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014年8月劉希顏老師答疑

劉希彥老師2014年8月3日講課
   我們這個群就要破一千人了。我感到很高興,因為真正的傳統中醫能團聚這么多人。可大家是不是真的用傳統的思維方式在思考中醫呢?我知道很多人都覺得后世有后世的道理,博采眾長總是沒有錯的。我說點個人的體會吧。我學中醫分兩個階段,前半個階段學后世,后世很好學,比較簡單。后半個階段學仲景學傷寒,比較難學。可是我在后世中醫那里學了那么多年,糾結痛苦了那么多,療效真的一般,看好一個病高興好久。等到我學經方學傷寒,論療效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但是我,古今很多先賢大醫家都有想同的體會。后世的有些方子有些藥物還是可取的。但如果你在大的思維方式上,在辨證體系上,在對人體的理解上,不是真正傳統的,那學醫的道路就太難了,就是后世說的,三代也未必出一個名醫。這個名醫還指的是有一些經驗,在有限的一些病上有那么些經驗。而學經方學傷寒,胡希恕先生說過,三年期滿,皆能行道救人。而且是全科醫生,不是只能治某些病。以我的經驗,我的學生里,用功的,天分高的,半年就行道救人的也有。這群里有很多經方高手,我懇請你們也出來分享分享醫案和經歷,帶帶后學者,為真正的中醫正名。這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好,閑話少說,進入《傷寒論》的學習。
   這兩堂課學的是去飲的方子。這套方子很重要。臨證上極為常用。為什么呢?因為現在的人食肥甘而少運動,所謂飲證濕證多。今天學的這個方子很重要,五苓散。
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
豬苓 十八銖(去皮)  澤瀉 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 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這一條講了兩種渴證。一種是大汗出后胃中干的渴,這種渴只要喝點水就好了。要少喝,因為很渴的時候不要喝太多,容易傷脾胃,很餓時候也一樣,所以“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中醫講人體都講個適度。反觀醫院里面,只要一進去,不管大人和小孩,一天往身體里吊好幾瓶水,且不管吊的是什么,這個方式本身就是很有問題的。另一種渴是胃里有濕氣的渴。有濕氣為什么還會渴?因為水濕囤積不氣化,也就供應不到身體的各個部分,自然就會渴。這種渴是更常見的。在臨證上因為缺水的渴其實很少,因為渴了我們自然就會喝水,所以多數的渴是水濕囤積。現在的醫生一見渴證就用麥冬生地滋陰,反助其濕,這是不對的。
   這個問題講了很多遍了,還會反復講,因為中醫大法則就這么幾條,《傷寒論》本身也在反復強調這些東西。可見今之弊古也有之。五苓散的方證,后面還有更詳細的講解,這一條講的是“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脈浮和微熱是有表證,有表證用桂枝。很多人會問,那沒有表證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桂枝呢?不能這么理解。因為水濕的氣化是往體表氣化的,桂枝是走體表大循環的,不用桂枝如何能氣化水濕?再說,對于表證不能這么狹隘的去理解,不是發燒體痛有感冒癥狀才是有表證。我們前面說過,人體其實有很多慢性的表證,比如頸肩痛、腰痛、肌肉酸、浮腫、頭痛頭暈、汗出異常、煩熱,諸如此類都是。很多人對經方里很多方子都有桂枝不理解,其實表證的體現形式遠比我們想象的寬泛。五苓散的主證是“消渴”。消渴就是總想喝水,喝了又渴,也就是說胃里頭雖有飲,卻不寒,還有點微熱,如果胃里頭寒的話,是渴而不欲飲的。胃里頭微熱,說明氣化能力還不太差,所以這個方子相比苓桂術甘湯,桂枝用得少,只有半兩;白術用得也少,只有十八銖。茯苓和白術等量。關鍵是另加了兩味偏寒的淡滲藥:澤瀉和豬苓。澤瀉和豬苓的性味是淡而咸寒的。淡說明沒有粘稠物質,所以下滲;咸也是下行的,能走腎開水道。這兩味藥微寒,所以適合微熱的濕證。豬苓比澤瀉更偏寒些,作用也更偏下。后面有個治下焦濕熱的方子豬苓湯,就是以豬苓為主藥的。在五苓散里,澤瀉的用量最大,近兩倍于其它藥的劑量。五苓散的方義是重用向下淡滲利水的藥,輕用氣化藥。也就是說這種水濕囤積是以水濕不下行為主的。水濕下行了,等于是北窗開了,南風也就進來了,無須重用桂枝,表氣也就能通了。所以說,方藥就是個能量場,這個能量場只要和人體匹配,能幫助人體回歸正常循環,病自然就會好。
   我曾經用五苓散為主方治好過一例黃斑病。黃斑病號稱眼部癌癥,是眼球后部黃斑區的一種病變。病人先是找的北京協和醫院的眼科,號稱中國最權威的眼科。協和的專家說這個病是治不好的,就算花十幾萬手術了,很快就會復發。我用五苓散為主方治療一個星期,病灶就縮小了;治療一個月病灶就消失了。現在好幾年了,沒有再復發。當時這個病人在脈證上主要反應為中焦有濕氣,脈弦緩,身重乏力,卻又口渴想喝水。他是一個演員,愛漂亮,聽信了美容專家的話,要多喝水,于是不渴也喝。五苓散里沒有一味藥是所謂專門治眼睛的。為什么能治好這個病呢?說明藥不是用來治病的,是用來協調人體的,而治病的是人體自己;同時也說明中醫無絕癥,因為真正的傳統中醫是開免疫力這把鎖的,只要人體免疫力能抵抗的病,中醫都能治。既然癌癥有自愈的,艾滋病也有終生攜帶不發病的,那么理論上癌癥艾滋病傳統中醫都能治,而且用這些簡單的經方就可以。黃斑病事實上是黃斑區積液,因為患病位置多以成為所謂的絕癥。積液無非水飲而已,用中醫祛濕的辦法,其實很好治。有人覺得中醫能治艾滋病是天方夜譚,其實不然,大多數病毒感染類疾病,比如肝炎、皰疹,一旦得了,病毒都是終生攜帶,所謂的治愈就是攜帶而不發病。如果以此為標準,艾滋病當然也是可以治愈的。
好,大家先休息一下。
繼續講課。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 二兩  桂枝 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 三兩(切)
