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命運看作一個人的生平,那么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固定的命運。
它永遠凌駕于人的主觀思想之上,無論你是想擺脫命運的不公,還是屈服命運的打擊,最終形成的人生,皆在命運之下。
從這個層面來看,抱怨命運弄人、感嘆運氣不好是沒用的。
所謂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即便是人想要打破自身的苦命,其原因也在于他自己。
一個人有著堅實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哪怕讓他食不果腹,最終他也能闖出一片天地。
中國人信仰神佛,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規則——誰有用就拜誰,無關乎于宗教之來源、可信度,只要對自己有幫助,那就去拜一拜。
科學來說這有著積極的心理暗示,而從一個人的命運來說,這是一種無用功。
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人自己手中,自身的天性、后天接受的教育、成長的環境、經歷的磨練都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
不管出身如何,只要不畏艱難,愿意去奮斗,總能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但一個人即便出身在羅馬,那他不去努力,只想躺平,那再多的財富也早晚會有被敗光的一天。
所以說,沒有絕對的貧窮與富有,只有努力的人積極向上去打拼出屬于自己的財富。
當然,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些命苦的人,也必然有著其自身的原因,他們常說這三句話。
行走社會,沒有自信是不行的,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其發揮程度就取決于人的自信心。
自信有一部分是取決于人的天性的,天性客觀開朗、積極熱情的人一般都很有自信,既有對未來發展的自信,也有對眼下事物的自信。
沒有自信的人是可悲的,他們常否認自己,對生活失去熱性與積極。
信心還有一部分來源于自身的經歷,一個人若是長期受挫,或是過于期待某件事而最后迎來不理想的結果,自信心必然受到打擊。
這時,若是沒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或是外界的鼓勵,人將會一蹶不振。
常把“我不行”、“我做不好”掛在嘴邊的人,對于自身的潛能是沒有信心的,更有甚者對自己過去的成功也出于否認狀態。
這是一種自我否定的典型表現,不自信帶來的是不敢嘗試新的事物,固步自封者必難成大器,這樣的人命苦是必然的,若不能及時做出改變,一生也就平平無奇。
每個人都會有羨慕與嫉妒的心理,這是人之常情,但若是嫉妒心過于強烈,一來會使人喪失理智,二來會否認別人的成果。
那些認為他人的功績在于運氣的人,實在是鼠目寸光,好比于“我來我也行”這樣的話,映射著一個人的嫉妒與虛偽,承認別人優秀似乎已經變成了一件難事。
成功背后也許是千百次的失敗,也許是夜以繼日地準備。
不是所有人都有鐵杵磨成針的毅力,以“運氣好”去評價別人的成功,顯現了一個人的病態心理,即不屑于別人的成就,又覺得自己不成功是因為運氣差。
命運的好與壞,并不在于一個人的運氣如何,運氣其實只是一種適時機會,抓住了便能一蹴而就。
但你若沒有抓住機會的能力,運氣來了也無濟于事。
一個人的能力基礎取決于他個人的實力與心態,二者皆向好,則能抓住種種機會,那些以運氣論成敗的人,無非是不想努力。
做事三分鐘熱度是很多人的壞毛病,這間接導致了部分人之“命苦”,他們嘴邊常掛有“明天再說”、“下次一定”諸如此類的語言。
我們都身處于競爭激烈、危機四伏的現實社會,已經難以向往李白“今日有酒今日醉”的自由浪漫,生活的壓力撲面而來,越是拖沓,越是容易原地踏步。
做一個“計劃者”十分容易,不少人面對一項重要任務時都能列出一個可行并且相當漂亮的計劃,但具體的執行起來卻難上加難。
有道是“萬事開頭難”,實際上則過程中的堅持更加難,能堅持到終點的人永遠在于少數。
今天該做的事,明天再早也是晚了,拖延癥帶來的是目標的漸漸遠去,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該做的事情遲早都要做,就實際來說,越是拖沓,帶來的緊迫感也就越大,會帶來更多的壓力感,人也就越是難以將事情做好,這種不良習慣就是個人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命運之苦,更多的是對人的一種歷練,唯有經歷失敗,方能有機會、有資格拿到成功的門票。
命苦者若只看到了自己的“苦命”,則容易陷入自我否認的泥潭,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苦命的一生便就此劃定。
一個人的語言習慣或多或少地透露著其性格所在,性格形成行為習慣,行為習慣則又決定著人走什么樣的路。
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個性格有缺陷的人即便選擇了一條遍地黃金的路,也會是平平無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