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別跑啦!你再不吃飯,媽媽就藏起來,不理你了!”一個焦慮又憤怒的大分貝聲音傳從遠處傳來。
這天晚上我們吃完晚飯來到樓下廣場玩,玩著玩著,就聽到這么一個“刺耳”的聲音!循聲望去看到一個年輕的媽媽,左手端著碗,右手拿著勺子,正在追一個小女孩,看樣子是在喂飯呢。
雖然媽媽不停地“恐嚇”,但我看到小女孩并未理會,依然我行我素,顯然把媽媽的話當成了“耳旁風”,看樣子這應該是媽媽慣用的伎倆,不過現在對孩子不起作用了。
此時的睿睿,正在和同學們玩溜冰比賽,而我正專注地看著小多多和他的小伙伴們玩甩陀螺比賽。
正好這個小女孩看到很多小朋友蹲在這里玩,于是就湊了過來,蹲下來想加入其中。
我不由地轉身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周圍不是奶奶,就是媽媽端著碗,正追在小朋友的屁股后面跑——喂飯!當大家聽到剛剛那位媽媽具有吸引力的聲音時,就像一下子找到了知音一般,“唰”地一下聚集到了一起,像是開商討大會,嗓門一個比一個高,感覺一個比一個苦,情況一個比一個糟:
“唉,現在的小孩呀,讓他吃個飯就跟要他的命一樣,我已經喂了一個多小時啦!”一位大媽吐槽到。
“是啊,我家的也一樣,兩歲多啦,我的時間基本上都用在一天到晚喂他吃飯上了。”
“真是氣死我啦,每天打也不吃,罵也不吃,一天三餐就跟世界大戰一樣!”
“有電視和手機看的時候稍微會吃兩口,不過也很慢吶”……
聽著大家的吐槽,看著大家焦慮的表情,真的是一言難盡!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
吃飯是一個人的本能,怎么就變成天大的事了呢?
接著依舊是各種鼓勵,恐嚇,表揚,無奈的聲音不絕于耳:
“再不吃飯,我就不管你了啊!”一位媽媽萬般無奈地吼道。
“寶寶真棒!”一位奶奶趁著孩子玩的專注時,好不容易喂到一口飯,就跟中大獎似的高興地夸孩子。
“寶寶快點吃完飯,吃完媽媽帶你去游樂場!”一位媽媽企圖用引誘的方式讓孩子吃飯……
大人為了讓孩子能多吃點飯真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填飽肚子是每個人的本能。但是,放眼望去,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總是讓大人來喂飯。
以前我也曾為了孩子們的吃飯問題焦慮過,也曾追著孩子后面喂過飯,但后來我發現了一個規律,孩子餓了自然會找吃的,于是我就開始控制孩子們的零食,并且放手讓他們自己吃,真正做到“不怕臟不怕累”。就算他們吃得到處都是,也要鼓勵他們,大不了最后再慢慢收拾。
漸漸的他們就會覺得吃飯是自己的事,如果不吃的話就會餓肚子。并且通過自己吃飯,孩子們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自己的肚子自己管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
在這里有幾點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1.學會放手
寶寶出生以后,天生就具備了喝奶的能力。但在6個月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們開始用勺子給他們喂米粉,就已經在告知他們有吃飯這件事情了。特別是在孩子進入8-9個月之后,你會發現寶寶特別喜歡用手去抓食物,并且放到自己的嘴巴里。有時候甚至還會搶你的勺子,證明他已經有了想要自己吃東西的欲望。
所以,這個時候開始父母就可以放手讓孩子進行嘗試了,可以讓孩子自己抓飯吃,抓餅干吃,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嫌麻煩,保證孩子的手是干凈的,然后耐心地等孩子吃完,最后再來打掃“戰場”。
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且增加了他們對進食的興趣,讓孩子有一種自我成功進食的成就感,還鍛煉了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和手指小肌肉的發育能力以及手腕的力量。
孩子掌握吃東西技巧大致的時間劃分:8~12 個月開始嘗試用手自行進食,13~15 個月左右開始嘗試用勺子進食,18 個月以后可以熟練地使用工具進食。
然而生活中大多數父母看到孩子抓飯的第一反應就是:“臟!別碰!別亂動!我來!”活生生把孩子學習的欲望給打壓下去了。
2.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吃飯是自己的事
有一種愛叫做媽媽的愛,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孩子冷,有一種餓叫做媽媽覺得孩子餓。
做父母的似乎總有一種感覺,孩子好像永遠吃不飽,多吃點,多吃點,似乎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長得快。于是,孩子吃多少飯,吃多少菜,統統父母說了算!
“孩子吃飯太慢了,我來喂。”
“孩子吃得到處都是,弄得臟兮兮的,難搞衛生,我來喂。”
其實仔細想一想,誰剛開始鍛煉的時候不是遭遇諸多困難呢?更何況是鍛煉小孩,總有一個過程。
當你一直追著孩子喂飯時,在他的心中已經建立起了“‘吃飯是媽媽喂”’的心理,所以自然就懶得自己吃了。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不懂這些,長大了就會好的。可你不知道的是,你現在的所有行為都在被孩子學習著。
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依賴心理,并且錯誤地認為自己吃飯是父母的問題。
正確做法是:吃什么、什么時候吃,大人說了算;吃不吃、吃多少,孩子說了算。就算孩子不吃,也堅決不能喂!哪怕餓著,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擔心,餓一頓沒事。當孩子真的餓了,又沒有零食可吃,下一餐他就會大口吃飯,因為不吃肚子餓呀。
如果父母不喂飯,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形成一種觀念“吃飯是自己的事情”。
3.營造良好氛圍
到了吃飯時間,大家都到桌子上來,禁止看手機和電視,切不可邊吃邊玩,孩子吃得慢或者吃什么菜,父母不要管得太嚴,不要讓孩子連吃飯都要在嘮叨中度過,營造良好的吃飯氛圍,做到“食不言寢不語”這樣有利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潛移默化地提高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和饑飽能力的自我控制。
習慣成自然,以后只要一說“開飯了”,大家就會自覺地來到飯桌旁。
4.結合實際情況
有時候父母不必規定孩子一餐一定要吃掉多少飯,孩子的飯量和天氣和運動量以及孩子的零食有著密切關系。
適當讓孩子自己掌握飯量,每個孩子的食量和運動量不同,不必把吃飯也和隔壁某某小孩做比較。
如果孩子總是依靠看電視、哄騙、等來喂飯這樣的情況,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一件件改變,做到循序漸進。
最后,想要孩子養成吃飯的好習慣,第一步就是放手給孩子機會,盡量不要喂飯,更不要追著孩子喂。在這件事情上,作為媽媽一定要藏起自己對孩子滿滿的愛,要知道,適當“狠心”的媽媽,才會換來一個健康獨立的孩子。
父母放下焦慮,放下糾結,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
作者簡歷:
睿睿媽媽,80后寶媽,家有男寶兩枚。熱愛生活,努力學習。致力于通過學習成長自己,讓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讓家庭越來越幸福。
龍春華,筆名綠子靜,6歲孩子媽媽,親子暢銷書作家,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創始人(ID:lch201302)。著有《嬰幼兒行為心理學》、《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為心理 學 : 瞬 間讀懂他人小動作背后隱藏的秘密》(已出版繁體,銷量達20萬冊)、《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余部作品。目前正專注 創作家教與童書作品,從內到外地發揮媽媽養孩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