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三陰三陽與六經病
本帖最后由zuori重現  于 2011-11-18 11:33 編輯
人,以及任何一個開放的系統,要想存在,必須具備兩種東西,一個是“神機”,一個是“氣立”。金主肅殺的季節,菊花卻生長了,這體現的是“神機”;同一棵樹,在春天綠樹成蔭,到冬天卻僅僅剩下枯干了,這體現的是“氣立”。
“根于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心屬火,這是氣立,外界“火”的特性,藥食氣味、氣候等能讓“氣走于心”,所以心屬火,這是根據氣立來的;其他還有很多都是根據氣立來的。
人的氣血的升降出入受氣立影響,比如春氣在肝、夏氣在心……冬病在陰、夏病在陽……酸入肝、辛入肺……辛走氣、咸走血……人臥血歸于肝等都屬于氣立。很多藥并不是含有一些營養成分才有補益作用,人活著主要依靠谷氣,藥只是調節谷氣的走向而已。
“根于內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人的氣血的升降出入雖然受外界影響,但自身本來就有一個分布和升降出入的規律——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走五臟——雖然“冬氣在腎”,但是依然是清陽走于陽分。
氣立對事物的的影響只是略微改變神機而已,然而這點改變的意義卻是很大的,直接影響了花開花落、生老病死。
六經的命名就是根據神機來的,無論人在南方,還是在北方;無論在冬季,還是在夏季。心腎永遠都叫少陰,小腸膀胱永遠都叫太陽,不會因為冬氣在腎不在心,腎就不叫少陰,或心就不叫少陰了。
神機即自身的陰陽運動,拋除外界環境的影響,前面“陰陽”“五行”部分已經講了很多。
人下部屬陰,上部屬陽,這體現的是氣立。而神機呢,人身之氣總是從最中間向上下左右四周敷布的。就像天地的春夏“陽生陰長”,秋冬“陽殺隱藏”,人身之形氣總是從最里面,生長至最外面,由最外面收藏到最里面;由中間生長到上下,由上下收藏到中間。所以“里”屬陰,“表”屬陽;“中間”屬陰,上下屬“陽”。
陰分的氣血較多,陽分的氣血較少,這在解釋“太陽寒水”時已經解釋過。可以想一想赤道和南北極,地面和高空。(這個例子還能幫助理解氣立、氣機,四季寒暑這叫氣立,寒溫帶相對固定這叫神機)
陰主內,陽主外。在內部,氣血由中間生長至上下,由上下收藏到中間,用“三陰”來概括。在四周,氣血由里出于外,再由外入于里,用“三陽”來概括。
三陽
由里到外,為太陽(開),由外到里為陽明(闔),中間為少陽(樞);
最外為太陽所主,最里為陽明所主,中間為少陽所主。(圖中三陽的終點)見下圖:
三陰
由中間到上下為太陰(開),由上下到中間為厥陰(闔),中間為少陰(樞);
最里為太陰,上下兩端為少陰,之間為厥陰。(圖中三陰的起點)見下圖:
把兩個圖合起來看,就看出三陰,三陰的關系了。
三陰三陽的表里關系(見下圖):
整體而言:
太陽在表,少陰在兩端,二經皆血多氣少(地氣上而為云)。
太陰、陽明在里,二經皆多氣多血。
少陽、厥陰位于其間,二經均氣多血少。(氣血的不同步,氣血由陰出于陽時,氣先于血,且氣動血靜,出于陽分者,氣多于血)
(地面多氣多血,高空多血少氣,其間多氣少血)
表里經相對而言:
氣血由陰出陽,由陽入陰,如環無端。
太陽與少陰:太陽多血少氣為寒水,其氣藏于少陰,少陰多氣少血為君火。太陽少氣,故氣尤貴,其氣源于少陰,故少陰之陽不足,則太陽之血不行;少陰少血,故血易虧,其血源于太陽,故太陽津液虛虧,則少陰之氣不滋。
陽明與太陰:氣血由陽明入于太陰,故陽明為燥金(內經之燥指收藏、清涼),太陰為濕土(位居中土,多血多氣,故曰濕土)。二者皆多血多氣,太陰出于陽明,故陽動為貴,陽明人于太陰,陰靜為貴。
少陽與厥陰:二者皆多氣少血,厥陰在里,少陽在表,故厥陰多血其氣易虧,少陽多氣其火易旺。厥陰出于少陽,少陽入于厥陰。理解了三陰三陽,就容易理解六經病了,如上圖:
1)太陽少陰主表,太陰陽明主里,厥陰少陽主半表半里。
2)三陰主里,陰道虛;三陽主表,陽道實。
六經病簡介如下:
外感邪氣,太陽開機不利,“陽虛則外寒”,正氣充足,則外趨抗邪,“陽實則外熱”,此時為太陽病;后寒邪已解,然開機過旺,大熱大汗,此時為陽明病,若汗出過多,陽氣(津液)耗傷,則可生腑實之癥。若正氣不足,邪氣內人,與正氣搏與脅下,此為少陽病(正氣不足,未內入脅下,雖寒熱往來,仍然為太陽病)。
少陰不足,外感寒邪,脈微欲寐,或雖無外感寒邪,但見少陰之癥,亦為少陰病。太陰位居最里,且主開,開機不利,則腹瀉四逆,此為太陰病。厥陰位居陰位,性主生發,多血少氣,若血脈溫通,則陽氣四布,血脈空虛為寒所閉,則氣血上沖橫逆,即為厥陰病,孤氣無力,孤血不行,氣血并行,血脈始通;有厥陰不足者,如當歸四逆;有厥陰有余者,如厥陰熱痢。
莫瑞禾
我看中這個東東:很多藥并不是含有一些營養成分才有補益作用,人活著主要依靠谷氣,藥只是調節谷氣的走向而已。
補:補益?補丁?
內經問津——陰陽應象大論
事物之所以有名稱,都是因為他們是靜止的,至少是相對靜止的,如果動而不息,變幻不定,也就沒辦法給他們命名了。但事物又都是動的,如果靜而不動,那事物又怎么變化發展呢?
