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易學基礎知識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太極

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tài)。太既大又小(太的一點即為小),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因此太極就是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統(tǒng)一體。

兩儀

兩儀即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陰陽分明的狀態(tài)。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的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
陰陽學說的核心包括:陰陽交感、陰陽相反、陰陽相成、陰陽平衡、陰陽轉化。

三才

三才指天、地、人。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是以像天地般有容乃大。

四象

四象原指的是老陽,老陰,少陽,少陰。

兩儀、四象、五行、八卦都可認為成某種劃分宇宙中萬事萬物的分類方式,比如,四象還可以為:水、木、金、火四種元素,日、月、星、辰四種天體,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

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學說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guī)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tǒng)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yī)學而建立的中醫(y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關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河圖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shù)之源。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洛書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八卦

八卦歌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先天八卦數(shù):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數(shù):一數(shù)坎兮二數(shù)坤,三震四巽數(shù)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十干內部存在著化合關系,十二支內部則有刑、沖、合、害等關系,這些相互關系所兆示的吉兇,是六爻預測的重要依據(jù)。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中國古代紀年歷法的一套符號,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干支也是我國古人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會界相互關系的一套符號,其中所包含的時空概念,是演算宇宙萬物變化的重要依據(jù)。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之學。

天干

十天干為: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按陰陽理論,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十天干分成五陽干(甲、丙、戊、庚、壬)和五陰干(乙、丁、己、辛、癸)。

天干與五行、四方、四時配,可總結為下圖:

助記口訣:

春季甲乙東方木

夏季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四季土

秋季庚辛西方金

冬季壬癸北方水;

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其含義和順序都蘊含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到興旺、到衰退,到消失的過程。

干者猶樹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天干與五行

甲為棟梁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為城墻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天干化合

“合”就是天干相合,“化”是“合”之后呈現(xiàn)的結果,如果天干合化成功,那么表示的結果也是合之后應該發(fā)生的,若化不成功,就不會表現(xiàn)出“合”之后的結果,對命主起到羈絆的影響。

甲己合化土,為中正之合。
乙庚合化金,主仁義之合。
丙辛合化水,主威嚴之合。
丁壬合化木,主仁壽之合。
戊癸合化火,主無情之合。

地支

十二地支為: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按陰陽理論,將十二地支分成六陽支(子、寅、辰、午、申、戌)和六陰支(丑、卯、巳、未、酉、亥)。

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也蘊含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fā)已經(jīng)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地支與屬相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
地支五行、方位
寅卯屬木,寅陽木東北,卯陰木正東方;
巳午屬火,午陽火南方,巳陰火東南方;
申酉屬金,申陽金西南方,酉陰金正西方;
亥子屬水,子陽水正北方,亥陰水西北方;
丑辰未戌屬土,辰戌陽土,丑未陰土,丑東北方,辰東南方,未西南方,戌西北方。
地支六合(彼此相合
古人發(fā)現(xiàn),6組地支分別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比原來的五行力量更強,這6組地支分別指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這6種組合就叫地支六合。其中紅色橫箭頭的3個為生合,3個為克合。

由于日月合朔而導致五行的力量改變從而產(chǎn)生了地支六合。

地支三合、三會

地支三合:申子辰合化水,亥卯未合化木,寅午戌合化火,巳酉丑合化金。

地支三合由三個地支組成,以中間的地支五行屬性為合化五行,中間的地支又叫中神。如:申、子、辰三合,中神為子,子屬水,故申子辰合化水局。

地支三會:寅卯辰會東方木,巳午未會南方火,申酉戌會西方金,亥子丑會北方水

地支相沖(相克之意

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戍沖,巳亥沖。

地支相害(受害,被害,有破壞之意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容,酉戍相害。

(口訣;從來白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見猛虎如刀斷,豬遇猿猴不到頭,龍逢兔兒云端去,金雞見犬淚交流。)

地支相刑(滿極招損,相互妨害

寅巳申無恩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

丑戌未恃勢之刑: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

子卯無禮之刑:子刑卯,卯刑子。

辰午酉亥自刑:辰刑辰、午、酉、

地支與時間

23——1子時、1——3丑時、3——5寅時、5——7卯時、

7——9辰時、9——11巳時、11——13午時、13——15未時、

15——17申時、17——19酉時、19——21戌時、21——23亥時。

地支月份

立春正月節(jié)建寅、驚蟄二月節(jié)建卯;清明三月節(jié)建辰、立夏四月節(jié)建巳;

芒種五月節(jié)建午、小暑六月節(jié)建未;立秋七月節(jié)建申、白露八月節(jié)建酉;

