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把五證的基本內容復習一下:
煩者,煩躁也。心為熱擾而不寧,為之煩。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煩則擾于內,躁則動于外。進而失眠懊惱。證屬陽明。是本熱也。
燥者,熱傷津血虧也。經云: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輕則臟燥慌悸,重則下血、便燥、神昏志亂。雖有內傷外感,其法則一。證屬陽明。是本熱也。
痞者,天地陰陽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運,寒熱互結,痞悶塞于心下不通。證屬少陽、厥陰。是本寒熱也。
滯者,閉結不通。凡氣結血瘀痰凝是也。證在三陰。是本寒也。
飲者,水飲蕩泛也。正陽不足,水無所化。證在三陰。是本寒也。
這些內容書本上都有,前邊也有老師講過,所以今天的內容不會重復的
那么,今天呢內容是什么呢?
那就是------衛氣營血來解五證。
氣血,人之本。所以可以這么說,做為病機的五證,是衛氣營血失衡而表現出來的五種病理機制。 更簡單的說,五證是衛氣營血病理的精確概括。以此來配合六綱完成精確的辯證。
氣→衛→血→營→氣
這是正常的衛氣營血循環
在病理狀態下,這個循環受到破壞,就會產生各種病理產物。水飲血瘀這是有形的產物,還有一個,水飲凝聚---痰飲,也是有形的。那么當然也有無形的產物,氣滯、氣脹。
下來講這些產物的形成簡單的講一下。
我從衛---津液開始。
人體的水液在先天真陽的蒸化作用下上達上焦,遇上焦之清氣化成津液,再疏布全身。 當真陽不足的時候,蒸化作用減弱水液不化,或者疏布障礙時,就會產生水飲。真陽不足
產生的水飲
見于少陰,疏布障礙產生的水飲,其余五綱都能見到。津液可以入血而補充血,當衛不能正常地入血時,入血程度減慢就會有部分被阻在外邊,此時,滯證就出現了。程度輕者則氣滯,可以表現脹滿,也可以表現為某些皮膚斑疹。津液入血不僅可以補充血,而且還可以行血。當前邊說的程度更重的時候氣行血的功能同樣會減弱,血行減慢,就很有可能瘀,也就是血滯。剛說的這個血滯的情況多見于寒的情形,那么還有熱的情形。熱則血沸
,會加速津液的損傷,最后也會影響到血,引起血溢或血滯。飲和滯講完了。下來是煩。津液有潤養的作用,在津液疏布障礙時,這個作用就會減弱,從而生熱,熱上擾心神則煩 。煩,是熱在內的表現,在外則表現為躁動不安,津虧之極則為燥,比煩程度深,多有血虧。痞者---津液虧于上,飲泛于下,水熱互結在中,升降失常。
下來看個病例
王某,男,26歲,口腔潰瘍一星期
刻診:口干,身熱,飲水多,大便干,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用今天的內容大家分析。
燥滯煩都有,以燥為主,滯煩為次。
滯者,閉結不通。凡氣結血瘀痰凝是也。證在三陰。是本寒也。這里雖說
證在三陰。不代表三陽就沒有。滯者,閉結不通。凡氣結血瘀痰凝是也。
太陽傷寒的麻黃湯證,津液聚集在表在上抗邪,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就是津液凝滯發不出去的表現,陽明里實的大便不通,也是同樣的道理。
五證不僅僅是這里。
“煩者,煩躁也。心為熱繞而不寧,為之煩。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煩則擾于內,躁則動于外。進而失眠懊惱。證屬陽明。是本熱也。
燥者,熱傷津血虧也。經云: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輕則臟燥慌悸,重則下血、便燥、神昏志亂。雖有內傷外感,其法則一。證屬陽明。是本熱也。
痞者,天地陰陽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運,寒熱互結,痞悶塞于心下不通。證屬少陽、厥陰。是本寒熱也。
滯者,閉結不通。凡氣結血瘀痰凝是也。證在三陰。是本寒也。
飲者,水飲蕩泛也。正陽不足,水無所化。證在三陰。是本寒也。”所說的某某綱才能見到的。
其他綱也可以見到的
,關鍵是用衛氣營血仔細辯證,分清主次就行了。這和藥癥的運用有密切的關系。就像這個病例,有大便干,就要選用有大黃的方子。
首先辯證準了六綱,再加上五證的參校,辯證才完善。所說六綱是“狙擊步槍”,五證是“校準儀”。
今天的講課完了,謝謝大家!
