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松齦腫,病在腎胃。新病為實,多責之于胃;久病腎陰不足者,精虧火衰,虛火上炎,也可導致牙齒松動、齒齦疼痛、潰爛。治宜益精填補,壯水制火,可用生熟地、芡實、山藥、旱蓮草、女貞子之類,但也要兼顧腎陽。胃熱兼以清之。中陽不足,腎陰又虧,虛火上炎之勢無以抵擋,前賢以蓽菝、干姜、川椒、細辛煎湯漱口,以其辛熱酸斂收降浮游之熱,使虛熱火勢下趨,收效甚捷。愚用前賢方法,也每獲良效。
如治一柳性女患者,45歲,滿口牙齦腫痛,潰破起泡,已三四年未愈。舌白質淡,滑潤,面色萎黃,脈象沉軟,按之急數。久病下元不足,腎虛齒動作痛,用填補下元方法:熟地12克,白芍、當歸、丹皮、山藥、芡實、生地各10克,竹茹6克。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6劑。另用蓽菝、干姜、炒川椒各10克,細辛6克,加醋20毫升,煎湯去渣加醋,隨時漱口。上藥服后,諸癥減輕。漱口藥用后齦腫漸消疼痛立止。續以填補下元,滋水制火:生地15克,何首烏、黃精、白芍、沙參、旱蓮草、女貞子各10克,牛膝3克。服此方加減,月余告愈。
又蔣姓男患者,45歲,牙齒松動,齦腫流血,舌淡紅潤滑,脈細弦略數。西醫牙科診斷為“慢性牙周炎”,久治不愈。腫之在齦,胃熱之象,久病腎氣不足,齒因不固。治宜清胃熱兼以填補,化濕濁少佐疏風:白芷3克,川芎6克,生石膏、黃芩、生地、丹皮、炒地榆、蚤休、焦三仙各10克。6劑,腫勢減,痛亦輕。熱在于胃,虛本乎腎,當清胃熱,填下元:生石膏、生地各15克,黃芩6克,白芷3克,芡實12克,炒地榆、焦三仙各10克。服10余劑而漸愈。
石斛為蘭科植物,由于生在石上,體瘦不肥,色黃如金,有的旁枝如釵,故又名金釵石斛。石斛,味甘淡,性涼,其功用為潤喉清音,生津益胃,清熱養陰,消炎明目。石斛素有千金草之稱,被國際藥用植物界稱為藥界大熊貓,...即將發布
【病人基本資料】
邑城東劉氏女,年十五歲,于季春患溫病久不愈。
【病因】
因天氣漸熱,猶勤紡織,勞力之余出外乘涼,有汗被風遂成溫病。
【證候】
初得周身發熱,原宜辛涼解肌,醫者竟用熱藥發之,汗未出而熱益甚,心中亦熱而且渴。此時若用大劑白虎加人參湯清之,病亦可愈,而又小心不敢用。惟些些投以涼潤小劑,遷延二十余日,外感之熱似漸退。然午前稍輕而午后則仍然灼熱,且多日不能飲食,形體異常清瘦。左脈弦細無根,右部關脈稍實,一息六至。舌苔薄而微黃,毫無津液。大便四五日一行,頗干燥。
【診斷】
此因病久耗陰,陰虛生熱,又兼外感之熱留滯于陽明之府未盡消也。當以清外感之熱為主,而以滋補真陰之藥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野黨參(三錢)生懷地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生杭芍(四錢)滑石(三錢)甘草(三錢)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復診】
將藥煎服兩劑后,外感之熱已退,右關脈已平和,惟過午猶微發熱,此其陰分猶虛也。當再滋補其陰分。
【處方】
玄參(一兩)生懷山藥(一兩)甘枸杞(五錢大者)生杭芍(五錢)滑石(二錢)熟地黃(一兩)生雞內金(一錢黃色的搗)甘草(二錢)共煎一大盅,分兩次溫服。
【效果】
日服藥一劑,連服三日,灼熱全愈。
【說明】
按此方于大隊滋陰藥中猶少加滑石者,恐外感之熱邪未盡,引之自小便出也。愚凡治外感之熱兼有虛熱者,恒生山藥與滑石并用,瀉熱補虛一舉兩得。至上有外感燥熱而下焦復滑瀉者,用之以清熱止瀉(宜各用一兩),尤屢次奏效。二藥相伍,原有化合之妙用,若再加芍藥、甘草,即拙擬之滋陰清燥湯,可參觀也。