寒露九月節(jié)建戍、立冬十月節(jié)建亥;大雪十一月節(jié)建子 、小寒十二月節(jié)建丑。

夏歷和二十四節(jié)氣

夏歷
歷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學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學的結晶。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規(guī)律,總結出包括節(jié)氣、置閏等內容的年月日時周期節(jié)律,用歷數(shù)予以表示。
古人經(jīng)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現(xiàn)代叫做朔〈shuò〉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約是由于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說:“,熟谷也。”如果說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著寒來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現(xiàn)代叫做太陽年。
陰歷以月球盈虧周期變化(即朔望月)來計年的,陽歷則以太陽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來計年的,而陰陽合歷則以回歸計年,朔望計月,大小月置閏之法來調節(jié)陰陽之歷的。
  • 太陽歷是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和民族通用的歷法,簡稱陽歷,又稱“公歷”。太陽歷是基于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制定的。把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動一周所經(jīng)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它是太陽歷的一年。起初確認一個回歸年約為365日,隨后經(jīng)過科學精密計算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

  • 太陰歷簡稱陰歷。據(jù)可靠史料記載,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都是在數(shù)千年前先后制定和運用了太陰歷。我國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陰歷。太陰歷是依據(jù)月相的變化周期來制定的,比較直觀,容易掌握,故為世人最先采用。

  • 陰陽合歷,把太陰歷和太陽歷二者配合起來的歷法叫作“陰陽合歷”。在我國的夏朝后期,將陰歷和節(jié)氣歷結合起來制定了陰陽合歷。陰陽合歷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歷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歷”,近代改稱為“農(nóng)歷”。
我國古代的歷法(農(nóng)歷、或稱夏歷)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長度來定的,一個周期29天半,為了便于計算,農(nóng)歷大月定為30日,小月定為29日。一年12個月的時間需和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相等,但是一個月30天或者29天,12個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365天要少十一二天。為了彌補一年相差的十一二天,于是規(guī)定農(nóng)歷逢3年有1閏。但3年1閏還剩余3天多時間,不夠精確,于是采用了5年2閏法,后發(fā)現(xiàn)又不夠精確便用8年3閏法補救,仍然差2天的時間,經(jīng)過大量實踐最終確定了19年7閏法。這樣一來夏歷每年的平均天數(shù)就差不多是365天多,這就是農(nóng)歷閏月的來歷。比如今年公歷為2023年,農(nóng)歷癸卯年,閏二月(閏年中具體閏幾月則是由24節(jié)氣決定的)。

二十四節(jié)氣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jié)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把周歲365?日平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個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用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nóng)事季節(jié)的經(jīng)驗總結,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貢獻很大。



二十四節(jié)氣歌

二十四節(jié)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將它們編成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jié)氣的基本含義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十干內部存在著化合關系,十二支內部則有刑、沖、合、害等關系,這些相互關系所兆示的吉兇,是六爻預測的重要依據(jù)。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中國古代紀年歷法的一套符號,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干支也是我國古人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會界相互關系的一套符號,其中所包含的時空概念,是演算宇宙萬物變化的重要依據(jù)。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之學。

天干

十天干為: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按陰陽理論,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十天干分成五陽干(甲、丙、戊、庚、壬)和五陰干(乙、丁、己、辛、癸)。

天干與五行、四方、四時配,可總結為下圖:

助記口訣:

春季甲乙東方木

夏季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四季土

秋季庚辛西方金

冬季壬癸北方水;

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其含義和順序都蘊含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到興旺、到衰退,到消失的過程。

干者猶樹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天干與五行

甲為棟梁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為城墻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天干化合

“合”就是天干相合,“化”是“合”之后呈現(xiàn)的結果,如果天干合化成功,那么表示的結果也是合之后應該發(fā)生的,若化不成功,就不會表現(xiàn)出“合”之后的結果,對命主起到羈絆的影響。

甲己合化土,為中正之合。
乙庚合化金,主仁義之合。
丙辛合化水,主威嚴之合。
丁壬合化木,主仁壽之合。
戊癸合化火,主無情之合。

地支

十二地支為: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按陰陽理論,將十二地支分成六陽支(子、寅、辰、午、申、戌)和六陰支(丑、卯、巳、未、酉、亥)。