那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否有什么規律可循?至少他們的運動變化要圍繞各自的平衡點,如果找不到一個相對的平衡點,那也就不存在各種各樣的事物了,世間全是雜亂無章的運動而已。
馬克思認為事物都是朝其反方向發展的,也叫對自身的“否定”,發展到反方向后,依舊對自己否定,在往反方向發展,這兩次“否定”,看似又回到了原點,其實,已經向前發展了。今天的日出,不同于昨天的日出;今年的冬天,不是去年的冬天,馬克思認為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這種螺旋式的前進,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否定之否定定律”。
初中一直到大學,平時各種考試等往往都要考馬哲,或許容易理解,所以先說了一點馬哲。但事物為何會向其反方向發展,老子在幾千年前給出解釋,“道者反之動也”,這句話不僅解釋了事物發展規律,還告訴了我們物質運動的動力(馬哲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中醫認為是“氣”)。
無論你喜歡“道者反之動”,“物極必反”,還是“辯證否定”的表述,首先要區分正反兩反面。這個蘋果變紅了,“紅”的反方面是什么呢?白?青?不紅?……好像很難找出他的反方面,既然正反兩方面都找不出,那這些規律也就毫無用武之地了。
既然事物的發展是因為氣的運動,那么運動中肯定存在兩種極端,“靜極”,“動極”,這樣讓運動趨向“動極”的力量就可以稱為陽;讓運動歸為“靜極”的力量可以稱為陰,事物就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動極靜,靜極動,不斷的變化發展。通常我們都認為活躍、生長、變熱等為“動”或者說陽;反之。
陰陽在不同場合有不同含義,事物皆有陰陽,所有變化皆由陰陽,但其道理卻是一樣的,通過了解天地和人體的一些陰陽變化以及所應物象便可略微把握陰陽的含義了。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就是通過天地之德闡述了陰陽(或者說乾坤)兩種力量。同《易》人為乾動坤靜的認識一樣,《內經》人為“陰靜陽躁”,這里“躁”顯然和“靜”相對,是“動”的意思。
陰陽不僅指兩種不同的力量,和兩種力量推動的運動,有時還會指兩種力量主導的物質狀態,同靜躁相對的,內經用形氣來概括這兩種狀態,當然更多的時候“形氣”也直接用陰陽來代替了。陽化氣,陰成形,形為陰,氣為陽。用陰陽把物質的運動分為動靜兩種,用陰陽把物質的狀態分為形氣兩種。陽化氣,陰成形這句話也就是“屬陽的力量產生屬陽的狀態,反之”,用物理學來解釋,就是融化、氣化、燃燒、升華等需要對對其加熱或做功,反之。
陰陽兩種力量和變化,讓物質在形氣兩種狀態間變化,通常狀態不同,物質的位置也不同,比如當水化為氣,那就由地至天了,如此,將一個事物分為陽分和陰分,《內經》大多直接成為陰陽,并且《內經》《傷寒》中大多數陰虛陽虛之類的詞,都是指陰分陽分正氣奪……。一般來將,上、外都是陽分。
陽分就一定多陽少陰嗎?有人問過山頂屬陰屬陽?這個問法本來就有錯誤,首先冷和低、高和熱是沒法比較的,其次這種比較在中醫里沒任何意義,這是《中醫基礎理論》對陰陽的定義造成的(關于陰陽的含義上文已提到)。另外,一個山頂能分出萬千屬性,這種比較方法沒有任何意義,也無法比較,“以象”知其“陰陽”即可。言歸正傳,陽分并不一定多陽少陰,而是恰恰相反,當你一腳踢到最高處時,屬陽的力量,已經基本轉化為陰了。另外,高空中往往較冷,體表溫度往往較低,地球兩極溫度最低,這也是太陽為寒水之腑的原因。陽分之氣,只有具備陰的力量,才能重歸陰分,不至于陰陽離決,反之。
陰靜陽躁,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形靜載物乃順,氣動行健乃剛,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靜極生動,動極生熱。如此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暑弛張。寒氣生濁,熱氣生清,陰所生濁氣當在陰分,陽所生氣清當在陽分,比如冬天落紅化作春泥,瑞雪兆豐年等都是寒氣生濁,濁氣歸陰的原因在人體,濁氣當歸五臟,歸六腑,歸下竅。夏天樹木茂盛,是熱氣生清,清氣歸于陽分的原因,在人體表現為清氣歸四肢,歸腠理,歸上竅。如果陰陽反作,就生病了。年輕時同化作用為主,年老時異化作用為主;白天多吃,多運動,晚上養五臟,長身體,夏季光合作用,冬季長樹根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樹和魚的年輪值得研究,人有年輪嗎?)。
藥食是如何作用于人體的呢?人體按照陰陽可分為形和精(氣),相對應的將藥分為味和氣。下面講的就是人的形精和藥食味的氣味關系:氣歸精,味歸形,但離不開氣化的作用,所以將“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括號里的氣、化是一個意思,即氣化。
再提一下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這里的陰陽不是同一層次的含義,陽生陽殺是指前面“陰靜陽躁”的變化,即兩種推動事物變化的力量,作為此含義來講,陰陽是完全對立的,要么陽生陰殺,要么陽殺陰生。陰長隱藏,這里指形氣的變化,陰長即形轉化為氣的過程(比如春夏),陰藏即氣轉化為形的過程(比如秋冬)。由形轉化為氣(或者說陰轉化為陽)是要消耗陽的力量的,也能防止陽的力量過強。氣轉化為形,會釋放能量,防止陽過度肅殺。所以形傷之人,不耐暑;氣傷之人,不耐暑,形氣俱傷不耐寒暑(脾作為樞紐,萬物歸于土,和脾的關系密切,暫不談)。
寫的相當亂!
