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食管炎(胃痛、嘈雜、噎膈)中醫治療最佳秘方

食管炎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包括感染、化學物刺激、物理性損傷及繼發于食管憩室、腫瘤或賁門失弛緩癥等病變。胃食管反流作為食管炎的病因,系早在40年代被發現,當時指出和食管裂孔疝有關,認為可能因腹腔食管段的喪失、食管與胃之間正常銳角的消失等解剖學機械因素,導致胃食管反流。但多數食管裂孔疝并不伴有胃食管反流,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不能被證實有食管裂孔疝并存,因此目前尚難確定二者的關系。已知胃食管交界的上方有略增厚的環形肌束,成為食管下端括約肌(LES),長度約2~4cm,正常基礎壓一般為2.0~3.3kPa(15~25mmHg),平均2.6kPa〔20mmHg),在正常人形成超過胃內壓的高壓帶,足以防止胃內容物反流進入食管;只有在吞咽后引起食管原發性蠕動時,LES才出現弛緩。故LES具有重要抗反流的屏障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機制主要是乙ES不適當弛緩或經常處于松弛狀態,并有反流物引起食管粘膜損害、食管對反流物清除功能削弱等因素所致。

一、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障礙

二、反流物對食管粘膜的損害

三、食管對反流物用除能力削弱

「臨床表現」

一、胃灼熱與反胃胃灼熱又稱為“燒心”,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癥狀,有位于胸骨后的燒灼樣不適感,多在餐后特別是飽餐后出現。可伴有反胃,反流物呈酸味或帶苦味,偶含少量食物。胃灼熱與反胃易發生在平臥、彎腰俯拾姿位,可于熟睡時擾醒。胃灼熱經服用制酸劑后常緩解或消失。

二、咽下疼癰與咽下困難反流性食管炎加重或并發食管潰瘍時,可出現咽下疼痛,多在攝人酸性或過燙食物后發生,疼痛涉及劍突下、肩胭區,或達頸、耳部,有時輻射至臂。可有間歇性咽下困難,每發生在開始進餐時,呈胸骨后梗塞感,系由食管痙攣所致。食管狹窄的咽下困難呈持續性,對于食尤為明顯。有進行性咽下困難者,應警惕食管下段癌變。

三、其他因影響患者進食,體重可稍有減輕。食管粘膜不斷少量出血可致輕度缺鐵性貧血;潰瘍偶引起大量出血。重癥反流性食管炎因反流物吸入,可導致慢性喉炎、聲帶炎嘶啞、哮喘發作或吸收性肺炎。

[治法]:疏肝理氣、散瘀破積,和胃降逆

蒼術15炒山甲15(先煎)土鱉蟲9丹參15香附12郁金10柴胡12

法夏9枳實9皂角刺12全瓜蔞15山慈菇10旋覆花9延胡索8白術15金銀花10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以燒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等為主要癥狀,屬中醫“嘈雜”、“吐酸”、“胃脘痛”等范疇,臨床上常分7型辨治。

肝胃不和:癥見燒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發作,胃脘脹悶,連及兩脅,善太息,噯氣頻頻,大便不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選柴胡疏肝散香蘇散加減: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蘇梗、陳皮、枳殼、旋覆花、郁金、海螵蛸、延胡索、綠萼梅。中成藥有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

柴胡疏肝散出自《醫學統旨》,為疏肝理氣之代表方劑。功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主治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或寒熱往來,噯氣太息,脘腹脹滿,脈弦。現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膽囊炎,脅間神經痛等屬肝郁氣滯者。

【功用】疏肝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噯氣,脘腹脹滿,脈弦。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類別:和解類

出處:《證治準紀》引《醫學統旨》方

柴胡疏肝散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六。

【組成】陳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殼(麩炒) 芍藥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時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

【方解】柴胡疏肝散證是肝氣郁結,不得疏泄,氣郁導致血滯,故見脅肋疼痛諸癥。方用四逆散去枳實,加陳皮、枳殼、川芎、香附,增強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痛止而諸癥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藥芎,枳殼陳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氣滯,脅肋疼痛自能除。

加減柴胡疏肝散 

【方名】加減柴胡疏肝散

【處方】柴胡、川芎、枳實、香附、陳皮、厚樸(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

【用法】每日1劑,水煎300毫升,早晚各服1次。

【適用病癥】用于疏肝和胃、理氣止痛。胃神經癥(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型),癥狀為腹痛、腹脹、納差、噯氣、伴有失眠、健忘、腹瀉、易激動、大便時溏時結、惡心嘔吐、舌質淡、苔薄白、脈弦。

【按】本方癥病變在胃,病機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虛木克,氣機郁滯則克脾犯胃,脾為后天之本,脾胃之氣為一身之氣的樞機,中氣虛弱則樞轉氣機被郁,導致中焦脾胃之氣升降失調,氣血運行受阻出現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癥候。因此治療必須求本,本標結合,故疏肝理氣,暢通氣機,調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復。

方中白芍養肝斂陰,和胃止痛,與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為主藥;配枳實瀉脾氣之壅滯,調中焦之運動與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強疏肝理氣之功,以達郁邪;

白芍、甘草配伍緩急止痛,疏理肝氣以和脾胃,且具有保護胃粘膜屏障和修復粘膜之作用;

川芎行氣開郁,活血止痛;

厚樸、半夏以寬胸暢通宣泄郁氣;香附、陳皮理氣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適等癥。諸藥合用辛以散結,苦以降通,氣滯郁結方可解除。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芍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有鎮靜作用,并對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揮發油,有鎮靜和鎮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膽作用。

陳皮主含揮發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潰瘍作用。

香附含揮發油和糖類,可提高小鼠的痛閾,有鎮痛作用及健胃,驅除消化道積氣的作用。

枳實含揮發油、黃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鎮吐作用。

厚樸主含揮發油,對動物腸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對肌肉和神經有較輕的麻醉作用。

甘草可緩解胃及腸管痙攣,有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易激動,失眠,健忘加夜交藤15g,酸棗仁20g,珍珠母25g;便秘加大麻仁15g,腹瀉加附子、訶子、蒼術各10g;惡心嘔吐加姜汁、竹茹各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納差加焦三仙各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虛弱加黨參、山藥、白術各12g;脾濕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香蘇散-《幼科金針》卷上。

【藥物組成】香附、蘇葉、陳皮、甘草、柴胡、桂枝、防風、羌活。

【處方來源】《幼科金針》卷上。

【方劑主治】小兒嘔吐。

【用法用量】上加生姜3片,水煎,熱服。

香蘇散-《世醫得效方》卷一。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一。

【組成】香附150克(炒去毛) 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 甘草60克 蒼術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用法】上銼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蔥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為妙。

【主治】傷寒、傷風、傷濕、傷食。

【加減】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荊芥穗各1.5克,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瀉,加木香、藿香各1.5克。

香蘇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陳皮60克(不去白)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功用】理氣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肝胃郁熱:癥見燒心、反酸不止,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燒灼,口干口苦,心煩易怒,嘈雜不適,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或數。治宜清肝泄熱,和胃降逆,方選化肝煎和左金丸加減:牡丹皮、青皮、陳皮、梔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貝母、黃連、吳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連翹。中成藥有加味左金丸。

化肝煎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青皮 陳皮 芍藥各6克 牡丹皮 梔子(炒) 澤瀉(血見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克 土貝母6~9克

【歌訣】化肝青皮芍丹梔,澤瀉貝母與陳皮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溫服。

【主治】怒氣傷肝,氣逆動火,脅痛脹滿,煩熱動血。  【加減】若大便下血,加地榆4.5克;小便尿血,加木通4.5克。

化肝煎的運用體會 摘要  通過臨床運用化肝煎加減治療肝郁所致多種疾病,探討其病機特點及方藥作用的體會 關鍵詞 化肝煎 肝郁 木郁達之? “化肝煎”為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所創之方,由青皮、陳皮、山梔子、丹皮、澤瀉、芍藥、土貝母七味藥組成,列于《景岳全書.新方八陳.寒陣》之中,治療“怒氣傷肝,因而氣逆動火,致為煩熱,脅痛,脹滿,動血等證”。分別見于《郁證》、《脅痛》、《血證》等篇。本方的最大特點是善解肝氣之郁,平氣逆而散郁火。肝郁之病變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而本方作用專一,運用得當,加減得法,療效亦比較明顯。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火方。左金丸的功用是清瀉肝火,降逆止嘔。肝火犯胃證。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潰瘍等屬肝火犯胃者;本方治證為肝失條達,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黃連苦寒瀉火為君,佐以辛熱之吳茱萸,既能降逆止嘔,制酸止痛,又能制約黃連之過于寒涼;二味配合,一清一溫,苦降辛開,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歌訣:左金黃連與吳萸,脅痛吞酸悉能除;再加芍藥名戊己,專治瀉痢痛在臍。

本方是治療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嘔吐吞酸,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別名:回令丸、萸連丸、茱連丸、佐金丸、二味左金丸。

定義:出《丹溪心法》火方。

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黃連(180克) 吳茱萸(30克)

性狀:本品為黃褐色的水丸;

功能:瀉火,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用于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

性味:氣特異,味苦、辛。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 次。 

制法: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例為6:1。以上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用藥禁忌

1、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忌憤怒、憂郁,保持心情舒暢。

3、脾胃虛寒者不適用。

4、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胃痛嚴重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7、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8、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9、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10、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1、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藥理作用

