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藥分類——解表藥

中藥分類——解表藥

【【中藥分類】】

1、按藥用部位分類:
   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3大類。
   植物藥類又分為根及根莖、莖、木、樹皮、葉、花、果實、種子、全草、藻菌和地衣、樹脂等類別。
   動物藥類可分為骨骼、昆蟲、貝殼、分泌物、角、排泄物等類別。

2、按藥材的性味和功效分類: 
   按性味分為辛味藥、酸味藥,或寒性藥、熱性藥;
   按功效分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利水滲濕藥、理氣藥、安神藥、補益藥、化痰止咳平喘藥等
   按中藥的性能分為上、中、下三品。

【【解表藥綜述】】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用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解表藥;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都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通過發汗而達到發散表邪,以解除表證的目的。部分藥物兼有利尿退腫、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謂表證,就是指病在淺表。多見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癥狀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脈浮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初期的癥狀。
   表證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熱證和表寒證兩型。后者又有表實與表虛之別。發熱、無汗、惡寒、脈浮緊等寒象較明顯的為表實證、以麻黃湯主之;發熱、自汗、惡風、脈浮緩等寒象較輕的為表虛證,以桂枝湯主之。表熱證是指發熱為主;既不惡寒,又不惡風,口渴、咽痛、舌質紅、脈浮數等熱象較明顯的表證,以桑菊飲、銀翹散主之。

   解表藥以其祛風之功,還兼收止癢,通鼻竅之效,又常用于風邪郁閉肌表之皮膚瘙癢,風邪郁阻肺竅之鼻塞不通。部分解表藥物還有宣表透疹、止咳平喘、止痛、利水消腫等功效,也可用于風寒濕證。

【【解表藥分類】】
一、發散風寒(辛溫解表)藥
    發散風寒藥性味辛溫,以發散風寒為主,適用于惡寒重,發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緊的風寒表證。
1、麻黃:

性能特點:本品辛散性溫,入肺與膀胱經,重在宣肺,藥力較強。外能開腠理,透毛竅,散風寒,以發汗解表;

          內能開宣肺氣,通暢氣機,以平喘。此外通過宣肺,又能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
功效: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散寒通滯。
應用:    風寒表實無汗癥;肺氣不宣咳喘證;水腫兼有表證;風寒痹證。
特殊用法: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制。
使用注意:本品發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腎虛咳喘者忌用。
配伍:    麻黃配桂枝:發汗解表力強,治風寒表實無汗功著。
          麻黃配杏仁:善宣肺降氣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氣逆功著,證屬風寒束肺者尤佳。
          麻黃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熱。治肺熱咳喘效佳。



2、桂枝:

性能特點:本品辛溫發散,甘溫助陽,入心、肺、膀胱經,既走表,又走里。發汗力雖不如麻黃,但長于助陽、

          溫通經脈。治風寒感冒無論表實表虛皆宜,療陽虛經寒血滯所致諸證可投。
功效: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應用:    風寒表虛有汗,風寒表實無汗;風寒濕痹,經寒血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及癥瘕。陽虛水腫、痰

          飲證。胸痹作痛,陽虛心悸。虛寒腹痛。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故溫熱病、陰虛陽盛及血熱妄行諸出血證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配伍:    桂枝配白芍:兩藥相合,收散并舉,共奏調和營衛、散風斂營、解肌發表之功,治風寒表虛有汗每用


3、紫蘇:

性能特點:本品辛溫發散,入肺、脾經。為治風寒感冒常用藥,兼氣滯脹滿者尤佳。
功效:    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應用:    風寒感冒,脾胃氣滯,胸悶嘔吐。食魚蟹中毒而致腹痛
特殊用量用法:不宜久煎。葉長于發表散寒,梗長于理氣寬中、安胎。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耗氣,氣虛和表虛者慎用。


4、荊芥

性能特點:本品辛香,微溫不烈,藥力平和,功在肺肝。生用長于發散,為發表散風通用藥,治表證及疹癢無論

          風寒風熱皆可。炒炭性變收斂,善止血,治各種出血可選。
功效:    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芥穗力較強。止血須炒炭。
主治病癥:外感表證;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初起兼有表證;吐衄下血.