   之前我們學了兩個祛中焦濕氣的方子:苓桂術甘湯、五苓散。現在再學一個茯苓甘草湯。怎么區分這三個方子呢?主要是從“渴”這個證上來區分。有渴的是五苓散。以微寒的澤瀉豬苓為主,澤瀉用量最大。不渴的是茯苓甘草湯。不渴說明胃里面有寒,以生姜為主,生姜用量最大。之前學過的苓桂術甘湯沒有提及渴與不渴,說明在寒熱問題上居中,所以既沒有澤瀉豬苓,也沒有生姜,只是重用茯苓桂枝,行散利水而已。我們學經方難就難的搞清楚每樣藥和方證的關系;更難的是搞清楚每樣藥和人體的關系。但只要搞清楚了,我們就能像張仲景那樣靈活的加減變化。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前面我們講了,五苓散的主證是“消渴”;這里講了五苓散的另一個主證,“水逆”,也就是喝水下去會吐出來。人體有水飲濕氣,又有熱,就會很想喝水,只是水喝下去胃接受不了,于是要吐出來。有時候人胃口特別好,吃下去又胃脹不消化,也是這個道理,說明胃里有宿食積滯,且偏熱性反應。這里說“有表里證”,里證指的是有里飲。表證明顯也是引起水逆的原因。有表證的話,津液就會往上往表走,人體本身就是上逆模式,自然也容易將不能接納的水通過嘔吐的方式走上焦排出體外。前段時間,有一個八十多的老人找我治療,已經垂危,喝水就吐,水谷不入。西醫診斷為皮革胃,疑為胃癌。顧名思義,胃皮革化了,不接納飲食了,西醫說沒有辦法。這個病名很嚇人,西醫的本事就是制造病名,卻不能治病。因為病人在外地,歲數又太大,不方便來面診,于是用網診的方式填了個問診單。我就是用五苓散為主方治療的。家屬告訴我說吃了幾劑藥明顯有改善,喝水吐的情況緩解了,胃的燒灼感也沒有了。所以我們做中醫不要被西醫的病名嚇到。至此,幾個重要的祛濕的方子就講完了。回顧一下,主要是苓桂術甘湯、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湯。這幾個主要是去中焦水飲的,何為水飲,就是有形的水。如果是無形的濕氣,苔白膩,胃飽悶,后世常用的一些芳香藥,如果藿香、佩蘭、白寇、砂仁更合用。
好,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2014年8月3日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2:19
今天已經破1000人了。為了慶祝,為了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我先請我們一個叫勁草的群友為大家彈奏一段古琴。
漂泊の心(314072181) 20:13:05
 
澂玄子(923758179) 20:14:10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4:43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5:16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6:38
感謝勁草,我們群真是藏龍臥虎。勁草是學古琴的,也是我面授的學生,感謝有這么熱愛傳統文化的人。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7:04
好的,進入正題,今天先答疑,然后講傷寒論。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7:38
先分析一個群友的醫案。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8:37
這是毛毛群友發上來分析一個醫案。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8:58
有位江西的朋友,大老遠來濟南調理身體。先在某醫處調理了幾個月,無明顯效果,某醫倒也直率,請這位朋友另請高明。
   這個江西朋友的一個親戚在濟南,也見過吳老師,便推薦他去找吳老師試試。這個情況是兩個胳膊干燥脫皮,而且癢的嚴重,已有多年,看其部位,重點在雙臂陽明大腸經。診其脈,則右寸獨大,兩尺微弱。吳老師問他有無腰痛,雙腿無力等表現,他點頭稱是。
   后來吳老師告訴我,這是很典型的陽明不降,然而陽明不降的根源在于兩尺微弱,肺脈獨大,則肺部有熱,肺氣不降,自然引起陽明之不降。而以前治療方案皆是以麻黃連翹赤小豆之類,自然難效。
   吳老師依舊處以養肺陰降氣之方,以天冬、黃芩、熟地、肉蓯蓉、懷牛膝、當歸、白芍調理之。
   四天后,該朋友前來,詢問之下,得知,雙臂陽明部位吃了第一付藥就不再癢了,而且干燥脫皮的現象消失,只剩下皮膚還有點暗紅,與第一次來時干燥起白皮相比,已然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服藥后腰部沒有再痛。
    普通之醫,見皮膚問題,總喜歡調以發表,然此等脈象,明是腎陰虛引起的陽明不降,再以發表處之,自然無效,而養陰以降上焦之氣,宛如去其郁堵,則上焦之氣自然順降,不調皮膚而皮膚自調。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9:59
希望老師能從表里循環層面來來解說這個病例。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23:59
這是后世中醫的思路和方法,我說過,六經體系的辯證思路是可以統后世的方法的,只有有療效的方子應該都可以用統一的辨證思路來解釋。下面我就來解釋一下。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25:43
傷寒論》的原則是表里原則,病在表從表解,病在里從里解。這個病人是兩個胳膊脫皮,所以理所應當從表解,于是第一個醫生就用了治表的方式來治療,就是典型的麻黃連翹赤小豆這一類的方子,可是沒有治好,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26:25
第二個醫生用清熱和滋陰的方法,他的方子主要有三類藥:滋陰藥,清熱藥,然后是下行藥(牛膝 白芍),大家來思考一下,為什么用滋陰清熱下行的藥就治好了呢?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28:31
