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朝代,清朝的皇帝們也因此最為人所知。可是,說起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反而是不顯山不露水。不光康熙、乾隆比他有名,甚至連光緒、宣統(tǒng)、順治也蓋過了他的風頭。更滑稽的是,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兒子順治、孫子康熙,分別得到了清太祖、清世祖和清圣祖的廟號,而他卻矮了一個頭,只得到了清太宗的廟號,這也是清朝奇特的“一祖三宗”。
其實,在歷史學家看來,皇太極對于清朝的貢獻,并不僅僅是開國這么簡單。他的政治智慧,不但超過了順治、康熙,甚至遠勝努爾哈赤。如果不是皇太極調(diào)整后金對于明朝的策略,以靈活態(tài)度來網(wǎng)羅人才,清軍肯定無法在順治時叩開山海關(guān)的大門。
只不過,這樣的一代雄主,也有柔情似水的時刻。順治為董鄂妃癡情,世人皆知,其實皇太極也不遑多讓,遇到心愛的女人,也是為之瘋狂,甚至因為愛妃的離世,停止了征戰(zhàn)天下的步伐。
這個女子,并不是他的皇后哲哲,也不是后來大紅大紫的孝莊,而是另外一個蒙古女子——博爾濟吉特·海蘭珠。
當時的清軍,立足于對抗大明,采取了“北不絕親”的政策,以和親為手段,聯(lián)合蒙古。科爾沁是奉獻女子最多的部落,皇太極有八個正式冊封的后妃,其中五個來自于蒙古,而皇后哲哲、宸妃海蘭珠以及莊妃布木布泰都是科爾沁的女子。
海蘭珠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已經(jīng)26歲了。現(xiàn)代人看來,這正是婚配年齡,但在當時顯然就是大齡女青年了。她的姑姑哲哲是16歲出嫁,妹妹布木布泰更是13歲入宮。很多學者認為,海蘭珠極有可能已經(jīng)嫁過人了,是作為戰(zhàn)利品送給皇太極的。目前已知的所有史料,對于海蘭珠入宮前的生活,沒有一星半點記載,也似乎間接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這并沒有影響到皇太極對于海蘭珠的寵愛。海蘭珠入宮很晚,年紀也比較大,但她的地位卻如同火箭一般躥升。皇太極封妃的時候,除了皇后哲哲之外,第二位就是海蘭珠。而且,她獲得的封號是宸妃。宸是北極星所在,代表皇帝,宸妃的意思是皇帝的女人。當年李治為武則天所準備的封號就是這個,可是因為許多大臣反對而只好作罷,至于說武則天憑本事當上皇后,甚至當上皇帝,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
皇太極對于海蘭珠的愛,還體現(xiàn)在他們的兒子身上。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只有海蘭珠生下皇九子的時候,才舉辦了規(guī)模宏大的慶典,滿蒙貴族必須到場祝賀。而且,皇太極還為這個兒子,頒布了清朝第一道大赦令,除了大奸大惡之人,所有犯人都得到了赦免。
甚至連海蘭珠的寢宮,也被皇太極精心布置,并取名為關(guān)雎宮。“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開篇之作的題目,講的就是男女之間的愛情。可見,皇太極與海蘭珠,并不僅僅是皇帝對妃子,而是陷入情網(wǎng)之中的普通男女。
然而,天不遂人愿,皇太極與海蘭珠所生的兒子,僅僅出生半年之后就夭折了。這個意外產(chǎn)生的連鎖反應,讓人唏噓不已。按照皇太極對這個嬰兒的態(tài)度,必然是作為儲君培養(yǎng)。他的夭折,讓海蘭珠悲痛欲絕,心力交瘁,從此變得多病。
就在1641年九月,海蘭珠病情加重,而皇太極正在前線指揮松山錦州決戰(zhàn)。這是一場決定明朝和清朝的生死之戰(zhàn),雙方誰都輸不起。然而,聽到愛妃的病情,皇太極竟然做出了一個讓人瞠目結(jié)舌的舉動。他讓將士固守,自己一人一馬,直奔盛京,要去見海蘭珠最后一面。
皇太極星夜兼程,策馬揚鞭,一路上遇到三批使者報告海蘭珠已經(jīng)去世。但他卻絲毫不為所動,依然頭也不回丟下將士,如同流星趕月一樣趕往盛京。當他見到美人時,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現(xiàn)實。皇太極號啕痛哭,甚至在宸妃的葬禮上昏死幾次。對于一國之君來說,顯然是失態(tài)了,他自己也不能理解為什么哭得比努爾哈赤去世時還厲害:
太祖崩時,未嘗有此,天之生朕,豈為一婦人哉!
這種悲傷的氣氛持續(xù)了很久,從此之后,皇太極再也沒有親自出征。一方面是因為愛妃的去世,讓他抑郁成疾,身體迅速垮了下來,另一方面也是無心再戰(zhàn)。即使是松山錦州大戰(zhàn)勝利后,明朝重要將領(lǐng)洪承疇、祖大壽降清,皇太極也沒有出席慶典。他命人轉(zhuǎn)告兩位降臣,自己并非不重視他們,而是因為愛妃的喪期未過,不便參與。其實,此時離海蘭珠去世,已經(jīng)過了半年。
此后的歲月中,皇太極幾乎都活在回憶之中。每次打獵、巡視途徑海蘭珠的陵墓附近,他都要停下來親自祭奠。每次都淚如雨下,悲痛欲絕。海蘭珠去世兩年之后,他突然駕崩于盛京后宮。對于他而言,可能也算是一種解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