5、防風

性能特點: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為治風通用藥,無論外風內風或兼否寒熱皆可投用。
功效: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主治:    ①風寒,風熱表證,表證夾濕。

          ②風寒濕痹,風濕疹癢。

          ③破傷風,小兒驚風。脾虛濕盛,清陽不 升所致的泄瀉。

使用注意:本品味辛微溫,傷陰血而助火,故血虛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6、白芷

性能特點:本品辛溫燥散,芳香走竄,善除肺胃經之邪。外散風寒而解表,上通鼻竅而止痛。入陽明能燥濕散寒

          而止帶,走肌膚能消腫排膿止癢而療瘡疹。最善治陽明頭痛。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祛風止癢。
主治:    ①外感風寒或表證夾濕兼見頭痛鼻塞者。

          ②陽明頭痛,眉棱骨痛,鼻淵頭痛,牙痛。

          ③風寒濕痹,寒濕帶下。

          ④瘡瘍腫毒。

          ⑤風濕疹癢。

使用注意:辛溫燥散,故陰虛血熱者忌服。



7、細辛

性能特點: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本品為治感受風寒、風濕之多種痛證及鼻淵鼻塞頭痛之良藥;又

          為治寒飲伏肺之要藥。
功效:    解表散寒,通竅,祛風止痛,溫肺化飲。
主治病證:①風寒表證(尤宜鼻塞、頭痛、肢體疼痛較甚者),陽虛外感。

          ②鼻淵頭痛。

          ③頭風頭痛,牙痛,風 寒濕痹痛。

          ④寒飲咳喘。

配伍:    細辛配干姜、五味子:細辛辛溫,祛風散寒,溫肺化飲;干姜辛熱,溫中散寒,溫肺化飲;五味子酸

          溫,斂肺氣,滋腎陰。三藥相合,溫燥中有斂潤,既善溫肺化飲,又不耗氣傷陰,治寒飲喘咳日久者

          效佳。
使用注意: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或肺熱咳嗽者忌用。反藜蘆。




8、生姜: 辛微溫,歸肺脾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胃寒嘔吐)

9、香薷:辛微溫,歸肺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溫胃調中。

主治:  (1)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

        (2)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配伍:  (1)配藿香,治夏令感冒挾濕,癥見發熱惡寒,胸悶,嘔吐,腹痛等癥。

        (2)配杏仁,剛柔相濟,治夏季風寒感冒表實證。

        (3)配扁豆,治暑令感寒吐瀉,外感內濕。

        (4)配厚樸,可治夏季暑濕泄瀉,霍亂腹痛吐利。




10、藁本:味甘辛溫,歸膀胱經;

功效:    發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   (1)用于風寒感冒,巔頂疼痛,風濕肢節痹痛。

         (2)寒濕腹痛,泄瀉,疝瘕,疥癬。



11、辛夷:辛微苦溫,歸肺胃經;

功效:    散風寒,通鼻竅。

主治:    用于風寒頭痛,鼻塞,鼻淵,鼻流濁涕。


12、浮萍:辛,性寒,歸肺、膀胱經;

功效:    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尿消腫。    

主治:    (1)風熱感冒、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2)水腫、癃閉、瘡癬、丹毒、燙傷。  



13、蒼耳子:辛苦溫,有小毒,歸肺肝經;

功效:    散風除濕、通竅止痛、祛風濕;

主治:   (1)鼻淵;風寒頭痛;風濕痹痛;

         (2)風疹;濕疹;疥癬 。

 

    

二、發散風熱(辛涼解表)藥
    發散風熱藥性味辛涼,以發散風熱為主,適用于發熱重,微惡寒,頭痛,咽喉腫痛,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的風熱表證。