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也蘊含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fā)已經(jīng)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地支與屬相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戍狗、亥豬。
地支五行、方位
寅卯屬木,寅陽木東北,卯陰木正東方;
巳午屬火,午陽火南方,巳陰火東南方;
申酉屬金,申陽金西南方,酉陰金正西方;
亥子屬水,子陽水正北方,亥陰水西北方;
丑辰未戌屬土,辰戌陽土,丑未陰土,丑東北方,辰東南方,未西南方,戌西北方。
地支六合(彼此相合
古人發(fā)現(xiàn),6組地支分別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比原來的五行力量更強,這6組地支分別指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這6種組合就叫地支六合。其中紅色橫箭頭的3個為生合,3個為克合。

由于日月合朔而導致五行的力量改變從而產(chǎn)生了地支六合。

地支三合、三會

地支三合:申子辰合化水,亥卯未合化木,寅午戌合化火,巳酉丑合化金。

地支三合由三個地支組成,以中間的地支五行屬性為合化五行,中間的地支又叫中神。如:申、子、辰三合,中神為子,子屬水,故申子辰合化水局。

地支三會:寅卯辰會東方木,巳午未會南方火,申酉戌會西方金,亥子丑會北方水

地支相沖(相克之意

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戍沖,巳亥沖。

地支相害(受害,被害,有破壞之意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容,酉戍相害。

(口訣;從來白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見猛虎如刀斷,豬遇猿猴不到頭,龍逢兔兒云端去,金雞見犬淚交流。)

地支相刑(滿極招損,相互妨害

寅巳申無恩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

丑戌未恃勢之刑: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

子卯無禮之刑:子刑卯,卯刑子。

辰午酉亥自刑:辰刑辰、午、酉、

地支與時間

23——1子時、1——3丑時、3——5寅時、5——7卯時、

7——9辰時、9——11巳時、11——13午時、13——15未時、

15——17申時、17——19酉時、19——21戌時、21——23亥時。

地支月份

立春正月節(jié)建寅、驚蟄二月節(jié)建卯;清明三月節(jié)建辰、立夏四月節(jié)建巳;

芒種五月節(jié)建午、小暑六月節(jié)建未;立秋七月節(jié)建申、白露八月節(jié)建酉;

寒露九月節(jié)建戍、立冬十月節(jié)建亥;大雪十一月節(jié)建子 、小寒十二月節(jié)建丑。

夏歷和二十四節(jié)氣

夏歷
歷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學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學的結晶。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規(guī)律,總結出包括節(jié)氣、置閏等內容的年月日時周期節(jié)律,用歷數(shù)予以表示。
古人經(jīng)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現(xiàn)代叫做朔〈shuò〉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約是由于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說:“,熟谷也。”如果說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著寒來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現(xiàn)代叫做太陽年。
陰歷以月球盈虧周期變化(即朔望月)來計年的,陽歷則以太陽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來計年的,而陰陽合歷則以回歸計年,朔望計月,大小月置閏之法來調節(jié)陰陽之歷的。
  • 太陽歷是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和民族通用的歷法,簡稱陽歷,又稱“公歷”。太陽歷是基于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制定的。把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動一周所經(jīng)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它是太陽歷的一年。起初確認一個回歸年約為365日,隨后經(jīng)過科學精密計算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

  • 太陰歷簡稱陰歷。據(jù)可靠史料記載,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都是在數(shù)千年前先后制定和運用了太陰歷。我國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陰歷。太陰歷是依據(jù)月相的變化周期來制定的,比較直觀,容易掌握,故為世人最先采用。

  • 陰陽合歷,把太陰歷和太陽歷二者配合起來的歷法叫作“陰陽合歷”。在我國的夏朝后期,將陰歷和節(jié)氣歷結合起來制定了陰陽合歷。陰陽合歷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歷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歷”,近代改稱為“農(nóng)歷”。
我國古代的歷法(農(nóng)歷、或稱夏歷)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長度來定的,一個周期29天半,為了便于計算,農(nóng)歷大月定為30日,小月定為29日。一年12個月的時間需和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相等,但是一個月30天或者29天,12個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365天要少十一二天。為了彌補一年相差的十一二天,于是規(guī)定農(nóng)歷逢3年有1閏。但3年1閏還剩余3天多時間,不夠精確,于是采用了5年2閏法,后發(fā)現(xiàn)又不夠精確便用8年3閏法補救,仍然差2天的時間,經(jīng)過大量實踐最終確定了19年7閏法。這樣一來夏歷每年的平均天數(shù)就差不多是365天多,這就是農(nóng)歷閏月的來歷。比如今年公歷為2023年,農(nóng)歷癸卯年,閏二月(閏年中具體閏幾月則是由24節(jié)氣決定的)。

二十四節(jié)氣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jié)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把周歲365?日平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個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用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nóng)事季節(jié)的經(jīng)驗總結,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貢獻很大。



二十四節(jié)氣歌

二十四節(jié)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將它們編成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jié)氣的基本含義

