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張赫)近日,由《IMS中國零售藥店統計報告》發布的非處方藥和保健品銷售額排名的滾動全年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第二季度,我國零售藥店非處方藥和保健食品市場規模達到784億人民幣。在排名前20的產品中,有13個中成藥產品,6個西藥產品,保健品為3個。山東東阿阿膠的阿膠產品全年滾動銷售份額位列第一,鴻茅藥業的鴻茅藥酒和惠氏的鈣爾奇緊隨其后。
在最新排名的非處方藥品和保健品中,位據銷售額前20的產品里,有4個產品來自跨國企業,其他均為國內企業,國內企業產品增幅也遠大于跨國企業產品(為10.7%和2.6%),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補給類最多,占前20名里面的其中6個。
最讓人驚艷的是,山東東阿阿膠的阿膠產品全年滾動銷售份額位列第一,但本季度的MAT增長率為-3.0%。鴻茅藥業的鴻茅藥酒和惠氏的鈣爾奇緊隨其后。在銷售額前20名中僅有的4種保健品里,排名第一的山東東阿阿膠所生產的系列中,精品阿膠每斤價格高達近6萬元,最便宜的也要每斤1000元以上,排名第九的湯臣倍健蛋白粉價格在每盒180~400元之間,比普通非處方藥貴數倍之多。
趙春偉/攝
記者查詢2015年度第三季度到2016年第二季度的銷售額統計數據,發現去年銷售額位列前三名的分別為阿膠、鈣爾奇系列和腎寶,鴻茅藥酒的銷售額排名第五,銷售額增長率為32.2%,僅僅時隔一年,今年鴻茅藥酒以銷售額增長56.3%的突擊直接排名至第二位。
而在生產廠商的銷售額排名中,排名前20的廠商占據25.7%的市場份額。湯臣倍健的市場銷售額依舊排名第一但增速較去年比卻下降5.1%,山東東阿阿膠和惠氏制藥分別占據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位置。
數據顯示,非處方藥2017年第二季度MAT的市場規模達65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2%,消費升級帶來的均價上漲仍然是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但是銷售量持續下降。中成藥占據66%的非處方藥市場,是銷售額增長的主要動力。
從發布數據方的監測顯示,這些銷售額的增長,主要來自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和二線城市,國內企業是市場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占據87%的市場份額且以1.9%的增速增長,而跨國企業僅占13%的市場份額且增速為-1.6%。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表示,作為近年來銷售額一路飆升的最大一匹黑馬,鴻茅藥酒增長的主要原因可能要歸功于廣告的投放。
記者發現,從2016年開始,鴻茅藥酒重點采取衛視宣傳策略,據鴻茅藥業董事長個人認證新浪微博資料:“鴻茅”成為2016年2月品牌投放第一位品牌,共投放刊例總額達16.5億元,超過了腦白金、匯仁藥業等。同時,鴻茅藥酒產品植入廣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熱播影視劇中。
《我的老爸是奇葩》劇照
近年來,我國保健品行業飛速發展,但是價格也隨著人們的保健意識一起飆升。2017年,我國國內的中成藥占50%以上市場份額,保健食品銷售額份額達15%,但銷售量僅占3.9%,對此,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于保健食品較高的單價造成的。
哪些地方的人最愛買保健品?從省份來看,有10個省占據了全國61%市場份額,這十個省份分別為廣東、四川、江蘇、河南、遼寧、湖南、浙江、山東、湖北、河北。
排名第一的廣東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達20.2%;國內企業在各省的市場份額都超過了85%。跨國企業和國內企業在各省的分布不同,跨國西藥在江蘇所占的市場比重最高;而國內中成藥在浙江的市場份額最高。
非處方藥和保健食品市場作為集中度高的市場,排名前20的廠商占據25.7%的市場份額,其中5家為跨國企業,占6.3%的市場份額。
包括國家一線二線城市和部分三線城市在內41個核心城市,對跨國企業的貢獻高于國內企業;在這些非處方藥品和保健品中,記者發現“咳嗽、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治療”是中國零售藥店渠道最大的品類,占25.5%的市場份額。
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鄭飛表示,很多感冒類疾病會引起發燒、咳嗽等癥狀,但大多數人都會自行在零售藥店購買,且這些癥狀發生頻率很高,這也是零售類藥品中這些品類占據主要份額的主要原因。
編輯:步雯
大牌專家問診、貼心健康提醒,盡在健康時報客戶端。移步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場下載,藍色圖標才是官方出品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