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排名顯示,江蘇、廣東、北京三省市繼續蟬聯全國 31 個省級行政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前三甲。
2018 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主編李建平表示,該藍皮書對 2015~2016 年中國內陸 31 個省級行政區的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綜合排名。
結果顯示,2016 年全國 31 個省、區、市經濟綜合競爭力處于上游區 ( 1-10 位 ) 的依次為江蘇省、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天津市、福建省、河南省、重慶市。
排在中游區 ( 11-20 位 ) 的依次為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江西省、吉林省、陜西省。
處于下游區 ( 21-31 位 ) 的依次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黑龍江省、貴州省、山西省、海南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云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經濟綜合競爭力方面,與 2015 年相比較,2016 年排位上升的有 6 個省、區、市,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排位均上升了 5 位,吉林省上升了 3 位,重慶市上升了 2 位,湖南省和甘肅省均上升了 2 位 ;
15 個省、區、市排位沒有變化 ;
排位下降的有 10 個省、區、市,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海南省,排位下降了 5 位,安徽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陜西省均下降了 2 位,其他幾個省、區、市都下降了 1 位。
附表: 2015~2016 年全國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比較表
李閩榕進一步指出,有部分省份的排位出現跨區段變化。其中,重慶市由中游區跨入上游區,前進了 2 位 ; 內蒙古自治區和吉林省由下游區跨入中游區,分別前進了 5 位和 3 位 ; 湖北省則由上游區跌入中游區,下降了 1 位 ; 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由中游區降入下游區,分別下降了 2 位和 5 位。
從全國四大區域間經濟綜合競爭力來看,東部地區分值下降了 1.6 分、中部地區也下降了 1.6 分、西部地區下降了 0.6 分,東北地區上升了 0.2 分。李閩榕表示,只有東北地區得分上升,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平均得分都有所下降,由此反映出各個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變化出現分化現象,反映了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
'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客觀體現了各省宏觀經濟調控的水平與能力。' 李閩榕表示,從經濟綜合競爭力與各二級指標得分相關系數來看,相關程度最高的是宏觀經濟競爭力,這表明宏觀經濟競爭系是經濟綜合競爭力最直接的體現,其次是發展水平的競爭力,產業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發展環境,不管是基礎設施等硬環境,還是營商環境等軟環境都是保障經濟、提升經濟發展效率的重要基礎。
李閩榕指出,經濟發展水平是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礎,但 GDP 不能完全決定競爭力排位,需要科技、金融、教育、環境等重點因素共同來發聲。
原網頁已經由 ZAKER 轉碼以便在移動設備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