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別生三,生三沒有家',是咱們農村過去的一句生育方面的諺語,它的意思就是說,你生兩個兒子的話,只用起一棟房子,自己將來把老家三間房分兩間給小兒子住,自己留一間正房做睡房,再在正房旁邊搭個偏房雜屋就行啦,如果你生三個兒子的話,將來長大后要另外花錢修建兩棟新房,還要過三個兒媳婦進來,手中的積蓄一下就花兒了,再沒有錢去為自己修建房屋養老了,今后只能夠跟著三個兒子輪流住宿,吃輪工了是吧,這就意味著人老了就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了是吧。
農村還有一句話:爹奶疼的頭孫子,爺娘愛的順手兒。意思是爹爹和奶奶無條件最疼愛第一個孫子,父母則最疼愛聽話順從的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從小受到的待遇和教育相去甚遠,加上農民受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對孩子根本不存在尊重和溝通一說,只是憑自已的好惡來對待。雖然有手臂巴掌都是肉一說,但一般家長是極難做到的。
從小受了委屈的和從小被寵溺的孩子,還有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后對父母要么心生怨恨,要么不知感恩,或冷酷無情。加上農民本就艱辛,物質饋乏,到年老時如果一個兒子,兒子沒有人可比可依,只好供養老人,即使不富裕,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也會供上。兩個兒子的,很容易分清責任,容易對比,無可推托之下,只有照顧老人。而三個兒子的家庭,分又不好分,責任就不明,再加上從小到大所受的不平等對待,相互指責,怨恨,互相推托,指望,最終無人去管老人。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則故事引發的就是互相推卸責任,相互都不愿意去做,生怕吃虧。贍養父母天經地義,要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不管兒女生活多大艱苦,是父母把我們拉扯大,我們要知恩圖報,而不是做一群白眼狠。當今生活壓力很大,如果真的兄弟間已分家,那么就實行輪流照顧制,讓父母安享晚年,過上幸福的生活。以上是你的個人見解,期待您下方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