1、左金丸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左金丸4g/kg, 6 g/kg劑量能明顯抑制小鼠胃排空(P<0.05);2 g/kg,4 g/kg,6 g/kg劑量能明顯抑制小鼠小腸推進運動(P<0.01),2 g/kg的劑量與2.5 mg/kg的阿托品的抑制作用相似,加入木香后則減輕這種作用。還有明顯的抗潰瘍作用,左金丸水提液(6.7g生藥/kg體重的劑量)能促進實驗性大鼠胃小彎潰瘍的愈合,治療5 d后,愈合率達93.33%,明顯高于雷尼替丁組(有效率81.25%)和生理鹽水組(有效率47.06%)。水提液(4g/kg),能明顯對抗鹽酸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損傷,與空白組比較有顯著差異;其抗鹽酸乙醇致損的作用與劑量有關,4g/kg,8 g/kg組作用明顯,與空白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劑量-潰瘍指數回歸方程為Y=57.5-8.23X,相關系數γ=-0.88,劑量與潰瘍指數呈負相關,統計學上有顯著意義(P<0.05),ED50=3.5g/kg。左金丸加入木香或者不加入木香時,對抗鹽酸乙醇致大鼠急性胃粘膜損傷的作用相似。左金丸又能抑制胃酸分泌,在胃竇移植術致大鼠慢性高胃酸分泌模型中左金丸水提液能減少胃液分泌,左金丸組的胃液量為(2.9±0.9)ml,空白對照組胃液量為(4.2±2.7) ml。左金丸加木香后,水提液能明顯抑制幽門結扎大鼠的胃液分泌,與生理鹽水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在這兩個模型中,由于減少胃液分泌,所以降低了總酸流量。左金丸加木香的水提液,在大鼠活體胃灌流模型的十二指腸給藥30min后,明顯抑制大鼠基礎泌酸,使胃液中酸濃度明顯下降(P<0.01),泌酸反應時效曲線明顯低于生理鹽水組,抑酸效價與劑量有關,4g/kg劑量作用明顯,抑制率83.6%,優于空白對照組和陽性藥物雷尼替丁組,但繼續增大劑量不能提高效價。大鼠基礎泌酸穩定后,收集60min的胃灌流液,然后皮下注射五肽胃泌素,明顯刺激胃酸分泌,60 min后由十二指腸注入6g/kg水提液,胃酸在15 min內開始下降,45 min時達到最低水平,抑制率達53%,與給藥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在持續維持血中胃泌素濃度條件下,可使胃酸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緩慢回升,作用時間較短,提示其拮抗胃泌素刺激泌酸的作用是可逆的。

2、左金丸抑菌作用

采用平皿打孔法,加入左金丸溶液,培養24h,左金丸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乙型鏈球菌的抑菌力較強,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的抑菌作用稍次。

3、抗炎鎮痛作用

用熱板法以左金丸6g/(kg.d)給小鼠灌胃,連續5 d,可提高小鼠鎮痛閾值,與生理鹽水組比較有顯著差異;用扭體法,以左金丸6g/(kg.d)給小鼠灌胃,連續5 d,對0.5%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與生理鹽水組比較有顯著差異。還能抗炎,以左金丸1g/(kg.d)給大鼠灌胃,連續6 d,可抑制棉球肉芽組織增生,與生理鹽水組比較有顯著差異。

方解

本方證是由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經脈布于脅肋,肝經自病則脅肋脹痛;犯胃則胃失和降,故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乃肝經火郁之候。《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火熱當清,氣逆當降,故治宜清瀉肝火為主,兼以降逆止嘔。方中重用黃連為君,清瀉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黃連亦善清瀉胃熱,胃火降則其氣自和,一藥而兩清肝胃,標本兼顧。然氣郁化火之證,純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結不開,又慮折傷中陽,故又少佐辛熱之吳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氣條達,郁結得開;一者反佐以制黃連之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氣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領黃連入肝經。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為佐使。二藥合用,共收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辛開苦降,肝胃同治,瀉火而不至涼遏,降逆而不礙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氣得降,則諸癥自愈。

化裁

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例為6:1。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脅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強疏肝和胃之功。

臨床應用

銻劑反應性嘔吐:一衛性男青年,工人,患慢性血吸蟲病,在血吸蟲病房住院治療,采用酒石酸銻鉀(簡稱銻劑)20天療法。至療程第7天(注射第7針)時,泛惡嘔吐,難以忍受,遂要求中止治療,當時我建議用中成藥左金丸治之,每次3g,1日3次。藥后1天,泛惡嘔吐緩解。繼續注射銻劑,配合服用左金丸,不再發生嘔吐,以致療程順利結束。與此同時,該病房另有惡心嘔吐反應者8人,經服用左金丸,均獲得了止嘔的效果。

文獻論述

1、《醫方考》: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吳茱萸氣臊味辛性熱,故用之以為反佐。以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

2、《醫方集解》;此足厥陰藥也。肝實則作痛,心者肝之子,實則瀉其子,故用黃連瀉心清火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則肝平矣;吳茱萸辛熱,能入厥陰肝,行氣解郁,又能引熱下行,故以為反佐。一寒一熱,寒者正治,熱者從治。

3、《古方選注》:經脈循行,左升右降,藥用苦辛,肅降行于升道,故曰左金。吳茱萸入肝散氣,降下甚捷;川黃連苦燥胃中之濕,寒勝胃中之熱,乃損其氣以泄降之,七損之法也。當知可以治實,不可以治虛,若誤論虛實而用之則誤矣,

4、《金鑒》:胡天錫曰,此瀉肝火之正劑。獨用黃連為君,以實則瀉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吳茱萸從類相求,引熱下行,并以辛溫開其郁結,懲其捍格,故以為佐。然必木氣實而土不虛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從左,而制從金也。

5、《謙齋醫學講稿》:方中黃連入心,吳茱萸入肝,黃連的用量六倍于吳萸,故方解多作實則瀉其子,并以吳茱萸為反佐藥。我認為肝火證很少用溫藥反佐,黃連和吳茱萸歸經不同,也很難這樣解釋。從效果研究,以吞酸嘈雜最為明顯,其主要作用應在于胃。黃連本能苦降和胃,吳茱萸亦散胃氣郁結,類似瀉心湯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濕粘涎的,酌加吳茱萸用量,效果更捷。

6、、吳謙《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左金丸獨用黃連為君,從實則瀉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吳茱萸從類相求,引熱下行,并以辛燥開其肝郁,懲其捍(han)格,故以為佐。然必本氣實而土不虛者,庶可相宜。”

7、《丹溪心法》卷1:“肝火脅痛。”

方劑比較

左金丸、戊己丸、香連丸同具苦降辛開的配伍方法。不同點在于:

左金丸中的黃連六倍于吳茱萸,重在清肝瀉火,和胃降逆,主治脅肋脹痛、嘔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證;

戊己丸中的連、萸等量,即清熱與開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緩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瀉的肝脾(胃)不和證;

香連丸中的連、萸同炒后去吳榮英,意在清熱燥濕為主,加木香以行氣止痛,主治濕熱痢疾,膿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痰氣郁阻:癥見咽喉不適,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甚則咽痛,每因情志不暢而加重,時有燒心反酸,嘈雜不適,或咽癢咳嗽,或痰鳴氣喘,或聲音嘶啞,納差,大便不爽。舌淡,苔白或白膩,脈弦滑。治宜開郁化痰,和胃降逆,方選半夏厚樸湯加減:姜半夏、厚樸、蘇梗、陳皮、茯苓、白芍、香附、枳殼、煅瓦楞子(先煎)、郁金。中成藥有沉香順氣丸、木香順氣丸。

〖方劑名稱〗半夏厚樸湯

〖方劑別名〗厚樸湯、大七氣湯、四七湯、厚樸半夏湯、七氣湯、四七飲

〖方源〗《金匱要略》卷下。

〖組成〗 半夏一升(130g) 厚樸三兩(45g) 茯苓四兩(60g) 生姜五兩(75g) 蘇葉二兩(30g)

〖方歌〗 半夏厚樸痰氣疏,茯苓生姜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主治〗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惡心。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功效〗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注:這個方子出自張仲景,是漢代以前的計量單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兩=15克][1]

〖附注〗厚樸湯(《圣濟總錄》卷一二四)、大七氣湯(《三因》卷八)、四七湯、厚樸半夏湯(《易簡方》)、七氣湯(《直指》卷五)、四七飲(《杏苑》卷四)。

各家論述

1.《金鑒》:此病得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樸、生姜辛以散結,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郁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矣。

2.《金匱方歌括》:方中半夏降逆氣,厚樸解結氣,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邪;以紫蘇之辛香,散其郁氣。郁散氣行,而凝結焉有不化哉。

3. 該方證多因痰氣郁結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痰氣相搏,結于咽喉,故見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還可致胸中氣機不暢,而見胸脅滿悶、或咳嗽喘急、或惡心嘔吐等。氣不行則郁不解,痰不化則結難散,故宜行氣散結、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溫人肺胃,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為君藥。厚樸苦辛性溫,下氣除滿,助半夏散結降逆,為臣藥。茯苓甘淡滲濕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溫散結,和胃止嘔,且制半夏之毒;蘇葉芳香行氣,理肺舒肝,助厚樸行氣寬胸、宣通郁結之氣,共為佐藥。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濕降逆,使郁氣得疏,痰涎得化,則痰氣郁結之梅核氣自除。

臨床運用

辨證要點

該方為治療情志不暢,痰氣互結所致的梅核氣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滿悶,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若氣郁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氣解郁之功;脅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氣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參、桔梗以解毒散結,宣肺利咽。

現代運用

該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經官能癥、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食道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

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溫苦燥之品,僅適宜于痰氣互結而無熱者。若見顴紅口苦、舌紅少苔屬于氣郁化火,陰傷津少者,雖具梅核氣之特征,亦不宜使用該方。