首先我們看,這個病的癥狀是:兩寸的脈大,尺脈無。尺脈無說明津血虛少,寸脈大,說明有熱,陰虛而有熱,很明顯這是虛熱癥狀。我曾經講過,只要是虛證,就首先要補津液,補津液的話,如果說胃是寒的,沒有生化能力,那就要用生姜草棗“脾四味”來補;如果說胃有生化能力,而這個人體的主要矛盾是陰虛陽亢,這種情況則可以直接用滋陰藥來補,這其實也是一種補津液。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1:51
也是一種補津液。
 說到底,我們講桂枝湯的姜草棗也好,還是此方的滋陰藥也好,他們都是一種補津液的方法。所以這個方子里用滋陰藥還是津液原則,這不脫離《傷寒》的原則,《傷寒》最大的原則就是陰陽,津血的盛衰是陰陽的指標。任何的治療必須以津血盛衰為第一位,也就是人體自身的功能和免疫力。六經里分陰陽也是以津液盛衰來分的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3:35
這個病并沒有明顯太陽表證,比如汗出,體痛,低燒之類,而是以陰虛陽亢,上盛下虛(腰腿無力),津液失調為主要矛盾,所以用滋養陰液平衡陰陽的方式就能治好。所以用六經的思路是可以統一切方和一切病的。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6:22
 我們治病是需要抓大方向的,當這個人體的局面是以陰虛陽亢為主要矛盾的時候我們用滋陰藥把津液補足了,人體津液有了,自然就能解決表癥。其實《傷寒論》里也有很多方子,并不是直接去治病。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小柴胡便是,小柴胡只是調達上下,而調達上下先要建中,建中參姜草棗四味用齊,整個小柴胡才七味藥,事實上就是補津液。并沒有拿哪一味藥針對某一種病,但是,卻非常有效,病就好了。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8:09
所以我們之前說過,真正好的辨證體系,是可以統攝其余辨證體系的,甚至說是可以解偏方的,所以我們用六經的方式解也一樣可以解釋清楚。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9:28
可是為什么很多人很排斥后世的滋陰派,甚至排斥一些用滋陰藥治病的醫生呢?因為后世的滋陰派所缺少的是一個完整理解人體的辨證體系,尤其不講究表里病位,他們只管陰虛陽虛,容易濫用滋陰藥,很多癥狀都一概而論為陰虛,為陽虛;陽虛便用人參黃芪,陰虛用生地麥冬。我們知道,人參黃芪生地麥冬這些都屬于陰柔的藥,附子姜才屬于陽性的藥。所以滋陰藥不一定不治病,滋陰派的問題在于他們缺少了一個整體表里陰陽的概念,也沒有一個人體辨證能夠行之有效的概念,而是完全依賴于滋陰藥。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43:02
九九騙騙:“老師我有個問題,溫病是不是太陽病。溫病不惡寒,好像不符合太陽病的提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44:04
九九騙騙問溫病是不是太陽病?這個問題也問得很好,你要說溫病不是太陽病它也有一點表證,要說它是太陽病它又有里熱證,那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在臨證,表證也好,里證也好,它不是那么的清晰的。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45:36
我們學六經只是學一個歸納方法。打比方,就像我們去臨摹一個畫像,我們要在上面擺個幾宮格,然后一格一格的去臨摹它。我們也是一樣,六經就是六格,用來看清人體,像溫病這樣的病,你要說它是陽明證,陽明這個區域指的是胃和腸這個“里”,它胃和腸也沒有太熱,也沒有實證,實證就是里面堵住,便秘熱結。那你要說它是表證太陽證的話,它又多一點里熱反應,事實上這是偏向于熱性的表里兼有的病。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47:39
那最典型的就是麻杏石甘湯這個方子所主的病。它沒那么的怕熱,也沒那么的“里”。當然,也有“里”的溫病,所以我們要以一種客觀的方式來看待人體,而不要局限于去追究到底是什么。人體他就是一個客觀存在,他就是有的時候不是那么的絕對的。六經只是一個坐標,并不是所有的病都在正坐標點上,有的偏左有的偏右,兼而有之是很正常的。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50:47
在下半堂課我們要講《傷寒》條文里的梔子豉湯,我先將條文貼上來大家預習一下。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51:17
76、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豎心旁加個農字),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 十四個(擘)  香豉 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 十四個(擘)  甘草 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方
梔子 十四個(擘)  生姜 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滯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51:49
好,先休息十五分鐘,再接著上課。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19:37
發汗后,胃弱了不接納,所以水藥不得入口,入口即嘔,此為逆證。要是再發汗,胃更弱了,大腸也不吸收了,于是會腹瀉不止。在發汗和吐下之后,會發生“虛煩不得眠”的情況,為什么呢?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2:50