臟器法時與用藥
前面在“土”配長夏時已經提到了天氣、地氣的不同步,不過只分析了長夏。一年中,所有時候,天氣地氣都是不同步的。
冬至之后,天氣由閉藏之極,變為生,而此時,地氣依然繼續“藏”,所以此時,日照變長,而地面溫度、草木等依然繼續閉藏。地氣收藏,而天氣生發,天氣先是被郁,后郁久復發,由“曲”到“直”,相當于種子萌而未發之時,對應于十二地支的“子丑”。
大寒時,地氣也閉藏到極點,開始生發,此時天氣地氣共同生長,相當于種子萌芽之時,在十二地支對應于“寅”,后來,種子破土而出,對應于十二地支的“卯”,卯時,雖然草木并不茂盛,剛發芽而已,但此時的生長速度是最快的,并且在子到卯之間,生長速度是逐漸加快的。
天氣過了“卯”之后,生長速度依然很快,但是一天比一天減慢(減慢的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土作為沖氣的力量,讓其他四行都有一種“歸于土”的趨勢,當超過“卯”之后,也就是超過“土”這種不偏不倚的位置后,速度就會逐漸減慢,鐘擺的例子可以幫助理解)
天氣雖然超過了“卯”,但地氣并未到達“卯”,仍在加速生長,直到超過卯后,逐漸減慢。
土金
當天氣超過“午”后,天氣停止生長,但此時地氣仍在繼續生長,這時候相當于“未”時,“未”指樹的上部尚未豐盛,此時天氣停止了生長,而地氣繼續生長,草木不再長高,但卻逐漸枝繁葉茂。
到達“申”之后,天氣、地氣都開始收藏,從此之后,枝葉慢慢枯黃,而果實也慢慢成熟。
在這個階段,天氣停止生長,并逐漸變為殺藏,地氣正好趕來,讓環境多濕,讓萬物成熟,形氣(地氣歸于形、天氣歸于氣)的運化之差減少,所以說“至則氣同”。反之,在春分、秋分的時候,形氣運化差距最大,所以說“分則氣異”。
當超過“酉”時,卯酉都處于“土”的位置,所以當天氣過了“酉”之后,天氣肅殺的速度減慢,但是地氣尚未到達“酉”,仍在加速肅殺。
當達到“亥子”的時候,此時天氣閉藏的程度已經很大了,但是速度卻很小,已經快停止閉藏轉化為生長了。天氣的閉藏作用快消失了,此時主要是地氣的閉藏了,當地氣超過“子”之后,新的循環開始了。
上文已經說到“至則氣同、分則氣異”,在這同和異之間,有時天氣的作用較明顯,有時地氣的作用較明顯。在卯之前,天氣的作用大于地氣,過了卯之后,地氣的作用大于天氣,其他階段同理,可參照下圖。
丑辰未戌屬土,就是因為“生—長—收—藏—生…”之間的變化都體現了“土”的樞紐作用。
五味:辛散、咸軟、甘緩、酸收、苦堅
天地間的事物由于受天地之氣生殺的影響,任何一個事物形氣的生化雖都表現出生長化收藏的過程,但形氣是不同步的。
正如上文所言天氣地氣,
在木的階段,主要是氣的生發;在火的階段,主要是形的充實;在金階段,主要是氣的肅殺;在水階段,主要是形的閉藏;土呢,仍然是樞紐作用,讓各階段都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對應于五味:辛味生氣出于陽,咸味長形出于陽,酸味斂氣入于陰,苦味藏形入于陰,甘味調和、緩和、聯系這各味。
那《內經》酸-木-肝、苦-火-心、辛-金-肺、咸-水-腎、甘-土-脾的搭配為何不符合此道理呢?通常我們將此時的狀態稱為體,而內在的變化趨勢成為用(不同于哲學上的體用)。這種五味和五行的搭配,就是指的體味。木所主時,形雖然仍斂藏,但氣已經開始生發,此時即體味酸(氣未生發),用味辛(氣欲生發);火所主時,氣的生長程度已經比較大,但形仍在生長,即體味苦(形未充實)、用味咸(形欲充實);金所主時,氣處于外放的狀態,但此時氣正欲收斂,所以體味辛(氣旺于陽分),用味酸(氣欲入于陰);水所主時,形的閉藏為主,此時體味咸(形未閉藏的狀態)、用味苦(形欲閉藏)。
體味和用味的功能是互相對抗的,比如把一塊石頭搬到高處,石頭的狀態和改變改狀態的力是對抗的(前面已經提到,每個系統都會自我保護,改變系統當前狀態的力和系統自我保護的力是對抗的)。
五行中,金木是互相對抗的,水火是互相對抗的。五味里,辛酸是互相對抗的,咸苦是互相對抗的。辛散氣,酸斂氣,苦堅形,咸軟形。所以苦能堅陰、能燥濕,堅陰指可以讓形閉藏于陰分,比如黃柏治痿、苦味補腎;燥濕指讓水濕(處于體味酸的狀態)收降于內,從魄門而出。而甘味的作用更不能小視,沒了甘,就相當“真臟脈”了,甘可以緩和藥力,又可以聯系不同的藥性。
無標題h.jpg (17.99 KB)
中醫問津——五行
五行問津
五行是用自然中五種材質抽象為哲學的概念,用以認識萬物的生化流行。八卦也是同義,只不過八卦取象于“天地水火風雷山澤”,把陰陽進一步分為八種、把流行分為八步;五行則取象于五材——水火木金土——把陰陽分為木金、水火兩組對待的力量,和沖和之氣“土”,把流行分為五步。《內經》里應用的主要是五行。
所謂“五”,指五材,《尚書》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由于人們日常生活經常和這五材打交道,所以就用這五材概括解釋事物的生化。
先天五行
“五行”一詞,最早見于《尚書》。“五行,一曰水,二曰活,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此時,五行已經不在是五材的概念。所謂“行”,指萬物的生化流行。《尚書》五行的排列順序也不是胡亂排列的,也不是按照我們常說的相生相克的順序,而是按照“對待”排列的。就像先天八卦的排列次序一樣,水火相逮,金木相搏,土為中氣,調和四行,正是“水火”“金木”剛柔相摩,產生了萬物,并且推動萬物的流行。這和先天八卦曲異意同,也和“河圖”的次序是相同的,可見中國的文化很多都是殊途同歸。
1.
水曰潤下
潤,柔也、涼也;下,向下、下行。水曰潤下,以水的特性來代指閉藏、平靜、寒涼的力量。
2.
火曰炎上
炎,焚燒之意;上,向上、上升。火曰炎上,以火的特性來代指生長、剛健、向上的力量。
3.木曰曲直
曲直,由曲到直,以草木生長由曲到直的現象來代指突破、升發、條達的力量。種子萌芽,樹發芽這些都體現出了這種由曲到直的過程。
4.
金曰從革
從,順也;革,殺也。由從到革,指冶煉金屬之時,由高溫液態逐漸變為低溫固態的過程,以此來代指肅殺、收斂的力量。
5.
土曰稼穡
稼,種植;穡,收獲。一種一收,由陽到陰、由陰到陽,所以“土”為萬物生長收藏的載體、為萬物升降出入的樞紐,并且沒有了土,四行將無所收、無所藏,也不能互相平衡維系。“土載四行”“中央土以灌四傍”就是這個原因。(土和老子的“沖氣”,河洛的“五”是同義)
后天五行
我們提到五行,一般的順序都是“木火土金水”,這是指后天流行的規律,最為明顯的就是寒暑弛張了,《四氣調神大論》就講的是這個,但是這有春夏秋冬,并不合于五行之數。
春三月,由冬天的閉藏狀態,轉為“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的狀態,此時屬木,這個過程體現了“曲直”“發陳”的先天力量,也體現了“萬物以榮”的景象。夏、秋、冬也是如此,在后天五行言萬物流行的過程中,已經包含了此時的先天力量。
如圖,后天五行已寓先天五行于其中,言五行中任何一個,都包含兩種含義——此時流行的狀態,和此時起作用的力量。
如果在上圖的中央,加上一個“土”,就更能體現出先天五行了,也和洛書是一個意味,這個“土”體現的還是“沖氣”“中庸”的一種作用。。
那后天五行的土是什么意思呢?