具體應用

1.癔病 用本方:半夏18g,厚樸15g,茯苓15g,生姜12g,蘇葉(后下)9g,如氣郁甚者加香附、甘松各15g;病久痰濁膠結甚者加川貝母、郁金、枳實各15g。每日1劑,早、午、晚3次煎服。治療癔病104例中,男37例,女67例;年齡16-45歲;首次發病者35例,發病2次以上者69例;病程1年以內者101例,l年以上者3例。結果:凡癔病癥狀完全緩解,近期l-2個月不再發作為痊愈,共103例;癥狀有較大程度緩解,或完全緩解后,近期偶有輕微發作;經治又迅速緩解為顯著進步,共1例,獲愈最短時間5日,最長時間27日,以8-15日為多。

2.梅核氣 用本方加減:半夏、厚樸、茯苓、紫蘇葉、僵蠶、姜黃、貝母、川牛膝、白花蛇舌草,水煎,每日1劑。另用威靈仙、水、醋各半,煎,濃縮取汁,隨時徐徐咽下。治療梅核氣62例中,女47例,男15例;年齡21-45歲。結果:痊愈46例,顯效1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39%。

又用本方加味:半夏、赤茯苓各9g,厚樸、蘇葉各5g,吳萸、黃連各3g,生姜4片,大棗5枚。水煎服。治療梅核氣74例,結果:治愈9例,好轉24例,無效41例。

3.咽異感癥 用本方加味:半夏12g,厚樸10g,茯苓12g,生姜10g,紫蘇10g,日1劑水煎服。治療期間不用其它任何輔助藥物。對照組給予鎮靜劑及維生素類藥物。治療咽異感癥,治療組34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4例;年齡20-62歲。對照組3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齡19-60歲。根據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完全消失,l年以上無復發者;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無明顯復發者;有效:癥狀得到控制,易復發;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者。)判定,結果;治療組治愈8例,顯效20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1%。對照組治愈2例,顯效8例,有效1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9%。兩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X2=24.9,P<0.01)。療程:治療組平均治療天數8.88±2.27日,對照經平均治療天數12:03±2.62日,兩組經統計學處理差別有顯著性意義(P<0.01)。

4.急性腸炎 用本方加減:半夏、厚樸、蘇梗、蒼術各6g,茯苓9g,甘草3g,腹脹痞滿加藿香;苔厚膩加草蔻。水煎服。脫水嚴重輔助輸液。治療急性腸炎129例,結果:痊愈81例,顯效42例,好轉6例。

臨床醫案

1.梅核氣:張某,女,52歲、半年來咽部似有所塞,猶如梅核,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腹部作脹,有氣攻沖,大便秘結,得矢氣則舒,苔薄膩,脈沉弦。氣機失暢,痰凝氣滯,化痰導滯為主,半夏厚樸湯加枳實9g、姜竹茹9g、萊菔子9g、全瓜蔞12g、生甘草1.5g,2劑后咽部阻塞感消失,精神好轉。

2.胃脘痛:謝某,男,21歲,脘痛牽引兩脅,胸悶噯氣頻頻,納谷乏味,口滲清涎,脈象弦滑,舌苔薄膩。病起肝郁氣滯,痰濕內阻,胃失和降,擬半夏厚樸湯損益,姜半夏1錢半、制厚樸6分、云茯苓4錢、蘇葉1錢半、大麥芽4錢、炒枳殼1錢半、新會皮1錢半、粉甘草8分。服上方2劑后,脘痛大減,惟負重力屏氣后又致胸悶且痛,原方加竹茹3錢,紅棗4枚,2劑后愈。

3.眩暈:徐某,男,46歲,頭暈,目眩,耳鳴,作泛嘔吐2天,視物旋轉,頭不能轉側,動則眩暈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嘔吐。西醫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癥。中醫會診,除上述癥狀外,觀形體稍胖,閉目怕睜,時有干惡,苔白膩,舌質稍胖淡,脈弦滑。擬下氣消痰,降逆和胃,佐平肝熄風。取半夏厚樸湯加減:制半夏10g、川厚樸10g、云茯苓10g,老蘇梗10g、珍珠母(先煎)30g、雙鉤藤(后入)15g、代赭石(先煎)15g、廣皮5g、炒蒼術10g、建澤瀉10g,5劑。服3劑后,自覺眩暈好轉,能進些飲食,5劑畢,行動自如。

藥理作用

主要有鎮靜,抗過敏,鎮嘔止吐,增進腸道功能等作用。

1.鎮靜 半夏厚樸湯4g/kg給小鼠連續服用6日,可顯著抑制自發運動,尤在暗活動期作用更顯,停藥后該效應可持續兩天;以2g/kg和4g/kg劑量還可顯著延長環己巴比妥所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時間,說明本方有顯著的鎮靜作用。但半夏厚樸湯對正常動物體溫、被動運動或格斗行為均無明顯影響,提示無中樞安定效果。

2.抗過敏 半夏厚樸湯對豚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對2,4-二硝基氯代苯所致小鼠遲發性超敏反應亦有抑制作用,說明本方對Ⅰ型和Ⅳ型過敏反應具有抑制活性。方中厚樸和蘇葉具生理活性,若全方去蘇葉.抑制作用明顯下降。蘇葉的揮發性主要成分紫蘇醛對豚鼠Ⅰ型過敏反應和小鼠Ⅳ型超敏反應也有顯著抑制作用。

3.鎮嘔止吐 麻醉貓的實驗表明,靜注400mg/kg半夏厚樸湯能顯著抑制電刺激喉上神經的喉反射,作用維持20-30分鐘。組成藥味中,蘇葉(120mg/kg)、厚樸(140mg/kg)也能抑制電刺激所致喉反射,其余三味則無此作用。

4.增強胃腸功能 半夏厚樸湯能改善水應激大鼠胃集合小靜脈的血液循環。

5.對未預知的長期應激刺激抑郁模型的作用 采用兩種不同的長期應激刺激建立模型 ,研究半夏厚樸湯的抗抑郁作用 ,測定半夏厚樸湯對模型動物血清一氧化氮 (NO)水平、脾細胞體外培養上清NO水平的影響。結果半夏厚樸湯對兩種長期應激刺激抑郁模型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降低模型動物血清NO水平和脾細胞培養上清NO水平的異常升高。結論顯示半夏厚樸湯對未預知的長期應激刺激抑郁模型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沉香順氣丸

【藥物組成】陳佛手10兩,炒枳實1兩,白蔻仁1兩,青皮3兩,廣陳皮3兩,西砂仁1兩,沉香2錢,廣木香1兩,粉甘草1兩。

【處方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沙市方)。

【方劑主治】寒濕氣滯,胸痞腹痛,嘔吐清水,氣逆喘促。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冷開水為丸,以蔻仁、砂仁、沉香、廣木香四味為衣。

【用法用量】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1日2次。老人酌減。

【藥品名稱】 木香順氣丸。

【英文名】 Mu xiang shun qi pills。

【標準號】WS3-B-0033-89。

【用藥分類】內科用藥;傷食類藥。

【作用類別】傷食類非處方藥藥品。

【劑型】丸劑。

【功效】行氣化濕,健脾和胃。

【處方來源】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標準1989年。

【藥物組成】木香100g,砂仁100g,香附(醋制)100g,檳榔100g,甘草50g,陳皮100g,厚樸(制)100g,枳殼(炒)100g,蒼術(炒)100g,青皮(炒)100g。

【方解】本方由10味藥組成。方中以木香、香附疏肝理氣,和中止痛為君藥。厚樸、青皮行氣燥濕,散結消積;枳殼、檳榔行氣導滯寬中;陳皮、砂仁理氣化濕和中;蒼術燥濕健脾,共為臣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之功。

【制備方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生姜200g,分次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濾過;用濾液泛丸,干燥,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褐色的水丸;氣香,味苦。

【規格】3g/50粒(丸劑);15g/袋(顆粒劑)

【主治】濕濁阻滯氣機,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惡心,噯氣納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藥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用藥禁忌:本品破氣瀉下力強,年老體弱、胃陰虧虛者忌用。孕婦禁用。忌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

藥理作用

主要有調節胃腸運動,調節胃液分泌,抑菌,護肝等作用。

1.調節胃腸運動:木香順氣沖劑 1.5g/kg和7.5g/kg對小鼠灌胃能顯著的推進小腸炭末百分率;增強豚鼠在體(15.00g/kg、7.50g/kg和3.75g/kg),離體(0.2g%、0.1g%和0.05g%)回腸的收縮幅度。

2. 調節胃液分泌:木香順氣沖劑能明顯增加大鼠胃液的分泌量,游離酸及總酸含量均增加。而厚樸、陳皮、青皮、枳殼、香附對消化功能大多呈雙向調節。

3.抑菌、護肝等:本方中香附、木香、檳榔均有抗菌作用;甘草的護肝作用顯著;香附、青皮、陳皮、檳榔呈現利膽作用;陳皮、甘草還具有保護粘膜作用。

4.助消化神曲麥芽山楂并用能加強對脂肪蛋白質及淀粉的消化陳皮所含揮發油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

5. 調整胃腸道平滑肌功能木香陳皮甘草及烏藥對乙酰膽堿組胺等所致腸肌痙攣有對抗作用香附青皮和茯苓能直接抑制腸管平滑肌檳榔枳殼能促使胃腸蠕動增強抑制與興奮胃腸道平滑肌的二類藥物配伍使用可調整胃腸功能糾正胃腸機能紊亂

6. 抑菌方中山楂木香烏藥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萊菔子所含萊菔子素芥子油有一定抗菌效能。注意事項