因為人體如果津血虛了,首先會煩躁,這是人體在亢奮起來加速津血的生成和運行;津血更虛的話,人體出于自保,是不會進入深睡眠的,深睡眠時血的循環極慢,各臟器,尤其是大腦容易因缺血而受損。這就是為什么血虛的人都容易失眠多夢,白天則疲倦,想午睡一會兒,躺下卻又睡不著的原因。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5:11
當然,梔子豉湯方證還沒有虛到這么嚴重,只是“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指神魂不安,心里老有事翻來覆去放不下,老是很郁煩,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就是津虛的虛煩。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6:24
“反覆顛倒”這個證很形象,可以引申開來理解。比如有的人喜歡碎嘴,喜歡嘮叨個沒完;有的人遇事喜歡思來想去,決斷不下,在生理上都是屬于血虛而煩的范疇。時下流行的一個詞“糾結”亦是這個,可見現在的人血虛而煩的居多。成天熬夜、打游戲、吃辣、喝酒,貪眼目口腹之欲,消耗陰精,強調陽氣,不虛煩才怪。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9:25
我總結所有關于梔子豉湯這個方子的條文,將其方證歸納為四句話:心中懊儂,虛煩不眠、胸窒身熱、心中結痛。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31:17
從這四點可以看出,其所治為偏熱的虛煩。我們知道陰虛陽亢是用生地麥冬的,這里能不能用呢?不能。因為這里是以熱為主虛為輔,生地麥冬這樣的藥物太滋補了,屬強壯劑,無異于火上澆油。那這種情況用什么補虛呢?用豆豉。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34:47
這里的豆豉與我們以前做菜用的霉豆豉是一類東西,做菜的時候放在油里一炸,很香。有香味就有疏散之性,能發散上焦的熱,后世醫家解表常會用到它;又為豆類發酵而成,具和中滋養之性,卻不滋膩溫補,在這里恰好合用。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37:03
梔子豉湯的方證還有“胸窒身熱,心中結痛”,說明這個熱是在胸中這個位置,也就是比表略深一點,又比里略淺一點的位置。這個方子治食道的病變很有效果。食道是什區域?胃屬里,食道連著胃,在胃的上面,主上亦主表,那就比胃更偏一點表了,所以病位正合。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39:59
綜上所述,這個方子所主的區域是里向表去的一個過渡區域,就是“胸中”,又略微區別于半表半里證的“胸肋”。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0:51
那這個區域的熱用什么來解呢?梔子。梔子就是梔子花的果實,形狀像個小燈籠;其氣微涼香,其味苦;涼而香則能往表走,苦則能往里走,兩頭都跨著一點,正合這個區域。梔子后世說它利三焦濕熱清心火。三焦、心,事實上也是在這個區域里的。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4:09
所以,我們說學六經辨證,六經只是坐標,我們要用六經這個坐標來靈活的客觀的來看待人體。有的人辨證非要弄清楚到底是少陽還是太陽,非此既彼,這就陷入了偏見和主觀。有時候就是少陽太陽都有一點,那用藥上就兼顧,用柴胡桂枝各半湯。治病就是應該這樣靈活圓融的。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6:39
下面說的是加減法。“若少氣”,加炙甘草。炙甘草建中,中運自然氣補。“若嘔”,胃不接納了,則用生姜。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7:46
好的,今天就先講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劉希彥老師2014年8月23日講課內容
大家晚上好。今天講真武湯。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白術 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發汗后病不解,還發熱,而且出現了“心下悸”,“頭眩”的反應。我們知道,這兩個證是津液虛造成的。津液虛有陰證的津液虛,也有濕證的津液虛(因濕而水飲不氣化成津液)。這里是二者兼而有之。“心下悸”是水飲在中焦。“身瞤動”,肌肉會動,濕氣在肌肉里游走,這個跟表證是有關系的,如果沒有表證,濕氣不會跑到肌肉里來。“振振欲擗地”,就是站不穩了,要倒下去的感覺,“振振”是身上顫動,這是有濕氣,且津液大虛了,濕多血少。綜合來說,這是一種濕氣在全身游走,且津液大虛的證。茯苓和白術去中焦水飲;炮附溫全身之陽救津液;生姜健胃兼發表。合而用之,既救津液又去肌肉之濕。
   這個方子里不好理解的是白芍,歷來爭議很大。白芍無非兩個作用,一是斂津液,二是瀉下焦之實,在這里主要是引全身之水往下走。瀉水可以用澤瀉豬苓,亦可用少劑量的大黃,為什么要用白芍呢?因為澤瀉豬苓咸寒,大黃太破,瀉水之力都太強,白芍溫和些;這里有津液大虛,苓術附姜合用是熱燥的,將濕氣化去之后,白芍兼有斂津液善后的作用。所以仲景用藥并不局限于藥物具體是治什么的,也沒那么多死板的用藥禁忌,什么白芍不能用于濕證,白芍傷腎陽,這都是局部的醫學,背離了中醫的整體精神。仲景是把藥物看成一種能量場,以之平衡人體的能量場而已。
   此方以真武為名,真武者,北方水神也,名之以治水之方。
