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實行了法幣政策,這是繼“廢兩改元”之后實施的又一項重要貨幣政策,同時也是我國貨幣史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變革。它的實行,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
南京國民政府之所以實行法幣政策,原因較多,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所實施的廢兩改元政策,確立了以銀元作為本位幣的銀本位制,但是,“廢兩改元”僅只解決銀本位制下的貨幣本單位問題,輔幣則是成色不一的銀角,銅幣及各種各樣的紙幣,且這些貨幣彼此間沒有固定的比價。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商品交換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進行幣制改革有其實施的必要。同時,“廢兩改元”客觀上為法幣政策的實施創造了一定條件。
其次,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也是為了擺脫受美國白銀政策的影響所產生的經濟危機。受經濟危機的打擊,1933年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后,實行新政,宣布放棄金本位,采取美元貶值和白銀國有政策。并發表聲明稱,“美國政府于四年內,按金銀1:61的比價(當時市價為1:65),每年至少購進白銀2442.14萬盎斯”。且1934年頒發《白銀法案》,在國際市場上高價收購白銀,至1935年6月30日,美國即收購29400萬盎斯白銀。
民國時期的上海
美國高價收購白銀、造成了中國白銀大量外流,1934年,不包括走私,中國白銀凈出口量達25700萬元,相當于1933年白銀出口的17.82倍。據有關專家的測算,1934年6月——10月,上海輸出的白銀高達2.22億元,相當于1933年輸出量的3倍,1934年全年,白銀出超達3.3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民國金融票據
巨額的白銀外流,給中國經濟以重創,為遏制白銀大量外流,南京國民政府也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35年4月對白銀出口征收2.25%的出口稅,但由于走私猖獗,收效甚微。面對國內經濟蕭條,民生凋蔽的困難局面,國民政府不得不考慮放棄銀本位制度,而實行新的幣制改革,這樣,法幣政策便應運而生了。
第三,南京國民政府連年發動內戰,加上日本帝國主義瘋狂入侵,這些導致國民政府軍費開支巨大,急需要強有力的國家財政支持,據國民政府經濟顧問楊格統計:1929—1935年間,南京國民政府僅軍費支出一項,均占到其當年國家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南京國民政府也希望通過發行不兌現紙幣,以彌補財政赤字、挽救其左支右絀的財政危機。
1935年11月3日,財政部發布《關于施行法幣布告》,宣布:(一)自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的收付,一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違者全數沒收,以防偷漏白銀。(二)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以外,曾經財政部核準發行,現仍在流通的銀行鈔票,準許照常行使,其發行數額以截至11月3日止的流通總額為限,不得增發,這些鈔票將由財政部酌定其期限,逐步以中央鈔票換回。
民國十六年國民軍金融流通券貳圓
(三)法幣準備金的保管及其發行收換事宜,設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辦理。(四)凡銀行、錢莊、商店及其他銀幣、生銀等銀類通貨,應從11月4日起,上交給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或其指定的銀行兌換法幣。(五)為穩定法幣對外匯價,由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無限制地買賣外匯。
民國“新生兒”
以上就是南京國民政府所實施的法幣政策的主要內容,政策實施后,由于中國首先公布了法幣與英鎊的匯價,即法幣1元等于英鎊1.25先令。于是英國政府11月4日授權其駐華大使公布《1935年禁止用銀法令》,引述中國政府法令,禁止英國國民在中國用銀償債或支付其他款項,違者“視為犯罪行為”。
表示了對中國幣制改革的支持。這使得國內外各界人士認為中英幣制已相連,中國已加入了英鎊集團,這對美國爭奪中國貨幣控制權大為不利,美國遂通過停止在倫敦市場上大批購銀而導致世界銀價驟然下跌向中國發出不得與英鎊相連的警告。在美國的壓力下,南京政府于1936年5月派代表與美國簽訂《中美白銀協定》,使法幣又與美元掛鉤,英、美在對中國法幣政策介入方面平分秋色。規定由美國按照每盎司0.45美元的價格向中國平價購銀7500萬盎斯,并給予國民政府2000萬美元的貸款,但國民政府要用5000萬盎斯作抵押,協定還規定法幣100元等于29.75美元的匯率,使法幣又成為美元的附庸。
南京國民政府在國際國內金融環境惡化的情況下,推出法幣改革,并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取得了成功。其對于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其一,法幣制度放棄了廢兩改元后實行的銀本位制,斬斷了中國貨幣與白銀的直接聯系,真正統一了中國的貨幣,實現了從銀本位制向本位幣制的過渡,使世界銀價漲落不再影響中國貨幣制度的穩定,其二,法幣的發行結束了中國貨幣混亂的狀況,南京國民政府實現了幣制的集中發行,統一流通。
民國時代的上海灘
這對于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商品交換的發展和商品流通的擴大、均有促進作用。且由于白銀收歸國有,使國民政府掌握了相當數量的白銀,換取了一定量的外匯準備金,這就穩定了法幣的幣值,也增強了國民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融資的能量。其三,法幣政策的推行,克服了由于白銀外流所引起的銀根緊縮和金融危機,出現了市場復蘇、物價回升的勢頭,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迅速發展。
民國時代的上海灘資料圖
1936年國民生產總值達258億元,較1935年的237億元增加了21億元,增長9.3%。其四,法幣政策的推行,使南京政府能夠在國內經濟蕭條的時候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量的辦法,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實現經濟的復蘇,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好轉。同時,法幣政策的實施也是對日本侵略者企圖把華北經濟卷入“日元集團”的一種防范和抵制,并成為華北危機以后尤其是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國民黨政府對日經濟作戰的一種武器。
然而,法策政策也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首先,法幣與英鎊、美元直接掛鉤,把中國貨幣幣值通過與英鎊、美元直接的匯率固定在英、美貨幣之上,法幣成為了英鎊、美元的附庸,有利于英、美控制中國經濟命脈,加緊政治與經濟侵略。其次,法幣政策的實施使國民黨政府完成了對全國金融系統的壟斷和控制,使國家銀行擁有發行貨幣的獨占權,并可通過發行金融債卷以增加官股。從而控制其他民間銀行。
民國時代的上海灘資料圖
南京國民政府1935年11月所實行的法幣政策,盡管由于其階級與歷史的局限,有其不少弊端和消極的一面,但其對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上海灘資料圖
國民黨在大陸20多年的統治,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尤其是對其經濟政策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近代歷史的錯綜復雜性,有助于我們正確總結和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