1.孕婦慎用。

2.忌生冷油膩食物。

3.本藥宜空腹用溫開水送服。

4.本藥為香燥之品組成,如遇口干舌燥,手心足心發熱感的陰液虧損者慎用。

5.本藥對氣機郁滯,肝氣犯胃的胃痛竄走者效果好,不適用于其他證侯的胃痛。

6.服藥3日癥狀無改善,或出現胃痛加重或其他癥狀時,應去醫院就診。

7.長期服用應向醫師咨詢。

8.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10.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說明

本品同方異名、同名異方則不下七、八種之多,明《證治準強·類方》和《景岳全書》引《醫學統旨》中木香順氣丸和木香順氣散均為同一個處方。而同名異方者甚多,有七味中藥的木香順氣丸、有九味的、也有十一味或更多味中藥的。此等現象有待于清理,以正本清源。下面為另一方:

【名稱】木香順氣丸

【來源】《古今醫鑒》卷五。

【組成】沉香15克,木香9克,當歸30克(酒浸) ,白茯苓30克,山藥30克,郁李仁60克,檳榔60克,菟絲子30克(酒制) ,牛膝60克(酒浸) ,枳殼30克 (麩炒) ,獨活30克, 防風30克,火麻仁60克,大黃(酒蒸)15克。

【主治】翻胃,大便閉結者。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5丸,白滾湯送下。

制備工藝研究

研究木香順氣丸成型工藝參數,選用合適的輔料提高溶散時限。方法采用正交試驗優選成型工藝參數,利用均勻設計法選擇崩解劑最佳配比。結果木香順氣丸最佳制備工藝為:藥粉為細粉,羧甲基淀粉鈉(CMS-Na)占1.4%,交聯羧甲基纖維素鈉(CCNa)占0.5%,60℃干燥。結論該工藝生產的丸外觀圓整光滑、色澤均勻一致,溶散時限短,產品質量高,符合GMP要求。

臨床應用研究

木香順氣丸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腸脹氣的臨床研究 探討木香順氣丸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腸脹氣的臨床療效與作用機理。 82例隨機分為木香順氣丸治療組 4 4例 ,單純西藥對照組 38例。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 88 6 %、6 0 5% ,排氣排便時間分別為平均 4 4h、5 7h ,證候變化比較改善率分別為 91%、6 3 1% ,組間比較P <0 0 1,觀察表明木香順氣丸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腸脹氣能促進胃腸蠕動 ,并能較快地使肛門排氣、排便 ,恢復其正常功能。在消除癥狀方面 ,對恢復胃腸功能 ,中醫藥有其獨特之處。

中虛氣逆:癥見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脹滿,食欲不振,噯氣,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中健脾,和胃降逆,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后下)、旋復花(包煎)、桂枝、炙甘草。中成藥有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片。 

【四君子湯】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異名】 白術湯(《圣濟總錄》卷八十)。

【分類】 補益劑-補氣

【組成】 人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功用】 益氣健脾。

【主治】 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該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脾氣虛者。)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化裁】 若嘔吐者,加半夏5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6、陳皮3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9以寧心安神;兼畏寒肢冷、

脘腹疼痛者,加干姜5、附子5以溫中祛寒。

1.加陳皮--名異功散,調理脾胃。

2.異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虛有痰,脾虛鼓脹。

3.六君子再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

4.六君子加麥冬、竹瀝,治四肢不舉。

5.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黃苓、白芍--名十味人參散,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

6.六君子加烏梅、草等分,姜、棗煎--名四獸飲,治五臟氣虛、七情兼并、結聚痰飲,與氣相搏,發為瘧疾。亦治瘴瘧。

7.本方加黃耆、山藥亦名六君子湯,亦名六君子湯為病后調理,助脾進食之劑。

8.加生姜、酸棗仁,治振悸不得眠。

9.加竹瀝、姜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亦治痰厥暴死。

10.加木香、藿香、干葛,名七味白朮散,治脾虛肌熱、泄瀉、虛熱作渴。

11.七味白朮散,楊仁齋再加五味子、柴胡,治消渴不能食。

12.除人參、加白芍--名三白湯,治虛煩。或泄或渴,為調理內傷外感之奇方。

13.除茯苓、加干姜--名四順湯;亦可蜜丸,治陰證脈沉無熱,不欲見光.

14.腹痛不和加山藥扁豆,姜、棗煎--名六神散,治小兒表熱去后又發熱者。

15.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湯治心肺虛損,氣血兩虛,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血氣充,然后肌肉長)

16.若傷之重者,真陰內竭,虛陽外鼓,諸證蜂起,則于四君四物之中,又加黃耆以助陽固表,加肉桂以引火歸元,名十全大補湯。

17.十全大補去川芎、加陳皮--名溫經益元散--治汗后頭眩心悸、筋惕肉,或汗出不止,及下后下利不止,身體疼痛。

18.十全大補加防風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風湯,治鶴膝風。

煎服法:姜三片、棗二枚煎。       

【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陳皮(3克) 半夏(4.5克)

簡介:

【功用】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等。

【用法】上為細末,作一服,加大棗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類別:補益類   出處:《醫學正傳》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五。

【組成】人參(去蘆)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 白術(去蘆) 陳皮 半夏各等分

【用法】上銼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不拘時服。

【功用】健脾補氣,和中化痰。

【主治】脾胃虛弱,面黃體瘦,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癥,致兒為患。

【方解】方中人參補氣健脾為君藥;脾喜燥惡濕,故以白術健脾燥濕為臣藥,參、術相合,健脾之力更宏;茯苓淡滲,健脾利濕,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健脾,三藥合用,理氣燥濕化痰,共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補氣,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主治脾虛痰濕偏盛,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痞滿短氣,或惡心嘔吐,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而膩,脈沉緩者。本方治證屬脾虛運化不及,痰濕停留所致。

【功能主治】益氣補中,健脾養胃,行氣化滯,燥濕除痰,理氣降逆。主脾胃虛弱,氣逆痰滯。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氣痞滿,嘔惡呃逆,吞酸,面色萎黃,四肢倦怠;以及脾虛膨脹,外瘍久潰,食少胃弱者;痔漏日久,脈數而澀,飲食日減,肢體愈倦,一切不足之證;胃氣虛熱,口舌生瘡;中氣不和,時時帶下。

六君子湯為治脾胃虛弱,痰濕內阻的主方。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健運,則五臟六腑得以供養,機體自然充盛。脾臟特性為喜燥而惡濕,若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則水濕浸漬,濕從內生,日久聚濕成痰,從而變生諸般癥候,除因脾胃本經之虛弱所致之食少,納呆,便溏、泄瀉外,尚有累及他臟的病變,如兼痰飲犯肺而致咳嗽、喘促,或兼痰濕上擾清空所致之眩暈昏冒,心悸怔忡;或兼濕阻胸膈而致胸脘不舒、心脘悶痛,嘔吐泛惡;或兼濕痰下注,損傷沖帶而致經閉不孕,濕濁帶下之證;或兼痰氣郁結而成痰核瘰癘;或兼痰濕浸淫肌膚關節,流竄四肢筋脈而成肢節酸痹,麻木不仁等等諸般病證,均可用六君子湯加減施治。         

【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炙草、神曲、山楂、麥芽。

【來源】《嵩崖尊生》卷八。

【主治】脾弱。方食已即困欲臥。

【名稱】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曲、沒石子各等分。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主治】脾虛胃弱,生風多困。

【用法】上為末。水7分盞,加冬瓜子少許,同煎服。

【名稱】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砂仁、陳皮(一方加半夏)。

【來源】《丹溪心法》卷四。

【主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用法】加生姜3片,大棗1個,水煎服。

【香砂六君子湯】

【來源】《古今名醫方論》卷一

【類別】補益類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用于治療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變生諸證者。

【組成】人參一錢 白術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十分 陳皮八分 半夏一錢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 加生姜二錢 水煎服。

文本注釋

【集注】柯琴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則氣便著滯,或痞悶噦嘔,或生痰留飲,因而不思飲食,肌肉消瘦,諸證蜂起而形消氣息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沖和之氣,白術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藏,胃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大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而賁郁可開也,君得四輔則功力倍宣,四輔奉君則元氣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現代研究】尹氏用本方加山藥為主方治療氣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14例,結果痊愈12例,顯效2例(遼寧中醫雜志,1982,(7):4)。

方劑名稱 香砂六君子湯

方劑別名 參砂和胃散

藥物組成 人參1錢,白術1錢,茯苓1錢,半夏1錢,陳皮1錢,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  處方來源 《口齒類要》。

方劑主治 脾胃虛寒,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或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水煎服。

藥理研究  香砂六君子湯能抑制胃粘膜瘀血、水腫等病理變化,減輕炎細胞浸潤,減少上皮化生;能較好地拮抗胃粘膜的慢性損傷;促進胃液分泌,顯著提高胃液游離酸度的排出量;增加已減少的胃竇C細胞,改善胃腸道的內分泌功能,還能調節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香砂六君子湯能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有利于反流性胃炎的治療;可延緩H+自胃腔向黏膜內的彌散,并阻止碳酸氫鹽自上皮細胞表面向胃腔內的移行,從而保護胃黏膜,使其免受損傷。香砂六君子湯水煎液對胃黏膜出血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對胃黏膜損傷有促進自愈的療效,且呈時效關系,治療作用快速、高效。

《口齒類要》

方名    香砂六君子湯

別名  參砂和胃散

組成  人參1錢,白術1錢,茯苓1錢,半夏1錢,陳皮1錢,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

主治  脾胃虛寒,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或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水煎服。

《明醫雜著》卷六

方名  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  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主治  中寒嘔吐痰水,微寒微熱,甚則昏暈不醒,二便皆遺,脈沉細者。痰火初起之時,外無寒熱諸癥,內無煩熱氣急,但見神昏不安,肢體無力,聲音低小,飲食不進,脈來沉細無力者。痰瀉者,或多或少,或瀉或不瀉,中焦有痰,飲食入胃,里結不化,所以作瀉,脈來弦細無力者。

