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太極
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tài)。太既大又小(太的一點即為小),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因此太極就是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統(tǒng)一體。
兩儀
兩儀即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陰陽分明的狀態(tài)。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的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
陰陽學說的核心包括:陰陽交感、陰陽相反、陰陽相成、陰陽平衡、陰陽轉化。三才
三才指天、地、人。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是以像天地般有容乃大。
四象
四象原指的是老陽,老陰,少陽,少陰。
兩儀、四象、五行、八卦都可認為成某種劃分宇宙中萬事萬物的分類方式,比如,四象還可以為:水、木、金、火四種元素,日、月、星、辰四種天體,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
五行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學說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guī)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tǒng)結構和方法論運用到中醫(yī)學而建立的中醫(yī)基本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內臟之間的相互關系、臟腑組織器官的屬性、運動變化及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關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河圖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宇宙魔方",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shù)之源。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洛書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八卦
八卦歌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先天八卦數(shù):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數(shù):一數(shù)坎兮二數(shù)坤,三震四巽數(shù)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十干內部存在著化合關系,十二支內部則有刑、沖、合、害等關系,這些相互關系所兆示的吉兇,是六爻預測的重要依據(jù)。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中國古代紀年歷法的一套符號,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干支也是我國古人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會界相互關系的一套符號,其中所包含的時空概念,是演算宇宙萬物變化的重要依據(jù)。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之學。
天干
十天干為: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按陰陽理論,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十天干分成五陽干(甲、丙、戊、庚、壬)和五陰干(乙、丁、己、辛、癸)。
天干與五行、四方、四時配,可總結為下圖:
春季甲乙東方木,
夏季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四季土。
秋季庚辛西方金,
冬季壬癸北方水;
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其含義和順序都蘊含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到興旺、到衰退,到消失的過程。干者猶樹之干也。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天干與五行
甲為棟梁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為城墻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天干化合
“合”就是天干相合,“化”是“合”之后呈現(xiàn)的結果,如果天干合化成功,那么表示的結果也是合之后應該發(fā)生的,若化不成功,就不會表現(xiàn)出“合”之后的結果,對命主起到羈絆的影響。
地支
十二地支為: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按陰陽理論,將十二地支分成六陽支(子、寅、辰、午、申、戌)和六陰支(丑、卯、巳、未、酉、亥)。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也蘊含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支者猶樹之枝也。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fā)已經(jīng)過半。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丑辰未戌屬土,辰戌陽土,丑未陰土,丑東北方,辰東南方,未西南方,戌西北方。古人發(fā)現(xiàn),6組地支分別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比原來的五行力量更強,這6組地支分別指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這6種組合就叫地支六合。其中紅色橫箭頭的3個為生合,3個為克合。由于日月合朔而導致五行的力量改變從而產(chǎn)生了地支六合。地支三合、三會
