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證:面部烘熱或顴紅,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辯證:因肝腎同源,故臨床多因腎陰不足,而致肝陰不足,陰虛日久,虛熱內生,終致陰虛陽亢之征。生理常態下,有賴于腎水之滋涵,以維持自身之陰陽平衡,若腎陰虧損,水不涵木,精不化血,可導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又情志不舒,肝郁化熱,暗耗肝陰,亦可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
肝開竅于目,主筋,肝陰不足,不能榮筋養目,故目睛干澀或夜盲,肢麻筋攣,肝腎陰虛,精血不能充于腦,故眩暈耳鳴。陰虛陽亢,氣血上沖,則頭脹而痛,頭重腳輕,面烘熱或顴紅,咽干口燥,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陰潛陽
方藥:一貫煎化裁
地黃、白芍、枸杞、首烏、五味子、女真子、早蓮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