莧30克,金銀花15克,地榆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初起若夾有表證者,可加葛根20克、荊芥、防風各10克。 2.中成藥 (1)黃連素,每次3片,每日3次。 (2)穿心蓮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馬齒莧煎(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 處方:馬齒莧100—150克,水煎服。 (2)止痢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穿心蓮、魚腥草各12克,黃柏6克,水煎服。 (3)白頭翁止痢湯(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白頭翁30克,黃連10克,黃芩lO克,檳榔10克,木香10克,赤芍20克,地榆30克,生大黃lO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疫毒痢 【證見】 發病急驟,壯熱,腹痛劇烈,里急后重,痢下鮮紫膿血,甚或昏迷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 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 1.主方白頭翁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白頭翁30克,秦皮15克,黃連、黃柏、黃芩各12克,金銀花20克,地榆30克,牡丹皮12克,生地黃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黃連素,每次3片,每日3次。 (2)清開靈注射液,40毫升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毫升,靜脈滴注。 3.單方驗方 (1)鳳尾草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鳳尾草60克。水煎取汁,加適量蜜糖,代茶飲。 (2)菌痢湯(賴天松《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白頭翁20克,秦皮lO克,黃柏10克,黃芩10克,黃連5克,木香5克(后下),葛根15克,檳榔15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3)痢疾合劑(賴天松《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白頭翁20克,黃柏15克,馬齒莧30克,竹茹15克,地榆12克,木香12克(后下),白芍12克,生石膏15克,炙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寒濕痢 【證見】 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飲食乏味,頭身困重。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 溫化寒濕,行氣導滯。 【方藥】 1.主方胃苓湯(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味 處方:蒼術12克,厚樸10克,陳皮6克,茯苓12克,炮姜10克,檳榔12克,當歸10克,廣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香連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鹿銜草煎:鹿銜草120克,水煎分2次服。 虛寒痢 【證見】 久痢不愈,下痢稀薄,腹部隱痛,口淡不渴,神疲肢冷。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藥】 1.主方真人養臟湯(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黨參18克,白術15克,肉桂5克,炮姜10克,訶子12克,肉豆蔻6克,白芍12克,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駐車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山楂肉200克,炒黃研末,以糖水沖服。每次6克,每日3次。 (2)石榴皮30克,水煎服。 休息痢 【證見】 下痢時發時止,日久不愈,發作時便下膿血,里急后重,食少倦怠。舌質淡苔膩,脈細。 【治法】 溫中清腸,調氣化滯。 【方藥】 1.主方:連理湯(張璐《張氏醫通》)加味 處方:黨參18克,白術12克,干姜10克,黃連9克,當歸10克,赤芍12克,地榆15克,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烏梅安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烏梅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鴉膽子,每次10-15粒,裝入膠囊或用龍眼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飲后服,連服7~10日。適用于阿米巴痢疾。 |
痢疾治療的其他療法 |
1.針灸療法 (1)體針:急性痢疾:針足三里、止瀉、天樞,強刺激。發熱者加曲池,減天樞;有里急后重者,加陰陵泉或關元。每日針1~3次。 慢性久痢:針肝俞、胃俞、足三里,弱刺激;或灸關元、神闕。每日1~3次。 (2)耳針:穴位:大腸,交感,皮質下。備穴:直腸下段,小腸。每次選用2—4穴,可針單側或雙側,每日針1次,也可埋針。 2.飲食療法 (1)大蒜適量,與飯食伴吃。 (2)鳳尾草紅糖飲:鳳尾草50克,水煎后加入紅糖適量,代茶飲。適用于濕熱痢。 3. 五絕指針療法(周身多經脈調理加局部選穴刺激治療) 4.預防調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