   現在我們基本上已經學了一整套祛濕的方子了。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我們以去中焦水飲的苓桂術甘湯為中心點,來歸納一下這些方子。比苓桂術甘湯更寒更陰證一點的,口渴而不想飲水的,是茯苓甘草湯,這里面加了生姜。比茯苓甘草湯更陰證一點的,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個真武湯了。那比苓桂術甘湯更熱更陽證一點呢?五苓散。五苓散桂枝這樣的熱藥用量很少,而是重用澤瀉豬苓這樣偏寒的藥。五苓散治的是中焦的渴欲飲水,且水逆,水入即吐。這是中上焦的反應。如果是下焦的反應呢,小便不利,下焦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炎癥為主的,那就是豬苓湯了。豬苓湯也是治偏熱證的,沒有桂枝白術,有滑石阿膠,潤滑下焦,利尿治尿道澀痛。如果熱明顯,還可以加大黃,大黃破一切下面的淤和熱。如果比豬苓湯更熱的證呢,還有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
   剛才講了飲在中焦下焦,下焦也就是偏里,這些方子。那水要是在表呢?我們也學過兩個方子:越婢湯,大青龍,這兩個方子都是可以發越表之水的,這里面有什么?越婢湯是麻黃石膏,大青龍是麻黃桂枝石膏。當然,表水偏陰證的可以用我們剛才說的真武湯。里水用利尿藥,用攻下藥;表水用麻桂這樣的發表藥。這還是一個原則,病在表從表解,病在里從里解;病在上從上解,病在下從下解。所以我們現在看六經辨證已經可以看出一個輪廓了,無非是兩個原則,一個是病位原則,就是剛才說的;一個是陰陽原則,陰證陽證落到具體就是津液的多少,這個脈象反應更準確。經方體系治病就是這兩個大方向,說簡單也簡單。
   另外還有一個祛邪的原則作為輔助,就是我們常說的淤血、痰飲、水濕、宿食、氣滯之類。無非就是身體的一些瘀滯而已。這套利水方劑就是祛邪的,但也要在病位陰陽的大原則里辨證選方。好,先講到這里,休息十五分鐘再接著講條文。好,現在繼續講課。
   很多人都說《傷寒論》難讀,好像東一句西一句沒個條理,其實是有條理的。它不是按六經的順序依次講,而是穿插來講,所以我們學到太陽病第二篇,事實上六經基本已經有個大輪廓了,陰陽的概念和區分方法也已經有了。于是書里就開始講一些治病的原則和禁忌了,下面的條文講的就是這個。其實如果學得扎實的話,學完太陽病三篇就可以進入臨證了。
83、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
84、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此三條的原理一言以蔽之,就是津液虛的人不能發汗。
   先說第一條。“咽喉干燥”,注意這個“燥”字,以前提到咽干,卻沒有提到“燥”。“燥”比“干”更熱,說明這里是熱傷津的情況,不能再發汗以耗津液。
   第二條,“淋家”是指有尿道炎癥,小便淋漓如膏甚至有膿的人。這種炎癥反應也是消耗人體津液的,所以也不能發汗,發汗后容易小便帶血。這是津液傷了,下焦之熱反重,無津液來瀉熱,只能動血。
   第三條,“瘡家”。長瘡也會消耗人體津液,哪怕身體疼痛有表證,不可以發汗,發汗后就會“痙”。“痙”是偏亢盛偏熱性的津液虛反應,人體的筋腱劇烈抽縮,嚴重的話人還會僵(角)弓反張。
86、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就是經常出鼻血的人。為什么出血?是人體在排邪氣,和汗出同理。既然和汗出同理,治療也應該用桂枝湯類救津液為主的方劑,結果卻用了發汗劑,津液大傷了。津液大傷發生“額上陷”,額頭上癟了,這是很嚴重的情況了。“脈急緊”。脈“急”,人體在亢奮起來以加快津液的生成和運行,以保證供應;發汗過了,津液傷了,反而更易感受外邪,于是脈“緊”。“直視不能眴”,津液傷了,人體的結締組織因為里面血管少,更容易缺少津液。維系眼睛轉動的是結締組織,眼睛還需要淚液的潤滑,所以眼睛對津液缺乏是最敏感的,于是發生了眼睛直視不能轉動的現象。“不得眠”。津血少了,人體出于自保是不能深睡眠的,因為睡眠時血液運行減緩,人體組織會更得不到津液供應,所以人體就要保持亢奮。治失眠要找到失眠的原因,是火是濕是實是虛,各有不同。后世醫家一見失眠就用安神藥,見病治病,諸如合歡皮、夜交藤、遠志、茯神、柏子仁之類都開在方子上,早年我也這樣用,收效甚微。
87、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亡血家”,就是經常失血的人,不能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就是打寒顫。喜歡打寒顫是津液虛的人,人體感受外邪時津液調集不夠,便用寒顫的方式迅速調集津液到體表。有人愛打噴嚏也是同理。還有一撒尿就打寒顫也是同理,津液往下走,體表就不夠了,于是用寒顫的方式往體表調集津液。這也說明人體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外邪,表證是隨時都可能會有的,感冒只是急性的表證而已。
88、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禹余糧丸方(方佚)
   反復發汗,那就是津液虛了。會“恍惚心亂”,這是津虛煩躁的范疇。“小便已陰疼”,津血虛的人小便后尿道、肛門、陰部會疼痛。這是結締管道組織的一種少滋養不潤滑的拘攣反應。
我有過這樣的經驗,頭天喝了大酒,第二天早上起來想尿尿不出來,尿完了之后尿道澀痛不舒服。津液虛的人射完精,陰部或肛門會疼,亦是同理。

                           劉希彥老師2014年8月23日傷寒講稿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5:17
大家晚上好。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6:18
今天講真武湯。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白術 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18:42
發汗后病不解,還發熱,而且出現了“心下悸”,“頭眩”的反應。我們知道,這兩個證是津液虛造成的。津液虛有陰證的津液虛,也有濕證的津液虛(因濕而水飲不氣化成津液)。這里是二者兼而有之。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20:48