郭稽中曰: 產后口鼻黑氣起, 及鼻衄者何?答曰: 「陽明者, 經脈之海, 起于鼻交頞中, 還出頰口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產后氣虛血散, 榮衛不理, 散亂人于諸經, 卻還不得, 故令口鼻黑氣起, 及變鼻衄, 此緣產后虛熱, 變生此癥, 胃絕脈敗, 不可治。 經驗方云: 」急取緋線一條, 并產婦頂心發兩條, 緊檕中指節上, 即止, 無藥可治, 亦躟厭之一端也。
薛氏曰: 按胃脈俠口繞承漿, 蓋鼻準屬脾土, 鼻孔屬肺金, 謂胃虛肺損氣脫血死之證, 急用二味參蘇飲加附子五錢, 亦有得生者。(真良法也當備之胸中以待不時之用。)
(驗案)
汪石山治一婦人, 產后血逆上行, 鼻衄囗干, 心躁舌黑, 蓋因瘀血上升, 遂用益母丸二丸, 童便化下, 鼻衄漸止, 血漸通。(益母意便妙治虛熱。)李氏曰: 此產后虛熱所致, 犀角地黃湯救之。
(方劑)
【加味參蘇飲】
(此治虛熱亦良熱加童便更妙。 )
上剉, 水煎服。
東垣曰: 陰虛陽搏謂之崩。 婦人脾胃虛損, 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陰虛陽搏是陰中有火也, 故以尺脈為診), 或沉弦而洪大有力, 寸關脈亦然, 皆由脾胃有虧, 下陷于腎, 與相火相合, 濕熱下迫(此言脾氣下陷為熱, 宜用升補瀉火), 經漏不止, 其色紫黑, 如夏月腐肉之臭。 中有白帶者, 脈必弦細, 寒作于中(東垣以白帶為寒脈, 以弦細為診固是而后人率以為濕熱須辯之)。 有赤帶者, 其脈洪數, 病熱明矣。 必腰痛, 或臍下痛, 臨經欲行, 而先發寒熱往來, 兩膀急縮, 兼脾胃證出見, 或四肢困熱, 心煩悶不得眠臥, 心下急(此雖點出脾胃癥, 而煩心,心下急,又有虛火矣), 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 可一服而愈,或先貴而后賤, 或先富而后貧, 病名脫營者, 心氣不足, 其火大熾, 旺于血脈之中, 又致脾胃飲食失節, 火乘其中, 形質肌肉, 顏似不病者, 此心病也(心主以營,故曰心病), 不形于脈, 故脾胃飲食不調, 其證顯矣。 而經水不時而下, 或適來適斷, 暴下不止, 治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諭, 令懼死而心不動, 以大補氣血之藥, 補養脾胃, 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 補陰瀉陽, 經自止矣。 痿論云: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 胞絡絕, 則陽氣內動陽氣內動便是胞絡中有火), 發則心下崩, 數溲血也。 故本病曰: 大經空虛, 發則肌痹, 傳為脈痿, 此之謂也。
薛氏曰: 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 又云: 陽絡傷, 血外溢。 陰絡傷, 血內溢。 又云: 脾統血, 肝藏血, 其為患, 因脾胃虛損, 不能攝血歸源: 或因肝經有熱, 血得熱而下行; 或因肝經有風, 血得風而妄行: 或因怒動肝火, 血熱而沸騰, 或因脾經郁熱, 血傷而不歸經: 或因悲哀太過, 胞絡傷而下崩。 治療之法: 脾胃虛弱者, 六君子湯加當歸川芎柴胡。 脾胃虛陷者, 補中益氣湯加酒炒芍藥山梔。 肝經血熱者, 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蒼朮。 肝經風熱者, 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湯加山梔芍藥牡丹皮。 若怒動肝火, 亦用前藥。 脾經郁火者, 歸脾湯加山梔柴胡牡丹皮。 哀傷胞絡者, 四君子湯加柴胡升麻山梔。 故東垣丹溪諸先生云: 凡下血證, 須用四君子以收功。 斯言厥有旨哉。 若大去血后, 毋以脈診, 當急用獨參湯救之。 其發熱潮熱咳嗽原數, 乃是元氣虛弱, 假熱之脈也, 尤當用人參之類。 此等證候, 無不由脾胃先損而患, 故脈洪大, 察其中有胃氣, 受補則可救, 設用寒涼之藥, 復傷脾胃生氣, 反不能攝血歸原, 是速其危也。
