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扶助陽氣與一氣周流臨證圓通
                                                                                           傅文錄 河南省平輿縣人民醫院(463400)
內容提要:鄭欽安重視心腎陽氣的扶助,黃元御主張肝升肺降之調整,若把二者之理念與臨床緊密結合起來,則更進一步完善了臨床治療思路。因為心腎陽氣乃為人體水火立命之根本,而一氣周流左升右降為其主要功能,這二者共同乃為陰陽合一之氣,而圓通應用這二者之理念則更為完善。

關鍵詞:鄭欽安 心腎陽氣  黃元御  一氣周流


    鄭欽安重視心腎陽氣之持,黃元御強調人體一氣周流左升右降之關鍵。我們如果把鄭欽安的扶陽學術思想之精髓,與黃元御的一氣周流理念進行有機的融合,不僅能完善我們臨床上扶陽理論與方法,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與意義。

    扶助陽氣是火神派之精髓,這并不是鄭欽安出于個人的喜好,而是因為人體立性命之根本的需要。因為“人身一團血肉之軀,陰也,全賴一團真氣運于其中而立命”(《醫理真傳》),況且他認為人體陰陽水火乃人立命之基礎,氣血以心腎為立命之根本,突出地體現了他重視人體心腎陽氣之特點。與此同時,鄭欽安更認同陰陽乃為一氣,這一氣是在心腎之間,呈現升降、上下、交互、相濟運動,這在人體三大圓運動中只是一個方面,無法概括全面人體升降循環圓運動之軌跡,而黃元御的一氣周流并左右降之理念,恰恰完善了這個內容。

    黃元御認為:陰陽是這樣運動的,“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陰陽在人體內乃為一氣,一氣含有陰陽,由于升降而形成了陰陽兩股氣來。在陰陽兩股氣升降過程中,“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既陰陽升降以中土(脾胃)為中心,脾升胃降,“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升半,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氣溫升,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其木升化火,金降化水,成為“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四圣心源》)。他這指里出人體二個圓運動軌跡圖,既中氣之升降,脾升胃降,中土如樞,一氣周流之動力的源泉;由于脾升左升,化生木肝之氣,左旋而升;胃降右旋,化生金肺之氣,右旋而降。加上鄭欽安指出的心腎水火氣血立命之升降,表明人體內的圓運動三大主干系統,成為人體內圓運動的基本體系構架。

    但是,由于人體是比較復雜的生命過程,其三大圓運動基本軌跡只是人體的整體方向性運動形式,而在人體內部每個完整的細胞群體之內,同樣也存在自身之一氣周流之運動形式。也許我們對此無法理解,且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現代生理學可知:細胞內外的主要陽離子是鉀與鈉,這兩種離子在細胞內外的分部是不同的;細胞內是鉀離子為主,鈉離子為輔;相反,細胞外是以鈉離子為主,鉀為輔。鉀離子是苦味,鈉離子是咸味;苦為火味,咸為水味,所以鉀有火象,鈉有水象;細胞內外,一苦一咸,即一水一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微觀世界中的水火立極結構卻是千真萬確的。更為有意義的是:細胞內的鉀離子總有向外的趨勢,類似于腎中真陽向外蒸騰的現象;細胞外的鈉離子部有向細胞內的趨勢,類似于心中真陰要潛降于腎的過程(《藥性鎖談》)。為什么細胞內外能產生這樣的作用?因為細胞膜上有鉀鈉泵不斷地將兩種離子泵出與泵入細胞內外,而這種逆自然的過程鉀鈉泵的作用,就類似于人體脾胃之功能,因為泵的功能是需要耗能的,而只有脾胃所產生的能量可以源源不斷提供而被利用。所以說:“升降陰陽之權,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四圣心源》)。這就是為什么中醫強調脾胃為后天之本,黃元御與彭子益均認為中土之氣,乃為一氣周流之中心,從微觀世界可以看出與宏觀世界總是相通和相互感應的。

