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經五六年了,最近若有所悟,所謂陰陽者就是原子核與電子,細胞核與細胞液。無論生物還是無機物,抽象層面看,都是一個高速運轉的系統,就像八卦圖一樣,不同的時刻或者空間呈現不同的陰陽組合。所謂的陽氣就是一個高能運動的物質,所謂的陰氣就是包裹在這個陽氣外面的另一個高速運動系統,只不過這個系統的氣沒有陽氣那個系統那樣快速,所以就成為陰氣。陽氣高速運動的能量哪里來的,誰也不知道,現代科學還在探索。
陽氣在運動的時候,陰氣環繞在外,就像地球一樣,在地心的引力作用下,大氣層環繞在外邊,所以地心的引力和太空中其他星球,例如太陽對大氣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中醫是遠古人類的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由于不能觀測到原子和細胞,所以有一定局限性,但是能夠抽象出陰陽二氣已經是說到了根本上。屬于科學的,是復合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
世界的本源就是陰陽二氣,沒人懷疑。不同陽氣運轉速度不同,所吸引的陰氣不同就會生化出不同的物質。放射性物質就是能量極高,以至于環繞在外的陰氣也擋不住他的運動,所以殺傷力大,熱量高,也就是陽氣太盛。鐵固定不變形,說明其陰氣很重,以至于很堅硬。氧氣也是氣,但是處于氣體狀態,說明其為陽氣。
陰陽之氣有時是抽象的,有時是具體的。我們不能固定思維定性分析。
植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的差異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單個細胞看,細胞核是陽氣,細胞液是陰氣。陽氣生化,一個細胞變成二個細胞,兩個細胞變成更多細胞,不同細胞堆積一起,變成不同組織,或為葉子,或為根系,不同的組織內的細胞形狀不同,運動方向等不同,就會分化出不同作用。根吸收營養,葉子光合作用等。
由于古代的局限性,不能將所有的氣生化過程發現出來,但是從宏觀角度觀察發現,只要太陽出來,溫暖適宜,植物就能生長,秋天到了,溫度降低,植物就枯萎,冬天就剩跟在土里。于是乎古人提出天氣是陽的時候,萬物生化,所謂陽生陰長。秋冬季陽氣不足,萬物枯萎,所謂陽殺陰藏。這里其實就是相對論,秋冬季,陽氣也是溫度低,所以植物枯萎,并不是陰氣多了,而是陽氣少了。用科學的方法來說,假設陰陽之氣都有度量,陽氣100,陰氣100,平衡,春夏太陽光照使溫度上升,從而增加了陽氣,可能變成150,為了平衡,根系吸收50的陰氣構成細胞液,到了秋冬,溫度低,陽氣衰減到60,這時陰氣還是150,陽氣不足以溫暖150的陰氣,所以枯萎。這個時候,我們認為是陽氣不足,不是陰氣盛,所謂的盛是相對的。所以古代人對于到底是陰不足,還是陽有余,或者陽不足,陰有余一直爭論。
總之,陰陽之氣一直存在,而且是事物的本源,陽氣是高能熱量,陰氣是相對低能熱量,二者結合生化萬物。
以上是個人學習體會,不足之處,敬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