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里藥綜述】】】】
一、概念
凡能溫里祛寒,用以治療里寒癥候的藥物,稱為溫里藥,又稱祛寒藥。
此類藥物多為辛溫大熱之品,辛散溫通、大熱除寒,故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回陽救逆、溫經止痛等功效,適用于里寒之癥。即是《內經》所說的“寒者溫之”的意義。部分溫里藥還有和中止嘔、開胃進食等作用。 所謂里寒,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寒邪內侵,陽氣受困,而見嘔逆瀉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臟寒癥,必須溫中祛寒,以消陰翳;一為心腎虛,陰寒內生,而見汗出惡寒、口鼻氣冷、厥逆脈微等亡陽癥,必須益火扶陽,以除厥逆。
本類藥物因其主要歸經之不同而奏多種效用。其主入脾胃經者,能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虛寒證,癥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舌淡苔白等;其主人肺經者,能溫肺化飲而治肺寒痰飲證,癥見痰鳴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肝經者,能溫肝散寒止痛而肝經受寒少腹痛、寒疝作痛或厥陰頭痛等,其主入腎經者,能溫腎助陽而治腎陽不足證,癥見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其主入心腎兩經者,能溫陽通豚而治心腎陽虛證,癥見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或能回陽救逆而治亡陽厥逆證,癥見畏寒倦臥、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
二、溫里藥配伍
使用溫里藥時應根據證情的不同,合理配伍用藥。
里寒兼有表證者,當配辛溫解表藥;
寒凝氣滯血瘀者,當配行氣活血藥;
亡陽厥脫冷汗不止者,當配固表收澀止汗藥;
亡陽氣脫者,當配大補元氣固脫藥;
寒痰咳喘者,當配溫化寒痰藥;寒濕內蘊者,當配苦溫燥濕藥。
三、溫里藥應用注意事項
1、祛寒藥適應病癥不同,具有祛寒回陽、溫肺化飲、溫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須根據辨證選擇相適應的
藥物進行治療。外寒內侵,如有表癥未解的,應適當配合解表藥同用。
2、本類藥物可用于真寒假熱之癥;對真熱假寒病癥不可應用。若是真寒假熱,服祛寒藥后出現嘔吐現象,是為
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3、祛寒藥藥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故陰虛火旺、陰液虧少者慎用;個別藥物孕婦須忌用;夏季天氣炎熱,或
素體火旺,劑量宜酌量減輕。
4、祛寒藥中的某些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再應用時必須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
四、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影響心率,抗心肌缺血,改善循環,抗休克作用;
2、對消化系統作用
增加胃液分泌、增強消化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減輕惡心嘔吐、抗潰瘍等作用;
3、對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影響
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改善陽虛證,使陰虛證惡化;
4、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鎮靜和局麻作用,影響植物神經功能,影響內分泌功能;
5、抗炎和鎮痛作用
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溫里祛寒藥對于西醫診為消化不良、胃腸痙攣疼痛、腸脹氣、蛔蟲腹痛、蛔蟲性腸梗阻、慢性氣管炎、慢性
腸炎、痢疾、疝氣腹痛、慢性腎炎水腫、性功能障礙等病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一、溫中散寒藥】】】】
主要用于寒邪內侵、陽氣被困,或脾陽不足、寒自內生,所致脘腹冷痛、嘔吐瀉痢等臟寒證。
【干姜】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
辛,溫,入心、肺、脾、胃、腎經。
功效: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主治:(1)本品善溫脾胃之陽而除里寒,常與黨參、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輔助附子,可增強回陽救逆
之功,以治陰寒內盛、四肢厥冷等癥。
(2)本品溫燥辛散,不僅能溫肺以散寒,又能燥濕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癥,常與細辛、五味
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 關于姜:
1、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作為佐餐之品。由于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為生姜、煨姜、
干姜、炮姜等數種。
2、生姜性溫味辛,長于發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于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癥;干姜辛散之性已減,而偏于
治里寒之癥,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止血及溫中止瀉為它
的專長。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說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
熟,比生姜則不散,比干姜則不燥,其性與炮姜略同而力較遜,專主溫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與附子同,功能回陽;但干姜偏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辛、熱,入脾、胃經。
功效: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主治: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適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癥。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
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樸等同用。因為它溫中散寒作用較好,所以還可用于胃寒嘔吐,常與半夏、
生姜等配用。
辛,溫 ,入脾、胃經。
功效: 溫中散寒
主治:(1)(寒濕所致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不欲飲食行氣止痛:
(2)研末摻牙,治療風寒牙痛。
【花椒】
辛熱,有毒,歸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主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齒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辛、熱,入胃、腎,肝,大腸經。
功效: 溫中散寒,浮熱牙痛,解食物毒
主治:(1)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癥,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
(2)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泄瀉。
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
辛,溫,入肺、胃、脾、腎經。
功效: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主治:(1)丁香溫中散寒,善于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
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應用。
(2)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癥,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
同用。
**** 注:
丁香與肉桂等分,共研細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陰疽、跌打損傷等癥。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辛、熱,入胃、大腸經。