地支三合:申子辰合化水,亥卯未合化木,寅午戌合化火,巳酉丑合化金。
地支三合由三個地支組成,以中間的地支五行屬性為合化五行,中間的地支又叫中神。如:申、子、辰三合,中神為子,子屬水,故申子辰合化水局。
地支三會:寅卯辰會東方木,巳午未會南方火,申酉戌會西方金,亥子丑會北方水
地支相沖(相克之意)
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戍沖,巳亥沖。
地支相害(受害,被害,有破壞之意)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容,酉戍相害。
(口訣;從來白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見猛虎如刀斷,豬遇猿猴不到頭,龍逢兔兒云端去,金雞見犬淚交流。)
地支相刑(滿極招損,相互妨害)
寅巳申無恩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
丑戌未恃勢之刑: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
子卯無禮之刑:子刑卯,卯刑子。
辰午酉亥自刑:辰刑辰、午刑午、酉刑酉、亥刑亥。
地支與時間
23——1子時、1——3丑時、3——5寅時、5——7卯時、
7——9辰時、9——11巳時、11——13午時、13——15未時、
15——17申時、17——19酉時、19——21戌時、21——23亥時。
地支月份
立春正月節(jié)建寅、驚蟄二月節(jié)建卯;清明三月節(jié)建辰、立夏四月節(jié)建巳;
芒種五月節(jié)建午、小暑六月節(jié)建未;立秋七月節(jié)建申、白露八月節(jié)建酉;
寒露九月節(jié)建戍、立冬十月節(jié)建亥;大雪十一月節(jié)建子 、小寒十二月節(jié)建丑。
夏歷和二十四節(jié)氣
歷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學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學的結晶。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規(guī)律,總結出包括節(jié)氣、置閏等內容的年月日時周期節(jié)律,用歷數(shù)予以表示。古人經(jīng)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現(xiàn)代叫做朔〈shuò〉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約是由于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說:“年,熟谷也。”如果說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著寒來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現(xiàn)代叫做太陽年。陰歷以月球盈虧周期變化(即朔望月)來計年的,陽歷則以太陽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來計年的,而陰陽合歷則以回歸計年,朔望計月,大小月置閏之法來調節(jié)陰陽之歷的。
- 太陽歷是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和民族通用的歷法,簡稱陽歷,又稱“公歷”。太陽歷是基于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制定的。把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動一周所經(jīng)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它是太陽歷的一年。起初確認一個回歸年約為365日,隨后經(jīng)過科學精密計算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
- 太陰歷簡稱陰歷。據(jù)可靠史料記載,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都是在數(shù)千年前先后制定和運用了太陰歷。我國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陰歷。太陰歷是依據(jù)月相的變化周期來制定的,比較直觀,容易掌握,故為世人最先采用。
- 陰陽合歷,把太陰歷和太陽歷二者配合起來的歷法叫作“陰陽合歷”。在我國的夏朝后期,將陰歷和節(jié)氣歷結合起來制定了陰陽合歷。陰陽合歷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歷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歷”,近代改稱為“農(nóng)歷”。
我國古代的歷法(農(nóng)歷、或稱夏歷)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長度來定的,一個周期29天半,為了便于計算,農(nóng)歷大月定為30日,小月定為29日。一年12個月的時間需和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相等,但是一個月30天或者29天,12個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365天要少十一二天。為了彌補一年相差的十一二天,于是規(guī)定農(nóng)歷逢3年有1閏。但3年1閏還剩余3天多時間,不夠精確,于是采用了5年2閏法,后發(fā)現(xiàn)又不夠精確便用8年3閏法補救,仍然差2天的時間,經(jīng)過大量實踐最終確定了19年7閏法。這樣一來夏歷每年的平均天數(shù)就差不多是365天多,這就是農(nóng)歷閏月的來歷。比如今年公歷為2023年,農(nóng)歷癸卯年,閏二月(閏年中具體閏幾月則是由24節(jié)氣決定的)。古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jié)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把周歲365?日平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個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用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nóng)事季節(jié)的經(jīng)驗總結,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貢獻很大。