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老人選擇不婚同居實屬無奈,但是結婚也好,同居也罷,基礎是感情??捎行├夏耆税言倩橹划斪髡乙粋€依靠或保姆,態度草率,雙方沒有充分了解,沒有感情基礎,這樣的婚姻很難長久。?喪偶老人不婚同居隱患多?下面看看詳細介紹。
目 錄如何關愛喪偶老人喪偶老人如何養老喪偶老人不婚同居隱患多喪偶老人有哪些消極心態喪偶老人如何擺脫居喪綜合征
1如何關愛喪偶老人
1、子女要給予更多的關心
對于喪偶老人,子女們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讓老年人重新找到對生活的依戀,從而減輕其喪偶的痛苦。
2、避免老人的過度自責
老年人喪偶后,常常會責備自己過去有很多地方對不住自己的老伴兒。這種自責、內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時地調整好,就會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常誘發其他疾病,導致早衰。
3、轉移老人的注意力
經??吹嚼习榈倪z物,睹物恩人,會不斷地強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遺物暫時收起來,將注意力轉移到現實和未來的生活中。
4、幫助老人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離開以后,原來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變,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獨寂寞之中。因此,喪偶老人要積極地調整生活方式,培養興趣愛好,老有所樂,減少對舊生活的眷戀。
5、鼓勵老人擴大活動圈
與人多交往,子女可帶著老人去旅游,去訪親探友;培養老人新的業余愛好,如養花、種草、集郵、喂養家禽等。還可指導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主動參與社會交際活動。若老人有再婚之念,應給予支持和幫助,使其余生之年重添樂趣,切勿用封建意識橫加阻撓。
2喪偶老人如何養老
1、失去伴侶的單身老人如果有機會和條件,可以考慮找個老伴。常言道“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兒女再孝順也有自己的事業、家庭,不會老在你身邊。上了年紀最怕孤獨,需要有個伴兒互相關心,互相照顧。
2、隨著養老機構的不斷完善,有條件的老人進老年公寓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那里衣食住行都有人照顧,還可以和同齡人一起玩牌、聊天、下棋、看電視。別說沒有子女的,就是有子女的,今后住老年公寓也是個方向。歲數大了就進老年公寓,逢年過節、定期不定期地和孩子們聚聚,孩子們也能安心工作。
3、經濟條件差,沒條件進老年公寓,且無子女又不愿意再婚的老人,不妨試試找一個或幾個年歲差不多、興趣愛好一致、脾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共度晚年??梢宰尅袄夏陥蟆被蛴H友幫著找,有自己認識的更好。住到一起相互有個伴兒,可以互相照應,還可以把騰出來的房子租出去,作為生活補貼,或用這部分錢合請一個保姆。但這種養老方式需要各方有包容的心,既然住到一起就要多為對方著想,只有這樣才能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4、如果社區養老搞得好,有專門人員為孤寡老人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為老人安裝呼叫系統,那么社區養老當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3喪偶老人不婚同居隱患多
近年來,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喪偶老年人數量都呈現增長趨勢,這意味著,老年人再婚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但老年人苛刻的擇偶條件以及財產繼承、婚后生活容忍度低等因素造成了老年人難再婚。面對再婚所帶來的感情與親情的兩難選擇,不少老年人選擇了不婚同居。
喪偶老人選擇不婚同居實屬無奈,但是結婚也好,同居也罷,基礎是感情??捎行├夏耆税言倩橹划斪髡乙粋€依靠或保姆,態度草率,雙方沒有充分了解,沒有感情基礎,這樣的婚姻很難長久。某地老年人相親市場上甚至流行著“十對再婚離八九”的說法,沒有辦法,老人只能選擇同居。另外,子女的不支持是老人不婚同居的另一個原因。多數子女認為,父母年紀大了再結婚有失面子,并且父母再婚后的存款、房產等存在不少的變數。當然,也有子女擔心父母是否能夠找到與之真心相處的另一半。
但是,沒有法律保障的“婚姻”一定會后患無窮。首先,感情基礎不牢的同居狀態,男女雙方難免有防備心態,也少不了互相猜疑,這樣不能坦誠相待的日子想過好比較難。其次,同居看似不存在多少經濟問題,但時間一長,不管是日常開銷,還是生病住院需要的大筆支出等,雙方拿多少錢合適都是個頭疼的問題,遇上斤斤計較的人,很容易因為金錢問題而散伙。再次,子女不支持,老人今后的居住、養老都得不到切實的保障。最后,沒有婚姻的制約,“聚散”太過隨便,也會留下不少后遺癥。
老年人再婚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能促進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呼吁子女能理解老人再婚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單身老人也要擺正擇偶心態,選擇另一半時多從是否有共同語言出發,不要光想著對方的財產、外貌。選擇不婚同居隱患多,不僅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原本想“伴老”的結果也容易變成“絆老”。
4喪偶老人有哪些消極心態
過度悲傷型
失去親人悲傷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過度悲傷、長期悲傷,將悲傷作為一種穩定的心態持續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不能自拔者,就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病態心理了。
例如:有對老夫妻感情甚篤,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無思想準備,聽說后悲傷得暈了過去,醒后哭得死去活來。丈夫的喪事辦完了,妻子卻長期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解脫。身體很快就垮下來了,不久也離開了人世。