    所以說,一氣周流并不僅僅是人體自身的一種規律,它是與天地萬物共同的運動規律,因為地球的自轉與圍繞太陽的公轉,其運行軌跡就是一種典型的圓運動。因此,“大氣是圓運動,人身是大氣生的,為宇宙的遺傳體,人生亦是圓運動。……造化之氣,運動常圓,人身即得健康。運動不圓則反常,人身即多疾病”(《系統的古中醫學》)。既然人體內體現出一氣周流之運行軌跡圖,那么,我們從臨床上如何把握人體一氣周流之狀態?從什么角度入手能夠判斷出人體病理情況下一氣周流狀態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呢?研究者認為,從脈象學著手,就能體現或是把握住,或是了解到患者病態情況下一氣周流狀態,毛病出在哪里。因為,“學醫歸結在用藥,用藥的根據在脈象,故善于學脈者,乃能立于不敗之地也”(《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怎么把握人體內脈象上一氣周流運行規律呢?《黃帝內經》早以給我們指出了方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指出了人體左右乃為陰陽之道路,陰在左,陽在右;陰從左升,陰生陽氣,陽氣則升;陽從右降,陽氣化陰,陰氣則降。也就是說,在人體上,左右肢體的功能是不一樣的,左側肢體以升為主,右側肢體以降為行,升降相因,乃成為一圓之運動。這種情況在脈象上體現的更為顯著。如《素問·脈要精微論》針對脈與人體對應狀態是“上附上……上竟上者……下竟下者”,我們結合后世不斷完善之理論,可以這樣理解為:左脈寸關尺,以候腎肝心,右脈寸關尺,以候肺脾(胃)命。雖然《黃帝內經》把其五臟六腑都與左右寸口,進行了有機的結合,我們認為沒有必要那么復雜化。不僅是要遵循大道至簡,更是為了從脈象中去把握一氣周流之狀態,這樣我們才能執簡馭繁。正如鄭欽安所說:脈者,“全憑這一團真氣,運行周流不已。……切脈一事,無非定這一點氣盛衰耳。……不過真氣運行,先從左而后及右,從右而后及于左。左手屬三陽,三陽用事,陽在外而陰在內;右手屬三陰,三陰用事,以陰在上而陽在下”(《醫理真傳》)。既我們要從整體上把握,從脈上體現出左升右降之基本運行規律。

    左右脈象上是如何體現出其陰陽升降之規律的呢?黃元御認為整體看待脈象的升降方向,是比較客觀的,如左右兩寸部脈,以候于上焦之氣,雙關部脈候中焦之氣,雙尺部脈候下焦之氣,沒有必要機械性分配左右手與五臟六腑相關連,而是根據兩手六部脈升降規律來判斷升降的這種大象,即整體上把握人體一氣周流之升降大象方向性,更能體現出人體內一氣陰陽運動之軌跡。我們理解黃元御這種思路是:左手屬陽,是由陰出陽,主精血,從精血中陽氣升達,然后是水中升木,木中生火,即左路是陽升陰長,左側手上脈整體反映出一氣周流之上升趨勢為主。那么右手脈上是如何體現出降的運行規律的?左升為順勢,不必細解;右降逆勢,陽殺陰藏,這種陽氣收斂下藏之過程中一定要有克制,才能斂藏而下降。雖然其脈流方向也是從下向上,但其脈之性,必是下潛為順。右脈是如何向下潛藏的呢?這要靠自身的五行克制才能達到,因為左升生極為火,君火升極降為相火,火上乃為肺金之臟,相火克金,此火乃成為下降之相火,金又克木,此木乃為膽木,因膽胃同屬中焦,以降為性為用,膽木克土(胃土),土乃制水,這樣一氣相火才能下潛入藏(《〈四圣心源〉講座》)。右路呈現出的下潛斂藏之趨勢,它與左路升陽之順行方向有明顯的區別,這也體現到人體內五行生克制化規律運動,通過雙手環行循行不息體現出來。

    脈象上,左升右降,左路陽升陰長,右路陽殺陰藏。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脈搏的跳動,它一來一往,一發一收,一升一降,從這里考慮元氣的盈縮,通過感覺出“這一點氣機盈縮的宗旨”(《醫理真傳》),了解到人身這一元真氣在運行過程中,是太過還是不及,左升右降在那個環節上出現障礙。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其左升右降,在人體左右脈象上所體現出上、中、下三焦之氣,在人體左右寸關尺上,雙寸候上焦之氣,雙關知中焦之氣,雙下探下焦之氣。我們知道,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人生之關鍵,因左肝主升,脾氣主升乃為其升之動力,從中可知其肝脾同升應在左關才是;而右關胃主降,膽木也降,膽胃在相火之下才能相克而降。正如彭子益強調一年四季以秋金之降相火為始,因膽胃之降,后天之本才能化源之開始,而后人體內之一氣周流,左升右降才能流行。所以說:“肝膽脈俱候于左關,卻膽經脈亦候于右關,右關乃土氣之位,少陽相火附于土氣之上也”(《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左側脈主升,由于水升木,木從水中升,是由于脾氣升之助而完成的,到心以生君火,即(腎)水生木(脾),肝(脾)木化火,呈現水→木→火,即尺、關、寸三焦;同樣,右側脈主降,降路是由上而下,由于左路升極君火化為相火,相火乃克肺金,即火克金,金降克木(膽),木(膽)能克土(胃),土能制水,使相火藏于水中,呈現火→金→木→土→水,即寸、關、命門三焦。通過醫者高度靈敏的手指觸感雙側脈之寸口這一口運行之氣,“此時心中,只覺兩手按著一個圓運動的氣體”(《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便能得知體內之真氣運行狀態下,升降方面是否有了異常之表現。