方氏曰: 血屬陰也, 靜則循經榮內, 動則錯經妄行。 蓋人之七情過極, 則動五志之火, 五志之火亢甚, 則經血暴下, 失期而來, 久而不止, 謂之崩中, 如風動木搖, 火燃水沸類也。 治崩次第,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 中用清熱涼血以證其源, 末用補血以還其舊。 若止塞其流而不澄其源, 則滔天之蟄不能遏: 若止澄其源而不復其舊, 則孤孑之陽無以立。 故本末勿遺, 前后不紊, 方可言治也。
(驗案)
張子和云: 孟官人母五十余, 血崩一載, 僉用澤而丸黑神散保安丸白薇散, 補之不效。 戴人見之曰: ﹁天癸已盡, 本不當下血, 蓋血得熱而流散, 非寒也。 夫女子血崩, 多因大悲哭, 悲甚則肺葉布, 心系為之急, 血不禁而下崩。 內經曰: 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脈不足, 陽脈有余, 數則內崩, 血乃下流。 舉世以虛損治之, 莫有知其非者, 可服大劑, 黃遧解毒湯是也。 次以香附二兩炒, 白芍藥二兩焙, 當歸二兩焙, 三味同為細末, 水調下。 又服檳榔丸, 不旬日而安。
西園公冶一婦人, 年六十二歲, 血崩不止, 投黃連解毒湯四帖, 后服涼膈散合四物湯六帖即愈。 此婦因悲傷太過, 則心悶急, 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 熱氣在中, 血走而崩, 故效。
薛氏曰: 一婦人年將七十, 素有肝脾之證, 每作則飲食不進, 或胸膈不利, 或中脘作痛, 或大使作瀉, 或小便不利, 余用逍遙散加山梔茯神遠志木香而愈。 后憂女孀居, 不時吐紫血, 其病每作, 先倦怠而后發熱, 經曰: 積憂傷肺, 積思傷脾。 肺布葉舉, 是令子母俱病, 不能攝血歸經而致前證, 遂以前藥加炒黑黃連三分吳茱萸二分頓愈。 復因怒, 吐赤血甚多, 躁渴垂死, 此血脫也。 法當補氣, 乃用人參一兩芩朮當歸各三錢, 陳皮炮黑干姜各二錢, 炙草木香各一錢, 一劑頓止。
一婦人年六十四, 久郁怒, 頭痛寒熱, 春間乳內作痛, 服流氣飲之類益甚, 不時有血如經行。 又大驚恐, 飲食不進, 夜寐不寧, 乳腫及兩膀掀痛如炙, 午后色赤, 余以為肝脾郁火血燥, 先以逍遙散加酒炒黑龍膽一錢山梔一錢半, 二劑腫痛頓退, 又二劑而全消(方證合宜而以四劑全消恐無是速), 再用歸脾加炒黑梔貝母, 諸證悉愈。
一婦人因怒崩血久不已, 面青黃而或赤, 此肝木制脾土而血虛也, 用小柴胡合四物湯, 以清肝火生肝血。 又用歸脾補中二湯, 以益脾氣生肝血而瘥。 此證若因肝經有風熱, 而血不寧者, 用防風一味為丸(當云: 肝熱生風而下陷者, 宜用防風條芩是大腸經藥用柴胡則治厥陰), 以兼證之藥煎送。 或肝經火動, 而血不寧者, 用條芩炒為丸, 以兼證之藥煎送, 無有不效。
一婦人性急, 每怒非太陽耳項喉齒胸乳作痛, 則胸滿吞酸吐瀉少食, 經行不止, 此皆肝火之證。 肝自病則外證見, 土受克則內證作。 若自病見, 用四物加白朮茯苓柴胡炒梔炒龍膽(芍柴梔膽是厥陰藥白茯是平肝藥 )。 若內證作, 用四君子加柴胡芍藥神曲吳茱萸炒過黃連, 諸證漸愈(脾病兼肝,故用法如此)。 惟月經不止, 是血分有熱(若血分有熱當加丹皮山梔), 脾氣尚虛, 以逍遙散倍用白朮茯苓陳皮, 又以補中益氣加酒炒芍藥兼服而調。
肺萎
概念
肺萎是指肺葉萎弱不用,臨床以