二十四節(jié)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將它們編成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十干內部存在著化合關系,十二支內部則有刑、沖、合、害等關系,這些相互關系所兆示的吉兇,是六爻預測的重要依據(jù)。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中國古代紀年歷法的一套符號,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干支也是我國古人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會界相互關系的一套符號,其中所包含的時空概念,是演算宇宙萬物變化的重要依據(jù)。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之學。
天干
十天干為: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按陰陽理論,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十天干分成五陽干(甲、丙、戊、庚、壬)和五陰干(乙、丁、己、辛、癸)。
天干與五行、四方、四時配,可總結為下圖:
春季甲乙東方木,
夏季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四季土。
秋季庚辛西方金,
冬季壬癸北方水;
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其含義和順序都蘊含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到興旺、到衰退,到消失的過程。干者猶樹之干也。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天干與五行
甲為棟梁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為城墻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天干化合
“合”就是天干相合,“化”是“合”之后呈現(xiàn)的結果,如果天干合化成功,那么表示的結果也是合之后應該發(fā)生的,若化不成功,就不會表現(xiàn)出“合”之后的結果,對命主起到羈絆的影響。
地支
十二地支為: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按陰陽理論,將十二地支分成六陽支(子、寅、辰、午、申、戌)和六陰支(丑、卯、巳、未、酉、亥)。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也蘊含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支者猶樹之枝也。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fā)已經(jīng)過半。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丑辰未戌屬土,辰戌陽土,丑未陰土,丑東北方,辰東南方,未西南方,戌西北方。古人發(fā)現(xiàn),6組地支分別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比原來的五行力量更強,這6組地支分別指子丑合化土,寅亥合化木,卯戌合化火,辰酉合化金,巳申合化水,午未合化土。這6種組合就叫地支六合。其中紅色橫箭頭的3個為生合,3個為克合。由于日月合朔而導致五行的力量改變從而產(chǎn)生了地支六合。地支三合、三會
地支三合:申子辰合化水,亥卯未合化木,寅午戌合化火,巳酉丑合化金。
地支三合由三個地支組成,以中間的地支五行屬性為合化五行,中間的地支又叫中神。如:申、子、辰三合,中神為子,子屬水,故申子辰合化水局。
地支三會:寅卯辰會東方木,巳午未會南方火,申酉戌會西方金,亥子丑會北方水
地支相沖(相克之意)
子午沖,丑未沖,寅申沖,卯酉沖,辰戍沖,巳亥沖。
地支相害(受害,被害,有破壞之意)
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容,酉戍相害。
(口訣;從來白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見猛虎如刀斷,豬遇猿猴不到頭,龍逢兔兒云端去,金雞見犬淚交流。)
地支相刑(滿極招損,相互妨害)
寅巳申無恩之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
丑戌未恃勢之刑: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
子卯無禮之刑:子刑卯,卯刑子。
辰午酉亥自刑:辰刑辰、午刑午、酉刑酉、亥刑亥。
地支與時間
23——1子時、1——3丑時、3——5寅時、5——7卯時、
7——9辰時、9——11巳時、11——13午時、13——15未時、
15——17申時、17——19酉時、19——21戌時、21——23亥時。
地支月份
立春正月節(jié)建寅、驚蟄二月節(jié)建卯;清明三月節(jié)建辰、立夏四月節(jié)建巳;
芒種五月節(jié)建午、小暑六月節(jié)建未;立秋七月節(jié)建申、白露八月節(jié)建酉;
寒露九月節(jié)建戍、立冬十月節(jié)建亥;大雪十一月節(jié)建子 、小寒十二月節(jié)建丑。
夏歷和二十四節(jié)氣
歷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學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學的結晶。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規(guī)律,總結出包括節(jié)氣、置閏等內容的年月日時周期節(jié)律,用歷數(shù)予以表示。古人經(jīng)常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現(xiàn)代叫做朔〈shuò〉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約是由于莊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說文》說:“年,熟谷也。”如果說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著寒來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現(xiàn)代叫做太陽年。陰歷以月球盈虧周期變化(即朔望月)來計年的,陽歷則以太陽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來計年的,而陰陽合歷則以回歸計年,朔望計月,大小月置閏之法來調節(jié)陰陽之歷的。