    一氣周流脈之感觸乃為一股陽氣。因為,“人身個體,右為陰道,左為陽道,右降左升。其實人身個體,全是陰的,陰體之中,包藏陽氣,升降運動,以陽為主”(《系統的古中醫學》)。況且“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賴有此先天一點真氣耳。……人活一口氣,氣即陽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醫法圓通》)。而三陰之升,人體左升,亦是陰中生陽,陽氣乃升,因“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四圣心源》)。同樣,三陽之降,人體右降,陽中有陰,陽氣化陰,乃能沉降,而“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四圣心源》)。這都指出的是,一氣周流運行的乃是一元之真氣,乃為陽氣耳,這就是為什么說鄭欽安強調扶陽抑陰與黃元御反對藥物濫用寒涼之故,因為他們兩個之目的,都是要保護好人體這一口之溫潤流暢之陽氣。

    從脈上把握升降失常病理之整體趨勢。左側為陽,陰不能化陽,則病三陰;右側為陰,陽不能化陰,則病三陽。所以說,左不升與右不降這是整體發病趨勢。如果我們觸脈,發現左側脈細弱無力,右側脈假設正常,既緩和潤暢;這時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左側不升之問題,用藥扶陽助火,養肝通脈,補氣升提,這就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處方用藥上,考慮選用方劑如麻黃附子細辛湯、烏肝湯(黃元御方)、補中益氣湯、升陷湯、大補肝湯(陶弘景方)等。反過來說,右側不降的脈象,不是右側脈細弱無力,反而右側脈寸關或尺脈浮滑或沉滑有力之表現,這時左側脈假設正常,既緩和潤湯;這時我們首先要考慮降下不及的問題,即用藥要考慮如何來降肺、膽、胃不降的方劑,如金水六君煎、溫膽湯、理中湯、大補脾湯(陶弘景方)、下氣湯(黃元御方)、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小柴胡湯等。用方藥以恢復人體內一氣周流之圓運動,則疾病可愈也。

    事實上,從脈象上觀察到臨床上這樣一邊倒的現象,并不是十分多見,而更多是兩側脈象上都互相出現了異常,這是因為一旦人體某個部位一氣周流出現了不暢時,人體內會積極采取自身調整來應對,以自身兩側之協調與代償來修復其異常運動現象,因此,往往是一處有病而兩側六部都可能出現異常脈象。我們在臨床上見到最多的脈象,往往是左側脈沉細無力,右側脈浮緊或弦之象,這種脈象大的方向就是左不升右不降,為什么呢?因為這些病人,多是老弱病殘及體質偏陽氣虛弱之人為多,臨床上常用的方劑就是五積散加味而治,五積散這個方劑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升降同調的藥方,其藥物左路主升的有麻黃、桂枝、干姜、桔梗等,右路主降的藥物有陳皮、半夏、茯苓、枳殼、白術、厚樸等,同時活血化瘀藥當歸、川芎主左升,白芍可右降;在這個方的基礎上,左升不及者時可加附子、細辛,右降不利者加丹參、檀香、砂仁、三七,并常加黨參、蒼術以助中焦。凡乎治療外感病人者,五積散多能應手取效,療效往往超過預料。

