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漢王朝日薄西山之后,群雄逐鹿,中原紛亂。三國英雄競相登場,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司馬氏建立的晉朝得到了幸運女神的垂青,建立了繼秦漢之后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司馬炎篡魏自立之后,南下討伐東吳,也就有了后來“千尋鐵鎖沉江底面,一片降幡出石頭。”
但日夜笙歌的幻景終不長久,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就像連夜的雨水瘋狂敲擊著這已經破爛不堪的破漏宮闕。歷史已然可以預見,曾經東吳的命運,也一樣地降臨在了這個王朝的上。公元三百一十三年,晉愍帝放棄舊都,遷都長安。
公元三百一十六年,西晉為匈奴人所亡。公元三百一十七年,衣冠南渡,司馬睿在東吳的都城建業,延續了晉的命脈,建立了東晉。自先秦以來,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摩擦就一直存在。于內修筑長城,移民實邊,組織屯墾以拱衛中原腹地。于外或采取和親政策,以圖緩兵;或縱馬馳騁,武力征服。
但風水輪流轉,自漢武帝劉徹與帝國雙璧的時代過去后,中原的農耕民族在這場博弈中又漸漸地占了下風。直至東漢末年,宦官弄權,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董卓亂京之后,燒殺搶掠,自行廢立,更是再一次將東漢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推入深淵,這也昭示了未來長達數百年的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角逐。
西晉的退讓給北方的游牧民族騰出了地方,此后游牧民族的龍盤虎踞已經不可避免。南方的東晉占據著長江天險,尚可緩緩圖之,而北方則進入了一個相對混亂的時代,五胡十六國的時期到來了。
“五胡”為匈奴、鮮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匈奴由來已久,自秦始皇起就與中原的游牧民族糾葛頗深,鮮卑起源于東北,在日后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一步步融入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羯是匈奴分支,不必多言。羌與氐則多在現今川藏地區。當然除此之外,漢族與高句麗族、丁零族的民眾也建立了一些王朝。
十六國分別是前涼、成漢、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胡夏。由此可見,這段時間之內,北方可以說是戰亂不停,紛爭不止。也是因此,北方的生產力被破壞,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南方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而北方在這段歷史中則稍顯暗淡。
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趙在紛亂之中異軍突起,先后吞并了王彌、曹嶷所占的土地后,又在對段氏鮮卑的作戰中連勝連捷,雄踞關東以觀天下之釁。公元三百三十年,石勒消滅漢趙,正式稱帝,基本一統中原。后來他又推行“胡漢分治”,使北方有了短暫的繁榮。然而繼任者石虎暴虐成性,嚴刑酷法,迫使眾多百姓南遷,頹勢難掩,最終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成漢據有昔日漢高祖起家之地,同樣也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戰略核心,四川盆地,治理頗有成效,也引得眾人歸服,是南方較為穩定的政權之一。五胡之一的鮮卑族中的慕容氏逐漸強大,勸課農桑,恢復生產。由“前燕”二字的國名也可想見,這是一只由東北而來的族群。目下雖然值得稱道的不少,但確實亂世中最后的贏家。
冉魏的“遷胡令”無疑類似項羽讓劉邦入川。符洪符堅兩代人的開拓讓前秦帝國成為了亂世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東晉大將桓溫的北伐失敗,連續的開疆拓土讓前秦有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勢。然淝水之戰一站定鼎,東晉扭敗為勝,前秦則漸漸走向了歷史的終點。
結語: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爭相復國,又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慕容氏建立了西燕和后燕。前秦的呂光割據涼州,建立后涼。后秦、西秦與北魏也相繼建立,共同參與到這場角逐之中。
北魏從兼并后燕開始,到吞滅北涼、大夏,一路蠶食鯨吞,終于成功地統一了紛爭不斷的北方。南方的東晉王朝也是時日將近,最終被劉裕建立的劉宋取代,成為浩瀚歷史中的一頁。自此,五胡十六國宣告結束,南方與北方也都進入了相對安定的時期,南北朝的歷史畫卷正式拉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