功效: 溫中散寒。
主治:(1)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沉冷,又解大腸寒郁,功能溫中散寒,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
嘔吐、腹瀉等癥,常與厚樸、廣木香、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本品又可用治牙痛,用蓽菝為末揩之。
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
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
功效: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1)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適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癥,
常與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應用。
(3)可用于寒癥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癥。
為雙子葉植物藥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
辛,溫,無毒,入胃,脾,心,腎,肝經。
功效: 溫中,消食,止痛。
主治: 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
主要用于陰寒內盛、元陽衰微、下痢清谷、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的亡陽厥脫證;或腎陽不足、陽痿宮冷、陰寒水腫、五更泄瀉等證。
【附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肥大塊根。
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
功效: 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
主治:(1)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
參、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
澀斂汗藥;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
用,以回陽救陰。
(2)附子功能峻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癥,皆可應用,
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癥,又可用附子
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藥同用。
(3)附子藥性溫熱,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濕痹痛屬于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
等品合用。
辛、苦,熱;有大毒,入心、肝、脾
功效: 祛風,散寒止痛,消腫潰堅、祛腐。
主治:(1)痹痛,頭痛,腹痛(烏頭湯,活絡丹,黑神丸,烏頭赤石脂丸,烏頭煎)
(2)陰疽(四虎散,草烏揭毒散,外用)。
**** 注:
川烏,草烏的毒性與附子相似而過之,尤以草烏的毒性最強,應慎用。
本品為樟科植物箘桂樹的樹皮。
辛、甘、大熱,入肝、心、腎、脾經。
功效: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主治:(1)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腎陽的作用,故適用于命門火衰、畏寒肢冷 、陽萎、尿頻等
癥,常與溫補肝腎藥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對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可與山藥、白朮、
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故常用于久病體弱、氣衰血少之癥,用少量肉桂配入補氣、補血
藥如黨參、白朮、當歸、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治陰疽自陷,可與炮姜、熟地、鹿
角膠、麻黃、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肉桂能溫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單用一味,亦有相當功效;如虛寒甚者,尚可與
其它溫中散寒藥如附子、干姜、丁香、吳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獨活、桑寄生、杜仲、續
斷、狗脊等同用。治婦人沖任虛寒、經行腹痛,可與當歸、川芎、白芍、艾葉等配伍。
**** 比較:
1、肉桂與附子都能溫補命火,以療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之癥。但兩藥各有特點,肉桂能溫營血、助氣化,凡屬
氣血寒滯之癥,多于調氣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婦科寒郁經閉腹痛等癥,每多選用;又在峻補氣血之中,用
肉桂為輔助藥,可以鼓舞氣血,促使陽生陰長,如十全大補湯。附子則以回陽救逆之功見長,如四逆湯、參
附湯中都用附子。
2、肉桂不僅與附、姜等祛寒等藥同用能益火消陰,與參、地等補虛藥同用能助陽益陰,而且可與寒涼藥同用,
如滋腎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氣化,熱病傷津及假寒真熱等癥,不宜應用。
主要用于寒犯肝經、厥陰頭痛、寒疝腹痛等證。
【吳茱萸】
本品為云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
功效: 溫中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殺蟲。
主治:(1)吳茱萸溫散開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的郁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
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臺烏藥、小茴香及川楝子;
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
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行后期。還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
痛泄瀉。
(2)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可配生姜黃連等同用。
**** 注:
1、吳萸是厥陰肝經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郁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
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脅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2、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吳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溫上焦,
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
辛、溫,入肝、腎、脾、胃經。
功效: 理氣、散寒止痛,調中和胃。
主治:(1)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應用;又
能溫中散寒止痛,對脘腹冷痛,可配合吳茱萸等藥同用。
(2)小茴香有調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于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之癥。
主要用于寒痰停飲犯肺、喘咳痰稀等證。
【干姜】
【細辛】
辛,溫;小毒,入肺、心、腎經
功效: 祛風,散寒止痛,散寒解表,溫肺化飲。
主治:(1)頭痛;痹痛;腹痛;牙痛(川芎茶調散,獨活寄生湯)
(2)風寒表證(九味羌活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3)痰飲咳喘(小青龍湯)
(4)鼻淵;竅閉神昏
**** 注:
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肺熱咳嗽等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