    陽虛體弱之人,往往有時間雙側脈象上都會出現沉細無力而弱的現象,這種脈象所反映出的是病人陽氣虛弱,升發不及,再加上舌淡滑潤苔白或膩等,這時臨床上只管一心一意去扶陽助生發,就會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因為,陽虛之人自然肝木無從升發,不能升發無所謂談及右降的問題,所以火神派扶陽理念就是站在辨識陽虛升發不能上,盡管去扶陽助正,用好姜桂附等去升發陽氣,因為陽氣乃人體一氣周流之動力源泉,所以很多疾病以陽虛為主者,解決了關鍵問題,其疾病自然會容易解決。我們在臨證中辨識陽虛的方法也更為簡單易于操作,那就是只要患者符合“舌淡、脈弱”之標準,盡管去扶陽助正而不必過多考慮其它問題,就能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與此相反的脈象上,雙側脈象如果均出現硬滑沉取尺部稍弱者,同樣也是陽虛為病。為什么呢?我們可舉例說明這個問題,把我們的脈中一氣周流可以看作一條長年流水的小河,春夏秋三季河水是不會停止流動的,只有冬天冰天雪地寒冷季節里,小河水才會結冰變硬,而我們所摸到所硬脈與此種情況非常相類似。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考慮扶陽用好姜桂附等藥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過要提醒的是,這類雙側脈硬的患者服用扶陽藥物后,出現“陽藥運行,陰邪化去”(《醫法圓通》)之反應過程可能比較明顯,附用好姜桂附之外,配合合理的藥物會減輕這種反應的出現。

    臨床上,脈象上不僅左右手有差異,而且寸關尺上下的差異有時也十分的常見,這仍然表明一氣周流在某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我們在臨床上為了能使把鄭欽安扶助陽氣與黃元御一氣周流二者之學術思想,進行有機的圓通應用,總結出的規律是:陽虛程度要看舌質舌苔為主,周流問題以脈象為主;也就是說陽虛判斷看舌苔,升降問題看脈象。這二者能夠有機融合圓通之關鍵,就是下焦腎中元陽乃為一氣周流之源頭,火神派認定水火乃立命之根本,性命在水火立極上,而水火立極的根本在于人以火立命為前提,而水火立極在于心腎上,心腎立極乃先天之源泉,這才能有后天脾升胃降與左肝升右肺降之兩大循環系統,即一氣周流是依存于先天立命之根本上。所以說,二者在臨床上有很好的結合必要與前提。這是由于“三陽右降,三陰左升,右關寸偏大,氣郁于上,病屬不降。……左關尺偏大,氣郁于下,病屬不升。……右關尺偏小,降力不足。……左寸關偏小,升力不足”(《系統的古中醫學》);右寸關偏小,降氣之力也是不足;左右雙側寸關如常或偏大,并雙側尺脈偏弱小者,男子當正常,女子則當為病。因為《難經》中認為:“男子尺脈恒弱,女子尺脈恒盛”。所以,調整與用藥之際這些都是需全面考慮的。

    關脈脈象的重要意義。關脈在寸之下,尺之上。關脈之上為陽,關脈之下陰。到了關脈這個地方,左關脈由陰出陽,陰中化陽,陽從左升,而右關脈與此相反,陽從右降,陽降化陰,陰從右降。所以說,“關者,升降浮沉的關門,運動的中樞之意”(《系統的古中醫學》),“關者,陰陽之關門,陰自此升而為寸,陽自此降而為尺,闔辟之權,于是在焉,故曰關也”(《四圣心源》)。因此,關脈脈象上一切異常現象,都會出現升降出入之問題。這是因為,左升乃為順生,右降乃為相克,這樣相克相生才能相成,這其中的關鍵是相生與相克都不離土;而木從左升,肝脾從左而升,乃木克脾土,是從水中生出,是從土中而升;右降乃為膽胃同降,膽木克胃土,才能使相火下降到土,這兩面都是中土最為關鍵,沒有中土這個根基坐鎮中州的話,無從變到相生與相克,也就沒有所謂的升降。因為“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滯軸停,軸則旋轉于內,輪則升降于外”(《系統的古中醫學》)。之所以說升降之根源在于中土脾胃,就是因為如此。也就是我們當遇到不升的時候,也會遇到不降的時候,單純的去調節升降都不會有很好的療效,而只有考慮到中土脾胃的虛實,如何進行斡旋中土焦脾胃的問題,才能抓住調節升降之要害與關鍵。為什么說李東垣的系統升陽益胃的方藥那么好使?療效確切?就是因為他的所有方劑幾乎都放在中焦脾胃升降之調節上,而當一氣周流出現了問題,抓住了脾胃升降之調節,就等于抓住了升降調節之根本,所以說李東垣的系列方藥都會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在臨床上調當我們節脾胃病的時候,采用李東垣的升陽益胃系列方藥,以調節中焦脾胃所帶來的疾病,就能達到臨床良好的療效。