2023年二十四節(jié)氣及七十二候


明視萊菔的播客

二十四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表(24 solar term meter),是中國歷法中二十四個特定節(jié)令的列表,每個節(jié)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它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jié)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節(jié)氣最初是依據(jù)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huán)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現(xiàn)行確立二十四節(jié)氣依據(jù)“太陽周年視運動”,也就是太陽黃經(jīng)度數(shù)。兩種確立方法雖然不同,但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交節(jié)時間基本一致。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上古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農(nóng)耕生產(chǎn)與大自然的節(jié)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nóng)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guī)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書》中所記載的已告完全確立,對農(nóng)事活動曾起過一定作用。在我國古代的物候歷,以五日為一侯,三候為一氣,六氣一季,四季一年;故一年分二十四氣,每季十八候,共七十二侯。每候相對應一個物侯現(xiàn)象,叫“候應”,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
七十二候的候應有兩類:一類是生物候,其中有動物的,如鴻雁來、寒蟬鳴、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華、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類是非生物候屬于自然現(xiàn)象,如水始冰、雷乃發(fā)聲、土潤溽暑等,內容非常廣泛。但是其中也有錯誤,不合于科學事實的情況,如鷹化為鳩、雀入水為蛤等,也有與節(jié)氣涵義不符的如處暑前三伏天出現(xiàn)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等。由于候的時間單位較小(以5天為一候),而氣候的年際及地區(qū)差別很大,故難以廣泛運用。

癸卯年二十四節(jié)氣時間
01月05日 23:04:49 小寒 太陽視黃經(jīng)285° 
01月20日 16:29:32 大寒 太陽視黃經(jīng)300° 
02月04日 10:42:31 立春 太陽視黃經(jīng)315°
02月19日 06:34:17 雨水 太陽視黃經(jīng)330° 
03月06日 04:36:12 驚蟄 太陽視黃經(jīng)345°
03月21日 05:24:25 春分 太陽視黃經(jīng)0°  太陽過天赤道,進入北半球
04月05日 09:13:02 清明 太陽視黃經(jīng)15°  
04月20日 16:13:36 谷雨 太陽視黃經(jīng)30°  
05月06日 02:18:44 立夏 太陽視黃經(jīng)45°  
05月21日 15:09:09 小滿 太陽視黃經(jīng)60°  
06月06日 06:18:19 芒種 太陽視黃經(jīng)75°  
06月21日 22:57:48 夏至 太陽視黃經(jīng)90° 
07月07日 16:30:40 小暑 太陽視黃經(jīng)105° 
07月23日 09:50:26 大暑 太陽視黃經(jīng)120° 
08月08日 02:22:51 立秋 太陽視黃經(jīng)135° 
08月23日 17:01:17 處暑 太陽視黃經(jīng)150° 
09月08日 05:26:40 白露 太陽視黃經(jīng)165° 
09月23日 14:49:57 秋分 太陽視黃經(jīng)180° 太陽過天赤道,進入南半球
10月08日 21:15:33 寒露 太陽視黃經(jīng)195° 
10月24日 00:20:50 霜降 太陽視黃經(jīng)210° 
11月08日 00:35:34 立冬 太陽視黃經(jīng)225° 
11月22日 22:02:40 小雪 太陽視黃經(jīng)240° 
12月07日 17:32:55 大雪 太陽視黃經(jīng)255° 
12月22日 11:27:20 冬至 太陽視黃經(jīng)270° 

