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在人類胃腸道內的細菌可構成一個巨大而復雜的生態系統,一個人結腸內就有400個以上的菌種。從口腔進入胃的細菌絕大多數被胃酸殺滅,剩下的主要是革蘭氏陽性需氧菌,胃內細菌濃度<10 3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單位)。小腸菌全的構成介于胃和結腸之間。近端小腸的菌叢與胃內相近,但常能分離出大腸桿菌和厭氧菌。在遠段回腸,厭氧之間。近端小腸的菌叢與胃內相近,但常能分離出大腸桿菌和厭氧菌。在遠段回腸,厭氧菌的數量開始超過需氧菌,其中大腸桿菌恒定存在,厭氧菌如類桿菌屬、雙歧桿菌屬、梭狀芽胞桿菌屬,都有相當數量。在回盲瓣的遠側,細菌濃度急劇上升,結腸細菌濃度高達1011 ~1012 CFU/ml,細菌總量幾乎占糞便干重的1/3。其中厭氧菌達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種為糞桿菌屬、雙岐桿菌屬和真桿菌屬。
腸道菌群按Dubos法分為3大類:
①為經長時間進化適應,與宿主呈共生狀態的原住菌(autochlhonous microbiota);
②是普遍存在于某種環境的普通菌(normal microbiota);
③是偶然進入宿主的病原菌(pathogens)。
腸道菌群的生理學機能有:合成維生素、協助營養素的消化與吸收、產生糖皮質激素作用增強因子、產生過氧化氫、硫化氫、各種酸、抗生素等物質,并結合其對宿主免疫機能的影響能力、在機體感染防御中起作用。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特點是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敏感腸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細菌而乘機繁殖,從而引起菌群失調,其正常生理組合被破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引起臨床癥狀就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癥(alteration of intestina flora)。本癥的發生率約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