    脾胃病臨床多見,而且諸多疾病之恢復能否達到目的,均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所以雙側關脈之異常反映也表現顯著。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胃之郁而不降也”;況且,“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氣也。土生于火而死于水,故仲景垂訓,以少陰負跌陽為順,少陰水勝,則火滅而土敗也”(《四圣心源》)。所以說,黃元御與鄭欽安強調扶陽助正之核心,均是出于一氣周流乃是一股溫潤柔和之陽氣,源出于中土脾胃后天之本滋潤生成而來。關脈異常與三脈密切相關,唯獨重視關脈是因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其升降乃是一氣周流之核心力量與源泉。左右關脈出現浮,是左升太過呢?還是右不降不及呢?這里面我們是先調節升呢?還是先調節降呢?這我們仍然要遵從《內經》中所說“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性,如何分別陰陽之性呢?鄭欽安指出是“有力”與“無力”(《醫理真傳》),即有力為陽,無力為陰。分析得出,若左脈浮而無力,乃為陰中升陽不足,要助其陽氣升發為治;右側脈浮而有力,則為降下不能,重點在于調節其下降方藥為主。相反來說,雙側關脈沉呢?左關脈沉,提示陰不能升陽,肝陽與腎陽均顯虧損;同時,右關脈沉,則降下太過,提醒的是脾胃虛寒;所以說雙側關脈沉要以扶助陽氣為首先之務。雙關脈弦象最為常見,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弦主肝又主寒,左關弦肝寒不升,右關弦脾胃虛寒并肝氣犯胃,導致左不升而右降太過,直接的關系在于肝陽虛弱所導致。黃元御認為:“弦者,陰氣之旺也。……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土溫和,則木氣發達而榮暢,水土寒濕,則木氣枯槁而弦。……木之為義,愈郁則愈盛,弦者,木盛而土虛也。……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凡病之起,無不因木氣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氣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四圣心源》)。所以說,火神派溫腎陽疏肝郁之法,對這種脈象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與效果,如吳萸四逆湯加味等方,均是為此而設。

    整體把握脈診中一氣周流之方向。脈象表現有時間是極為復雜化的,針對每個人來說加上疾病的影響,對于醫者來說既要把握方向,又要注視細節問題,卻是有點難度,這就是為什么會導致眾多的醫者對脈診難以入門的困境。臨證之中,我們既不能被繁多的六部脈象所困擾,更要執簡馭繁把握好方向性問題。鄭欽安為什么要簡化對脈的認識,其原因就是整體性方向把握最好,特別是一些經典型火神派醫家驗案中,重視舌苔而少談脈象,就是防止扶陽助正太復雜化了。所以說,明辨陰陽,“無與眾謀”(《素問·陰陽別論》),當為首要,鄭欽安“以余拙見,有力無力盡之矣,不必多求”(《醫理真傳》),乃為肺腑之言。有力為陽,無力為陰;陽盛則陰虧,陰盛則陽虧;一氣乃陰陽合一體,氣者,動也,陽為主導,陽主陰從,故而氣者陽也;“病在陽者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扶陽講記》)。在具體的問題上,肝脾左升,陰中升陽,三陰左升;膽胃右降,陽降為陰,三陽右降;左升之陽,化為君火,右降之陽,化為相火;君火與相火,均源于腎坎中一陽。臨床之上,鄭欽安與黃元御均強調人體要多扶助陽氣,反對盲目過度應用寒涼之原因,就是因為人體氣產生的“火”,并非是多余之邪火,而是因為人體內一氣周流上出現的問題,肝木當升不生而郁可化火,君相之火當降不降,相之火不能相克無降而火便郁滯。所以說,鄭欽安與黃元御均認為,只要看到上焦頭面之火,就知下焦腎中有寒,而且是上越熱火愈大,而下焦腎陽虧越嚴重。因此,扶陽助正,反對盲目應苦寒之品,仍然是我們遵循的規范。