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為肺臟的
慢性虛損性疾患。相當于現代醫
學的肺纖維化、肺硬變、肺不張
等。
歷史沿革
1肺萎病名最早見于《金匱要略.
肺萎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
“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
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
萎之病。”提出了肺萎病名、脈
癥。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萎
。肺萎之病,從何得之?師曰:
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 渴
,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
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說
明肺萎病虛熱證的病因病機。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
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
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
之。”論述了肺萎虛寒證的病機、
主癥與代表方。補充了第一條的
不足。
2隋.巢元方進一步探討了成因、轉
歸。《諸病源候論.咳嗽諸病候》
“肺主氣,為五臟上蓋,氣主皮毛
故易傷于風邪,風邪傷于腑臟,
而氣血虛弱,又因勞役大汗之后,
或經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
氣壅塞,不能宣通諸臟之氣,因
成肺萎”。
巢氏這一論述,對肺萎的成因,明
確認為是外邪犯肺,勞役過度,大
汗大下之后,津陰虧耗,肺氣受損
壅塞而成。并指出咳吐涎沫之爽或
不爽,小便之利或不利,咽燥之欲
飲或不欲飲等,與療效轉歸有關。“咳唾咽燥欲飲者,必愈;欲咳而
不能咳,唾干沫,而小便不利者難
治”
3《千金要方.肺萎門》明確提出
該病分為熱在上焦和肺中虛冷。
認為“肺萎雖有寒熱之分,從無實
熱之例。”在治療上概要為虛寒可
用生姜甘草湯、甘草湯;虛熱可
用炙甘草湯、麥門冬湯、白虎加
人參湯。對《金匱要略》的治法
有所補充。
4唐.王燾《外臺秘要》說明肺癆久
嗽可進一步發展為肺萎。
5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將肺萎分
別列入咳嗽門和血證門。并認為久
嗽咯血成肺萎。
6明.戴元禮《證治要訣》提出勞嗽。
7陳實功《外科正宗》指出肺癰潰
后,熱毒不凈,可轉為肺萎。
8清.李用粹簡要系統的歸納了該病
《政治匯補.胸膈門》“久嗽肺虛,
寒熱往來,皮毛枯燥,聲音不清
或嗽血線,口中有濁唾涎沫,脈
數而虛,為肺萎之病。因津液重
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
葉萎落也。治宜養血潤肺,養氣
清金,初用二地二冬湯以滋陰,
后用門冬清肺陰以收功。”
9清.張璐《張氏醫通.肺萎》總結
治療要點。“緩而圖之,生胃津,
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
唾,補真氣……散火熱”等七方面
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復肺之
清肅”。
