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遺存 古都情未了
洛陽是一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是一座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完美結合的城市。如今的洛陽,四大萬畝森林公園環抱市區,古老的洛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流淌著千年不斷的美麗傳說,白馬寺、天子駕劉博物館、古墓博物館、香山寺……都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給洛陽這座老城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白馬寺
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
來到洛陽,首先推薦的就是白馬寺。白馬寺位于洛陽城東10公里處,始建于東漢永平11年,古稱金剛崖寺,歷來被中外佛教界譽為“釋源”、“祖庭”。白馬寺本極為壯觀雄偉,但屢經戰亂,古建所剩不多。現如今的白馬寺僅存的是一座占地約4萬平方米的長方形院落。南北中軸線上的五座大殿錯落有致,每座殿內都有造像,而且多是元、明、清時期的作品。寺內寶塔極為高聳,殿閣內崢崢向上,肅然起敬。
天子駕六博物館
夏、商、周遺存
天子駕博物館是依托21世紀的重大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是原地原址修建的遺址性博物館。車馬坑規模宏大,車子類型多,擺放整齊,氣勢宏偉,是“天子駕六”遺址。博物館輔助展出的有東周王城概況,首次全面的介紹了50年考古來的重大成就,東周王陵的發現與探索,展示了鮮為人知的王陵秘密;美輪美奐的東周瑰寶,細致的展現了青銅時代晚期金屬之美。
古墓博物館
以歷代典型墓葬為陳列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
洛陽古墓博物館位于洛陽市北郊,占地面積200余畝,是我國首座也是規模較大的以歷代典型墓葬為陳列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分為兩大展區,即歷代典型墓葬展區和北魏陵園展區,其中歷代典型墓葬展區搬遷復原了上自西漢、下至宋金的古代墓葬25座;北魏陵園展區集中展示了北魏皇帝陵寢制度的基本面貌。博物館院內珍花異木,郁郁蔥蔥,草木花叢掩映著莊嚴肅穆的殿閣和迂回曲折的游廊,環境優雅,景色宜人。
香山寺
白居易“香山居士”的由來
香山寺位于龍門東山,與龍門石窟隔伊河相望,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于唐天授元年重修,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武則天稱帝時常駕親游幸,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喜愛香山寺的還有大詩人白居易。唐大和六年,他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到了晚年時候更是常常居住于此,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就是這樣由來的。“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對香山寺的喜愛早已躍然紙上。
邙山
生在蘇杭,死在北邙
邙山也叫北邙,本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峰巒起伏,風光迤邐,至高峰翠云峰樹木蔥蘢,蒼翠挺拔。每逢傍晚時分,暮色蒼茫,人們站在翠云峰頂遠眺,只見四周山川秀美,城郭巍峨,讓人心曠神怡。邙山既是洛陽北面一道天然的屏障,也是古代帝王理想的葬身之處。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的墓冢,邙山陵墓群東邊是曹魏、西晉帝陵,陵墓以山為主體,無封土,西邊是東漢、北魏陵區,現存墓葬包括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晉司馬氏等。
洛陽牡丹 賞牡丹,品花韻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洛陽地脈花為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之宋。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遍布全城園林景點、街頭花壇、機關庭院和城郊園圃,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并且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臺,洛陽每年的牡丹花會成為河南省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全國四大名會之一。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
風格迥異的專業園
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占地面積很大,有20個風格迥異的專業園,隨著季節的變化,園內的牡丹、玉蘭、紫荊、海棠次第而開,夏天的時候還可以在湖邊欣賞大片大片的荷花。相較于奇特的專業牡丹園,這里的優勢是面積大、內容豐盛,可以滿足愛花人士的不同喜好。
神州牡丹園
遍觀各類牡丹
神州牡丹園位于中國佛祖釋源——白馬寺對面,占地面積600畝,整體為盛唐建筑風格,為典型的山水園林景觀,集中收集了國內外名優牡丹品種1021個,園內分為五大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休閑觀賞區、牡丹精品觀賞區、高科技四季牡丹展示區、商品牡丹綜合區),集牡丹文化、牡丹藝術、牡丹景觀、高科技牡丹于一體,匯集了天下牡丹精品,聚四季名卉于一園,規模宏大,品種齊全,是牡丹觀光、旅游、休閑的理想去處。
中國國花園
洛陽牡丹發源地
中國國花園位于洛陽南岸隋唐城遺址之上,東起龍門大道,西至牡丹橋,北依洛河,南望龍門,風景秀麗,是洛陽牡丹的發源地。總面積1548畝,自西向東共分為10大景區,園內現有牡丹1000多個品種40余萬株,環境布置上以植物見長,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凸顯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