五證病機及其癥狀群
經方在“證”的認識上,有“六綱證”和“類證”兩種分法。
六綱證,要在《傷寒》里面選方。
《金匱》里面的方針對“有明顯主癥”的一系列病證,師父把它們稱為“類證”。 比如,中風證,下利證,胸痹證,腹滿寒疝證,積聚證,血證等,是對雜病的系統分類,都有對應的系列方。就是說,金匱要略里的方是治療類證的方劑。
五證也屬于類證。
同時,五證又是諸多類證的基礎和法則。
五證,講的是五種病機。
這五種病機有各自的一系列的癥狀和體征,包括舌象、脈象。
病情常常是五證錯綜夾雜,癥狀真假難辨。
我們既要明確五證病機原理,還要熟練掌握各自的系列癥狀,更要懂得癥狀的鑒別。若有五證夾雜,分清何證為主,何證為次。如此才能用五證理論指導臨床實踐。
1、燥證.
燥證的病機原理:陽明實熱燥傷津血。
始傷津液,常見癥狀:口干舌燥,大渴引飲喜冷,手足煩熱,心悸,失眠,情志波動大,氣喘,頭暈,神昏譫語,目睛直視,潮熱,汗出,皮膚干燥皴裂,胸中結痛(氣滯不通),經脈痙攣抽搐,大便干硬腹滿痛(氣滯不通),小便黃赤。繼傷營血與血絡,導致出血。舌紅,脈洪或沉,滑實有力。
治療燥證的方劑,組方藥物的配伍關系:【甘咸除燥,佐以辛酸,守于清滋。】
禁忌:純燥證,不可利水飲。
2、煩證.
煩證的病機原理:陽明實熱耗傷津液,擾動心神,嚴重時傷及營血。煩證是陽明里熱盛而成了陽明濕熱。
常見癥狀:
煩躁不寧,躁動不安,驚狂易怒,心中懊憹,失眠,口苦,口干舌燥,大渴引飲喜冷,發熱惡熱,上焦至頭部易汗出,胸脅煩滿,胸中窒塞結痛,按之則心下軟而不硬,或腹脹滿,大便初硬后溏,或惡心嘔吐,氣喘咳嗽,頭暈,面紅,眼赤。
舌紅苔黃或黃膩,六脈洪大有力或寸關脈滑動。
備注:臨床要與三陰虛寒真陽外越的躁動不安相鑒別。主要鑒別點:舌象、脈象、精神狀態、眼神。
治療煩證的方劑,組方藥物的配伍關系:【酸苦除煩,佐以辛甘,守于清收。】
3、痞證.
痞證的病機原理:三陰寒飲與陽明濕熱形成寒熱錯雜,即里熱夾帶水飲,交結在中焦,氣機不得正常升降,痞悶不通。
痞證病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①、熱邪為主時屬于少陽綱。治法:清理濕熱輔之以溫化寒飲。
②、虛寒水飲為主時屬于厥陰綱。治法:溫化寒飲輔之以清熱。
平時理論上講痞證時,通常是指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厥陰病。
常見癥狀:
自覺胸脅或心下脹滿痞悶,短氣,心中疼熱,噯氣,反酸,燒心,惡心,嘔吐,不欲飲食,腹脹腸鳴,便溏或腹瀉,腹痛,寸關脈滑動。舌質舌苔常顯寒熱錯雜之象,脈弦或關部脈動。
治療痞證的方劑,組方藥物的配伍關系:【辛苦除痞,佐以咸酸,守于清溫。】
4、滯證.
滯證,包括氣滯、血瘀、痰凝、風、寒、濕。
滯證的病機原理:人體營衛氣血受風寒之邪影響,寒涼不能溫升,不能正常布化,就會形成氣機郁滯閉阻,病邪留滯。輕者氣滯,重者血瘀、水飲。“滯”有凝積、不流通、停留不動之意。
常見癥狀:
脹、滿、悶,自覺不通氣;面黑如漆,唇口干燥,肌若魚鱗,局部針刺樣痛或定時疼痛,各種出血,婦人月經不利(包括血塊),腹不滿但病人自覺脹滿,多夢,癥瘕積聚,喉痹,瘡瘍,身癢,身體沉重疼痛,局部寒冷感,舌質青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緊遲。
治療滯證的方劑,組方藥物的配伍關系。【辛咸除滯,佐以甘苦,守于溫宣。】
5、飲證.
