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筆者年幼時聽到這個名字覺得很特別,難道他自己很容易生病?又或者他的家人愛生病嗎?為什么會叫去病呢?后來才知道,他“去病”的這個名字是漢武帝賜的,當然這里面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今天不多做贅述。 說起霍去病就不得不提他民族英雄的事跡。漢朝成立之后一直遭受匈奴的侵擾,面對外族的侵犯,漢高祖劉邦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面對兇悍猙獰的秦朝,以及豪氣英武的項羽都可戰勝,更何況是這關外的異族,于是劉邦舉兵北伐匈奴,然而現實太過骨感,劉邦大敗而歸還差點把命丟在了白登。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問題雖然沒有解決,但是國家已經非常的強大,于是漢武帝任命霍去病北伐抗擊匈奴,而霍去病也沒有辜負漢武帝的期望,先后在漠南之戰、河西之戰以及漠北之戰中成功地戰勝匈奴,而且收復了河套等廣大的地區,從而打破了匈奴不可破的神話,這對大漢王朝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而霍去病之所以能做到七戰七捷,這和他獨特而恐怖的作戰方式有很大的關系,他作為一軍的統帥,可以孤身一人獨闖匈奴軍營,可以利用騎兵發動快速的進攻。因此很多人說他是閃電戰、打穿插戰的鼻祖。 但是在抗擊匈奴的歷史上,有一個更厲害的名將,他僅一戰就殲滅十萬匈奴又連續破滅2國,保數十年的邊境和平,這是連霍去病都沒做到的,這個人就是趙國名將李牧。在名將輩出的戰國時代,能成為名將的人必須具備常人所不能的功績,因為趙國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經常會遭受北方匈奴的騷擾,李牧最初就是一名鎮守北方雁門郡的小將,但是李牧不是池中之物,他鎮守雁門郡非常講究策略,他不允許士兵和匈奴發生對戰,守好自己的崗位即可,不理解的人就在背后說他是膽小鬼,這就讓趙王非常生氣,古人講究氣節,特別是一國之君怎么能忍受外族的欺辱而不反抗呢?于是趙王把李牧撤回,換上一位好戰的將軍。 這位將軍一改縮頭縮尾的戰略,開始全面進攻,結果大敗而回,連雁門郡都差點丟掉。趙王無奈之下重新啟用了李牧。李牧上任之后仍然命令將士不得隨意出戰,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即可。匈奴因為嘗到了甜頭,又來侵擾邊境,但是每次都吃閉門羹,不免有些心浮氣躁,時間久了匈奴就漸漸的對趙國失去了戒備。而此時的李牧卻突然出戰,匈奴也是連忙應戰。然而讓匈奴想不到的是,李牧大軍簡直是一觸即潰,丟下了大量的牛羊等物資。匈奴大軍看到之后心中竊喜,連忙去搶奪物資,陣型也是混亂不堪,就在此時,四周突然殺出大量趙軍,很快就把匈奴大軍包圍,最終大破匈奴。 經此一役,趙軍斬殺匈奴十萬人,很多匈奴士兵死的時候手里還抱著物資。而北方還有襜襤、林胡、東胡等國,他們經常配合匈奴侵犯趙國邊境。乘勝之下,李牧又連續攻破殲滅了襜襤、林胡兩國,直接斬斷了匈奴的兩支強有力的外援。李牧也是一戰成名,成為了匈奴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心里的魔鬼,另匈奴等國聞風喪膽。據說當匈奴孩童不聽話的時候,父母都會拿李牧來嚇唬小孩,以此達到震懾的作用。由此可見李牧對敵人心理的震懾力。 對比霍去病可以看出,兩個人的作戰方式完全不同,霍去病講究快準狠,最終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而李牧則是穩準狠,不打的時候穩如泰山誰都撼動不了,打的時候又詭計多端,讓敵人陷入內心恐懼中。 然而名將的下場好像出奇的相同,和白起、岳飛一樣,李牧最終沒有死在沙場之上,而是死在了讒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