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飲停胃證
證候:脘腹痞脹疼痛,或可觸及痞塊,嘔吐清水痰涎或宿食苦水,胃中有震水音,舌淡,苔白膩,脈沉弦或伏。
治法:溫胃化飲。
主方:苓桂術甘湯
用法:
加減:兼陽虛氣滯者,加高良姜、香附、吳茱萸、廣木香、砂仁;兼胃氣虛者,加黨參、黃芪。
,2,肝胃不和證
證候:脘腹脹痛,痛及兩脅,噯氣吞酸,嘔吐苦水、宿食,心煩易怒,舌紅,苔薄或薄黃,脈弦。
治法:疏肝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
用法:
加減:兩脅脹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噯氣、吐宿食、心煩,加蘇梗、梔子、刀豆殼、雞內金、麥芽、神曲。
,3,脾虛食積證
證候:脘腹痞脹,脘痛拒按,嘔吐酸腐,噯氣厭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苔厚膩,脈濡或弱。
治法:補脾健胃、消食導滯。
主方:香砂六君子湯合保和丸
用法:
加減:兼寒飲停胃,去連翹,加桂枝、良姜;兼寒濕氣滯,去連翹,白術改蒼術,加藿香、白豆蔻;舌苔黃膩,木香改藿香,加黃連、佩蘭。
,4,濕邪蘊結
證候:胃脘脹滿痞塞,或脹痛,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大便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5,氣滯血瘀
證候:胃脘脹滿疼痛,牽及胸脅,噯氣頻作,以食后、午后、夜間為甚,漸至疼痛加重,痛有定處,痛時拒按,甚者痛及后備,或便秘、便血。舌質暗,脈弦澀。
,,6,,中焦虛寒
證候:脘腹隱痛,喜暖喜按,形怯神倦,食少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7,胃陰虧虛
證候:胃痛隱隱,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8,脾陽虧虛證
證候:脘腹疼痛,喜得溫熨,惡心嘔吐,吐物無氣味,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紅,苔白潤,脈弱。
治法:溫補脾胃。
主方:理中湯合香砂六君子湯
用法:
加減:兼腎陽虛,加熟附片;兼寒濕氣滯,白術改蒼術,加藿香、白豆蔻、厚樸;兼食滯,加神曲、萊菔子、山楂。
體針療法:取中脘、足三里、內關、胃俞等為主穴,根據寒熱虛實屬性而配合其他有關穴位,補法或瀉法。
耳針療法:嘔吐明顯者,可選用胃、神門、腦、肝等穴。
辨證分型治療
1.脾胃氣虛
治法:健脾和胃,降氣止嘔。
方藥:旋復代赭石湯或橘皮竹茹湯加減。旋復代赭石湯重在健脾和胃、降逆化痰。主治脾胃虛弱,痰濁內阻,胃氣上逆所致的胃脘痞滿,噯氣嘔吐,惡心呃逆。方中人參、甘草、大棗扶脾益胃;旋復花、代赭石降氣鎮逆;半夏、生姜溫胃降逆,化痰散結;橘皮、竹茹協助降逆止嘔;甘草兼有調和諸藥之功。如夾有胃熱可重用竹茹清胃熱、降胃氣;如腹部脹痛明顯可加積實消脹除痞,加白芍緩急止痛。
2.脾胃虛寒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理中丸加味。理中丸重在溫中散寒,補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腹痛嘔吐。方中人參、白術、甘草補氣健脾;干姜溫中祛寒。如嘔吐清水不止者加吳茱萸溫中降氣而止嘔吐;脘腹脹滿明顯者加砂仁、陳皮、半夏理氣化濕降逆。
3.胃陰不足
治法:滋補胃陰,降逆止嘔。
4.飲食停滯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5.肝氣犯胃
治法:舒肝和胃,理氣降逆。
6.胃熱上涌
治法:清熱和胃,降逆止吐。
7.陰竭陽脫
治法:回陽救逆,護陰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