《張氏醫通》卷十六

方名  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  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烏梅。

主治  氣虛痰食氣滯。

《古今名醫方論》卷一引柯韻伯方

方名  香砂六君子湯

別名  香砂六君湯

組成  人參1錢(5克),白術2錢(10克),茯苓2錢,甘草7分,陳皮8分,半夏1錢,砂仁8分,木香7分。

功效  疏補化痰,益氣健脾,和胃。

主治  中虛氣滯,痰濕內阻,胸中滿悶,食難運化,嘔惡腹疼,腸鳴泄瀉。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錢,水煎服。

各家論述

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沖和之氣,白術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臟,胃氣即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夫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膹郁可開也。四君得四輔,而補力倍宣,四輔有四君, 而元氣大振,胡須而益彰者乎。

附注  香砂六君湯(《麻科活人》卷二)。本方改為丸劑,名“香砂六君子丸”(見《丸散膏丹集成》)、又名“香砂六君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杏苑》卷四

方名  香砂六君子湯

別名  香砂六君湯

組成  香附子1錢,縮砂仁7枚,橘皮1錢5分,白術1錢5分,半夏1錢,茯苓1錢,人參1錢5分,甘草(炙)5分。

主治  脾胃不和,惡心懶食,或腹痛泄瀉。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5片,水煎,食前服。

附注  香砂六君湯(《成方便讀》卷一)。

《回春》卷二

方名  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  香附1錢,砂仁5分,人參5分,白術1錢,茯苓(去皮)1錢,半夏(姜制)1錢,陳皮1錢,木香5分,白豆蔻、厚樸(姜汁炒)1錢,益智仁5分,甘草(炙)5分。

主治  脾虛不思飲食,食后倒飽。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附注  方中白豆蔻用量原缺。

《醫方類聚》卷二四三引《局方》

【處方】   白茯苓(去皮)1兩,人參(去蘆)1兩,白術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和胃調心,怡神養氣。主小兒諸疾。

【用法用量】 每服1錢,鹽湯調服;或(口父)咀,加生姜、大棗水煎尤妙,常服。

調氣,加山藥;

吐瀉腹痛煩渴,加黃耆、白扁豆、藿香、干葛;

和氣,加生姜;

心神不定,加辰砂、棗子;

心忪心煩,心神不定,加茯神;

驚啼,手足瘈疭,睡臥不安,加全蝎、鉤藤、白附子;

脾虛胃弱,生風多困,加半夏曲、沒食子、冬瓜仁;

發渴,加干葛、木瓜、枇杷葉(去毛);

煩渴,加黃芪;

胃冷,嘔吐涎味,加丁香;

嘔逆,加藿香;

脾胃不和,倍加白術、姜、棗;

脾困,加人參、木香、縮砂仁;

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

傷食,加炒神曲;

胸滿喘急,加白豆蔻;

涎嗽,加杏仁、桑白皮、半夏曲;

風壅邪熱,加生姜、荊芥;

經絡蘊熱,頭面生瘡。加瓜根、桔梗;

有寒及遇天寒發熱,去瓜蔞根、桔梗;

瘡疹已出未出,大便閉澀,發渴,加瓜、桔;

勞熱往來,加川芎;

盜汗,加陳浮麥;

虛汗多,夜喘,加犀角、麥門冬;

小腑赤澀,加麥門冬;

大腑閉,去白術,加陳皮;

溫中和氣止瀉,加陳皮、棗子;

吐逆、四肢厥逆,腦門低陷,加藿香、丁香;

吐利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加白附子;

泄瀉,加陳皮、制樸、姜、棗;

大腑瀉痢,加炒罌粟,

赤痢,加赤芍藥、當歸、粟米;

白痢,加炮姜、粟米;

臟腑滑泄,加煨訶子肉。

胃陰虧虛:癥見嘈雜燒心,胸骨后或胃脘部隱痛,口干咽燥,渴不欲飲,五心煩熱,乏力,或體瘦,大便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或數。治宜養陰益胃,和中降逆,方選益胃湯和芍藥甘草湯加減:沙參、生地黃、麥冬、玉竹、白芍、延胡索、茯苓、陳皮、半夏、煅瓦楞子(先煎)、香櫞、甘草。中成藥有陰虛胃痛顆粒、養胃舒膠囊。

益胃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沙參9克 麥冬15克 冰糖3克 細生地15克 玉竹4.5克(炒香)

【用法】上藥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兩次服。所余藥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主治】陽明溫病,下后汗出,胃陰受傷者。

【方歌】益胃湯能養胃陰,冰糖玉竹與沙參,麥冬生地同煎服,溫病須慮熱傷津。

或:益胃沙參與麥冬,冰糖生地玉竹用,陽明溫病下后汗,復其陰液此方功。

運用

1.本方為滋養胃陰的代表方劑。以食欲不振,口干燥,舌

紅少苔,細為證治要點。

2.若汗多,氣短,兼有氣虛者,加黨參、五味子(與生脈散合用)以益氣斂汗;食后脘脹者,加陳皮、神曲以理氣消食。

3.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兒厭食癥等屬胃陰虧損者,均可加減應用。

文獻摘要

《成方便讀》:“夫傷寒傳入陽明,首慮亡津液,而況溫病傳入陽明,更加汗、下后者乎?故雖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復其陰,恐將來液虧燥起,干咳身熱等證有自來矣。陽明主津液,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氣,皆稟于胃,胃中津液一枯,則臟腑皆失其潤澤。故以一派甘寒潤澤之品,使之飲入胃中,以復其陰,自然輸精于脾,脾氣散精,上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五經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復耳。”

方歌

益胃湯能養胃陰,冰糖玉竹與沙參,

麥冬生地同煎服,溫病須慮熱傷津。

溫病條辨益胃湯,沙參麥地合成方;

玉竹冰糖同煎服,溫病需慮把津傷。

芍藥甘草湯

配方:芍藥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

制作:1.將甘草、芍藥潤透切片;放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

2.將鍋置中火上,煎煮20分鐘,濾去渣,在藥汁內加入白糖拌勻即成。

食法:代茶飲用。

功效:溫補中陽。

芍藥甘草湯

【來源】《傷寒論》。

【異名】戊己湯(《癥因脈治》卷四)。

【組成】芍藥12克 甘草12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用】調和肝脾,緩急止痛。

【主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現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

實驗研究

解痙、止痛、抗炎作用 安徽醫學院《急腹癥資料》1977:74,本方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有強力的抑制、鎮靜作用。其中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靜、鎮痛、解熱、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藥合用后,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氣血瘀阻: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燒心反酸,脘腹脹滿,或有吐血黑便,噯氣不舒,形體瘦弱,吞咽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治宜理氣活血,和胃降逆,方選丹參飲和失笑散加味:丹參、檀香、砂仁(后下)、蒲黃(包煎)、五靈脂(包煎)、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當歸、茯苓、陳皮、半夏、三七粉(沖服)。中成藥有血府逐瘀顆粒、元胡止痛片。

丹參飲

〖組成〗 丹參 一兩[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錢半[4.5g]

營養價值

〖主治〗 血瘀氣滯,心胃諸痛。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運用〗

1.本方是化瘀行氣止痛之良方。以心胃諸痛,兼胸悶脘痞為證治要點。

2.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癥以及心絞痛等,由于氣滯血瘀所致者。

〖使用注意〗因方中丹參有活血作用,且用量較大,故出血性疼痛慎用本方。孕婦忌用。

[方歌]丹參飲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血瘀氣滯兩相結,心胃諸痛用之良。

〖藥理作用〗

1.抑菌、抗炎 丹參飲及組成藥有抗感染、抗炎癥及解熱作用,對鼠的感染性關節腫及實驗性腹腔感染動物有保護作用,對結核桿菌、霍亂孤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2.鎮靜、鎮痛 丹參飲組成藥,藥理研究證實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其作用與安定相似,復方丹參制劑可降低家兔腦電圖自發電活動振幅,對多種疼痛有鎮痛作用。

3.抗凝 丹參飲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5分鐘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24.4%,與阿司匹林比較無明顯差異。

4.擴冠 丹參飲可擴張冠狀動脈,使冠脈流量增加,對周圍血管也有擴張作用,從而降低血壓。當心功能不全時,可以改善心收縮力,促進側支循環及體內血液的再分配,這樣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漿粘度,加速紅細胞電泳率,改善紅細胞壓積,進而改善微循環,對于冠心病患者血液的“粘、聚、滯”傾向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5. 毒理作用 丹參制劑毒性較低,用臨床劑量的20-30倍,連續給家兔灌胃2周,未見毒性反應,體重、血象及肝腎功能等均無異常。

食用指南

〖用法〗 以水一杯,煎七分服。

做法二

丹參飲

原料:丹參30克,檀香6克,白糖15克。[1]

制法:將丹參、檀香洗凈入鍋,加水適量,武火燒沸,文火煮45~60分鐘,濾汁去渣即成。[1]

營養價值

功效:行氣活血,養血安神,調經止痛,清營熱除煩滿。適用于血脂增高,心電圖異常,長期心前區悶,時或絞痛,舌質有瘀點等癥。還可用于心血不足、心血瘀阻之心悸失眠,心煩不安,婦女月經不調,經期情志不舒等。[1]

食用指南

服法:日服1劑,分3次服用。 

失笑散

同名方約有13首,現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婦人諸疾方。組成:蒲黃(炒香)、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為末。上先用釅醋調二錢,熬成膏,入水一盞,煎七分,食前熱服。

應用學科:失笑散所治諸痛,均為瘀血內停,血行不暢所致。

來源 《蘇沈良方》卷八。

異名   斷弓弦散(《蘇沈良方》卷八)、紫金丸(《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引《產乳》)。