關于脾所主時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脾者,土也,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之,不得獨主于時”,這種好理解,因為每一行中必須包含“土”,才能不卑不亢,才能在到達“極”時開始“變”,所以把土放到季節交換之間(一說最后十八日,一說前后各九日)。
那長夏屬土是又是為什么?長夏這個階段比較特殊,一般認為長夏是夏至到處暑階段,此時正屬于“熱極生寒”的時候,土的樞紐和沖和作用尤為重要和明顯,或者由“生長”轉化為“收藏”的“化”令特別重要,如果化令不及,那萬物長而不熟,成而無子(《五常政大論》)。另外,此時值得一提的還有天氣、地氣的不同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的不同步),雖同樣有生長化收藏的過程,但天氣快地氣一步,夏至的時候,天氣已經開始收藏,但時地陰仍繼續生長于外,所以雖然日照變短,但溫度卻繼續升高,天之德在于始萬物,地之德在于成萬物,此時萬物生長逐漸停止,但地氣逐漸充實,作物才能成熟飽滿。
這個時候,天之陽殺,地之陰長,陰陽相交,所以多雨。地之濕長于外,而天之陽降于下,所以此時地面濕氣較重。這就是這個季節和濕相配的原因。
多濕其實和作物成熟都是一個道理,都是天地之氣在“化”令時的不同步,天氣收藏,而地氣充實的結果。這時天地,人的生理和心理也有這么一個階段。
《內經》中尚有以五行平分一年,五行所主時節也是符合以上道理的。
附上一張先后天五行圖,如下:
〇中為先天五行,沒有〇的為后天五行
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什么是“極”呢?為何會反呢,誰給的這個反方向的動力?
極就是極端的意思,窮盡的意思。《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這個“窮”和“極”是一個意思,都是說這條路已經到了盡頭,無路可走的意思。這個方向的路已經到了盡頭,只有改變方向,才能繼續走下去,總不能跳崖吧,這就是“變則通”,也就是物極之后,又朝反方向變化。乾坤兩卦里,分別有這么一句話“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龍戰于也,其道窮也”,即是說快到達“極”了,那該怎么辦,乾卦曰“用九,天德不可以為首”,九即是陽極之時,天德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陽極之時,莫不可再行“天德”。坤卦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大即“乾”的意思,陰極之時,應該以“陽”作為終點,開始另一個方向的發展。
每個事物的每種變化都是有限度的,比如想折彎一根筷子,當折到極點時,再折那就斷了,這時不能再折了,必須“變”。每一個事物,都懂得自我保護,別讓自己超過“極”,比如筷子從開始彎曲之時,就產生了讓他變直的彈力。筷子如此,一個開放的系統也是如此,外界溫度降低,人體會通過減少散熱、增加產熱,維持人體系統的穩定。萬事萬物莫不如此,當一個變化發生時,阻止這種變化的力量也同時產生了。春天來了,萬物復蘇,但是阻止這種變化的力量也一天一天增強,所以生長的越來越慢,直到夏天,雖然樹木茂盛,但已經沒有了春天生長的勁頭。
當你一拳打出去的時候,讓你收回拳頭的力也同時產生了,當鐘擺開始往左擺,讓它往右擺的力量也隨之產生了。兩種力量雖然對立,但卻互相依存,沒有了陰,同時也就沒有了陽。(變化如此,物質也如此,產生一個正電荷,必然產生一個負電荷,還有反物質理論等,太極生兩儀,兩儀是同時產生的,也是互為因果的。變化和物質是什么關系?能量和質量是什么關系?本質上都是一種東西,可以閱讀一些相對論的相關書籍)
“窮則變”(馬哲的辯證否定定律)看起來像一個環,每一個開放的系統都有無數個不停的運轉的環,為何會不停運轉,能量來自哪里?因為開放,如果人不吃不喝,植物不光合作用,人活植物這個系統就崩潰了。至于系統是怎么將各種能量,轉化為有規律的生命系統的,現代科學從幾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已經有了一些理論,比如結構耗散理論、突變論,但還沒有什么實質性突破。
萬物都朝其反方向發展,而一個變化開始的同時,總是產生另一種力量阻止此變化,并且推動這種變化的力量逐漸減弱,阻止這種變化的力量逐漸增強,當到達一個“極”之后(由量變引起質變),開始了反方向的變化。
兩種力量,我們稱之為“陰陽”,陰陽二者,必須處于動態平衡,否則,再到達“極”之時,就不能往其反方向發展,比如陽不能再次入于陰而外越,可能人這個系統就毀掉了,這個事物就不存在了。每一種事物總是表現出這種陰陽的動態平衡,圍繞著某個平衡點,在某一個范圍內波動,《老子》稱之為“沖氣”,正是因為這種沖和之氣,才不至于“陰陽離決”。五行中,“中央土以灌四傍”,土就是這種沖和之氣;在人體,胃氣就是這種沖和之氣。
如果理解不了沖和之氣,可以再想一想鐘擺,鐘擺擺動到中間時,速度最快,過了平衡點時,速度逐漸減慢,擺動到兩端時,速度為零并開始朝著平衡點加速運動,正是因為存在這個平衡點,鐘擺才能不停的、平和的擺動,否則,擺到兩端去不往回擺,鐘擺就不是鐘擺了。脈象中有真臟脈,即是脈象中卻少了“胃氣”這種沖和之氣,或者說土。
(二)萬物生化
《天元紀大論》“太虛寥廓……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張”,這段講的就是陰陽生化萬物。
“幽顯既位”是說“曰陰曰陽曰柔曰剛”的兩種出現并開始產生作用,在陰陽的推動下,“寒暑弛張,生生化化……”。“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萬物化生,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同子全書》)講的也是陰陽生成萬物的過程,這里的男女,可以理解為天地。《陰陽應象大論》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即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意思。然后天地交感,為何會交感,因為“陰靜陽躁”,因為上文談到的物極必反。
陰陽兩種對待的力量,產生了萬物,萬物的陰陽都具有“沖氣以為何“的特性,或者說沖氣和陰陽生成了事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傳認為八卦生萬物,“剛柔相摩,八卦相蕩”把陰陽進一步分出八種互相對待的力量,然后互相摩蕩產生萬物,雖然沒有提到沖氣,但八卦的對待已經體現出了中間的沖和之氣。五行則是把陰陽進一步分為四種對待的力量,然后加上“土”代表沖氣。(這里提到的八卦、五行指先天八卦和先天五行,先天言萬物生成的力量,后天言萬物生化的規律)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陽兩種力量生成了天地(或者說形氣),天地(形氣)在陰陽(先天八卦、五行)的推動下萬物生生化化。天氣和地氣在萬物的生化過成中表現的作用不同,并且互相促進,互相制約
事物之所以有名稱,都是因為他們是靜止的,至少是相對靜止的,如果動而不息,變幻不定,也就沒辦法給他們命名了。但事物又都是動的,如果靜而不動,那事物又怎么變化發展呢?
