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約有429.2萬癌癥新發病例,281.4萬癌癥死亡病例。肺癌在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均占據了最大比例。據研究者依據趨勢估算,2015年,全中國肺癌新發病例為73.3萬例,死亡病例為61萬例,即21.1%的癌癥病人因肺癌而死。肺癌成為中國人罹癌或因癌致死的最大威脅。
下面這位患者是出國看病一位肺癌真實案例,卻在20年中,歷經三次肺癌復發,最后,他無奈地想到了出國看病,去世界醫療最發達的國家尋找最后的希望…
今年60出頭的老張,是國內某知名高校的一位教授,他每天鉆研著自己的學術、向學生們傳授畢生所學,然而鮮有人知,自20年前開始,老張就是一位肺癌患者,但樂天派的他,從未把這個病放在眼中,用他自己的話說:“病發現得早,好治,再說,現在全世界的先進醫療都可以為我所用,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別說肺癌可怕,其實它可防可治
俗話說,久病成醫,老張說的沒錯。占據我國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頭把交椅”的肺癌,近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列出的一組數據:目前早期肺癌的術后5年生存率為60%-70%;在美國,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達到70%-90%。中國肺癌靶向治療的領軍人物吳一龍也曾表示:“確診為癌癥的患者,切勿盲目焦慮,積極接受治療就可以使腫瘤成為“可控可治的慢性病”。
大約24年前,正值三十多歲事業上升期的老張在體檢中發現左上肺有一個結節,經過病理穿刺證實是肺腺癌。由于老張的哥哥是當地有名的胸科大夫,患了肺癌的老張并沒有特別的緊張。
老張的哥哥介紹到,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大多數都為非小細胞肺癌,而老張患的肺腺癌就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常見的一種,這種癌癥的治療方案首選手術,手術之后配合正確的化療、放療方案,往往能取得不錯的療效。
在哥哥的幫助下,老張做了左上肺葉的切除術,以及淋巴結的清掃術,并在術后做了環磷酰胺和順鉑四個周期的治療,治療后效果不錯,老張又恢復到往日的生活、工作中,除了堅持十年的預后檢查。
老張就這樣在忙碌和有序的狀態中,度過了自己的中年時光,還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學校里的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讓患癌后的人生也變得多姿多彩。
肺癌復發,命運再次和我開了個玩笑
然而,到了2012年時,老張在一次常規檢查時發現左肺下葉尖端有一個結節,經過半年左右間斷的復查以后,結節逐漸增大,后來在肺穿刺活檢以后,老張全家人再次開始了對癌癥的高度關注,最后檢查結果證實是粘液腺癌,肺癌復發了。
對于肺癌復發,讓對相關醫學保持多年學習的老張和家人感到擔憂,卻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因為老張在醫學文獻中看到,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權威專家統計發現,在早期非小細胞患者中,在接受局部手術治療后,有30%—40%患者存在較高的復發率。
此時,基因檢測技術已經在國內廣為應用,我國第一代自主研發的肺癌靶向藥物凱美納也已經上市。然而老張的基因檢測結果為陰性,手術再次成為了主要的治療手段。
于是,老張的哥哥的安排下,在當地醫院做了一個左肺上葉楔形的切除術,同時也取了一些淋巴結,活檢證實淋巴結沒有轉移,按照病情診斷進行了4個周期的化療,這次與肺癌抗爭的經歷隨著化療結束也告一段落。老張仍維持著預后復查的習慣,以保持著依舊樂觀的心態。
肺癌第三次復發,難道老天真要亡我?
命運對這個歷盡滄桑的老人顯得太不公,就在去年,老張在做胸部CT復查的時候,發現左肺下葉殘肺里又出現了一個結節,經過半年左右的復查以后,發現結節逐漸增大,再次進行活檢,顯示是腺癌,基因檢測為陰性,肺癌終于第三次復發了。
這次老張的治療是給予左肺上葉病灶的放療,然后進行3個周期的培美曲賽加順鉑的化療,同時應用貝伐單抗輔助化療,在2016年初,治療終于結束了。
原想在退休之后好好陪陪老伴,以補償她數十年如一日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一切還未開始就已戛然而止了嗎?
老張在長達半年的復查中發現,病變從最開始的放療、化療逐漸縮小,又再次逐漸增大,2016年,面對再次增大的病灶,再樂觀的老張也開始犯難了,因為病灶已經做了兩次手術,也已經做了好多周期的化療和放療,下一步該怎么辦呢?就連做了幾十年胸科醫生的哥哥也束手無策了。
于是,和中國每年新發的400萬癌癥患者一樣,老張開始了漫漫就醫之路,然而,跑遍了全國的各大醫院,醫生建議卻基本相同:手術已經不可能了,化療方案也捉襟見肘,因為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選擇。
出國去看病,希望會在彼岸嗎?