- 太陽歷是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和民族通用的歷法,簡稱陽歷,又稱“公歷”。太陽歷是基于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制定的。把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動一周所經(jīng)歷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它是太陽歷的一年。起初確認一個回歸年約為365日,隨后經(jīng)過科學精密計算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
- 太陰歷簡稱陰歷。據(jù)可靠史料記載,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都是在數(shù)千年前先后制定和運用了太陰歷。我國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陰歷。太陰歷是依據(jù)月相的變化周期來制定的,比較直觀,容易掌握,故為世人最先采用。
- 陰陽合歷,把太陰歷和太陽歷二者配合起來的歷法叫作“陰陽合歷”。在我國的夏朝后期,將陰歷和節(jié)氣歷結合起來制定了陰陽合歷。陰陽合歷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歷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歷”,近代改稱為“農(nóng)歷”。
我國古代的歷法(農(nóng)歷、或稱夏歷)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長度來定的,一個周期29天半,為了便于計算,農(nóng)歷大月定為30日,小月定為29日。一年12個月的時間需和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相等,但是一個月30天或者29天,12個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365天要少十一二天。為了彌補一年相差的十一二天,于是規(guī)定農(nóng)歷逢3年有1閏。但3年1閏還剩余3天多時間,不夠精確,于是采用了5年2閏法,后發(fā)現(xiàn)又不夠精確便用8年3閏法補救,仍然差2天的時間,經(jīng)過大量實踐最終確定了19年7閏法。這樣一來夏歷每年的平均天數(shù)就差不多是365天多,這就是農(nóng)歷閏月的來歷。比如今年公歷為2023年,農(nóng)歷癸卯年,閏二月(閏年中具體閏幾月則是由24節(jié)氣決定的)。古人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jié)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把周歲365?日平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個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用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掌握農(nóng)事季節(jié)的經(jīng)驗總結,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貢獻很大。二十四節(jié)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將它們編成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jié)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023年二十四節(jié)氣及七十二候
明視萊菔的播客
二十四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表(24 solar term meter),是中國歷法中二十四個特定節(jié)令的列表,每個節(jié)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它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jié)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二十四節(jié)氣最初是依據(jù)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huán)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現(xiàn)行確立二十四節(jié)氣依據(jù)“太陽周年視運動”,也就是太陽黃經(jīng)度數(shù)。兩種確立方法雖然不同,但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交節(jié)時間基本一致。“二十四節(jié)氣”是上古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農(nóng)耕生產(chǎn)與大自然的節(jié)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nóng)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guī)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書》中所記載的已告完全確立,對農(nóng)事活動曾起過一定作用。在我國古代的物候歷,以五日為一侯,三候為一氣,六氣一季,四季一年;故一年分二十四氣,每季十八候,共七十二侯。每候相對應一個物侯現(xiàn)象,叫“候應”,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七十二候的候應有兩類:一類是生物候,其中有動物的,如鴻雁來、寒蟬鳴、蚯蚓出等。也有植物的,如桃始華、萍始生、禾乃登等。另一類是非生物候屬于自然現(xiàn)象,如水始冰、雷乃發(fā)聲、土潤溽暑等,內容非常廣泛。但是其中也有錯誤,不合于科學事實的情況,如鷹化為鳩、雀入水為蛤等,也有與節(jié)氣涵義不符的如處暑前三伏天出現(xiàn)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等。