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了何處,是如今哪個地方?
南中地區又稱西南夷,其地包括蜀漢的越巂(今四川西昌)、永昌(今云南保山)、益州(今云南晉寧)、牂牁(貴州福泉)四郡,其地大約包括今天的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蜀漢時屬益州管轄,因益州的統治中心在巴、蜀地區,南中地區在巴蜀南部,所以習慣上稱其為“南中”。這片廣袤的地區群山連綿,溝豁縱橫,森林密布,地理不便,被漢人視為“煙瘴之地”,自古就是叟、青羌、獠、濮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55年),建寧(今云南曲靖)太守雍闿,勾結蠻王高定、孟獲舉兵造反,附近郡縣紛紛響應或降附,叛軍聚眾圍攻永昌郡(云南保山)。
彼時諸葛亮正在籌劃第一次北伐曹魏,千頭萬緒,諸事繁雜。諸葛亮見南中不穩,后院起火,為了蜀國的安危,為了消除心腹之患,為了能心無旁騖地北伐中原,他決定親自率大軍南征,以平南中之亂。
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南征大軍約十萬人(包括后勤人員在內),兵分三路,大舉南下進軍蠻方。經過艱苦行軍,頑強作戰,諸葛亮采用馬謖提出的攻心戰略,相繼攻滅了率先叛亂的高定、雍闿,終于收復了失地。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剿撫并用,以撫為主,七擒七縱在南中很有威望的蠻王孟獲,使他心服口服,保證今后永不反蜀。
具體經過大體是這樣的: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死白帝城后,牂牁郡太守朱褒、益州郡的豪族大姓雍闿、越巂郡叟族豪酋高定紛紛舉兵叛亂。后來,雍闿等人用陰計裹挾南中各族卷入了反蜀的叛亂。叛軍攻城略地,聲勢愈發浩大,氣焰愈發囂張。
因與東吳交戰致敗,蜀國的實力大受削弱,經過一年多的內部整飭,“閉關息民”,休養士卒,恢復經濟后,諸葛亮一面派出使者,重新恢復了因劉備伐吳而破裂的吳蜀聯盟,恰值這時魏王曹丕率大軍討伐東吳,魏吳鏖戰,無暇西顧,蜀漢只要嚴飭將領扼守住永安、漢中等關隘,即可無東顧及北顧之憂。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立即上表后主劉禪,決計親率大軍南征。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南征平叛。
出師前,諸葛亮采納部屬馬謖的建議,確定了以撫為主、武力威懾為輔的攻心戰略。七月,諸葛亮由越巂(西昌)進入南中,派大將馬忠率領東路軍攻擊牂牁,一舉殲滅了朱褒的叛亂勢力;派大將李恢率中路軍出平夷(今貴州畢節)直撲益州(云南晉寧)。
隨后,諸葛亮親率蜀軍主力也進入益州。這時叛亂主謀雍闿已被叟族叛酋高定的部將擊殺,叛軍推蠻王孟獲代雍闿為統帥,他收集雍闿的殘部與蜀軍對抗。孟獲在南中各少數民族中甚有威望,所以諸葛亮根據自己戰前的既定方針,決定生擒孟獲,令他輸得心服口服。八月,蜀軍憑武力優勢,以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在與孟獲聯軍的交戰中,一舉擊潰之,果然俘虜了孟獲。
經過七擒七縱(七次生擒又七次釋放),孟獲終于心服口服,表示終身不再反叛蜀國。
諸葛亮平定南中時“七擒孟獲”的事跡,《華陽國志南中志》、《漢晉春秋》、《資治通鑒》等文獻均有記載。《華陽國志》記載:“......凡七擄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是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建興三年(225年)秋,諸葛亮與李恢、馬忠三路南征大軍會師于滇池(今云南晉寧、昆明一帶),勝利結束了南征平叛的戰事。
諸葛亮抵達滇池后,封孟獲等渠帥仍留在當地為官。孟獲等人做了蜀漢有實權的官員,終其一生,果然再無反叛。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不但一舉解除了蜀漢的南顧之憂,穩定了后院,而且從南中地區征發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實了蜀漢的財力,從而可以專注于北伐中原,全力北進秦隴、關中了。
那么,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了什么地方?按史料記載,蜀國南征大軍中的中路軍——由李恢率領的部隊打得最遠,他最先打到滇池,并“南至盤江”,按圖索驥,蜀國中路軍大約打到了今天云南省的晉寧、玉溪一帶。
謝謝你顏值這么高還來看小編的文章,如果覺得本文有幫助的話,請勞煩為小編點贊及轉發,以示鼓勵,如果覺得意見不足,歡迎大家發表評論。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