組成   五靈脂 蒲黃各等分

用法  上藥研末。每服6克,先用釅醋30毫升,熬藥成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熱服。

功用與主治  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用于小腸氣及心腹痛,或產后惡露不行,或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現用于心絞痛、胃痛、痛經、產后腹痛、宮外孕等屬于瘀血停滯者。

方論

本方所治諸痛,均為瘀血內停,血行不暢所致。方中五靈脂、蒲黃相須合用,活血祛瘀,通利血脈,而止瘀痛。用釅醋煎熬,取其活血脈,行藥力,加強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古謂病此 ‘心腹痛欲死’ 之人,服藥后,‘不覺諸癥悉除,只可以一笑而置之矣’,故以失笑為名。

實驗研究

1.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應激心肌的影響 《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9):552,失笑散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應激心肌電鏡觀察,結果發現,喂飼失笑散后,動脈粥樣硬化心肌血管松弛,凝集成堆的血小板化為散在,且線粒體破壞減輕。

2.對低壓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的影響 《中成藥研究》1987(4):32,失笑散具有明顯的增強小白鼠對低壓缺氧的耐受力,其注射液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大白鼠急性心肌缺血有對抗作用,并有明顯的鎮靜和一定的降壓作用。

集注:吳于宣曰經云: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故產后瘀血停滯,三經皆受其病,以致心腹瘀痛,惡寒發熱,神迷眩暈,胸膈滿悶,凡茲者,由寒凝不消散,氣滯不流行,惡露停留,小腹結痛,迷悶欲絕,非純用甘溫破血行血之劑,不能攻逐蕩平也,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辛平入肝,生用則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應可直抉厥陰之滯,而有推陳致新之功,甘不傷脾,辛能散瘀,不覺諸證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至獨圣散用山查一味濃煎,與沙糖童便同服者,何也?山查不惟消食健脾,功能破瘀止兒枕痛,更益以沙糖之甘,遂惡而不傷脾,童便之咸,入胞而不涼下,相得相須,功力甚偉,名之曰獨圣,誠不虛也。

基本信息

產品名稱:失笑散

異名:斷弓弦散

處方來源: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劑型:散劑

藥物組成:蒲黃、五靈脂。

功效:活血祛瘀,散結止痛。

主治:冠心病,心絞痛,月經不調,痛經,產后腹痛,宮外孕等癥。

用法用量:每次6-9g,布包煎服,日1-2次。

用藥禁忌:孕婦忌用,血虛者及無瘀血者也不宜應用。

不良反應:偶有胃痛等。

所屬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 ;方劑學(二級學科) ;方劑(三級學科)

相關簡介

《古今名醫方論》“失笑”者,忍俊不住而發笑。此方僅二味平易之藥,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發出笑聲。故稱之曰“失笑散”。

失笑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五靈脂、蒲黃各等分組成,是治療血瘀作痛的常用方。

不通則痛,痛則不通,這是中醫認識痛證的高度理論概括,也是臨床用藥的理論依據。失笑散中五靈脂通利血脈、散瘀止痛;蒲黃能行血、止血。二藥配用,不僅能活血,而且能止血,共奏祛瘀止痛,推陳致新之功。

“失笑散”中的“失笑”可理解為“忍不住、不自禁地笑了。”即病人心腹劇痛難忍無以名狀,但一經服用本方,其痛即可霍然而失,既痛已止,病人自然會情不自禁地笑了。對“失笑散”,李時珍屢用屢驗,稱其為“神方”。

失笑散藥性平和,但亦應注意不能濫用,孕婦及血虛證無瘀血者禁用。有些血瘀證用失笑散如果用量過大,或用之過久,也可能出現貧血之類的問題。曾用疏肝利膽藥加五靈脂、蒲黃治療一例慢性總膽管炎(膽囊已摘除)患者癥狀大為好轉,但服藥一二月后,血色素、紅細胞及血小板等數值都降低,于是停用蒲黃、五靈脂,稍加養血藥而得以糾正。

藥理作用

主要有抗心肌缺血,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降血壓,鎮靜,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1、抗心肌缺血:用失笑散注射液2g/kg給大鼠股靜脈注射,1分鐘后注入垂體后葉素0.75u/kg。結果:心肌缺血陰性率給藥組為13/19,對照組為2/19,表明本藥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對抗作用。

2、降低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蒲黃對家兔或大鼠食餌性高脂血癥有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并有升高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作用。對實驗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癥的家兔給予蒲黃,冠狀動脈中、小主支阻塞百分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照組兔心肌嚴重病變,血管周圍或遠端可見心肌溶解性壞死,而蒲黃組家兔心肌內小動脈極度擴張,心肌變化不明顯。全方研究表明,喂以高膽固醇飼料形成的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小鼠的應激(冰水或旋轉)心肌,電鏡下可見失笑散能明顯減輕心肌徽血管的痙攣和線粒體組織的破壞,還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心肌組織的超微結構揭示本方的某些功效,也是失笑散對冠心病、高脂血癥臨床療效的藥理作用。從血小板形態看,給藥組多數呈分散狀態,很少聚集,對照組毛細血管管腔有異常收縮峰占69.5%,給藥組僅占6.99%,毛細血管腔中血小板檢出率,對照組為5.5%,給藥組為3.26%。從血小板形態上看,給藥組多數呈分散狀態,很少聚集,對照組多數聚集成堆,本藥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5分鐘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28.8%。

3、鎮靜,降壓:失笑散水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能使小鼠活動明顯減少,并有降低血壓作用。

4、提高缺氧的耐受力:小鼠腹腔注射,減壓耐缺氧實驗結果表明,給藥組存活12只,對照組存活3只,差異顯著。

牙痛失笑散

【來源】牙痛失笑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 蓽茇8分,細辛(凈葉)1錢,大冰片2分5厘。

【來源】 《瘍醫大全》卷十六引江仍度方。

【主治】牙疼。

【用法】 上為極細末。擦牙痛處。伏于桌邊流涎,片時見效,便能飲食。

本方是治療血瘀作痛的常用方。方中二藥配伍,不僅能活血,且又能止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吳于宣曰:「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甘平入肝,生用則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扶厥陰之滯,而有其推陳致新之功,甘不傷脾,辛能逐瘀,不覺諸證悉除,宜可以一笑而置之矣。」(《古今名醫方論》)「失笑」者,忍俊不住而發笑。此方僅二味平易之藥,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發出笑聲。故稱之曰「失笑散」。

用藥禁忌

孕婦忌用,血虛者及無瘀血者也不宜應用。

臨床應用

1.心血管疾病 用失笑散加味(五靈脂、生蒲黃、川芎、桃仁、紅花、郁金、赤芍各15g),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冠心痛心絞痛46例,1個月為1療程,l-5個療程有心絞痛癥狀的44例中,顯效12例,改善27例,無效5例。對癥狀的顯效率為27.30%,總有效率為88.6%、心電圖改善總有效率為28.I%。

2.痛經 用當歸、赤芍、五靈脂各15g,川芎、澤蘭、蒲黃、牛膝各10g,紅花、丹參、元胡12g治療痛經,于經前2-3日服用,5-7劑為1療程,服3-6周,顯效72例,有效34例,無效2例。

3.月經過多 用當歸9-12g川芎、生蒲黃各6-9g炒五靈脂、桃仁各10g赤芍、生地、丹參、續斷各12g為基本方治療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崩漏等癥狀有明顯療效。59例患者中顯效43例,有效7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4.7%。

4.子宮內膜異位癥 用失笑散加味(炒蒲黃8g,五靈脂12g,血竭、田七粉1.5g(沖服)當歸10g)并隨證加減治療3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痊愈者12例,顯效16例,無效2例。

5.肋軟骨炎 用生蒲黃、五靈脂各20g研粉加米醋成糊,每日1劑,分2次外敷,治療非化膿性肋軟骨炎。結果:12例患者中有10例2日內腫脹消失,l周內壓痛也基本消失。

6.中期妊娠引產 用五靈脂、炒蒲黃各等量。混合研末,制成丸劑。每次5g,日服2次,從行引產術時開始服用5日。用于輔助中期妊娠引產。82例中,服藥組56例,平均年齡26歲,平均妊月5.4月;對照組26例,平均年齡21歲,平均妊月5.7月。兩組均用1%利凡諾10ml羊膜腔注射引產,但服藥組加服失笑散。結果:服用失笑散的引產病例,自覺癥狀減輕,引產時間縮短11.3%,出血量減少40%,不順利者減少32.5%;胎盤胎膜排出比對照組好,不完整數減少12%,而且引產后僅1日即有60%的病例自行排出。對早期妊娠不宜行吸宮術者20例,均為6周以上妊娠,進行了內服本方加味的藥物流產臨床觀察。藥物:生蒲黃、五靈脂、川芎、川牛膝、益母草、香附各10g,當歸、丹參各15g。上藥日服1劑,分2次,連服3-5日。服藥后陰道流血,將生蒲黃改炒蒲黃,繼服3日停藥。如氣血虧虛者可再取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以善其后.結果受孕時間越短、療效越好.認為本方用于中止早期妊娠,可以免除子宮內膜受損及并發癥,可作為不宜行吸宮術者的一種補救措施。本方在行結扎木后應用,能防止腰痛、腹痛,一般服1次痛止。

