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代晉之前,一般情況下,篡位權臣都會善待亡國之君。曹丕代漢時,漢獻帝劉協被封為山陽公,封國甚至延續到了五胡亂華時期。司馬炎代魏時,曹魏末代皇帝曹奐被封陳留王,食邑萬戶,可以說生活上基本與帝王無異。
然而到了劉裕代晉時,這個規矩被無情打破,東晉的末代帝王被殺,皇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從此篡位權臣屠殺前朝皇帝基本成為了一個定式。
劉裕是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的22世孫,和劉備的情況基本相同,都是祖上曾經輝煌過,到了他們這一代人時,已經成為淪落為普通百姓。劉裕甚至也曾經學過劉備,靠著賣草鞋維持生計。也因此在東晉士族門閥掌政的時代,劉裕是一個典型的寒門子弟。
劉裕成年后,參加了謝玄組織的北府軍,這一支部隊由北方南遷的流民,以及社會下層民眾組成,曾經在淝水之戰中大破苻堅的百萬大軍,所以被譽為中國歷史上五大精銳部隊之一。
劉裕參加了這支部隊后,逐漸展露頭角成為了部隊的核心人物。不過在這期間,東晉內部發生叛亂,桓玄攻入建康,處死權臣司馬元顯,奪取了東晉的政權。這也讓劉裕明白了士族門閥對朝廷的影響,為后來消滅司馬氏埋下了伏筆。
桓玄篡位后,大肆迫害北府舊將,因此劉裕選擇支持晉室,討伐桓玄。最終劉裕擊潰桓玄,復立了晉安帝,并且都督揚州、徐州、豫州等八州軍事,掌握了東晉的大部分軍事力量。
劉裕掌權后,緊接著收復淮北,平定各地叛亂,消滅了南燕、西蜀、后秦等割據政權,權力更進一步。此時的劉裕依靠著巨大的軍功,在朝堂上的地位顯赫無比,因此急于篡奪皇位。
當時的東晉皇帝為司馬德宗,據《晉書·帝紀十》記載,司馬德宗屬于弱智,甚至連冬天和夏天也區別不出來。按說這樣的帝王對于劉裕而言根本沒有任何威脅,但劉裕毫不留情的縊死了他。
據說是因為當時天下傳聞一句讖言“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孝武帝司馬曜的字,也就是說司馬曜之后需要再傳兩個皇帝,晉朝才能滅亡。當時的劉裕為了應驗讖語,所以殺掉了司馬德操,立司馬德文為皇帝,也就是晉恭帝。
司馬德文繼位后,非常明白自己只是劉裕的傀儡,為了保命,他積極的配合劉裕改朝換代的工作,并且說:“桓玄篡位時,司馬氏已經失去了江山,正是因為劉公的扶持,晉朝才能再延續20年,所以我今天禪讓給劉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公元420年,司馬德文禪讓給劉裕,劉裕改朝換代,建國號為“宋”。而司馬德文退位后被封為零陵王,整日閉門不出,生怕劉裕殺死自己,就連吃的飯食也是自己親自動手烹飪。不過即便如此,劉裕還是派人用棉被將司馬德文悶死。
劉裕繼位后,也下令屠殺劉宋境內的東晉皇族。原因在于東晉時期的政治格局為皇室與士族門閥共治天下,因此造成了皇權不振,國內政治斗爭不斷。為了穩定劉宋的江山,劉裕大肆任用寒門子弟掌政,以此消除士族門閥對皇權的影響。
在劉裕改朝換代的路上,劉裕依靠皇帝的名義提升寒門子弟的政治地位。然而當劉裕篡位成君后,擺在自己面前最大的士族門閥就變成了皇族司馬氏,因此司馬氏成為劉宋政權內最不安定的因素。況且劉裕篡位時已經年邁,太子劉義符年幼,所以劉裕最需要的就是消滅司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