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明,山西省武鄉縣人,1933年生。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調入山西日報社,先后任編輯、記者站長、部主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等職務。1985年當選為中共山西省第五屆委員會候補委員。1993年當選為山西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山西日報社住宅小區
2018年12月26日
趙克明回憶山西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情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安徽、四川先后推行了包產到戶,農民肚子開始飽了,腰包開始鼓了。當時有一個順口溜,叫“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為了打破大鍋飯,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山西日報》一如既往,做好輿論引導和宣傳工作。面對反對、疑惑、批評的聲音,報道采取了逐步推進的辦法,結合典型事例宣傳,不惜篇幅,深入報道,連續討論。1982年,全省農村思路打開,12.6萬個核算單位,基本上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關系的調整基本完成,全省農村開啟了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1978年前的山西農村,農民集體勞動,農村生產力水平不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起步。
1979年10月《山西日報》關于郭運林的事跡的報道和評論
“不沖破舊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定就貫徹不下去,《山西日報》作為黨報,更不能禁聲沉默。”趙克明說。1979年10月8日,《山西日報》發表了消息,長治縣林移村郭運林,搞家庭副業,養兔養豬,賺了三千元,要買彩色電視機。現在看來,不算什么,當時卻是轟動一時。有人批評他在搞資本主義。《山西日報》配發了《向郭運林學習》的評論。這一炮打出去,有支持有反對。趙克明說:“郭運林是一個普通社員,他在不影響集體生產的情況下搞副業,賺了錢,符合國家需要和市場需要,這就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事。”
90年代趙克明(左1)回訪郭運林(左2)
緊接著,《山西日報》報道了五臺縣農民王六養了8頭牛的事跡。當時有人認定,一家最多只能養一頭牛,多了就是搞資本主義。“既然有阻力,我們就來討論,報社就開展了《王六養8頭牛對不對》的大討論。”趙克明說,討論很熱烈,幾個月中,寄到報社的各種表達看法的信件如雪片一般。“我們把很多來信內容登在報紙上,供大家評論。最后,大部分人支持王六的做法。”
為了更深入地解放思想,報紙大量、集中報道各地致富典型。“報道都是以整版的形式發,就是為了打消人們心頭的顧慮。”農村的一潭死水也開始活了起來。農民開始搞副業、開小塊地,有的地方有了自留地、自由人。農村集市也開了,農民多余的東西,能上集市去買賣。
思想的解放,最終要落實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當時,趙克明參加了全國記者協會組織的報道組,來到安徽省鳳陽縣,采訪了那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的情況和經驗。“去的時候正值冬天,看到當地農民捧著秋糧喜滋滋的笑容,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自己在這里看到的描述出來。”
趙克明回到山西后,在《山西日報》連續發表了5篇報道,這些文章沒有過多的介紹具體政策,也沒大力宣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成果,而是將自己的所見用平實真誠的語言娓娓道來。趙克明說,“我就是想表達,在山西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每個人都負起責任才好。鳳陽縣證明了這個方法不論在先進生產隊,還是落后生產隊都行。發展鄉鎮企業,聯合辦廠招聘廠長,這些都是可以在山西推行的。”
除了去鳳陽采訪,趙克明還下鄉調研,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一路上,他將領導干部的講話、農民們反映的問題都記在手抄本上,小小的本子寫得密密麻麻。適合在報紙上發表的,他都安排在《山西日報》上發表。“我自己則把調查研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成小塊文章,也在報紙上發表,這樣可以讓群眾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及狀況。”
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普及,到1982年,全省12.6萬個核算單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其中實行包干到戶的,占70%,專業承包、包產到戶、聯產到勞、聯產到組和定額計酬的占30%。農村的生產關系的調整基本完成。
由于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在全國形成熱潮,一些地方在大形勢的推動下,不得不實行包產到戶。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萬榮縣光華公社西光華大隊社員薛財旺,包了隊里的地種小麥。因為經營得好,麥苗長勢喜人,其他社員看后紛紛要求實行包產到戶。大隊多方請示,卻得到了否定的答復。因為當時很多村里包產到戶是有指標的,不能突破指標隨便推行。為了平息社員的怨氣,大隊干部只好開上拖拉機,把薛財旺承包的11畝麥苗全部毀掉了。“我們當時報道了這件事,在報紙上展開‘毀麥苗事件說明了什么’的大討論,總共發了40多篇稿件,毀麥苗的人受了處罰,有關干部作了檢討。正面的輿論就壓倒了邪氣,全省的包產到戶更快地推廣開來。”
趙克明翻看《山西日報》
趙克明回憶,“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農民年收入不到100元。到1982年的時候,月收入就達到了100元 。”到了90年代,趙克明回訪當初調查過的村鎮,發現除了極個別鄉鎮沒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幾乎都實行了這項制度。據山西省政府統計,1990年山西糧食總產達到96.9億公斤,比1978年增加26.2億公斤,增長37.1%。這一時期,播種面積比較穩定,基本保持在5000萬畝左右。
回顧崢嶸歲月,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趙克明頗有感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改革開放中,中國人真切實踐了,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不需要過多的文字報道,看看老百姓臉上的笑容,這就是最真實的答案。
制片人:張志仁
總策劃:巨文輝 張云
總監制:劉益令 鐘啟元
制片主任:苗長青 岳建俊
監制:劉捷 王文青
統籌:趙茹琳 朱紅
執行制片:王嘉樂 李清偉 王斌 鞏彥翡
主編:田小麗
文字:瞿靜
編導、制作:陰文麗
攝像、攝影:張景瑞
包裝:劉遠東 李時雨
編輯:王美翔
出品單位:
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
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山西云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