    一氣周流圓潤和緩流暢脈中之心靈感悟。在脈象中把握其陰陽屬性,有力與無力,鄭欽安早以指出之陰陽與一氣盈縮之精髓。需要提出的是,有時間雖然能把握住脈之陰陽屬性,單純去用姜桂附等扶陽助正之方藥,療效并不盡人意,這是為什么呢?其中的道理鄭欽安提出的一氣周流要圓通,所以才有《醫法圓通》一書之問世;黃元御強調肝從左升,肺從右降,中土樞機如軸,四臟如輪,一氣周流,重點在于脈上能夠反映出來,于是有《四圣心源》告知我們。有力與無力,陰陽屬性易于得知,而脈象之中升降趨勢,則難于把握。所以說,人體內一氣周流圓潤和緩流暢之脈氣,怎樣才從心中感悟到呢?只有靜心體悟,才能感悟到脈氣中運動之態勢與趨勢,因為脈象中,一直在跳動的脈搏,它在流動、流通的瞬間,就反映出了即時、動態當時脈的一個信息,反應了疾病當時動態的、最準確的變化。我們所感悟到的,所摸脈的目的就是感受患者之脈氣,來判斷在運行過程中那個地方出現的問題。脈氣就象一條河流,它一年四季春秋冬都在流,它也在跌宕起伏,或急或緩的變化著;不同的人,就好比是不同的小河,它的流水緩急不太一樣,水有多有少,河床有崎嶇不平,也有平坦緩和;所以我們摸脈的時候,感受是脈氣,好比一股水流在河里流動的感覺,體會出脈氣流動著的那種形態與氣勢(《破解中醫治病密碼》)。通過觸摸兩手寸口之脈象,把兩個手的脈象合在一起,這就形成了一氣周流運行圓軌跡圖,從一氣周流與圓通的角度,從整體上去把握與評判患者全身一氣周流運行具體狀態,把全部信息整合起來,從左升右降這樣一個整體中,感悟出患者脈氣周流陰陽一氣在升降某個環節出現的問題。如我們感覺患者兩手脈象都比較弱,就知道其陽氣出現了問題,就應該去扶助陽氣,以助肝陽升發,調節協助肝陽升發之力量,就是我們的目的。假如我們摸著患者脈象,右寸脈很大,而尺脈弱小,體現出上大下小之態勢,提示我們其相火不降,降相火之同時,要考慮脾胃的承受能力,在運轉中焦的前提下,才能達到降相火之目的。這就是提示我們,從整體上體會其陰陽屬性與氣之升降狀態是關鍵,這如鄭欽安所說不要死于二十八脈之下,而是要從醫者心靈之中體悟到患者脈氣整體趨勢與態勢,這才是我們能感悟到一氣陰陽周流與圓通之過程。

    鄭欽安推崇陰陽辨識至理,其目的是扶陽助正,其重點是放在了心腎水火立極,水火心腎立極乃立命之根本與基礎,強調了一氣圓通與周流在水火上下之兩端,火在上水在下,水火立極在于這是兩個轉折點。況且,陽極必陰,陰極必陽,這兩個轉折點乃是人體一氣周流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因為一氣周流正常流行,水火立極必然發揮作用,人體功能乃正常運行。而黃元御強調的肝木從左而升,肺金從右而降,則是在水火立極正常運行的基礎之上,才能發揮其左升右降一氣周流之運動。在左升右降的問題上,黃元御更強調的左不升為病更多,而彭子益則強調右膽胃不降之病為先,這里面并不矛盾,只是治療中的先后問題。所以說,把鄭欽安強調立水火之極,重視心腎陽氣為主,與黃元御與彭子益突出調節人體左升與右降為手段相結合。若把二者理論與臨床進行有機相結合,即能彌補鄭欽安單純扶陽助正之不足,又能提高黃元御與彭子益一氣周流左升右降之用藥效果,既從舌苔辨陰陽,脈氣辨升降,圓通一氣之周流,則對臨床提高診療效果,將是一個有益的促進。

 

參考文獻

[1]孫洽熙主編.黃元御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出版社,2010.

[2]彭子益著.彭子益醫書合集.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3]鄭欽安著.中醫火神三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4]江海濤編著.藥性瑣談.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5]李玉賓著.破解中醫治病密碼.北京:人民醫出版社,2012.


傅文錄(1960~),男,河南浚縣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內科臨床工作。

聯系電話:1361980251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麻瑞亭治驗集- 舍得的日志 - 網易博客
中醫,就是研究氣的學問
脈其四時動奈何
《黃帝內經》解讀(二十一)
人體氣機升降理論
王四進老師經方中醫講堂(79)四圣心源:勞傷解;中氣升降生陰陽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康定县| 花莲市| 屯留县| 武功县| 贵港市| 洞头县| 原平市| 鹤峰县| 永修县| 龙泉市| 乳山市| 兰州市| 吉水县| 磐石市| 准格尔旗| 交城县| 高尔夫| 安福县| 古田县| 台湾省| 湘阴县| 稷山县| 长春市| 咸宁市| 花莲县| 腾冲县| 思茅市| 修文县| 宜川县| 泾川县| 偏关县| 邢台县| 宜昌市| 广南县| 石渠县| 夏河县| 闵行区| 无极县| 浮山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