國內治療方案已經“山窮水盡”,老張在無奈之下,聽別的患者聊起,國外治療肺癌的優勢,這立馬激起了老張的斗志,然而國外治療就一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嗎?對國外醫療一無所知的老張,決定找專業人士幫助。
最終,老張輾轉來到一家專業從事海外醫療服務的機構,聽說他們是國內出國看病服務行業的鼻祖,想必對國外醫療一定有很深入的認識。
醫療事業往往與責任相關,海外醫療更是如此,老張了解到有一支由國內、國外執照醫生組成,對國內患者病情和國外醫院情況都十分熟悉的醫學顧問團隊,并且成功幫助了上千名國內患者實現了海外就醫,這讓老張的心里終于有了底。
出國看病機構的醫學顧問分析了老張的情況,認為他的情況有可能從外科手術上獲得收益,因此為老張聯系了在美國肺癌外科手術最好的一家醫院。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老張來到美國,美國醫院優雅的住院環境和醫護人員親切的態度,讓遠在他鄉的老張和家人也未感到陌生,加之服務機構的海外客服提供了包括就醫、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務,老張和家人在美國倒也過得舒心。
來到美國大概兩周的時間,醫生都在為他做詳細的檢查,第一,增強的胸部CT,進一步檢查左肺殘葉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同時檢查是否有殘存的淋巴結的腫大;第二,支氣管鏡檢查,判斷氣管內有沒有侵犯,另外通過EBUS(超聲支氣管鏡)判斷縱膈有沒有淋巴結的問題;第三是肺功能等一些常規的檢查,來判斷患者是否能夠耐受手術。
通過兩周的診斷評估以后,一天,腫瘤內科和外科大夫和老張及家人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在美國,醫生們遵照法律和習慣,鼓勵病患們享有知情同意權,患者本人也往往是治療團隊中的一員。在這場長達一個小時的討論中,美國醫生理性而深入地講述了團隊的治療建議:首先,老張的情況,原則上是可以耐受左肺上葉切除術的,他們認為患者的肺功能未受太大的影響,腫瘤也沒有其他部位的擴散,只是一個局限的病灶,手術可以做。但同時,美國醫生也強調,手術仍存在風險,一般來說,會有10%的死亡風險。
給醫生一個“冒險”的理由
出國看病機構劉菲醫生解釋了風險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都知道,如果身體上出現一個小傷口,就會留下瘢痕,而內臟器官的手術就更如此,患者經歷過兩次胸腔手術,胸腔已經有很嚴重的粘連等情況,加之患者曾經接受過放療,放療本身會導致血管的脆性增加,手術過程中也可能會加重出血,這就是所謂的風險真正內涵。
在法律更為完備的美國,醫生們顯然更愿意“冒險”,他們和老張及家人在進行著詳細的解釋,老張的腫瘤是一個20幾年緩慢進展的腫瘤,這種腫瘤的特點就是對化療不敏感,即使再次做化療,只能延緩患者的病情進展,但卻不能得到根治,而手術卻有可能達到根治,所以還是建議病人嘗試外科手術。
該不該進行外科手術,經過與腫瘤外科醫生、腫瘤內科醫生的深入溝通,老張和家人最后決定,手術。而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嗎?一貫堅強、樂觀的老張,心中也不免忐忑,但他還是鼓勵起自己的老伴,“放心吧,我們已經在世界上最好的醫院接受治療啦,已經沒有什么遺憾了,我相信精準的醫學,相信我們一定能夠闖過這一關!”
終于手術的時間確定下來了,2016年11月20,對老張而言是他抗癌二十幾年中最重要的一天。這場歷時五個小時的外科手術,最終把左肺殘葉和殘存淋巴結清除掉了,手術過程出血不足350毫升,無輸血,術后回到ICU后,當天的引流量是700毫升,在正常范圍內,手術終于如愿獲得了成功。
術后的老張回到了出國看病機構安排的公寓中,病情很平穩,恢復的也很順利,他正等待著美國醫生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天氣好時,老伴會推著他在公寓外的公園里漫步,看著太陽在地平線上落下燦爛的余暉,老張覺得這真是人生最美的風景。
其實,像老張這樣的病人還有很多,在國內治療無望時,他們選擇了一次次飛抵大洋彼岸,因為在旅程的那一頭,有全球頂尖的癌癥治療醫院,有更多可供選擇的藥物,有為完善的醫療體制,也有著更多的希望。正如《人民日報》對境外醫療熱點發表的評論:赴美治療癌癥,既不是必然生存的活路,也不是人財兩空的死路,而是多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