飲證的病機原理:少陰真陽不足而寒,或太陰虛寒,或厥陰的陰陽不和(寒多熱少),致使攝入體內的水分不能被機體正常消化運轉而停聚,成為病理產物水飲。在發展上,寒盛則泛濫成水,熱多則煉液成痰。所以,厥陰綱飲證的癥狀有熱邪體現。
飲證因其病位不同,癥狀表現也多種多樣,常見癥狀如下:
頭痛、頭暈、目眩、耳鳴、面腫,眼瞼浮腫、癲癇、神志異常。
咽喉緊束、滯塞不通感。
咳嗽、氣喘、短氣,惡聞食臭。
心悸、心慌、膽小易驚。
胸悶、心下堅滿。
惡心、噦逆、心下滿、食與不食均可,口干不欲飲,強飲則吐。
便溏、腹瀉、腹滿腸鳴、腹痛、下利口不渴,小便不利,飲食如故。
肢體沉重、四肢酸痛、體倦乏力、肌膚麻痹、肌肉瞤動。
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水滑,脈弦細,脈微澀。
治療飲證的方劑,組方藥物的配伍關系:【酸甘除飲,佐以苦咸,守于溫滲。】
附:
陽明病熱燥津血與三陰病虛勞津血虧比較:
陽明病熱燥津血虧的病機:邪熱損耗津血。治則是清滋
三陰病虛勞津血虧的病機:津血生成運營環節出現問題,或者陽明久病成虛。治則是溫陽化氣養血。
三陰病營血不足常見癥狀:心中懸虛,胸悶,眩冒,頭重,目暗,耳聾鳴,舉頭便悶欲倒,面色萎黃,眼眶發黑,脈細。
備注:燥證、煩證是陽證;飲證、滯證是陰證;痞證是半陰半陽證。
煩證可以向燥證或者痞證過渡。
燥證和煩證,都是先津液被損耗,后出現陽明熱。燥證可以參照承氣湯類方理解,煩證可以參照梔子豉湯方的條文理解。
桂枝老師講六綱與五證2012.12.21
今天,我來和大家重新學習一下六綱和五證相關的一些問題。
這些基礎的內容在劉師的書中,已經有了詳細的介紹。從臨床診看疾病過程中,總會被一些癥狀欺騙,或者抓不到主要矛盾。所有的病理變化,都是在生理基礎上產生的。六綱的生理狀態,就是陰陽營衛氣血在表里三焦的出入升降的常態。我們有時在臨證的困惑,往往是因為沒有把基礎打好,對六綱和五證的解讀沒有明晰。這也是我在臨床中常碰到的。常感悟需要洗掉先入為主的舊的觀念,真正切入六綱的實質。
結合我自己的一點點體會,再炒一下六綱和五證。
六綱層次的認識,六綱之間關系,陰陽營衛氣血升降出入和六綱的聯系。臨證看病,先了解看到及診查到的就是證,也就是癥候群。癥狀是表現在外的象。透過象,用六綱和五證的本質去解析,得出某綱某證的病機,或者合病、屬病、系病、并病問題。
太陽綱層次:
表之陽,陽中之陽,也是人體衛氣營血布散于表的功能表現。
功能上:衛護于表,而不被外邪侵害。
病理上:衛氣營血和外邪在表部相爭,或者有內病,表現出的太陽表證。
仲景在病的分類上,以太過和不及來論。
實邪(表寒邪太過):風寒郁表,衛氣營血抗邪于表,邪正交爭于表,表現為表部的衛氣不宣,營血滯而不得行。所以,無汗(汗不得出)、身痛、骨節痛、頭痛(衛氣營血滯)、發熱惡寒(邪正爭)、頸肩背部拘急不適、脈見浮緊。此時,沒有真陽不足,也沒有營血津液的虧虛。只需散于表部之風寒邪,則衛氣營血都能暢通無礙。
虛邪(正氣不足):衛氣虛,營血津液流行無衛氣之約束,渙散而出表。所以有自汗出,惡風寒。有的還會出現皮下瘀斑、出血點、紫癜等。因衛氣之虛,所以見脈浮緩。桂枝湯是祖方。所說的榮強衛弱,就是這個意思。
病例參見:《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中,劉師規范醫案第4案——病下瘀血案。
大家要仔細研討《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書中盡泄經方法門啊。
少陰綱層次:
少陰是陰之表,也是表之陰,是陽中之陰,是陽氣在表的虛弱表現。
生理上:少陰之陽,來自于先天真陽。先天陽氣借后天營血為載體,布于表里內外。在表部陽氣不足,就是少陰病。