那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否有什么規律可循?至少他們的運動變化要圍繞各自的平衡點,如果找不到一個相對的平衡點,那也就不存在各種各樣的事物了,世間全是雜亂無章的運動而已。
馬克思認為事物都是朝其反方向發展的,也叫對自身的“否定”,發展到反方向后,依舊對自己否定,在往反方向發展,這兩次“否定”,看似又回到了原點,其實,已經向前發展了。今天的日出,不同于昨天的日出;今年的冬天,不是去年的冬天,馬克思認為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是這種螺旋式的前進,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否定之否定定律”。
初中一直到大學,平時各種考試等往往都要考馬哲,或許容易理解,所以先說了一點馬哲。但事物為何會向其反方向發展,老子在幾千年前給出解釋,“道者反之動也”,這句話不僅解釋了事物發展規律,還告訴了我們物質運動的動力(馬哲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中醫認為是“氣”)。
無論你喜歡“道者反之動”,“物極必反”,還是“辯證否定”的表述,首先要區分正反兩反面。這個蘋果變紅了,“紅”的反方面是什么呢?白?青?不紅?……好像很難找出他的反方面,既然正反兩方面都找不出,那這些規律也就毫無用武之地了。
既然事物的發展是因為氣的運動,那么運動中肯定存在兩種極端,“靜極”,“動極”,這樣讓運動趨向“動極”的力量就可以稱為陽;讓運動歸為“靜極”的力量可以稱為陰,事物就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動極靜,靜極動,不斷的變化發展。通常我們都認為活躍、生長、變熱等為“動”或者說陽;反之。
陰陽在不同場合有不同含義,事物皆有陰陽,所有變化皆由陰陽,但其道理卻是一樣的,通過了解天地和人體的一些陰陽變化以及所應物象便可略微把握陰陽的含義了。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就是通過天地之德闡述了陰陽(或者說乾坤)兩種力量。同《易》人為乾動坤靜的認識一樣,《內經》人為“陰靜陽躁”,這里“躁”顯然和“靜”相對,是“動”的意思。
陰陽不僅指兩種不同的力量,和兩種力量推動的運動,有時還會指兩種力量主導的物質狀態,同靜躁相對的,內經用形氣來概括這兩種狀態,當然更多的時候“形氣”也直接用陰陽來代替了。陽化氣,陰成形,形為陰,氣為陽。用陰陽把物質的運動分為動靜兩種,用陰陽把物質的狀態分為形氣兩種。陽化氣,陰成形這句話也就是“屬陽的力量產生屬陽的狀態,反之”,用物理學來解釋,就是融化、氣化、燃燒、升華等需要對對其加熱或做功,反之。
陰陽兩種力量和變化,讓物質在形氣兩種狀態間變化,通常狀態不同,物質的位置也不同,比如當水化為氣,那就由地至天了,如此,將一個事物分為陽分和陰分,《內經》大多直接成為陰陽,并且《內經》《傷寒》中大多數陰虛陽虛之類的詞,都是指陰分陽分正氣奪……。一般來將,上、外都是陽分。
陽分就一定多陽少陰嗎?有人問過山頂屬陰屬陽?這個問法本來就有錯誤,首先冷和低、高和熱是沒法比較的,其次這種比較在中醫里沒任何意義,這是《中醫基礎理論》對陰陽的定義造成的(關于陰陽的含義上文已提到)。另外,一個山頂能分出萬千屬性,這種比較方法沒有任何意義,也無法比較,“以象”知其“陰陽”即可。言歸正傳,陽分并不一定多陽少陰,而是恰恰相反,當你一腳踢到最高處時,屬陽的力量,已經基本轉化為陰了。另外,高空中往往較冷,體表溫度往往較低,地球兩極溫度最低,這也是太陽為寒水之腑的原因。陽分之氣,只有具備陰的力量,才能重歸陰分,不至于陰陽離決,反之。
陰靜陽躁,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形靜載物乃順,氣動行健乃剛,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靜極生動,動極生熱。如此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暑弛張。寒氣生濁,熱氣生清,陰所生濁氣當在陰分,陽所生氣清當在陽分,比如冬天落紅化作春泥,瑞雪兆豐年等都是寒氣生濁,濁氣歸陰的原因在人體,濁氣當歸五臟,歸六腑,歸下竅。夏天樹木茂盛,是熱氣生清,清氣歸于陽分的原因,在人體表現為清氣歸四肢,歸腠理,歸上竅。如果陰陽反作,就生病了。年輕時同化作用為主,年老時異化作用為主;白天多吃,多運動,晚上養五臟,長身體,夏季光合作用,冬季長樹根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樹和魚的年輪值得研究,人有年輪嗎?)。
藥食是如何作用于人體的呢?人體按照陰陽可分為形和精(氣),相對應的將藥分為味和氣。下面講的就是人的形精和藥食味的氣味關系:氣歸精,味歸形,但離不開氣化的作用,所以將“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括號里的氣、化是一個意思,即氣化。
再提一下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這里的陰陽不是同一層次的含義,陽生陽殺是指前面“陰靜陽躁”的變化,即兩種推動事物變化的力量,作為此含義來講,陰陽是完全對立的,要么陽生陰殺,要么陽殺陰生。陰長隱藏,這里指形氣的變化,陰長即形轉化為氣的過程(比如春夏),陰藏即氣轉化為形的過程(比如秋冬)。由形轉化為氣(或者說陰轉化為陽)是要消耗陽的力量的,也能防止陽的力量過強。氣轉化為形,會釋放能量,防止陽過度肅殺。
傷寒雜言
人之所有,表與里也,表里之間,曰半表半里。岐伯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又曰:人之所有,皆一氣耳。此氣藏于里,出于表,而復入于里。然氣亦因其所在而各異,大體表者清涼,里者濁熱,半表半里熱而清(不獨人,天地萬物亦如此)。千般災難不越三條,傷寒其一也。客氣內入,升降出入遂阻,正邪交爭而病作。察正邪盛衰之勢,知正邪進退之向,方隨向立,量因勢定。
戰場一:表
