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宮內戒備森嚴,不是誰都可以進去的,一個在宮內出現最頻繁的男人還是太監,不,是半個男人,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皇帝一人獨尊的地位不受威脅,和保證眾多嬪妃對皇帝的絕對忠誠。
然而,如果熟悉歷史的人會發現,在這個禁地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另一群男人出沒于皇帝的后宮,甚至與皇妃、公主有時候都可能有肌膚之親,最好的一點是還不用被閹割!
這會您可能也想到了,這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太醫,他們也被稱為御醫,本職工作就是為皇帝和宮內的妃子之類的服務,他們在宮內的地位一般很高。他們最早出現的是春秋時期,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的地位逐步下降,到了明清時期最高御醫的階品也不過四品大員,有時候還不如一些掌握實權的太監。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么太監需要被閹割,御醫卻不需要呢?
這樣我們要從這些御醫看病的方式上說起。這些嬪妃都是皇帝的專屬,任何人都“碰不得,見不得”,甚至是看病的時候,這些后宮的女人都是坐在簾子之后讓御醫透過薄紗來瞧病的,不是有個詞還是這么說的嗎,懸絲診脈,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咱們古代中醫講究的就是切脈,也稱號脈,古代女子不一般,如果手被陌生人摸了以后那就犯了大忌, 說嚴重一點都算“失貞”,既然手碰不得,那御醫只能把一根絲線由太監交給妃子,系在妃子的手腕上,另一邊由御醫拿捏著.......
遇到大病的時候,御醫會將妃子的手腕蓋住,并透過薄紗來切脈,這樣就避免了肌膚之親了。
這樣我們總結一下就是,御醫的工作方式和太監是完全不一樣的,太醫只會在被需求時才會被招入宮內,并且是在一堆宮女、太監的陪侍下才能接觸妃子,機會很少,而太監則是24小時在這些嬪妃們身邊工作,以至于他們得被閹割。
雖然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妃子和太監通奸的事情,但是那畢竟是少數。我們在驚嘆古代中國醫術高明的同時也不禁黯然神傷,封建制度下的太監才是時代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