“心下悸”是水飲在中焦。“身瞤動”,肌肉會動,濕氣在肌肉里游走,這個跟表證是有關系的,如果沒有表證,濕氣不會跑到肌肉里來。“振振欲擗地”,就是站不穩了,要倒下去的感覺,“振振”是身上顫動,這是有濕氣,且津液大虛了,濕多血少。綜合來說,這是一種濕氣在全身游走,且津液大虛的證。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23:11
茯苓和白術去中焦水飲;炮附溫全身之陽救津液;生姜健胃兼發表。合而用之,既救津液又去肌肉之濕。
這個方子里不好理解的是白芍,歷來爭議很大。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25:29
白芍無非兩個作用,一是斂津液,二是瀉下焦之實,在這里主要是引全身之水往下走。瀉水可以用澤瀉豬苓,亦可用少劑量的大黃,為什么要用白芍呢?因為澤瀉豬苓咸寒,大黃太破,瀉水之力都太強,白芍溫和些;這里有津液大虛,苓術附姜合用是熱燥的,將濕氣化去之后,白芍兼有斂津液善后的作用。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28:08
所以仲景用藥并不局限于藥物具體是治什么的,也沒那么多死板的用藥禁忌,什么白芍不能用于濕證,白芍傷腎陽,這都是局部的醫學,背離了中醫的整體精神。仲景是把藥物看成一種能量場,以之平衡人體的能量場而已。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0:11
此方以真武為名,真武者,北方水神也,名之以治水之方。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0:55
現在我們基本上已經學了一整套祛濕的方子了。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
我們以去中焦水飲的苓桂術甘湯為中心點,來歸納一下這些方子。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2:57
比苓桂術甘湯更寒更陰證一點的,口渴而不想飲水的,是茯苓甘草湯,這里面加了生姜。
比茯苓甘草湯更陰證一點的,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個真武湯了。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5:10
那比苓桂術甘湯更熱更陽證一點呢?五苓散。五苓散桂枝這樣的熱藥用量很少,而是重用澤瀉豬苓這樣偏寒的藥。
五苓散治的是中焦的渴欲飲水,且水逆,水入即吐。這是中上焦的反應。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7:05
如果是下焦的反應呢,小便不利,下焦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炎癥為主的,那就是豬苓湯了。
豬苓湯也是治偏熱證的,沒有桂枝白術,有滑石阿膠,潤滑下焦,利尿治尿道澀痛。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8:28
如果熱明顯,還可以加大黃,大黃破一切下面的淤和熱。
如果比豬苓湯更熱的證呢,還有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39:51
剛才講了飲在中焦下焦,下焦也就是偏里,這些方子。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41:10
那水要是在表呢?我們也學過兩個方子越婢湯,大青龍,這兩個方子都是可以發越表之水的,這里面有什么?越婢湯是麻黃石膏,大青龍是麻黃桂枝石膏。
當然,表水偏陰證的可以用我們剛才說的真武湯。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43:06
里水用利尿藥,用攻下藥;表水用麻桂這樣的發表藥。這還是一個原則,病在表從表解,病在里從里解;病在上從上解,病在下從下解。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45:59
所以我們現在看六經辨證已經可以看出一個輪廓了,無非是兩個原則,一個是病位原則,就是剛才說的;一個是陰陽原則,陰證陽證落到具體就是津液的多少,這個脈象反應更準確。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47:14
經方體系治病就是這兩個大方向,說簡單也簡單。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50:30
另外還有一個祛邪的原則作為輔助,就是我們常說的淤血、痰飲、水濕、宿食、氣滯之類。無非就是身體的一些瘀滯而已。這套利水方劑就是祛邪的,但也要在病位陰陽的大原則里辨證選方。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0:51:35
好,先講到這里,休息十五分鐘再接著講條文。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1:22
好,現在繼續講課。
很多人都說《傷寒論》難讀,好像東一句西一句沒個條理,其實是有條理的。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3:22
它不是按六經的順序依次講,而是穿插來講,所以我們學到太陽病第二篇,事實上六經基本已經有個大輪廓了,陰陽的概念和區分方法也已經有了。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5:16
于是書里就開始講一些治病的原則和禁忌了,下面的條文講的就是這個。其實如果學得扎實的話,學完太陽病三篇就可以進入臨證了。
接著講條文。
83、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
84、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7:46
此三條的原理一言以蔽之,就是津液虛的人不能發汗。
先說第一條。“咽喉干燥”,注意這個“燥”字,以前提到咽干,卻沒有提到“燥”。“燥”比“干”更熱,說明這里是熱傷津的情況,不能再發汗以耗津液。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29:47
