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末代皇族,奶奶是慈禧太后,哥哥是中國的最后一個皇帝,他淡泊名利,向往平淡的生活,除了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以外,還生了三個兒子,并且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材,這個人就是溥儀同父異母的弟弟溥任。
晚清的帝王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自從同治皇帝之后,清朝的帝王便都沒能留下子嗣。1908年光緒帝病重,慈禧太后也深知自己時日無多,所以趕緊將醇親王載灃召進了宮里。
醇親王載灃進宮以后,慈禧跟他交代,由于光緒帝沒有子嗣,所以決定立他的兒子溥儀為嗣,即刻登基。就這樣,2歲的溥儀就被抱進了皇宮,由于光緒帝與同治帝為堂兄弟,所以按照慈禧的要求,溥儀過繼同治,兼祧光緒,一下子溥儀就有了三個爹。
溥儀的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早懵懂無知中成為皇帝,但是僅僅過了三年,他頭上的頭銜就變了,皇帝前面又多了兩個字“末代”。雖然他后來再次在東北登基成為皇帝,但是依舊沒能掌握什么實權,只是別人手中的傀儡而已。
另外,溥儀雖然活了61歲,但是他卻沒有子嗣,這個種情況在清朝的皇帝身上并不多見。他一生娶了5個女子,無一例外都沒能為他生兒育女。更加諷刺的是,他的皇后婉容竟然還懷上侍衛的孩子。
最開始很多人猜測,溥儀沒有孩子是不是家族原因,然而這個觀點似乎有點兒站不住腳。有人分析過,溥儀小小年紀就獨自生活在宮中,受盡了苦難,不僅總是被欺負,還成為皇室的一顆棋子,因此從小身體就比較弱。
后來,他還被診斷出患有尿毒癥,嚴重影響腎功能,進而導致他無法生育。另外,溥儀的四弟溥任,不僅生下了三個兒子,并且各個都非常優秀,還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以上這些足以說明溥儀沒有子嗣是他自身的原因,與家族無關。
溥儀繼承皇位后,載灃成了攝政王,也曾顯赫一時。可是他深知,逐漸走向滅亡的清朝不是他一個攝政王就能扭轉的。武昌起義后清王朝啟用袁世凱,這一決定把滿清徹底埋進了墳墓之中。
此后的載灃也是看清了事實,他開始不問政事,一心只過自己的小日子,對于是否要實現清王朝的復辟絲毫不關心。
大清王朝滅亡了7年之后,溥任出生了。可能是受到他爹的影響,也可能是他從小并沒有體會到身為皇室后代的優越感,所以溥任對于政治也沒有多大興趣。
溥儀被日本人軟禁在東北的時候,溥任曾經跟隨父親載灃去看望過這個大哥。他發現大哥溥儀雖然表面被尊稱皇帝,可是沒有任何自由可言,一舉一動都活在日本人的監視下,時刻要保持卑躬屈膝的態度,實在是太憋屈了。
有了這次經歷,溥任開始潛心研究詩書,在父親的支持下于1947年辦了一個私立小學,開始教書育人,為出身貧苦人家的孩子提供一個可以讀書的環境。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征用了他家的宅子作為監獄,他辦學的事宜不得不終止。
建國后,溥任又繼續他的辦學事業,而且還獲得政府的批準。為了支持國家的教育事業,他最后選擇將學校上交給了國家,他自己則一直從事教育事業,直到退休。
溥任的三個兒子一直選擇非常地低調生活,過得也是普通人的日子,平時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份,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們投身到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斷為新中國的事業發光發熱。
長子金毓嶂是一個高知識分子,曾就讀于北京地質大學。畢業后,為了發揮自己的才干,他選擇前往青海地礦局工作,在地質隊一干就是17年,這段經歷讓他成長的非常快。17年的時間里,他帶領團隊常年在野外風餐露宿長途跋涉,勘探礦產,并于1985年調回北京。
回北京后,金毓嶂先是從事技術崗,然后出任崇文區政協副主席、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為我國地質行業做出貢獻的同時,還推動了民族團結事業的發展。
次子金毓峑是一位科研方面的高端人才,長期從事著大氣污染控制理論、技術和工程的研究,曾獲得過北京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作為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的他,指導過30多名博士及碩士,在各大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參與過眾多環保工程項目,能力非常突出,進而成為了學術界的翹楚。
三子金毓嵐曾經在河南新鄉插隊,因為小時候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后來成為了一名老師,一干就是三十年。他的成就看似不及兩個哥哥,但他教書育人,同樣也是國之棟梁!
結語
溥任一家人雖然身為末代皇族,但是這樣的出身并沒有影響他們的人生選擇,更沒有讓祖輩的榮光成為束縛他們前進的枷鎖。在擺脫了姓氏帶來的影響后,他們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