1、薄荷
性能特點:本品辛涼,氣味芳香,質輕上浮,入肺、肝經,疏泄清利,既善散上焦風熱而清利頭目與咽喉,又能

          透發疹毒和疏肝。
功效: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芳香辟穢。
主治病證:①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②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證。

          ③麻疹不透,風疹搔癢。

          ④肝氣郁滯,胸悶脅脹。⑤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脘腹脹痛,嘔吐泄瀉。

 2、牛蒡子

性能特點:本品辛苦性寒,疏散清宣滑利。外散風熱,內解熱毒,上宣肺氣,下利二便,雖發汗不如薄荷,但長

          于清解熱毒。
功效: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腫療瘡。
主治病證:①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②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③麻疹不透,風熱疹癢。④熱

          毒瘡腫,痄腮,丹毒。





 3、蟬蛻
性能特點:本品甘寒質輕,疏散清透解痙,功在肺、肝二經。發汗不如薄荷,清熱不如牛蒡,長于祛風解痙與明

          目開音。
功效: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主治病證:①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音啞咽痛。 ②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③風熱或肝熱目赤翳障。 ④小兒驚

          哭夜啼,破傷風。
配伍:    蟬蛻配胖大海:兩藥相合,清宣肺氣,利咽開音力強,善治風熱或肺熱之咽痛音啞。



 4、桑葉
性能特點:本品質輕疏散,苦寒清泄,味甘兼潤,入肺能疏散清潤,入肝能清火益陰,并兼涼血止血。
功效: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
主治:    ①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咳嗽頭痛。 ②肺熱燥咳。 ③肝陽眩暈,目赤腫痛,視物昏花。  ④血熱吐

          衄輕證。
配伍:    桑葉配菊花:二藥均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合用后善治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肝熱目赤、肝

          陽眩暈及肝腎虧虛目暗不明。
          桑葉配黑芝麻:補肝腎明目力強,治肝腎虧虛視物昏花效佳,兼腸燥便秘者尤宜。




 5、菊花

性能特點:本品辛香輕散,苦寒清解,味甘略兼益陰,疏散清降并能。入肺經,善疏散風熱而清利頭目;入肝

          經,善瀉熱益陰而平肝明目;兼清解熱毒而治瘡腫。
功效: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配伍:    菊花配枸杞子:二藥合用,補肝腎明目力強,肝腎虧虛之視物昏花用之效佳。




6、葛根
性能特點:本品辛甘而涼,性善升散,功在脾胃。既長于疏散肌腠經絡之邪氣而解肌發表退熱,為治項背強痛之

          要藥;又善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具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及透發疹毒之功
功效:    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主治:    ①外感表證,項背強痛。 ②麻疹初起透發不暢。 ③熱病煩渴,消渴證。 ④濕熱瀉痢初起,脾虛泄

          瀉。
用量用法:止瀉宜煨用,退熱生津宜生用。
配伍: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三藥合用,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7、柴胡

性能特點:本品苦辛微寒,芳香疏泄升散,主入肝膽經。功善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及升舉陽氣,既為治肝膽疾患

          之要藥,又為治氣虛下陷所常用。  
功效:    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退熱截瘧。
主治:    ①邪在少陽寒熱往來,感冒高熱。②肝郁氣結,脅肋疼痛,月經不調,痛經。 ③氣虛下陷之久瀉脫

          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
用量用法:解表退熱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能升發,故真陰虧損、肝陽上升之證忌用。
配伍:    柴胡配黃芩: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熱;黃芩苦寒,善清熱瀉火。二藥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熱

          效強,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8、升麻: 辛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 

主治:   (1)外感表證,時疫火毒、口瘡、咽痛、頭痛寒熱、癰腫瘡毒、

         (2)中氣下陷、脾虛泄瀉、久痢下重、婦女帶下、崩中。




9、淡豆豉:辛微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    解表除煩,宣發郁熱。

主治:    用于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10、蔓荊子:辛苦寒,歸膀胱、肝、胃經;

