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方介紹
慢性淺表性胃炎(即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癥。與萎縮性胃炎不同,淺表性胃炎并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縮性改變,粘膜層以漿細胞及淋巴細胞等慢性炎癥細胞為主。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診斷主要靠胃鏡及鏡下病理活檢。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屬于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根據(jù)我國2006年所達成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將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胃炎(即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特殊類型胃炎。“淺表性胃炎”這一診斷已逐漸被淘汰,臨床上已開始以“非萎縮性胃炎”代替“淺表性胃炎”的診斷。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胃炎中最主要的病因,如無明顯臨床癥狀,慢性淺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處理。[1]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發(fā)病因素如下:
1.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為革蘭氏陰性微需氧桿菌,其感染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發(fā)病原因之一。大多數(shù)細菌在胃內的強酸性環(huán)境下是無法生存的,而幽門螺桿菌可以釋放一種稱為尿素酶的酶類,通過產生堿性的NH3進而保持細菌周圍的中性環(huán)境,在胃黏膜定植。同時幽門螺桿菌還可以分泌空各種毒素與相關蛋白,進而引起炎癥。幽門螺桿菌的細胞壁更是可以作為一種抗原誘發(fā)機體的免疫反應。因此長期的幽門螺桿菌可以導致胃粘膜出現(xiàn)慢性的炎癥反應,進而導致胃炎的發(fā)生。
2.物理性損傷:酒精,濃茶,咖啡以及進食硬質粗糙的食物或過冷過熱的食物可導致胃粘膜反復性的物理損傷。
3.化學性損傷:非甾體類消炎藥(NSIAD,如阿司匹林)的服用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引發(fā)粘膜屏障的損害,保護因素減弱進而導致粘膜損傷。香煙中的尼古丁可引發(fā)胃粘膜血液循環(huán)不足。此外,各種原因的膽汁反流也可導致粘膜的損傷。[2]
胃壁可分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和外膜4層,其中粘膜層則包括上皮、固有層和粘膜肌層3層,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種主要發(fā)生在固有層的炎癥,根據(jù)炎癥程度的不同則,可分為輕度炎癥,中度炎癥,重度炎癥等不同程度。慢性淺表性胃炎中,胃粘膜層主要表現(xiàn)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嗜酸性粒細胞偶爾可見,此外,胃固有層還可以出現(xiàn)充血,水腫,糜爛,出血等多種征象。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且癥狀的輕重與粘膜病變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大多數(shù)患者沒有任何臨床癥狀或僅僅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惡心,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癥狀。
如前所述,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并不典型,癥狀的嚴重程度與實際胃粘膜病變程度往往不完全一致,有的患者消化不良的表現(xiàn)非常明顯,然而胃鏡下粘膜的病變卻非常輕微,有的患者沒有出現(xiàn)任何癥狀,體檢胃鏡時卻出現(xiàn)了明顯的淺表性胃炎的征象。因此,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賴于相關檢查而非臨床表現(xiàn)。常用的檢查方法如下:
1. 胃鏡及鏡下粘膜活檢:是診斷淺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過胃鏡直接觀察、攝像,可對慢性淺表性胃炎初步診斷,進一步在直視下取活組織作病理學檢查則可進一步確認慢性淺表性胃炎。鏡下,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表現(xiàn)為點片狀或條帶狀的紅斑,病變區(qū)域往往紅白相間,但以紅相為主,胃粘膜可失去光滑,表現(xiàn)出充血,水腫,出血等征象。需要注意的是,活組織行病理檢查中,醫(yī)師往往要求患者治療后復查并多次取活組織行病理檢查,這是為了預防假陰性結果的出現(xiàn)。
對于部分患者而言,可能會對胃鏡檢查的過程不能忍受或心存恐懼,這時可考慮麻醉后再行胃鏡檢查(即無痛胃鏡),以減輕胃鏡檢查的不適感。
2. 尿素酶試驗或核素標記C13呼氣等試驗:目的在于檢測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主要用于評價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后的療效。[3][4]
如無明顯臨床癥狀,慢性淺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處理。如癥狀顯著,可以考慮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及對癥治療。
1,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主要適用于伴有胃粘膜糜爛、萎縮及腸化生、異型增生者;伴有消化不良癥狀者及伴有胃癌家族史者。推薦應用3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理想方案應是:聯(lián)合用藥,療程7~10日,幽門螺桿菌根除率達到或超過90%,不易產生耐藥性,費用低廉,效果持久,不易復發(fā)。現(xiàn)主要采用質子泵抑制劑加兩種抗生素,如奧美拉唑與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聯(lián)合應用根除幽門螺桿菌。
2,對消化不良的治療:可給予抑酸抗酸、促胃腸動力藥,胃粘膜保護藥硫糖鋁,枸櫞酸鉍鉀等及中藥等,當消化性不良的癥狀與慢性胃炎之間關系并不明確,因此該治療實際上針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經(jīng)驗性治療,可能對胃粘膜的修復有一定作用。
預后較好。少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可進展為慢性多灶萎縮性胃炎,這部分患者中,極少部分患者數(shù)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可發(fā)展為胃癌。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慢性淺表性胃炎部分可以進展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對于患者而言,淺表性胃炎的防治主要應注意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以及飲食的合理。具體而言,應注意如下幾點:1.戒煙戒酒,飲食規(guī)律,不宜過量;2.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濃茶、辣椒等;3.少食過硬,過粗糙,過熱或過冷的食物;4.少食過甜及過酸的食物及水果,如巧克力、冰淇凌、蘋果及桔子;5.少食易脹氣的食物,如淀粉含量較高的紅薯,藕,土豆等。
淺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一種常見病,由于現(xiàn)代社會高速的生活模式以及不當?shù)娘嬍沉晳T,很多人都會出現(xiàn)淺表性胃炎的癥狀,但該病幾乎沒有臨床表現(xiàn)或僅表現(xiàn)為消化不良,單純的淺表性胃炎不必過度擔心。通過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調整以及適當藥物的運用,淺表性胃炎可以得到有效的預防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