中醫的“七情”學說認為,“悲傷肺”。老年人的機體功能本來就處于退行之中,老年人喪偶,過度悲傷可使老年人肺氣郁悶,上焦不通。不但會降低老人適應生活的能力,還會使人體的代謝功能減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叢生,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懷念戀舊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是老年愛情生活的調味劑。老年人喪偶會使未亡人強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觀的老年人感到無助、焦慮,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這時,留戀追憶過去就會成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
有 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妻,丈夫身體不好,內外都非常依賴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養成的對妻子的依賴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馬上轉化為強 烈地無助感和孤獨感。悲傷之后,他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變得感情脆弱,回憶過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內容。
當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時,死亡就會迅速逼近。因此,對過去的追憶和懷戀絕對不應成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礙。
后悔自責型
時 ??梢月牭揭恍﹩逝贾俗载煹刂v這類的話,例如:“都怨我,當時如果我能及時注意,他(她)就不會走得這么快了。”把親人的死歸結為自己的責任。不過有的 人只是說說而已。但是,如果真的過敏地把那種自責與親人的去世等同起來,使悲傷之情長期縈繞心頭就成為問題了。
因為過去夫妻間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傷之余產生了強烈的自責、罪惡感。他因為無法補償過去,就用這種持續的悲傷不斷地責備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心理學家建議,老年人喪偶后切勿過度悲傷,這樣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使“老年人意識”更迅速地到來。為了盡快地從悲傷中解脫出來,應當積極地調整自己 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變更來改變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游、改變居住環境、暫時與兒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積極參加各種老年人社團的活動、發掘自己 的興趣和愛好等。懷念逝者并不妨礙尋找新的人生伴侶,如果有條件,可以重新組織家庭。
5喪偶老人如何擺脫居喪綜合征
“雖非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相濡以沫一生的老年夫妻的共同愿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的概率非常低,往往是一廂情愿。一對相親相愛、風雨同舟幾十年的老年伴侶,一方的突然去世,對另一方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難免的,甚至相當嚴重,在短期內可以產生憂郁、痛苦、焦慮和情緒壓抑,這種現象稱為“居喪綜合征”。
“居喪綜合征”最常見的表現是出現多種心理障礙,諸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等。這些癥狀多數人在一段時間后逐漸好轉、消失,但也有少數人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飲食無味、夜不能眠、面黃肌瘦、呆木遲鈍,迅速變得蒼老,甚至產生厭世心理而自殺。
“居喪綜合征”的另一危害表現在軀體方面,可導致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潰瘍病等多種“心身疾病”或加重病情,并因免疫功能低下而發生感染性疾病,甚至發生癌癥。有一種并不罕見的“夫妻癌”現象,隔了幾個月,不吸煙的老媽媽也得了肺癌。這并非肺癌具有傳染性,而是不吸煙的配偶長期受被動吸煙之害,同時居喪心理導致機體免疫功能減退,對癌癥的發生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居喪綜合征”癥狀輕重相差懸殊。就死者的死亡原因而言,如果是久病臥床、倍受疾病折磨的慢性病,那么,無論對死者和居喪者,都可以說是一種“解脫”,故居喪癥狀較輕;如死者死于急病或意外事故,則對居喪者的精神打擊很大,癥狀也較重。另外,就居喪者的性格而言也有差別,按照通常的說法,一類人是“樂觀者”,心胸坦蕩豁達,能面對現實,遇到挫折時“想得開”;另一類人是“悲觀者”,不善于正視現實,不能接受“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往往陷入終日懷念過去的小圈子里,難以自拔。像這類居喪者,“居喪綜合征”的癥狀往往很重,時間很長,需要接受外來的幫助。
“居喪綜合征”有一個心理危機期,在這段日子里,至親好友的勸慰,子女們的體貼,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照顧、關心,都是非常必要的。應該讓居喪者明白,生離死別是人生規律,人死不能復生,必須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癥狀嚴重者,不妨進行醫學心理學方面的“暴露療法”。辦法是將死者的遺容和生前心愛之物索性放在居喪者隨時都能看到之處,讓他自己盡量回憶與配偶共同生活時的恩愛情景。這樣做,居喪者通常在開始時可能引發強烈的心理反應,難以自控,會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癥狀會逐漸改善直至消失。因為居喪者已明白并接受了現實,達到了心理平衡和適應,漸漸重振生活信心,考慮安排今后的生活?!氨┞动煼ā笔且环N快而有效的心理脫敏療法,但是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居喪者不宜采用此法,以防發生意外,還是慢慢地不斷進行心理疏導為宜。
此外,子女們應創造條件,為居喪者轉換一個生活空間。諸如,把原來與子女分居的老人接到子女家同住,多說說話,與孫輩逗樂;如老人健康情況尚可,不妨陪同作一次旅游,讓老人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山水風光中產生好心情,擺脫內心的苦悶。渡過心理危機期后,居喪者不宜把自己關在家里,應走出去訪問老同事、老朋友,溫故敘舊,談談家常。特別是應與有共同愛好的老人們尋找共同的樂趣,以充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