7.病毒性肝炎 用本方合茵陳蒿湯治療病毒性肝炎200例,臨床治愈率70%,總有效率95%.基本方為:五靈脂、炒蒲黃各10-15g,茵陳30-60g,山梔10g,大黃10-30g。急性黃疸型加黃柏、苡仁、茯苓、郁金、蒲公英、金錢草等;急性無黃疸型加膽草、丹皮、澤瀉、茯苓、苡仁、車前子、木通、赤芍等;慢性遷延型加郁金、玄胡、白芍、當歸、川芎、白術、雞內金、苡仁等;慢性活動型加赤芍、丹皮、膽草、醋柴胡、郁金、蒲公英、枳殼、玄胡、蛇舌草等;肝脾腫大型加當歸、白芍、川芎、郁金、玄胡、枳殼、制鱉甲、三棱、莪術、蛇舌草等。結果:急性病毒性肝炎139例,治愈112例,占80.6%;好轉27例,占19.4%。慢性肝炎61例,治愈28例,占45.9%,好轉23例,占37.7%;無效10例,占16.4%。

【血府逐瘀膠囊】

【成 份】       當歸10、地黃15、桃仁(炒)6、紅花6、枳殼(麩炒)7、赤芍10、柴胡6、甘草5、桔梗7、川芎7、牛膝10。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而有定出,內熱煩悶,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血府逐瘀湯】

【組成】  當歸3錢,生地3錢,桃仁4錢,紅花3錢,枳殼2錢,赤芍2錢,柴胡1錢,甘草2錢,桔梗1錢半,川芎1錢半,牛膝3錢。

【主治】  胸中血瘀,血行不暢。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時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仲,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熱,或舌質黯紅,舌邊有瘀斑;或舌面有瘀點,唇暗或兩目黯黑,脈澀或弦緊。現用于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痛、胸部挫傷與肋軟骨炎之胸痛,以及腦震蕩后遺癥之頭痛頭暈,精神抑郁等證,確有瘀血在內者。

【各家論述】1.《醫林改錯注釋》:血府逐瘀湯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當歸、生地活血養血,使瘀血去而又不傷血。柴胡、枳殼疏肝理氣,使氣行則血行;牛膝破瘀通經,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經,載藥上行,使藥力發揮于胸(血府),又能開胸膈滯氣,宣通氣血,有助于血府瘀血的化與行,與枳殼、柴胡同用,尤善開胸散結,牛膝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 使氣血更易運行;甘草緩急,通百脈以調和諸藥。

2.《方劑學》:本方是王清任用以治療“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諸證,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胸脅為肝經循行之處,瘀血在胸中,氣機阻滯,則肝郁不舒,故胸脅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瘀久化熱,氣郁化火,故內熱瞀悶,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熱;上擾清竅,則為頭痛;橫犯胃府,胃失和降,則干嘔呃逆,甚則飲水則嗆。至于唇、目、舌、脈所見,皆為瘀血之征。故治當活血化瘀,兼以行氣解郁。方中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四逆散行氣和血而舒肝,桔梗開肺氣,載藥上行,合枳殼則升降上焦之氣而寬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氣行,瘀化熱消而肝郁亦解,諸癥自愈。 

宏仁堂: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生地、川芎、枳殼、桔梗、柴胡、牛膝、甘草,用的是清代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以活血化瘀藥為主,輔以行氣藥,上下通調。

三  精:虻蟲、水蛭、大黃、桃仁,如果成分沒偷工減料的話,功效應為破血消癥,較上方為重,且藥性偏下行。

【處方】    熟地黃15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當歸12克,桃仁6克,紅花6克,丹參15克,三七粉3克(分沖),

【功能主治】氣血瘀滯,阻遏心脈,治以養血活血,逐瘀通脈

【方解】    熟地、白芍滋陰養血為主;當歸、川芎同為血中氣藥,當歸以養血為最,川芎以行氣為妙,二藥相合氣血兼顧助熟地、白芍行氣活血,散瘀通脈;桃仁破瘀力強,紅花行血力勝,二藥并用瘀祛則血行自暢,血暢則缺血自除;丹參色赤入血分,善通血脈,活血化瘀;三七入血分養血去瘀,為理血之妙品。諸藥合用相互促進,活血、逐瘀、通絡之效益彰。

寒熱錯雜:癥見胃脘痞塞、疼痛,燒心反酸,噯氣頻頻,嘔吐泄瀉。有時既見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熱、想吃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熱癥狀,又有胃部怕冷、進冷飲或胃部受寒后出現胃部不適、痛、脹等脾寒癥狀,舌苔白黃相間而膩,脈濡數或沉緩或沉弦。治宜辛開苦降,和胃降逆,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黃連、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吳茱萸、煅瓦楞子(先煎)、海螵蛸。中成藥有半夏瀉心片(丸)。(尚學瑞)

半夏瀉心湯

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方。組成:半夏半升(洗),黃芩、干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

半夏瀉心湯是一種湯藥,由半夏(9克) 黃芩(6克) 干姜(6克) 人參(6克) 炙甘草(6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和解劑-調和腸胃

組成

半夏(12克) 黃芩(6克) 干姜(9克) 人參(9克) 炙甘草(9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方訣

半夏瀉心參芩連,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與主治

功用

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

巧記

(草人下江找雙黃--炙草 人參 半夏 干姜 大棗 黃連 黃芩)

用法與方解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

本方證病人中氣受傷,脾胃、大小腸功能失調,因為寒熱互結其中,清濁升降失常。其癥狀為心下痞滿、干嘔、腸鳴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連、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溫除寒,和胃止嘔;川連、黃芩苦寒泄降除熱,清腸燥濕;人參、大棗、炙甘草補中益氣,養胃。

禁忌與制方原理

禁忌

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若因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機:少陽證誤下而中氣虛,寒熱互結于中焦,氣機結滯,脾胃升降失常。

2. 癥狀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滿——脹滿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 天 乾→胃不降濁→嘔吐

- -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 -

(5)泰卦——天地交流

- -

- - 地 坤→ 脾氣主升清→地氣上升

- -

— 天 乾→胃氣主降濁→天氣下降

3. 治法:

散結除痞+辛開(恢復脾的升清)+苦降(恢復胃的降濁)

君藥——半夏:

苦辛燥,散結除痞,降逆和胃。

臣藥——

(1)干姜:辛熱,溫中散寒除痞 ? 辛開

(2)黃連、黃芩:苦寒清降泄熱開痞 ? 苦降

寒熱平調,辛開苦降。

佐藥——人參、大棗:

甘溫補脾氣以和中,生津液

A. 既可防黃芩、黃連之苦寒傷陽。

B. 又可制約半夏、干姜之辛熱傷陰。

使藥——炙甘草:

補脾和中,調和諸藥。

其他注意事項

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因無半表證,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熱錯雜而成,故加寒熱平調之黃連、干姜,變和解少陽之劑,而為調和腸胃之方。后世師其法,隨證加減,廣泛應用于中焦寒熱錯雜、升降失調諸癥。濕熱蘊積中焦,嘔甚而痞,中氣不虛,或舌苔厚膩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干姜,加枳實、生姜以下氣消痞止嘔。

臨證加減

(1)氣機結滯——枳實、升麻,開結散滯。

(2)食積——神曲、焦檳榔,消食化積。

現代運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潰瘍等證屬寒熱錯雜、腸胃不和者。

注意事項

(1)食積之痞滿者禁用——應該用保和丸。

(2)痰濁內結之痞滿者禁用——應該用旋覆代赭湯

附方

生姜瀉心湯(《傷寒論》)、甘草瀉心湯(《傷寒論》)、黃連湯(《傷寒論》)

附注

本方為治療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腸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體現調和寒熱,辛開苦降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心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生姜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配合辛開苦降、補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熱互結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證。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調中補虛,配合辛開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加黃連二兩,并以黃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證為上熱下寒,上熱則欲嘔,下寒則腹痛,故用黃連清上熱,干姜、桂枝溫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參、草、棗補虛緩急。全方溫清并用,補瀉兼施,使寒散熱清,上下調和,升降復常,則腹痛嘔吐自愈。

綜上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藥量有異,雖辛開苦降,寒熱并調之旨不變,而其主治卻各有側重。正如王旭高所說:“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瀉心湯治水與熱結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氣;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補中氣而痞自除。”至于黃連湯寒熱并調,和胃降逆,則治上熱下寒的腹痛欲嘔之證。由此可見,方隨法變,藥因證異,遣藥組方必先謹守病機,方能應手取效。

文獻

方論 吳昆《醫方考》卷1:“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此方主之。傷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于中,如天地不變而成否,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氣;芩、連之苦,所以瀉痞熱;已下之后,脾氣必虛,人參、甘草、大棗所以補脾之虛。”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作用

1.1吳麗芹等實驗表明,半夏瀉心湯能增加合并HP感染大鼠慢性胃炎模型胃粘液層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與陰性對照組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0.05)。說明該方對胃粘膜屏障起一定的保護作用,也揭示了半夏瀉心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作用機理,除有消弱攻擊因子的一面,可能還有增強胃粘膜保護因子的一面,從而共同促進胃粘膜損傷的修復。麻春杰對化合物48/80引起的胃粘膜損傷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可抑制化合物48/80引起的胃粘膜損害,并可抑制病變發展同時胃粘膜組織脂質過氧化物(LPo)量的增加,硒—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的降低,髓過氧化物酶(MPO)活性的上升,體外試驗表明:其可完全阻礙MPO活性,明顯清除氧離隊子的活性,阻止OH引起的脫氧核糖分解。

1.2張勝等采用正交設計法拆方研究該方中各味藥的作用及配伍特點,實驗表明方中黨參和大棗及兩者合用對胃底條運動張力具有明顯增加作用,干姜和黃芩及兩者合用使張力明顯減小,而黃連、甘草和半夏作用不明顯。方中黃連、甘草及半夏在拆方實驗中未表現出明顯的抑制或促進作用,可能與胃底條標本的機能狀態有關.