功效: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主治:     用于風熱感冒,頭昏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 不明、頭暈目眩,耳鳴耳聾。



【【解表藥性能特點】】

1、藥性:
   發散風寒藥主治表寒證,發散風熱藥主治表熱證。前者性味多辛溫,發汗作用較強;后者性味多辛涼,發汗

   作用比較緩和。   
2、藥味:
   解表藥大多氣味芳香,性質輕宣疏散,主要用以發散表邪,故一般為辛味;發散風熱藥又因能清泄,而多兼

   苦味。   
3、歸經:
   因為肺合皮毛,開竅于鼻,太陽膀胱經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藥的解表功效應歸太陽病或膀胱經的證侯,現

   代中藥學多言其歸肺經,而古代本草多言其歸太陽經或膀胱經。   
4、升降沉浮:
   其作用趨向以升浮為主,其中兼能平喘、止咳或清泄者,在升浮為主的同時又具有沉降之性。
5、毒性:
   細辛、蒼耳子為有毒之藥。
【【解表藥配伍應用】】  

    因解表藥藥性有溫、涼的區別,所治的表證也有風寒、風熱的不同,外感風寒者,首先應選擇發散風寒藥;外感風熱者,選發散風熱藥。若兼感暑濕者,應配伍祛暑化濕藥;若兼有燥邪者,則應與潤燥藥同用。若虛人外感,正虛邪實者,應與補益藥同用,以扶正祛邪。如素體氣虛,外感表邪者,解表藥應與補氣藥同用,以益氣解表;素體血虛或失血之后,復感表邪,解表藥應與補血藥同用,以養血解表;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者,宜發散風寒藥與助陽藥并用,以助陽解表;素體陰虛、感受外邪者,則應當解表藥與滋陰藥同用,以滋陰解表;此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除選用發散風熱藥物外,還應與清熱解毒藥配伍。

【【解表藥藥理作用】】
1、發汗作用:
   解表藥都有發汗或促進發汗的作用,通過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發汗是中醫治療表證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藥中以發散風寒藥類的發汗作用較強。如麻黃中所含揮發油有發汗作用;生姜的揮發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受寒后煎服生姜湯則感覺全身溫暖,說明生姜能改善體表血循環而協助發汗;桂枝也因能擴張末梢血管,促進皮膚表面的血液循環而加強麻黃的發汗作用;麻黃配桂枝的作用尤為顯著,如麻黃湯(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甘草3克)就是一典型發汗方劑。

2、解熱作用:
   解表藥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以柴胡作用最顯著,桂枝、荊芥、防風、葛根、紫蘇、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熱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過發汗,或促進發汗,以及通過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體溫下降。此外,葛根等還有降低正常體溫的作用。

3、鎮痛作用:
   柴胡、桂枝、細辛、防風、紫蘇等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
   柴胡、桂枝、紫蘇、防風、薄荷、桑葉等對多種細菌,如金葡菌、溶血鏈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黃、桂枝、柴胡、紫蘇、菊花等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解表藥選用時注意事項】】
1、解表藥雖有辛散發汗之共性,但其性質又有溫、涼不同,所以用以治療表證時必須注意辨證準確,分清表寒

   證還是表熱證。
2、解表藥發汗作用有強有弱,須視病癥選擇應用。
3、對解表藥發汗力較強的藥物應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發汗太過而耗傷津液,導致亡陽或亡陰。
4、溫暖季節及東南地區用量宜小,寒冷季節及西北地區用量可酌情增大。
5、解表藥一般忌用于表虛自汗、陰虛發熱、久病體虛及失血等癥。
6、解表藥多屬辛散輕揚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揮發而降低療效。
7、解表藥雖能透過發汗解發散風寒藥,性味多為辛溫,發汗作用較強。適用于感冒風寒,呈現惡寒發熱、無

   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脈浮等寒象比較突出的表癥。對于咳嗽氣喘、腳氣水腫及風濕痛等