病理上:先天陽氣無法達于表,表現出來的表虛寒病證。
這也要從太過和不及來分析。
實邪(表寒邪太過):表陽氣虛,無法抵擋外在的風寒邪(即使正常氣候,表陽虛的也會發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然,這時因陽氣虛,營血在體表無法流布。惡寒重、得衣被而不得減、無汗、小便清長而頻、困倦欲寐、脈微細。即使是浮脈,也是浮弱無力,或者出現沉弱脈。有不少老年人,或者體弱人的感冒,常出現的就是少陰傷寒。發病后,因為真陽不足,很容易繼續加重。如果用上輸液,或者大汗之法,就是催命。再嚴重的,會出現心衰,甚至死亡。我剛工作時,就碰到一例老年男性感冒,退熱后,病人自覺沒事了,可是到了半夜時,突然病情斗轉直下,發為心衰而死亡。
病例參見:《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中,醫案講解錄中第3案——口眼口?斜案。
虛邪(表陽虛不及):表陽不足,即使沒有外邪,也會自覺畏寒,出汗后更怕冷,有的出汗量較多,漏汗啊,是因為陽不固密,營陰外泄。少陰中風證,桂枝附子湯證。
病例參見:《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中,醫案講解錄中第1案——鼻塞案。
表綱一陰一陽,陽為太陽,陰為少陰。太陽沒有真陽不足問題,主要是營衛問題。少陰主要是真陽不足,伴營陰無以蒸化布散。所以,太陽主衛,少陰主營。表部的通暢與否,會影響里和半表里的暢通。反過來,里和半表里的問題,也會影響到表部營血衛氣的流暢。表里互通影響,只有營衛調和,氣血調和,真陰真陽協作不怠,才是正常生理。
陽明綱層次:
陽明綱是陽之里,本質是熱。
生理上:陽明是津液營血生化之源,有了津液營血的載體,陽氣才有所附,通過津液營血,傳達陽氣功能。陽明不及,就是津液營血虧虛,表現出的虛熱。陽明太過,就是熱邪熾盛,耗傷津液營血,或迫血妄行,擾及神明,腸燥津枯。
陽明中風證:熱邪偏于衛氣表部,熱則汗泄,傷及津液,口干渴,甚則迫血妄行。
白虎湯中,除石膏外,知母、粳米是甘涼清熱生津。白虎加人參湯中,人參更是生津養營之品。
太陰綱層次:
太陰綱是里之陰,是陰中之陰,含水氣最多,也是飲證最易產生的地方。同時,太陰在生理狀態下,把水谷精微轉化為營血,是營血生化之源。本質是里虛寒,虛寒則水液無以氣化,變成病理性的水飲。另外,營血的生化也會在病理狀態下,出現障礙。
太陰中風:虛寒兼營血生化乏源,陽氣不能借營血布于內外,水飲內生。所以,在表部因營血乏源,陽氣無以布于內外,在表出現惡風較重、四肢煩重、血痹、流清涕、噴嚏、自汗出,或有低熱等。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主方。
太陰虛寒: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結硬。所以,問題根源就是虛寒,水谷不化,腹因寒而脹滿,寒性收引,血痹于腹中,故腹痛。以四逆湯或理中湯治療。
在里證這一對陰陽中,在陽明主要是熱伴津傷,在太陰是虛寒伴水飲。陽明有實熱則瀉之,陽明津虧燥熱則清熱生津。太陰有實寒,則以四逆湯或理中湯除寒溫陽。太陰營血虛,衛氣不達表,中風,則需調營血衛氣。在太陰飲證中,中焦者苓桂術甘湯,下焦苓桂草棗湯,飲逆有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對待。
少陽綱層次:
少陽綱在陽之半表里,在衛和氣之間,是溝通太陽陽明的樞紐,也是溝通厥陰的通道。所以,在表里之間,相當于腔殼中。容易合見太陽,或者陽明。在太陽和陽明之間的話,就會有營衛不和,津虧有熱,即使有病邪,也是寒熱往來,正邪交爭。從三焦來看,偏于中焦胸脅部,故有胸脅滿,痞滿。因為邪在半表里之間,正邪斗爭結果是找出路,就會通過眼口耳等出來,出現口苦、咽干、目眩等表現。