寒邪首先客犯皮膚,把體表的氣機閉塞了,正氣迅速趕來,想把這閉塞給解開,但又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開的,所以就給邪氣在體表大干一架。正氣并不想把邪氣弄死,趕跑就行,因為在體表作戰嘛,當然是把他從體表趕出去。正氣本來應該敷布于腠理,溫煦皮膚的,現在邪氣把正氣的交通要道給堵了,邪氣想閉塞,正氣想沖開,但是兩方勢力旗鼓相當,于是就僵持在這了,這叫太陽病。怎么辦呢,正氣想把邪氣通過體表趕出去,看脈都浮在體表了,肯定不能用點大黃讓他從下面出去吧,體表距離魄門還十萬八千里呢,再說了萬一讓它進來它能不搞點破壞?必須讓他從體表而解,麻黃湯吧。
戰場二:半表半里
正氣戰敗了,往后撤,邪氣也趕來了。于是兩方在半表半里又打起來了,這可怎么辦?打也打不過,如果一直往后撤退,那敵軍豈不是很快要進城了,休息一會打一會吧。既然在這打仗,必然要影響這個地方的一些東西,并且已經距離城里很近了,所以多少也會影響城里。這就是少陽病。怎么辦呢?給喝點參湯補補。可是這半表半里的,把他們從哪趕走呢?離表近的從表趕走,距里近的從里趕走!可是敵軍結于半表半里很難驅趕。用點柴胡疏散他們,再大點量把他們從表趕出去。雙方交戰,硝煙彌漫,病人肯定不舒服,來點黃芩。結在脅下太堅固了,來點牡蠣。體表好像還有些許,來點桂枝。一部分已經入里了,用點大黃從下面驅除吧。
戰場三:里
正氣吃了敗仗,邪氣徹底攻進來了,在邊境鬧鬧就罷了,竟然跑城里來,這里兵力十足,難道還打不過你?于是調動所有兵力和邪氣作戰,果然很快邪氣就敗退了,隨汗而解。可是現在是調動所有兵力作戰,敵人雖然走了,軍心還是難以平靜,依然不斷鳴槍放炮,產生恨多熱量。這是白虎湯證,也叫陽明外證,快成里實證了,但還沒成,有大汗其熱可從汗而解,用點甘寒或微辛而涼之品清熱生津就可以了,不能用苦寒作用趨勢向下的藥。
大熱大汗的,很快傷到津液了,體內的糟粕都不動了,糟粕不動體內的熱量更散不出去了。糟粕結的還不是很嚴重,用白虎湯清清熱,再多給些增液生津之品就好了。糟粕結的很嚴重,只有用承氣湯了。
傷寒表證當汗而不可下,里證當下而不可汗,半在表半在里則當和解,不可發汗吐下,在上則通之,在下則泄之。
桂枝湯:
有的人啊,身體挺虛的,衛氣虛,跑個步呢渾身大汗,而到冬天呢又怕冷,這種人呢就是少了些緩和之氣。陽氣者,煩勞則張,所以他一運動,衛氣就特別容易浮亢,不只衛氣,津液也往外涌,“陽強不能密”,衛氣浮亢在外,不能守護營陰,那津液都跑出去了,津液一走,血脈中的東西就少了,所以此時這個人,衛氣浮亢在外面,而血管里面卻空虛了。這是跑步,當然他平時可能沒事。
那這種人受寒后,人的氣血升降出入,現在閉上了出不來了,正氣得過來給打開,營衛一起往這趕,衛氣來了發熱,營來了呢血管發緊,總之是想辦法把閉阻給打開,但是這個人就是上面說的一跑步都陽浮陰弱的人,現在營衛往外跑,而又守不住,也形成這種陽浮而陰弱的情況。來點正氣變成汗跑了,來點正氣變成汗跑了,他怎么能把這閉阻給打開呢?
他也不一定是這種體質,可能他身體很壯實,又黑又結實,但是呢他受涼時正好衛氣浮亢,比如跑步、吃火鍋出汗等等。
如果他就是這種體質呢,他表氣虛弱,容易感受外邪,形成很輕很輕的閉阻,這時他反應也不是很強烈,沒有明顯的外感表現,里面臟腑什么的也都正常,但是呢,這人還是時不時的發熱汗出。
這人呢,營分血脈等等都沒什么問題,他就是衛氣的原因,衛在脈外守護營陰,現在由于上述各種原因,跑步、外感等等,擅離職守浮亢在外,不跟營氣互相合作了。營沒了衛,都成汗流走了,脈內虛弱。血管舒張散熱增多這我們都知道,現在脈中的津液少了,他的循環散掉的熱也就少了,所以衛沒了營他更浮亢了。并且呢,這種閉阻還是沒解開,營衛還往這涌。
既然出汗,為何閉阻還沒打開?既然閉阻了,又為何出汗?
這個衛氣呢,溫分肉,司開闔,這些功能也包括了現代醫學上所說的毛細血管,不能把衛氣閉阻理解成汗孔閉塞。就算汗孔不閉塞,那毛細血管收縮,微循環不通暢,正氣還是要想辦法過來讓他通暢,可過來后卻成汗了。也有可能呢,隔三差五的有幾個汗孔閉塞,但其他汗孔不卻出汗。當然這是用西醫猜想,也沒試驗觀察,不一定對。
所以要治療呢,就要把閉阻給打開,但是他過來的正氣都成汗了或者脈緩他沒力氣打開,所以呢,桂枝配合芍藥就有這作用,他能溫補、溫通表氣,閉阻打開了,汗出而愈。此時汗出呢,是正氣把閉阻打開出的汗,和原來衛氣不固守出的汗不同。
桂枝湯呢,就是溫補、溫通營衛,同時健脾胃喝稀飯來補充營衛(并且中氣足了,衛氣不容易浮亢,因為脾胃氣緩,若脾胃不足,春夏容易過于生長于外,秋冬過于收藏于內,所以桂枝湯要加姜、棗、草)。營衛調和那是結果,不是桂枝湯的功用。說桂枝湯外調和營衛,內調陰陽,可什么病不是調和營衛調和陰陽呢?傷寒營衛也不和,用麻黃湯發汗后營衛也和了。
出汗呢,有因為熱的,有因為陽氣不固守的,桂枝湯就是,用桂枝溫補衛氣,可以止汗。芍藥呢,可以清熱,并且他作用趨勢偏于里,芍藥也能止汗,和桂枝配合還能補充營氣。因為芍藥作用趨勢偏于里,所以把芍藥加倍,就溫通中焦了,加龍骨牡蠣呢,能溫通下焦,溫了通了氣血就生化了,下焦氣血足了就是精,所以可以治療失精。
和這個衛氣浮亢于外而汗出一個道理,如果衛氣不是浮亢而是不足,也可以用桂枝湯,還可以加點黃芪。這個衛在脈外屬于陽,營在脈內屬于陰,如果陽虛了,那陰分的氣就過來了,內經中講了很多陽虛陰乘之類的例子,天人相參,空氣總是從高壓的地方流向低壓的地方。同樣呢,如果發汗太多,上焦的氣不足了,那下焦的氣就得過來不充,那如果下焦或中焦有水呢,也一起過來了,就會心悸、奔豚等,桂枝所以能治療沖逆呢,一是他能溫,上焦不虛了自然就不沖逆了;另一個他能散,能散下面的水飲。
如果表沒解呢,而正氣又虛了,那下焦之氣更會沖過來,桂枝呢又恰好有解表的作用。要讓桂枝湯作用于上焦呢,要多用些桂枝。
外感與血壓
血壓就是血管中血壓對管壁的壓力。
傷寒脈緊,中風脈緩。
脈緊者血壓高于平常,脈緩者血壓低于平常。
中風衛病,衛強營弱,營在脈中,今營弱故脈緩,是以血壓降低。
傷寒營衛俱病,邪阻正旺兩相交爭,其脈陰陽俱緊,是以血壓高。
關于桂枝湯的病機可參照http://www.iiyi.com/med/thread-2074239-1.html
腦居最高處,供血需要的壓力最大,腦代謝水平也很高,凡腦供血不足者皆可引起高血壓。至于腦供血不足的原因可能有痰濕、水飲、血瘀、氣滯、氣血虧虛等。
高血壓病患者官腔狹窄,但是血管長度并未改變,說明循環血量較正常降低,采用大量澤瀉等減少循環血量降壓的辦法不足取,此犯虛虛之戒,器官長期血供不足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行留而為邪)。但若有痰濕者,所謂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可辯證應用。