第二條,“淋家”是指有尿道炎癥,小便淋漓如膏甚至有膿的人。這種炎癥反應也是消耗人體津液的,所以也不能發汗,發汗后容易小便帶血。這是津液傷了,下焦之熱反重,無津液來瀉熱,只能動血。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32:22
第三條,“瘡家”。長瘡也會消耗人體津液,哪怕身體疼痛有表證,不可以發汗,發汗后就會“痙”。“痙”是偏亢盛偏熱性的津液虛反應,人體的筋腱劇烈抽縮,嚴重的話人還會僵弓反張。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33:30
86、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35:19
“衄家”,就是經常出鼻血的人。為什么出血?是人體在排邪氣,和汗出同理。既然和汗出同理,治療也應該用桂枝湯類救津液為主的方劑,結果卻用了發汗劑,津液大傷了。
津液大傷發生“額上陷”,額頭上癟了,這是很嚴重的情況了。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38:30
“脈急緊”。脈“急”,人體在亢奮起來以加快津液的生成和運行,以保證供應;發汗過了,津液傷了,反而更易感受外邪,于是脈“緊”。
“直視不能眴”,津液傷了,人體的結締組織因為里面血管少,更容易缺少津液。維系眼睛轉動的是結締組織,眼睛還需要淚液的潤滑,所以眼睛對津液缺乏是最敏感的,于是發生了眼睛直視不能轉動的現象。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2:01
“不得眠”。津血少了,人體出于自保是不能深睡眠的,因為睡眠時血液運行減緩,人體組織會更得不到津液供應,所以人體就要保持亢奮。治失眠要找到失眠的原因,是火是濕是實是虛,各有不同。后世醫家一見失眠就用安神藥,見病治病,諸如合歡皮、夜交藤、遠志、茯神、柏子仁之類都開在方子上,早年我也這樣用,收效甚微。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4:00
87、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5:11
“亡血家”,就是經常失血的人,不能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就是打寒顫。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6:46
喜歡打寒顫是津液虛的人,人體感受外邪時津液調集不夠,便用寒顫的方式迅速調集津液到體表。有人愛打噴嚏也是同理。還有一撒尿就打寒顫也是同理,津液往下走,體表就不夠了,于是用寒顫的方式往體表調集津液。這也說明人體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外邪,表證是隨時都可能會有的,感冒只是急性的表證而已。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48:57
88、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禹余糧丸方(方佚)
反復發汗,那就是津液虛了。會“恍惚心亂”,這是津虛煩躁的范疇。“小便已陰疼”,津血虛的人小便后尿道、肛門、陰部會疼痛。這是結締管道組織的一種少滋養不潤滑的拘攣反應。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51:48
我有過這樣的經驗,頭天喝了大酒,第二天早上起來想尿尿不出來,尿完了之后尿道澀痛不舒服。津液虛的人射完精,陰部或肛門會疼,亦是同理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54:11
禹余糧丸的方子佚失了。我們可以試著用經方的原則來組一個方。津液虛,姜草棗參炮附都可以選用;“小便已陰疼”,可以用阿膠滑石來潤滑,亦可用白芍斂津液而下以救津止疼;至于“恍惚心亂”可以不用管,津液有了自然就好了,如果一定要用藥,可以兼用一點牡蠣龍骨收斂浮陽。
經方-劉希彥(885477952)  21:55:51
好,今天就講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劉希彥老師講傷寒論2014年8月30日講課內容
太陽病的第二篇已經快學完了,其實學到現在,傷寒論的治病方法大家應該也能總結出來了。第一是津液原則,這是關于自身能量,也就是自身免疫力的,這其中包括建中、滋陰、扶陽、清熱等方法來救津液。第二是驅邪的原則,我們常說的濕、飲、淤血、痰、宿食之類就是邪。第三就是病位的原則,六經就是病位,是關于病從什么途徑來解決的問題。病在表從表解,病在里從里解之類的話就是這個。經方再神奇,也無非就是依據這三個原則來組方的。
   以桂枝湯為例,五味藥,桂枝、芍藥、姜草棗。后四味藥是救津液的。桂枝是驅邪出表的。桂枝里包含了驅邪和病位兩個訴求。
   今天首先要講的《傷寒論》90和91條,就是關于治病大原則的條文。
90、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傷寒論》的原則,三陽病,先表后里;若先下,也就是先里后表了,那就是逆治。如果里病緊急,比如承氣湯證,那屬于特殊情況,要先下,如果先治表去發汗,也屬于逆治。
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下利清谷不止”,這是指虛寒腹瀉,同時身疼痛有表證,應該先救里,因為這是三陰病的范疇,三陰病應該先里后表。用四逆湯。陰證是津液虛造成的,救里就是溫脾胃之陽氣來化生津液。傳統中醫是靠自身免疫力來治病的,津液的功能也就是免疫力功能。由此可見津液原則是首位的。服了四逆湯之后,腹瀉止住了,只是身疼痛了,說明病不在太陰了,應該轉為太陽了,那用桂枝湯救表就可以了。這里“急當救里”的“急”,不是緊急的意思,而是迅速的意思。三陰病就該先里后表。后文“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是迅速的意思,有表證就該治表,沒有表證緊急不緊急的。