10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肺病源
流》進一步指出肺萎的用藥宜忌。
“其癥之發,必寒熱往來,自汗,
氣急,煩悶多唾,或帶紅線膿血
,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溫熱
。大約此癥總以養肺、養氣、養
血、清金、降火為主。”
病因病機
肺燥津傷(虛熱肺萎)
1肺癆久咳→耗傷陰津→虛熱內灼
2肺癰熱毒→熏蒸傷陰
3消渴→津液耗傷
4熱病→邪熱傷津
5誤汗、吐、下等→消亡津液
肺氣虛冷(虛寒肺萎)
1內傷久咳久喘→耗氣傷陽
2虛熱肺萎→久延陰傷及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
2常伴面白無華或青蒼,形體消瘦
神疲,頭暈,或時有寒熱等全身
癥狀。
3有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體
虛。
二、病證鑒別
1肺萎與肺癰
肺萎—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
肺癰—以咳則胸痛,吐痰腥臭,
甚則咳吐膿血為主癥
二者均為肺中有熱,但肺
萎屬虛,肺癰屬實。
2肺萎與肺癆
肺癆—以咳嗽、咳血、潮熱、盜
汗為主癥,但肺癆后期可
轉為肺萎重證。
三、相關檢查
1胸片、CT、MRI、肺泡灌洗
2血氣分析
3肺功能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主要辨虛熱、虛寒。
二、治療原則
總以補肺生津為原則。
三、證治分類
1虛熱證
癥狀:咳吐濁唾涎沫 ,質稠,或
咳痰帶血,咳聲不揚,甚則聲嘎,
氣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熱,
形體消瘦,皮毛干枯,舌紅而干,
脈虛數。
證機概要:肺陰虧耗,虛火內熾
灼津為痰。
治法:滋陰清熱,潤肺生津。
代表方:麥門冬湯合清燥救肺湯。
2虛寒證
癥狀:咯吐涎沫,質稀量多,不
渴,短氣不足以息,頭眩,神疲
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數,或
遺尿,舌質淡,脈虛弱。
證機概要:肺氣虛寒,氣不化津
津反為涎。
治法:溫肺益氣。
代表方:甘草干姜湯
生姜甘草湯
預防調護
結語
麥門冬湯
黃樹曾:麥門冬湯以麥門冬為君。
因此證為脾胃之津液干枯,虛火
上炎,若投苦寒降火之劑,反致
燥津而火益升,用麥門冬養胃家
陰津潤澤心肺,以通肺道,以下
逆氣,且協人參、甘草、粳米、
大棗大補中氣,以生津液。尤妙
在半夏之辛以開胃行津,兼革麥
門冬滯膩之性。矧此證非純在上
焦,故以半夏降中焦之逆,俾咽
中之氣阻除。更以其既無表邪,
亦不咳嗽,且肺胃之津液少,非
用人參不可。粳米為益氣止煩之
品,夫咽喉不利,不可謂無煩,
且胃液干枯者,中氣必不足,法
當益氣,是以用之。惟其煩終近
于上,故用量少耳。甘草生用能
養胃陰,清咽中之火。大棗和中,
生津液,補不足。夫如是,服后
焉有水不升火不降者乎?
《金匱要略釋義》
配伍半夏之意義:
1降逆化痰。針對肺胃陰虧,虛
火上炎,不僅氣機逆上,而且進
一步灼津為痰,半夏降氣化痰,
可治其標。
2開胃行津。治燥必須滋陰生津,
而肺胃之氣逆亂,陰津不得布散,
半夏開胃行津,俾陰津布散而達
治燥之功。
3防膩滯中。肺胃陰虧,中氣亦虛,
應用大量滋陰生津之品,每有膩
滯阻中之嫌,少佐半夏辛燥之品,
則潤燥得宜,俾滋膩而不滯中,
和中亦不傷津。
臨證備要
1重視調補脾胃。
2不可妄投燥熱,以免助火傷津,
亦忌苦寒滋膩礙胃。
3慎用祛痰峻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