1.3李惠林對實驗性胃潰瘍防治作用的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對大鼠幽門結扎型胃潰瘍有保護性作用,對醋酸性胃潰瘍有明顯治療作用;其機理可能是加強胃粘膜粘液屏障作用,促進粘膜細胞再生修復,并提示半夏瀉心湯全方作用優于其中某個或幾個藥物的作用,張仲景原方組方具有合理性。

1.4魏暉等的實驗證明,半夏瀉心湯對大鼠胃運動具有雙相調節作用。即在胃運動受抑制時具有促進胃運動作用,其作用強于嗎丁林;而在胃運動增強時,具有抑制胃運動作用,而嗎丁林則無此作用,認為這一作用是本方治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機制之一。

1.5江田昭英實驗證實,大鼠用高濃度乙醇、脫氧膽酸、水揚酸鈉、熱水灌胃造成的胃炎模型運用本方后炎癥有較明顯的好轉。鏡檢主要表現為局部充血水腫減輕、炎癥細胞浸潤減少、糜爛減輕和消除。江田昭英發現本方對IV型超敏反應所致動物接觸性皮炎和足墊反應有抑制作用,而且作用不在變態反應的誘導期,而是在效應期中抑制淋巴因子的游離和強烈抑制炎癥的作用。

2.對免疫系統作用

宋憶菊等通過實驗證實,10g/kg、20g/kg、30 g/kg劑量的半夏瀉心湯能升高小鼠抗體滴度、脾臟指數和吞噬率;15g/kg、30 g/kg劑量的半夏瀉心湯能延長小鼠常壓缺氧下存活時間。實驗研究結果提示本方對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常壓下抗缺氧能力有顯著作用,其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強機體體液免疫,而對于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不明顯。

中藥方劑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

【主癥】胃脘嘈雜不適或灼熱,畏寒肢冷,反酸口苦,心煩燥熱,腸鳴便溏,遇冷癥重。舌質淡,苔薄黃,脈沉細數。

【治法】辛開苦降,調中和胃。

半夏9g,黃連6g,黃芩10g,干姜6g,茯苓12g,黨參15g,吳茱萸3g,香櫞皮10g,佛手9g,枳殼9g,大腹皮10g,陳皮12g,建曲15g,麥芽15g,甘草6g,大棗6枚。

【方解】方中半夏、黃芩、干姜、黨參、黃連、甘草、大棗取半夏瀉心湯之意,和胃降逆,開結除痞;黃連、吳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肝瀉火,降逆止嘔;佛手、香櫞皮理氣和中,除滿止痛;枳殼、大腹皮、陳皮理氣和中,調和腸胃;茯苓、建曲、麥芽健脾和胃消食;甘草兼能調和諸藥。諸藥配合,寒溫并用,辛開苦降,調中和胃,適合于治療寒熱錯雜型消化不良。

【注意】本型患者寒熱錯雜,治療宜辛開苦降,寒溫并用,調中和胃。由于寒熱錯雜型消化不良的臨床表現或偏于寒,或偏于熱,臨證時需仔細分辨,做到藥證相符。消化不良總以脾虛氣滯為基本病機,其治療宜以健脾理氣和胃為基本治則,以改善和消除胃脘部飽脹不適、暖氣、納差等癥狀為目的,在此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結果的不同,靈活選擇治則和方藥。 

食管炎的中醫治療(濕熱型)方

處方:滑石10克,黃芩、茵陳各12克,梔子、藿香、連翹、石菖蒲、白豆蔻、薄荷、射干各8克,砂仁、黃連、通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化濁。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辨證屬濕熱型。癥見吞咽不利,胸膈脹悶或疼痛,口苦吞酸,納差,呃逆,發熱困倦,小便短赤,或大便溏瀉,舌淡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或滑數。

食管炎的中醫治療(熱盛型)方

處方:黃連、大黃各4克,梔子、杏仁、桃仁、芒硝各8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清氣瀉火。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辨證屬熱盛型。癥見胸骨后疼痛如灼感,口干飲冷,性躁易怒,大便秘結不通,尿色黃短,舌質紅,舌苔黃于,脈數有力。

食管炎的中醫治療(痰濁型)方

處方:制半夏10克,木香、香附、藿香、佩蘭、石菖蒲、橘紅、茯苓、枳實、膽南星各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健脾化濕,導痰排濁。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辨證屬痰濁型。癥見胸骨后脹痛時嘔痰涎,體形肥胖,身困乏力,舌質淡胖,舌苔厚膩,脈沉。

食管炎的中醫治療(血瘀型)方

處方:紅花、生地各9克,三棱、莪術、枳殼、赤芍各6克,柴胡5克,甘草3克,桔梗、川芎各4.5克,牛膝10克,桃仁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辨證屬血瘀型。癥見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舌暗紅舌邊尖有瘀點,脈沉澀。

食管炎的中醫治療(氣虛型)方

處方:黃芪18克,山藥、黨參各15克,白術、茯苓、半夏各9克,陳皮、木香各6克,砂仁4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補脾健中,益氣和胃。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辨證屬氣虛型。癥見胸骨后隱痛,面色不華,飲食稍多即吐,神疲乏力,飲食不馨,大便溏薄,舌淡紅,脈細弱。

食管炎的中醫治療(陰虛型)方

處方:石斛、烏梅、百合、北沙參、麥冬、當歸身各9克,生地15克,枸杞子9克,川楝子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滋陰養血。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辨證屬陰虛型。癥見吞咽梗澀而痛,胸膈滿悶或痛,口苦反酸,咽干口燥,大便干結,五心煩熱,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食管炎的中醫治療(氣滯型)方

處方:陳皮、柴胡、杏仁、郁金、木香、香附、沉香、桔梗各8克,砂仁、川芎、枳殼、白芍各6克,炙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理氣和中,開郁化痰。用于治療食管炎,中醫辨證屬氣滯型。癥見吞咽哽噎,胸膈痞悶或疼痛,痛連背部,情志舒暢時可稍減,口干咽燥,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滑。

專家點評:食管炎多由胃液反流或粗糙食物擦傷,導致食道局部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的病理改變。其發病隨年齡增高而增加,40—60歲為高發年齡。常表現為咽下食物有梗噎感,甚或吞咽困難和吞咽疼痛,胸骨后燒灼樣痛,后背部痛,亦可見燒心,反酸,咽喉炎和聲嘶等癥狀。充血,色紅,還可有黏膜水腫,有時見出血點和少量糜爛。

白及粉治療食管炎

方藥  白及15g,白芍、威靈仙、甘草各12g,隨癥加味煎服,也可在辨證基礎方中加白及30g。

煎服法  濃煎,頻服,徐徐咽下。最好臥床服,并左側位、平臥、右側位、俯臥各咽藥數口,最后靜臥30分鐘,使藥液均勻分布于食道。

說明  白及粉有良好的消腫生肌、促進局部炎性水腫和潰瘍愈合等作用,所以治療食管炎有特長。(王載)治返流性食管炎經驗

經驗方:滑石6份,枳殼、陳皮各2份,黃連、生甘草各1份。

用法:上藥混勻,共研成細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用大棗10枚煎湯送服。

療效:本方治療返流性食管炎患者30例,用藥4周后,痊愈8例,好轉19例,無效3例。

返流性食管炎治方 滑石赭石湯

返流性食管炎屬于中醫反胃、嘈雜、吐酸等范疇。多因肝(膽)胃失和、肝胃郁熱,胃氣不降,濕熱熏灼食管而成。滑石赭石湯治療此病有較佳效果。

方法:  滑石30克,黃連3克,枳殼10克,赭石12克,甘草6克,水煎早晚空腹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連續用藥1—2個療程。

方中滑石甘淡性寒,能清熱利濕,使濕熱從下竅排出。代赫石鎮胃降氣、涼血止血,能收斂胃腸壁,保護黏膜面。另配黃連能清熱解毒、降逆除痞,枳殼理氣止逆,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能起清利濕熱,和胃降逆功效,對脾胃濕熱型返流性食管炎效果尤佳。

注:脾胃濕熱型主要表現為胃脘痞悶,口干口苦、心煩易怒、尿赤、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等。

食管炎的治療驗方

食管炎治方:柴胡、香附、旋覆花、枳殼各12克,竹茹、陳皮、清半夏、柿蒂各10克,代赭石、烏賊骨、浙貝母、白及、元胡各15克,黃連6克,吳茱萸、三七各3克。本方有和胃止痛、降逆止嘔、除濕化痰之效,對反流性糜爛性食管炎有良好效果。日一劑,水煎服,兩周為一療程。

食管炎中醫辨證屬肝胃不和者,加郁金、佛手各12克舒肝和胃;胃熱亢盛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清胃泄熱;胃陰不足者,加麥冬30克、玉竹15克滋陰養胃;痰氣交阻者,加膽星、蘇葉各10克除痰降逆;痰熱結胸者,加黃芩9克、瓜蔞24克清痰開結;瘀滯化熱者,加丹皮、赤芍各15克化瘀清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治療食管炎的9種小偏方
散滯氣湯(膽汁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醫治療胃心綜合癥
散滯氣湯新用(古方新用)
常用中成藥的組成和功效
平 胃 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贡山| 宣汉县| 蓬溪县| 鄯善县| 宣威市| 精河县| 峨眉山市| 犍为县| 江源县| 丽江市| 辉县市| 镇坪县| 瑞金市| 汉阴县| 镇巴县| 伊金霍洛旗| 江源县| 本溪市| 岳西县| 东平县| 大悟县| 盐边县| 堆龙德庆县| 吉林省| 桦甸市| 阿荣旗| 丰县| 吴江市| 故城县| 阿巴嘎旗| 柳州市| 新宁县| 崇仁县| 江西省| 武夷山市| 盐城市| 板桥市| 花莲市| 神木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