至于高血壓之脈象,因為引起高血壓的原因有很多,有虛有實,脈象不一。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血液對管壁的壓力增大,壓力增大不是脈搏跳動有力,輕取容易受脈搏跳動影響,重按至脈搏若有若無見緊硬之象則為高血壓,腦在上寸在上,故以寸部為準。(期同道共同驗證)。
通過脈象判斷血壓是次要的,沒必要跟血壓計較勁。判斷病機才是重要的。
傷寒雜病辯證簡述
三焦無所不包,是人之氣血升級出入的通道。
太陽、少陽、陽明居與三焦之外,臟腑居與三焦之里。
府為陽傳化物而不藏,臟為陰藏精氣而不瀉。陽入于陰,陰出于陽,臟腑互為表里。府所以傳化物皆賴臟所藏之精氣,若臟虛則府無力以傳;臟所藏精氣又皆來源于府之傳化,若府不傳化則臟精氣無以生。
外有太陽、少陽、陽明。
里有上焦、中焦、下焦。
大凡邪自外來者,先病三焦之外,后病三焦之里。里病則先病府后病臟。
外:
太陽汗之,陽明清之,少陽和之,雖治法不同,皆從表解,此病在陽汗之可以。
府:
上焦如霧當吐之,下焦如瀆當下之,中焦如漚當和之,若小青龍湯使上焦之痰飲如霧露而散此亦為吐法。然此三者皆屬于里,亦可下之,縱使邪在上焦,若以結為濁陰,不能夠如霧露而散,下之亦可。
臟:
陽道實陰道虛,臟病或其氣虛、或臟為寒結,辛溫主之,然臟亦分上中下三焦,用藥有殊。
太陽外證:麻桂
少陽外證:柴胡、黃芩
陽明外證:石膏知母
府證:
上焦津液不行(姜細味),上焦熱郁(梔子豆豉)上焦津液不行并有熱結(半夏瓜蔞黃連)熱(石膏)
上焦不足(桂枝甘草)
中焦津液不行(半夏、茯苓、桂枝、白術、生姜)中焦熱結(黃芩、黃連)、中焦不足(甘草干姜人參)
下焦津液不行(五苓)、下焦熱結(滑石、阿膠)、下焦瘀結(抵擋、桃核)、下焦燥屎(承氣)
臟證:
上焦附子細辛,中焦理中湯、四逆湯,下焦附子細辛。
人之所有氣血津液,外證里證臟證皆可病及氣、血、津液,若太陽外證氣病則麻黃湯,津病則加術,又有發熱惡寒斑疹者,此病血。氣病血病津液病用藥有異。
舉例:
太陽外證無汗脈緊者用麻黃湯,上焦痰飲合夏姜細味(小青龍),上焦有熱合石膏去桂枝(麻杏石甘湯),兼少陰臟證者,則合附子,上焦虛者桂枝甘草,梔子豆豉解郁熱,陷胸去水熱。病及血分則可用血分藥(記得許叔微的書上好像提到血結于胸的例子,另外有因瘀而咳喘者等等)。
少陽外證小柴胡,合中焦府證大柴胡,合下焦血結則合桃核,合陽明外證則加石膏。
陽明外證白虎湯,壯熱傷及府之氣津而口渴者加人參,府證承氣湯。
辯證:表中里,上中下,氣津血,虛實,寒熱(表里、寒熱、虛實、氣血、上下)。
此方法不僅適合于傷寒,也適合于雜病,比如中焦水結小半夏湯,中焦氣虛加人參,中焦熱結瀉心湯,中焦水熱結小半夏湯合瀉心湯,兼虛者加人參,熱少去大黃,水多加生姜,虛則加甘草。總結理論,活學活用,不需要太久則可將金匱傷寒中的方子和用法掌握并靈活加減合方。這種方法和其他的研究方法比如劉渡舟的六經、胡希恕的八綱都兼容。
人生病不外正邪斗爭,之所以會斗爭是因為邪氣影響正氣了,怎么影響的,正氣想怎么驅趕他,正氣的盛衰,邪氣的盛衰,如何恢復正氣原來的升降出入?這是辯證用藥的基本要求。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這并不是氣候以及社會等原因,根本原因還是在人自身。上古之人存在與否并不重要,這只是表達了古人的一種理想和期望,全篇主要是通過上古之人和今時之人的對比,告訴醫生疾病原因以及治療預防的辦法,這也是一個醫生最應該掌握的。如果理解成古人無意義的幻想或者古人想讓后人成為“圣人”“至人”等就丟掉西瓜撿起芝麻了。
通過上古之人和今時之人的對比,可以看出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飲食
2勞倦
3竭精
4虛邪賊風
5情志
知道病因,才能治病防病,以下分述各病因:
一、飲食所傷
陰陽應象論云: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喘咳、為腫滿、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生姜、半夏、枳實、白術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治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于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曲、干姜、三棱、廣術、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術、青皮、陳皮、麥冬、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圣人之深戒也。——李東垣
二、勞倦所傷
調經篇云:陰虛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于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安靜的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者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矣。夫,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差。脈大者熱邪也,極熱者氣損也,春夏劇者時助邪也,秋冬差者時勝邪也。以黃芪建中湯治之,此亦溫之之意也。夫,上古圣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百歲乃去,此謂治未病也。今時之人去圣人久遠則不然,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氣俱傷。故病而后藥之,是治其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靜,陽氣惡煩勞噫。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李東垣
三、失精
勞倦及失精參《金匱要略》虛勞篇章。
四、虛邪賊風
《傷寒論》主要即論述虛邪賊風傷人。
