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方之道,藥物的四氣五味,不可不通。同氣之物(藥),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相互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藥物的功能,是氣和味的綜合,升降沉浮,是藥物的四種趨向,歸經是藥物的作用范圍。
制方者,必明其用矣。應當指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是辨證施治的總綱。貫穿在中醫學的各個門類。同樣在制方中,也貫穿著“八綱”的精神。1、四氣五味:
藥用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叫四氣。又有辛苦甘酸咸五種味道,稱為五味。
凡重于味的多下行出下竅;味厚的能使大便泄瀉;味薄的只是通暢;
1、四氣:寒熱溫涼。溫涼之間有平性。溫熱屬陽;寒涼屬陰;
(1)性溫性熱的藥物屬陽性,味屬辛溫,大多能升?。喝缏辄S,桂枝,生姜之類;如附子氣之厚者,乃陽中之陽,故經云發熱;茯苓為天之陽,經云氣薄者,陽中之陰,茯苓利水而瀉下,入手太陽小腸經。
?。?)性寒性涼藥物屬陰性,味屬苦酸咸,大多是沉降的:如大黃,芒硝牡蠣之類;如大黃味之厚者,乃陰中之陰,故經云瀉下。麻黃為地之陰,陰也,經云,味之薄者,陰中之陽,麻黃發汗而上升,故入手太陰肺經;竹,淡,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茶,苦,為陰中之陽,所以清頭目也。
?。?)同一溫性的:生姜辛溫,厚樸苦溫,黃芪甘溫,烏梅酸溫,蛤蚧咸溫。
藥味可以是一種,二種或二種以上,如同一辛味的:石膏辛寒;薄荷辛涼,干姜辛溫,附子辛熱。
2、五味:辛酸甘苦咸(淡)辛甘發散為陽,淡味滲泄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如有的藥必須用幾個味概括,如麻黃辛苦溫。一氣多味的藥:如桂枝辛甘而溫,生地苦甘而寒。
《經》曰:“味為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為陽,氣厚味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比?,味厚則泄,味薄則通;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泄。
醫家李時珍說:“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性多辛熱者屬陽,作用升浮;性多寒涼者屬陰,作用沉降?!?br>
醫家張元素說,藥物補瀉,必須結合臟器喜惡,病變性質,藥物氣味。
?。?)辛味:先入肺經;辛能散結潤燥;散表邪,行氣活血化瘀;用于表證,和氣滯血瘀證;如麻黃,桂枝,生姜,薄荷,木香,砂仁,當歸,川芎,紅花之類;如細辛辛散,知柏辛潤。
?。?)酸味:先入肝經;酸能收斂,固澀,斂汗;多用于遺精盜汗,遺尿久瀉,脫肛等;如山茱萸,五味子,金鈴子,五倍子,石榴皮,柯子,烏梅之類;如五味子,酸能收心,補肺,收心能養血,補肺能降氣。芍藥味酸能斂肺,能瀉肝,斂肺能下氣,瀉肝能活血。
?。?)苦味:先入心經;苦能堅軟,能燥濕瀉下;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用于熱證,濕證;如黃連,黃柏,梔子,大黃,蒼術之類;白術苦燥,黃連苦瀉。
?。?)咸味:先入腎經;咸能軟堅;能瀉下,走陰益營;用于瘰厲,痰核痞塊,大便燥結等;如牡蠣,芒硝之類。
?。?)甘味:先入脾經;甘能緩和拘急疼痛;有補益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用于虛證;如黨參,黃芪,熟地,麥冬,大棗,甘草,飴糖之類。
(6)淡味:淡能滲濕利竅;用于小便不利,浮腫,腹水等;如茯苓,苡仁通草,滑石之類。
3、升降沉浮:
?。?)氣為陽,主升,氣厚者為陽的藥,多上行出上竅,有助陽發熱作用;氣薄為陽中之陰,氣薄者未必盡升。
(2)味為陰,主降,味厚者為陰的藥,多下行出下竅;能使大便瀉泄;味薄為陰中之陽,味薄者,未必盡降,只是通暢。
?。?)沉:藥性是沉降的。表示瀉利,有瀉下,清熱利尿,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積,導滯,降逆,收斂,止咳平喘。
?。?)?。罕硎景l散,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噰吐開竅等,能上行向外(注有些藥物,升降沉浮不明顯,或有二向性,例麻黃既能發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能上行頭目,又能下行血海。
藥物的功能,是氣和味的綜合,升降沉浮,是藥物四種趨向,歸經是藥物作用范圍。
醫家李東垣說:“味薄者升;氣薄者降;氣厚者??;味厚者沉?!贬t家李時珍說:“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性多辛熱者屬陽,作用升浮;性多寒涼者屬陰,作用沉降。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br>
4、用藥原則:
?。?)病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藥,不宜用沉降:例
傷寒初起表證,麻黃,桂枝發表;(2)病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例里實
便秘證,大黃,枳實之類攻下;(3)病勢逆上者,宜降不宜升,例肝陽上逆之
頭痛,當用石決明,牡蠣潛降;(4)病勢陷下者,宜升不宜降,例久瀉脫肛,及婦女子宮脫垂,宜用人參,黃芪,升麻,柴胡等,益氣升陽。
5、升降沉浮與藥物加工:
?。?)酒炒則升提;(2)蜜炙甘緩益氣;(3)去瓤免脹;(4)姜汁炒則散;姜制溫散;(5)入鹽則軟堅,鹽炒,鹽浸;(6)醋炒則收斂;(7)米泔水泡,祛躁和中;(8)去心除煩;(9)升浮藥在大隊沉降藥中,也能隨之下降;(10)沉降藥,在大隊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
江天成寫于中國河南信陽。 2013年1月25日星期五。
E-mail:x889912@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