癸卯年72候
  1候  癸巳  02月04日 10:42:31 立春 初候
  2候  戊戌  02月09日 09:09:07 立春 次候 
  3候  癸卯  02月14日 07:46:27 立春 末候  
  4候  戊申  02月19日 06:34:17 雨水 初候  
  5候  癸丑  02月24日 05:36:26 雨水 次候
  6候  戊午  03月01日 04:56:31 雨水 末候  
  7候  癸亥  03月06日 04:36:12 驚蟄 初候
  8候  戊辰  03月11日 04:35:10 驚蟄 次候 
  9候  癸酉  03月16日 04:51:16 驚蟄 末候 
10候  戊寅  03月21日 05:24:25 春分 初候
11候  癸未  03月26日 06:17:33 春分 次候 
12候  戊子  03月31日 07:33:23 春分 末候   
13候  癸巳  04月05日 09:13:02 清明 初候    
14候  戊戌  04月10日 11:14:29 清明 次候   
15候  癸卯  04月15日 13:34:42 清明 末候 
16候  戊申  04月20日 16:13:36 谷雨 初候    
17候  癸丑  04月25日 19:12:54 谷雨 次候
18候  戊午  04月30日 22:34:49 谷雨 末候 
19候  甲子  05月06日 02:18:44 立夏 初候 
20候  己巳  05月11日 06:20:45 立夏 次候
21候  甲戌  05月16日 10:37:51 立夏 末候  
22候  己卯  05月21日 15:09:09 小滿 初候   
23候  甲申  05月26日 19:56:24 小滿 次候  
24候  庚寅  06月01日 01:00:25 小滿 末候   
25候  乙未  06月06日 06:18:19 芒種 初候 
26候  庚子  06月11日 11:45:38 芒種 次候
27候  乙巳  06月16日 17:18:52 芒種 末候
28候  庚戌  06月21日 22:57:48 夏至 初候 
29候  丙辰  06月27日 04:43:59 夏至 次候   
30候  辛酉  07月02日 10:36:14 夏至 末候  
31候  丙寅  07月07日 16:30:40 小暑 初候
32候  辛未  07月12日 22:22:16 小暑 次候  
33候  丁丑  07月18日 04:08:26 小暑 末候   
34候  壬午  07月23日 09:50:26 大暑 初候 
35候  丁亥  07月28日 15:28:31 大暑 次候  
36候  壬辰  08月02日 21:00:45 大暑 末候  
37候  戊戌  08月08日 02:22:51 立秋 初候 
38候  癸卯  08月13日 07:30:01 立秋 次候 
39候  戊申  08月18日 12:22:26 立秋 末候 
40候  癸丑  08月23日 17:01:17 處暑 初候 
41候  戊午  08月28日 21:26:33 處暑 次候 
42候  甲子  09月03日 01:36:44 處暑 末候   
43候  己巳  09月08日 05:26:40 白露 初候  
44候  甲戌  09月13日 08:54:37 白露 次候
45候  己卯  09月18日 12:01:56 白露 末候   
46候  甲申  09月23日 14:49:57 秋分 初候  
47候  己丑  09月28日 17:19:58 秋分 次候 
48候  甲午  10月03日 19:29:41 秋分 末候
49候  己亥  10月08日 21:15:33 寒露 初候  
50候  甲辰  10月13日 22:38:04 寒露 次候   
51候  己酉  10月18日 23:38:54 寒露 末候  
52候  乙卯  10月24日 00:20:50 霜降 初候
53候  庚申  10月29日 00:45:43 霜降 次候  
54候  乙丑  11月03日 00:50:59 霜降 末候  
55候  庚午  11月08日 00:35:34 立冬 初候 
56候  乙亥  11月13日 00:00:27 立冬 次候  
57候  己卯  11月17日 23:08:03 立冬 末候   
58候  甲申  11月22日 22:02:40 小雪 初候
59候  己丑  11月27日 20:45:43 小雪 次候   
60候  甲午  12月02日 19:15:49 小雪 末候 
61候  甲午  12月07日 17:32:55 大雪 初候   
62候  甲辰  12月12日 15:38:02 大雪 次候 
63候  己酉  12月17日 13:34:32 大雪 末候 
64候  甲寅  12月22日 11:27:20 冬至 初候
65候  己未  12月27日 09:17:31 冬至 次候
66候  甲子   2024年01月01日 07:04:52 冬至 末候 
67候  己巳   2024年01月06日 04:49:21 小寒 初候
68候  甲戌   2024年01月11日 02:31:46 小寒 次候  
69候  乙卯   2024年01月16日 00:16:15 小寒 末候
70候  癸未   2024年01月20日 22:07:19 大寒 初候 
71候  戊子   2024年01月25日 20:06:11 大寒 次候 
72候  癸巳   2024年01月30日 18:13:00 大寒 末候
2023癸卯年的氣候變化
收錄于合集 #易學
 3


一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陰陽五行八字
河洛術數(shù)基礎知識
八字算命入門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匯總
奇門基礎
奇門遁甲(九):天干與地支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萬物復蘇的開端。癸卯兔年閏二月384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英德市| 乌兰浩特市| 留坝县| 久治县| 西乡县| 和静县| 镇坪县| 许昌县| 晋中市| 民勤县| 凤城市| 普兰县| 涟水县| 广灵县| 苍南县| 泸州市| 湾仔区| 平湖市| 东阿县| 普兰县| 西贡区| 葵青区| 新竹县| 冀州市| 镇赉县| 徐州市| 唐河县| 岳阳县| 鱼台县| 盐津县| 乃东县| 绥江县| 乐昌市| 张家界市| 乡城县| 浪卡子县| 博罗县| 武宣县| 襄樊市|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