由于候的時間單位較小(以5天為一候),而氣候的年際及地區(qū)差別很大,故難以廣泛運用。01月05日 23:04:49 小寒 太陽視黃經(jīng)285° 01月20日 16:29:32 大寒 太陽視黃經(jīng)300° 02月04日 10:42:31 立春 太陽視黃經(jīng)315°02月19日 06:34:17 雨水 太陽視黃經(jīng)330° 03月06日 04:36:12 驚蟄 太陽視黃經(jīng)345°03月21日 05:24:25 春分 太陽視黃經(jīng)0° 太陽過天赤道,進入北半球04月05日 09:13:02 清明 太陽視黃經(jīng)15° 04月20日 16:13:36 谷雨 太陽視黃經(jīng)30° 05月06日 02:18:44 立夏 太陽視黃經(jīng)45° 05月21日 15:09:09 小滿 太陽視黃經(jīng)60° 06月06日 06:18:19 芒種 太陽視黃經(jīng)75° 06月21日 22:57:48 夏至 太陽視黃經(jīng)90° 07月07日 16:30:40 小暑 太陽視黃經(jīng)105° 07月23日 09:50:26 大暑 太陽視黃經(jīng)120° 08月08日 02:22:51 立秋 太陽視黃經(jīng)135° 08月23日 17:01:17 處暑 太陽視黃經(jīng)150° 09月08日 05:26:40 白露 太陽視黃經(jīng)165° 09月23日 14:49:57 秋分 太陽視黃經(jīng)180° 太陽過天赤道,進入南半球10月08日 21:15:33 寒露 太陽視黃經(jīng)195° 10月24日 00:20:50 霜降 太陽視黃經(jīng)210° 11月08日 00:35:34 立冬 太陽視黃經(jīng)225° 11月22日 22:02:40 小雪 太陽視黃經(jīng)240° 12月07日 17:32:55 大雪 太陽視黃經(jīng)255° 12月22日 11:27:20 冬至 太陽視黃經(jīng)270° 1候 癸巳 02月04日 10:42:31 立春 初候 2候 戊戌 02月09日 09:09:07 立春 次候 3候 癸卯 02月14日 07:46:27 立春 末候 4候 戊申 02月19日 06:34:17 雨水 初候 5候 癸丑 02月24日 05:36:26 雨水 次候 6候 戊午 03月01日 04:56:31 雨水 末候 7候 癸亥 03月06日 04:36:12 驚蟄 初候 8候 戊辰 03月11日 04:35:10 驚蟄 次候 9候 癸酉 03月16日 04:51:16 驚蟄 末候 10候 戊寅 03月21日 05:24:25 春分 初候11候 癸未 03月26日 06:17:33 春分 次候 12候 戊子 03月31日 07:33:23 春分 末候 13候 癸巳 04月05日 09:13:02 清明 初候 14候 戊戌 04月10日 11:14:29 清明 次候 15候 癸卯 04月15日 13:34:42 清明 末候 16候 戊申 04月20日 16:13:36 谷雨 初候 17候 癸丑 04月25日 19:12:54 谷雨 次候18候 戊午 04月30日 22:34:49 谷雨 末候 19候 甲子 05月06日 02:18:44 立夏 初候 20候 己巳 05月11日 06:20:45 立夏 次候21候 甲戌 05月16日 10:37:51 立夏 末候 22候 己卯 05月21日 15:09:09 小滿 初候 23候 甲申 05月26日 19:56:24 小滿 次候 24候 庚寅 06月01日 01:00:25 小滿 末候 25候 乙未 06月06日 06:18:19 芒種 初候 26候 庚子 06月11日 11:45:38 芒種 次候27候 乙巳 06月16日 17:18:52 芒種 末候28候 庚戌 06月21日 22:57:48 夏至 初候 29候 丙辰 06月27日 04:43:59 夏至 次候 30候 辛酉 07月02日 10:36:14 夏至 末候 31候 丙寅 07月07日 16:30:40 小暑 初候32候 辛未 07月12日 22:22:16 小暑 次候 33候 丁丑 07月18日 04:08:26 小暑 末候 34候 壬午 07月23日 09:50:26 大暑 初候 35候 丁亥 07月28日 15:28:31 大暑 次候 36候 壬辰 08月02日 21:00:45 大暑 末候 37候 戊戌 08月08日 02:22:51 立秋 初候 38候 癸卯 08月13日 07:30:01 立秋 次候 39候 戊申 08月18日 12:22:26 立秋 末候 40候 癸丑 08月23日 17:01:17 處暑 初候 41候 戊午 08月28日 21:26:33 處暑 次候 42候 甲子 09月03日 01:36:44 處暑 末候 43候 己巳 09月08日 05:26:40 白露 初候 44候 甲戌 09月13日 08:54:37 白露 次候45候 己卯 09月18日 12:01:56 白露 末候 46候 甲申 09月23日 14:49:57 秋分 初候 47候 己丑 09月28日 17:19:58 秋分 次候 48候 甲午 10月03日 19:29:41 秋分 末候49候 己亥 10月08日 21:15:33 寒露 初候 50候 甲辰 10月13日 22:38:04 寒露 次候 51候 己酉 10月18日 23:38:54 寒露 末候 52候 乙卯 10月24日 00:20:50 霜降 初候53候 庚申 10月29日 00:45:43 霜降 次候 54候 乙丑 11月03日 00:50:59 霜降 末候 55候 庚午 11月08日 00:35:34 立冬 初候 56候 乙亥 11月13日 00:00:27 立冬 次候 57候 己卯 11月17日 23:08:03 立冬 末候 58候 甲申 11月22日 22:02:40 小雪 初候59候 己丑 11月27日 20:45:43 小雪 次候 60候 甲午 12月02日 19:15:49 小雪 末候 61候 甲午 12月07日 17:32:55 大雪 初候 62候 甲辰 12月12日 15:38:02 大雪 次候 63候 己酉 12月17日 13:34:32 大雪 末候 64候 甲寅 12月22日 11:27:20 冬至 初候65候 己未 12月27日 09:17:31 冬至 次候66候 甲子 2024年01月01日 07:04:52 冬至 末候 67候 己巳 2024年01月06日 04:49:21 小寒 初候68候 甲戌 2024年01月11日 02:31:46 小寒 次候 69候 乙卯 2024年01月16日 00:16:15 小寒 末候70候 癸未 2024年01月20日 22:07:19 大寒 初候 71候 戊子 2024年01月25日 20:06:11 大寒 次候 72候 癸巳 2024年01月30日 18:13:00 大寒 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