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的大家庭,擁有眾多不同的姓氏,我們常見的姓氏就有上百個,稱作“百家姓”。姓氏對中國人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是宗族觀念的體現,揭示出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以及倫理關系,而且是一種“歷史遺存”,是歷史遺留在當代生活中的一種印跡。
通過姓氏,我們能夠追溯歷史,回顧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歷史變遷,了解我們先民的過去,追根溯源,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古怪太子”中國行
中國的姓氏構成特別復雜,出來中原本土原有的姓氏,還有很多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姓氏,比如,很多滿族人后來都將姓氏改成了漢姓,還有一些族群因為避諱皇帝年號、名字,躲避追捕等原因,也會改姓。另外,還有一些姓氏是在歷史文化交流過程中從其他國家流入中國的,他們的先民可能是外國人,“安”姓人可能就是如此。
自從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以來,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就開啟了頻繁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當時,在中東地區有一個很強盛的帝國,被稱為安息國,他們主要是古波斯人的后裔。
當時的安息國當中有一個名字叫安清的太子,是一個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太子。為什么說安清太子與眾不同呢?因為作為太子,他對皇位、權力、政治一點興趣都沒有,反而“不務正業”,癡迷佛教。更讓人不解的是,在他的父親去世以后,他直接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叔叔,自己卻出家做了和尚,潛心修行佛教。
后來,為了能夠將佛教思想向世界傳播,安清就順著絲綢之路一路化緣來到中國傳教。來到當時的漢朝都城洛陽以后,安清立馬就被洛陽的繁華與悠久的中原文化吸引住了,所以決定從此在洛陽定居。
為了便于在中原生活,他們開始將自己的姓氏簡化,取了安息國的首字作為姓氏,同時,開始與漢族人通婚。就這樣,安清作為安氏 的祖先從此讓波斯血脈在中原大地上散播開來。
盛唐氣勢與萬國朝貢
關于安姓的歷史,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也是跟西域的安息國有關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達到了我國封建歷史王朝的頂峰,尤其是“貞觀之治”,更是樹立了大唐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盛唐氣象吸引了當時無數周邊國家前來朝拜,紛紛成為大唐的附屬國,呈現出“萬國來朝”的氣象。據說,當時安息國中有一個叫做安附國的貴族,因為非常喜歡大唐文化,被當時的盛唐氣象所吸引,所以帶著五千余人于貞觀年間來到長安覲見李世民,并且給李世民帶來了很多西域的奇珍異寶。
李世民龍顏大悅,心想:人家大老遠地來朝拜我,還帶了那么多禮物,帶了那么多人,排面那么大,咱們作為東道主,作為一個這么大的帝國,也不能顯得太小氣了,那多讓人笑話。想到這里,李世民決定也要好好招待安附國一行人馬。李世民不僅就將安附國以及他的隨從和家人們留在了大唐,并且還賞賜了一個官職給安附國。
但是,由于安附國這一行五千余人,人數量屬實有點兒多,實在不便于都安排在長安居住,于是就將安附國及其家人留在長安,其他人散居于全國各地。安附國以及跟隨他一起來到大唐的這些人就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安姓,從此以后就在中原大地上定居下來,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開枝散葉,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安姓。
氣象萬千的多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元化的大家庭,中華文化有著巨大的包容性,能夠容納下世間一切的東西。中國文化很神奇,無論什么外來文化,來到中國以后,都會被中國文化同化,修正,然后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會改變中國文化本來的面目以及最本質的東西。
從古到今,無數的外來文化從世界各地傳播到中國,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外來文化能夠改變中國文化,能夠將中國文化同質化,這就是中國文化最大的魅力——超強的包容性與消化能力。
時至今日,經常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異國文化、外國節日在中國開始廣泛流行,受到年輕人的追捧與歡迎。也經常有人因此而擔憂,我們會不會一味追捧西方文化,而把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都忘了呢?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我們真的需要如此悲觀嗎?其實,只要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那些所謂的西方節日進入中國以后,已經基本改變了本質,只是保留了一些西方節日的表象而已,甚至連表象保留得都不完整。
我們以圣誕節為例,圣誕節在國外屬于一個宗教性節日,是基督教信仰國家的節日,中國并不是基督教國家,中國的圣誕節也根本不具有基督教的精神內核。中國的平安夜大家互相贈送蘋果,是因為平安與“蘋果”的“蘋”是諧音,是祈求平安的意思,跟西方的平安根本就是兩碼事。這個平安夜已經被中國文化給本土化了。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是中國文化改變了圣誕節,而不是圣誕節改變了中國文化。
結語:中國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外來文化就像一條條支流匯入中華文化這一條大河,融入中華文化之中。我們擁有這么悠久的文化歷史,應該有強大的文化自信。這么多年,歷經了多少朝代更迭,像安息國這樣的文化交流事件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都沒有使我們中華文化被侵蝕掉,我們今天為什么沒有自信去面對那些西方的節日呢?
未來,只要我們祖國夠強大,能夠像大唐一樣成為繁榮昌盛的世界強國,就會有無數外來文化主動要融入我們的民族文化中,我們應該懷著大國的那種自信與包容,將好的東西先進來,經過我們自己的消化與改良,豐富中華文化,使其成為我們自己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