五、情志
1單純的情志病;2情志影響其他(比如勞倦、以酒為漿、耗精等)
緊接著,通過回答“人年老而無子”,闡述人生長壯老已的過程。了解不同年齡的人的陰陽氣血、臟腑盛衰有利于認識不同人所患疾病。小兒腎氣漸充,牙生發長,女子月事男子精溢,后腎氣漸衰,遂無子,有腎氣有余者,年老亦可有子,但亦有盡數(之所以腎氣有余,一是先天稟賦,二是后天臟氣盛充于腎)。
五臟盛乃能瀉,腎藏精,五臟六腑之氣血來源于水谷,藏于腎則為腎精,若五臟六腑氣血不足,則腎無所藏,腎精不足則人無子。五臟六腑不足,亦會消耗腎精。
人至年老面焦發落,此為陽明氣血先衰于上,后肝腎亦不足于下,遂筋不能動、行步不正而無子。
(先后天互充…不要一味補腎…相火旺亦有元氣不足引起的…出生后腎精也只有水谷一個來源,苦能補腎只是讓水谷之氣更多的歸于腎……附子溫腎寒助氣化可以,但不能補腎,要配合大量地黃才行,否則只會耗腎)
最后,通過闡述圣人、至人等來示人如何防病全身,其實還是針對上述五種病因來的。
最好的補氣與滋陰藥
食物和水是最好的補氣和滋陰藥,并不是藥中有什么豐富的營養,他們只是調節人體對食物和水的代謝而已。所以慢性虛損病沒必要用太大的量,傷了胃氣只會越來越虛。或許大量藥初用見效快,但用幾付藥之后就沒什么作用了。補氣或滋陰最終都要靠飲食,但飲食正常未必身體正常,這就是用藥要解決得問題,社會不是缺錢,但是還是有窮人,要辯證的看待和解決。
發汗太過,氣津兩傷,補津夜最好的東西無疑是水,但陽已傷,喝水也利用不了,服甘草干姜以復其陽,不唯厥愈,筋脈拘攣以緩解。芍藥甘草可引津液至筋脈
如果是邪氣影響了氣的升降出去,當據情況,決定緩圖還是急攻。傷寒乃外因所致,邪氣影響正氣出入,用量多大于雜病
矛盾與陰陽
(一)目的相同——揭釋世界是如何存在,如何發展的。
矛盾:揭示了事物永恒發展的動力,和規律。
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綱紀,變化父母,萬物能始。
(二)世界的本質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并且是絕對運動的,發展正是由于運動。
陰陽人為世界的本質是“氣”,并且氣的運動無處不在,而各種變化都是由于氣的運動。
(三)發展變化的規律
唯物主義辯證法:量變引起質變,否定之否定,總體表現為螺旋式前進,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比如春天乍暖乍寒,但總體依然是變暖的。
陰陽:窮則變,變則通;物極必反,總體表現為一個圓,好像是一個往復的循環,只有曲折性,而看不到前進性。
其實不然,一個圓總是隸屬于另一個圓,比如晝夜隸屬于四季,晝夜環運動的同時,四季環也在運動,雖然晝夜回到起點,但是晝夜環在四季環上的位置已經改變。四季環又隸屬于更大的一個環。或許現在的宇宙大<---因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受限--->學說也是一個環,<---因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受限--->到極點會慢慢的收縮回去,這樣萬事萬物都隸屬于這個環。
(四)運動的存在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和陰陽學說都認為空間、時間是運動的兩種存在形式,陰分陽分的升降出入(空間),一年四季的寒暑往來等(時間)。
(五)具體概念——二者概念混亂
1.
二者均可作為事物發展的動力,前文已解釋。
2.
二者均可指對立的雙方,比如黑白、高低、貧富、寒熱。
3.
二者均可只待兩個有關聯的事物。
比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他們的關系很顯然和黑與白、高與低、貧與富、寒與熱的關系不同,但都可以稱為矛盾。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的載體,上層建筑能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在用辯證唯物主義解釋問題時,幾乎所有扯上關系的兩個事物,都可以說“二者具有矛盾運動”,比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
陰陽中,比如氣血,很顯然氣血的關系和高與低、寒與熱之間的關系并不同,但是仍然用陰陽來闡述,不過比矛盾的亂用好一些,還沒到任何兩個扯上關系的事物都是陰陽的關系的地步,血是氣的載體,氣能促進血的生成。
4.
不適應則稱為矛盾、陰陽,適應則稱為解決矛盾、陰平陽秘,并把矛盾的解決、陰平陽秘看作事物的發展。
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這兩個矛盾的斗爭過程,最后矛盾的解決,意味著社會發展了。經濟危機變現為危機-蕭條-復蘇-高漲的周期運動。
寒邪阻遏衛氣和衛氣敷布正邪交爭,也可以稱為陰陽的斗爭,汗出,陰陽自和而愈。如果雙方力量相當,寒熱往來,則和經濟危機的“危機-蕭條-復蘇-高漲”同理。
矛盾和陰陽二者都旨在揭釋世界的存在和發展,這就決定了二者必然存在很多共同點,理解矛盾論有助于理解陰陽學說,理解陰陽學說也有助于理解矛盾論,期明者明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醫學歸元》-------補錄解方用藥篇1
道醫學堂丨論醫道同源
五運六氣說要·“六氣學說”的內在要義
陰陽五行與漢字——地
何為陰陽五行,該如何理解?
中風先兆不可怕,桂枝湯來解決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陵市| 平塘县| 策勒县| 宁晋县| 榆林市| 富民县| 大悟县| 阜城县| 沾益县| 玛曲县| 抚顺县| 阳东县| 东乡| 青田县| 夏津县| 高青县| 陆川县| 靖州| 隆尧县| 天镇县| 浦江县| 惠东县| 桑植县| 娱乐| 丹凤县| 阳泉市| 芮城县| 凉城县| 利辛县| 浮山县| 甘泉县| 宁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瑞安市| 句容市| 治县。| 北海市| 屏山县| 凤山县| 彭州市|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