   初起具有上述表癥的,也可應用。但汗出過多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因此,凡自汗、盜汗、熱病傷津以及

   陰虛發熱、久患瘡癰,淋病,失血等癥,都應慎用。
8、解表藥根據自身特點,春夏腠理疏松,容易出汗,用量宜輕;秋冬腠理致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
【【解表藥的功能比較】】
1、麻黃與桂枝
共同點: 均有發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證。
不同點:1)麻黃,以宣散為主,發汗力強。適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的表實證。 桂枝,以溫通為主,發汗力

           較緩,外感風寒,無論有汗的表虛證和無汗的表實證均可用。
        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用于肺氣壅揭之咳喘證及水腫
           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寒血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冷痛,陽虛

           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荊芥與防風:
共同點: 均能發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
不同點:1)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為發表散風通用藥,又治風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防風微溫而甘緩

           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發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2)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

           漏。

3、蒼耳子與辛夷
共同點:  質輕,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竅。常相須為用,用治鼻淵頭痛。
不同點:  蒼耳子祛風除濕,用于風濕痹痛,風疹瘙癢。辛夷專治鼻淵,為治鼻淵頭痛之要藥。

4、桑葉與菊花
共同點: 均輕清發散,發散風熱,平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風熱以及肝經風熱或

         肝火上炎之眩暈頭痛,目赤昏花等證。常相須為用以增強療效。
不同點:1)桑葉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較菊花強;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

           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兼治肝風頭痛。
        2)桑葉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
5、柴胡與升麻
共同點: 均為解表升陽之品,能升清陽而舉陷,用于外感風熱表征;與黃芪、人參等相伍,治氣虛下陷、臟器

         脫垂諸證。
不同點:1)雖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主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熱,主治少陽寒熱往

           來及感冒高熱;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與脾胃經,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風熱頭痛而少用;
        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升麻又善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口舌生

           瘡、丹毒、溫毒發斑及熱毒瘡腫。
 6、銀柴胡與柴胡
共同點:均有解熱作用。
不同點:銀柴胡無升散之性,偏于退有汗骨蒸,又能清泄肺熱,為退虛熱,消疳熱之品。主治骨蒸潮熱,小兒疳
        熱等證。
        柴胡有升散之性,為透表泄熱之品。偏治外感發熱或邪在少陽證,并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用于肝氣郁
        滯及陽氣下陷之證。
7、生姜、干姜與炮姜
共同點:都是姜。
不同點:炮制不一樣,功用也有偏差。生姜辛散力較強,長于發散風寒,溫中止嘔,多用于風寒表證及嘔吐之
        證。還可溫肺止咳。干姜辛熱,辛散之力較弱。長于溫中,為脾胃寒證要藥,并可回陽,溫肺化飲,用
        于亡陽證及寒飲伏肺咳喘。炮姜味偏苦澀,偏于溫經止血,溫中止痛止瀉。用于虛寒出血,腹痛腹瀉等

        證。

8、香薷與麻黃
        均能發汗解表、利水退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香薷微溫,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習稱“夏月

        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寒、發熱無汗及腹痛吐瀉;麻黃性溫,發汗力強,善治

        風寒表實無汗。此外,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常用解表中草藥
第六章汗法//麻黃湯、桂枝湯、桑菊飲、銀翹散
第一章 解表藥
中醫學考試試題集答案
中藥學__各論第一章解表藥
「400味常用單味藥」之“辛溫解表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金华市| 红原县| 舞阳县| 杨浦区| 西和县| 岳西县| 库车县| 来宾市| 山阴县| 贵定县| 廊坊市| 蓝山县| 宁夏| 密山市| 桃源县| 元朗区| 德阳市| 宁强县| 齐齐哈尔市| 河北省| 颍上县| 西平县| 连州市| 巴里| 南木林县| 黎川县| 巧家县| 泾源县| 内丘县| 高邑县| 塔河县| 垦利县| 福安市| 道真| 额济纳旗| 德兴市| 南江县| 南通市| 东山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