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的基本概念】
鎂是人體細胞內的主要陽離子,濃集于腺粒體中,在細胞外液僅次于鈉和鈣居第三位,其量在整體中僅次于鈣、鈉、鉀而居第四位;是體內多種細胞基本生化反應的必需物質。成人身體總鎂含量約25g,其中60%~65%存在于骨、齒,27%分布于軟組織,鎂主要分布在細胞內,細胞外液的鎂不超過1%。在鈣、維生素C、磷、鈉、鉀等的代謝上,鎂是必要的物質,在神經肌肉的機能正常運作、血糖轉化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鎂的食物來源】
鎂普遍存在于食物中,由于葉綠素是鎂卟啉的鰲合物,所以綠葉蔬菜是富含鎂的。食物中諸如糙糧、堅果也含有豐富的鎂,而肉類、淀粉類食物及牛奶中的鎂含量屬中等。除了食物之外,從飲水中也可以獲得少量鎂。但飲水中鎂的含量差異很大。如硬水中含有較高的鎂鹽,軟水中含量相對較低。
含鎂豐富的食物有:燕麥、紫菜、蘑菇、黑豆、香蕉、花生、芝麻、菠菜、豆類、谷類和蔬菜等;
【鎂的吸收代謝】
食物中的鎂在整個腸道均可被吸收,但主要是在空腸末端與回腸部位吸收,吸收率一般約為30%,可通過被動擴散和耗能的主動吸收兩種機制吸收。膳食中促進鎂吸收的成分主要有氨基酸、乳糖等;維生素D可促進鎂的吸收。抑制鎂吸收的主要成分有過多的磷、草酸、植酸和膳食纖維等,由于鈣和鎂的吸收途徑相同,因此二者競爭吸收而相互干擾。成人從膳食中攝入的鎂大量從膽汁、胰液和腸液分泌到腸道,其中60%~70%隨糞便排出,部分從汗和脫落的皮膚細胞丟失。腎臟是維持機體鎂內穩定的重要器官,腎臟對鎂的處理是一個濾過和重吸收的過程,是排泄鎂的主要器官。
鈣、磷、鎂攝入量之比為5:3:1。如果其中一樣攝入過多或過少,其他營養素就會受影響而對健康不利。
【鎂的生理功能】
1.激活多種酶的活性
鎂作為多種酶的激活劑,參與300多余種酶促反應。鎂主要集中在細胞內的線粒體,通過激活多種酶(ATP
酶、羥化酶、膽堿酯酶等)參與多種代謝活動。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謝,氧化磷酸化作用,神
經沖動的產生和傳遞,核酸完整性的維持,轉錄和翻譯的準確性等。
2.參與骨骼的形成,維護骨骼生長和神經肌肉的興奮性
鎂是骨細胞結構和功能所必需的元素,對促進骨骼生長和維持骨骼的正常功能很有益,鎂與鈣即具有協同
作用又相互拮抗。當鈣不足時,鎂可部分代替鈣,而當攝入的鎂過多時,又阻止骨骼的正常鈣化。
鎂和鈣使神經肌肉興奮和抑制作用相同,不論血中鎂或鈣過低,神經肌肉興奮性均增高,反之則有鎮靜
用,也是良好的抗緊張劑,可預防肌肉衰竭、肌肉抽搐或痙攣。
3.鎂是心血管系統的保護因子
它作為心肌細胞膜上鈉-鉀-ATP酶必需的輔助因子,影響心肌收縮過程,同時鎂能作用于周圍血管系統,
引起血管擴張,使血壓下降,可幫助治療心律不齊、心跳無力、高血壓等。
4.維護胃腸道和激素的功能
低濃度的硫酸鎂有利膽作用,堿性鎂鹽可中和胃酸;鎂離子在腸道中吸收緩慢,促使水分滯留,具有導瀉
作用;低濃度鎂能減少腸壁張力和蠕動,有解痙作用。
5.鎂還能提高精子的活力,增強男性生育能力,研究發現,精液不液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微量元素鎂的缺乏。
6.鎂可以有效促進鈣的吸收.在細胞中有一個特殊的鈣的通路,其形成的主要元素是鎂.所以人體缺鎂會影響鈣的
代謝。
【鎂的建議攝取量】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男性每天約需鎂350毫克,成年女性約為300毫克,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定為700mg/d。
【鎂的缺乏】
1、血清鈣下降,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亢進,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神經錯亂、幻覺等;
2、對血管功能可能有潛在的影響;
3、鎂缺乏是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一種危險因素;
4、缺鎂,可導致肌肉無力,抽筋,耐久力降低。
5、影響心臟、骨骼及胃腸道等器官功能。如心悸、惡心、嘔吐、厭食等;
【鎂的過量癥狀】
血清鎂在1.5-2.5mmol/L時,常伴有惡心、胃腸痙攣等胃腸道反應;當血清鎂增高到2.5-3.5mmol/L時則出現嗜睡、肌無力、膝腱反射弱、肌麻痹;血清鎂增至5mmol/L時,深腱反射消失;血清鎂超過5mmol/L時可發生隨意肌或呼吸肌麻痹;血清鎂7.5mmol/L或更高時可以發生心臟完全傳導阻滯或心搏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