   這里講一下三大臨證原則,津液原則涵蓋的方法主要有建中、滋陰、扶陽、清熱下熱等等,這都是救津液的方法;病位原則主要就是病在表從表解,病在里從里解,病在半表半里和解;驅邪原則里的邪是什么?諸如飲、濕、痰、氣、淤血、宿食、癰膿、表里寒熱之類都是邪。
   接下來我們要講柴胡湯。我們知道,《傷寒論》是穿插來講六經的,治半表半里的柴胡湯運用很廣泛,所以我們還要接著深入的來講。
好,先休息十五分鐘,再接著講課。好的,接著講課。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肋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 半斤  黃芩 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 半升(洗)  甘草(炙)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肋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這一條又講小柴胡湯。
   首先提出的是柴胡四證:“往來寒熱,胸肋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前面已經講過了的,這是最常見的四個主證。后面的證都加了個“或”字,說明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沒有,屬于兼證的范疇。下面一一來分析這些兼證。
“或胸中煩而不嘔”。上下不通則“胸中煩”;“不嘔”說明胃逆和胃弱不明顯。雖說不明顯,一定是有胃弱的,半表半里證本來就是胃弱后運化不力造成的表里上下痞塞不通。方后的藥物加減法說這種情況要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其實去半夏就可以,人參可去可不去。栝蔞實在這里是寬胸散結氣的。方后的加減法應該是后人加上去的,不過頗為在理。“或渴”,胃弱加之痞塞不通有上熱。自然津液虛而渴,所以半表半里證常有渴證。針對這個,方后的加減法是去半夏,增量人參和加栝樓根。半夏是降水之逆的,當然可以不用;人參是亢奮胃陰而生津液的,可增量;栝樓根就是天花粉,滋陰藥,寒而潤,既能潤燥,也能清熱,津虛而有熱可以用到它。“或腹中痛”,上下不通,氣化所余之津液不能回歸于下焦,下焦津液不足,自然腹部筋腱攣痛。方后加減法是去苦寒之黃芩,加芍藥引津液下行。“或肋下痞硬”,痞硬說明肋下結得很厲害。去掉甘壅之大棗,加散結且收斂浮陽之牡蠣。其實這種情況可以增量柴胡、黃芩和半夏,具體原理后面講小陷胸湯的時候會講到。其實牡蠣不是治肋下痞硬最有效的藥,牡蠣散的是堅結,比如腫塊、腫瘤、增生之類,而肋下痞硬只是水和熱之結滯。這種情況可以增量柴胡、黃芩和半夏——黃芩治熱,半夏治水,柴胡疏散。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這個是中焦有飲。方后去黃芩,加茯苓利水.“或不渴,身有微熱”,不渴,方后去人參;身有微熱是兼有外證,加桂枝。“或咳者”,方后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五味子干姜治寒咳,原理第40條說過。至于說去人參大棗生姜,未必要去,如果津虛且有表證,留著效果更好。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博,結于肋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此條講的是半表半里少陽病的發病機理(前面第37條已經詳細講過了,可參看)。
   脾胃弱了津液虛了,“血弱氣盡”,不能驅邪外出,于是腠理開了,邪氣進來了。正氣與邪氣相博,互不能勝,在半表半里的位置僵持住了,便結在了肋下,其實是胸肋里面的三焦區域,于是胸肋苦滿。正邪交爭,正勝邪退,病往表往陽走則發熱;正退邪勝,病往里往陰走則怕冷,于是“往來寒熱”,且“休作有時”,發作和停止有定時。脾胃弱,自然“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臟為陰為斂藏,腑為陽為傳輸,一靜一動一陰一陽,其功能是相連的。少陽病為痞塞不通,臟腑運行自然也不順暢,邪氣上不能出表則為邪高,下不能通則會痛,此謂“邪高痛下”。胃為脾之腑,胃不降因此會嘔。
以上為柴胡四證之原理。
   服了小柴胡湯如果很渴,說明兼有陽明病,此陽明為肺胃區域有熱,條文中說“以法治之”,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小柴胡加生石膏湯這個方子用途很廣泛,證屬少陽的諸如高熱、腮腺腫大、淋巴腫大、大脖子病、甲狀腺亢進、乳腺的增生腫瘤類疾病,用之有奇效,往往幾劑而愈。為什么呢?因為病發于上多為陽證,生石膏的不僅寒降,且辛涼而散上焦之熱結。
好,今天就先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2014年8月30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胡希恕講傷寒論(42---82條)
胡希恕講傷寒論301條~320條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全文一_(第二頁)
劉希彥講傷寒
傷寒六經病證的總結 (1)(2)(3)
《傷寒論》學習筆記10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西吉县| 大港区| 化德县| 泸溪县| 林周县| 义乌市| 大方县| 柯坪县| 汾西县| 宁明县| 门源| 呼和浩特市| 三门县| 伊川县| 全州县| 那坡县| 洪雅县| 独山县| 沐川县| 象州县| 永新县| 金华市| 乾安县| 唐海县| 金平| 托克逊县| 神木县| 怀仁县| 贵德县| 特克斯县| 瑞丽市| 团风县| 阳曲县| 新邵县| 上犹县| 平遥县| 梧州市| 三河市| 马关县|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