少陽中風:口苦咽干,目眩目赤,心煩欲嘔,胸脅滿脹,脈弦等。小柴胡湯。如果偏有陽明,也可用前胡湯。
病例參見:《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中,劉師規范醫案第1案——咳嗽案、第5案——頸肩僵痛案。
厥陰綱層次:
厥陰在陰之半表里,會有偏于少陰虛寒及太陰飲。少陰主營,也會有營分不足;太陰主血,也會有血的生化不足。三陰都有真陽不足問題。所以,厥陰是個很糾結的層次,差不多和虛寒沾邊的問題,它都有。真陽不足,營血怎么生化啊,肯定生化障礙了。沒有營血為后源,真陽失去載體,更是無以布陽于周身。為什么厥陰有上熱下寒的問題呢?有人說上面的熱,是下焦的真陽跑上去的。其實,這個理解是最大錯誤。真陽如果跑到上面來了,下焦沒有真陽溫化,這個人基本就是脫陽,應該Game Over,沒得玩了。這個熱,我覺得應該是營血津虧虛熱。這個虛熱,不清則擾神,清太大了則傷陽。仲景的法門,就是烏梅丸來搞,經典的厥陰方子。所以說,“消渴,氣上撞心”,是營血虧虛,虛火產生的消渴。
病例參見:《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中,劉師規范醫案第2案——痞積案、醫案講解實錄中第2案——頑固口瘡案、醫案講解實錄中第5案——肺癆咳血案。
在半表里這對陰陽,少陽、厥陰是很有變化的,而且變化往往是有時伴隨著一定規律性。因在半表里,正邪爭斗的進退,往往是周期性的。另外,就是向孔竅找出路,表現各通道口的癥狀。另外,半表里狀態,需要我們去改變的,要把復雜的變成單純的,就好調整了。
在三陰三陽辨證體系中,三陽主熱,三陰主寒。在三陽相對好治,在三陰要祛寒回陽。如果把陰證治到陽證,就好辦了。因為六綱病確有傳變,如果我們能逆之,使病由病態變成生理狀態,就是治病了。單純的六綱病,我們不要搞復雜了。因為仲景已經給好了治療規矩和方藥,我們直接選用就行了,不能把簡單問題搞復雜了。臨床往往六綱交互夾雜,需要我們把辨病和辨證結合起來,準確把握六綱陰陽組合、多少,合理組方、合方,藥癥進行治療。
六綱說完了,再說一下五證的痞、滯、飲。
再談談五證中的滯證、痞證、煩證和六綱關系。五證是六綱病的產物,也是我們分析六綱病另一種辨證依據。
滯證產生,就是衛氣營血。因為或寒或熱導致的氣血不暢,寒則血泣不行,也可致津液營血無陽氣溫化,而變為病理的飲、滯、瘀。熱可耗傷津液營血,衛氣無所載,也會產生滯。在三陽則熱多,三陰病則寒多。
病例參見:《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中,劉師規范醫案第3案——閉經案、醫案講解實錄中第19案——脅痛案。
痞證產生,是火、痰、水飲、瘀等無法交通、流通,產生升降失司,多數痞結于中焦或者半表里層次(少陽、厥陰)不得宣散流通,產生的有火痞,水痞,氣痞,痰痞等。
病例參見:《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中,醫案講解實錄中第7案——懊惱心煩案。
煩證,主要也是寒熱兩方面。熱證的煩,由熱耗津傷,邪熱擾神所致。寒證的煩,多是陽欲脫,是個重證,要格外重視。寒熱不可搞錯,特別是寒證,一旦搞錯,將誤人性命。
飲證,就是津液營血不能正常轉化,變成病理的物質,一是虛寒,二是不通。
病例參見:《劉志杰師徒經方醫案集》中,醫案講解實錄中第13案——頭痛案。
要明確的是,五證是六綱辨證的細節,五證是六綱病的產物。有時可以根據五證,選擇藥證對待治療。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