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常有俗話說“一家不容三姓人”,老祖宗為什么會流傳下來這句話呢?
眾所周知,一般家庭當中都是存在兩個姓的,一個為父親,一個為母親,不管是孩子生下來跟誰姓,總歸都是這兩個姓,要出現第三個姓以及以上,那么就有其他的關系了。
在中國,婆媳問題已經是千古難題了,就算是當下感覺很和睦,時間長了仍然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而且現在女性地位比古代提高很多,兒媳自然不會像古代那樣對婆婆“聽之任之”。因此作為兒子,夾在中間其實最不好受,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妻子,不管偏袒誰都不太合適。要解決“一家不容三姓人”就只能在結婚之后選擇了和父母分開住,這樣矛盾就會減少許多 。
這句話涵蓋了父母心中所想,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起來。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之后,分開生活、自己承擔責任,照顧家里的孩子妻兒,這也是一種成長。而且父母也清楚自己和兒媳如果相處不好,會產生很多矛盾,大多數老人不希望給子女添麻煩也會自己選擇過自己的,和孩子分開。
如果再算上沒出嫁,沒娶妻的子女,每天不知道要唱多少出戲……所以對父母來說,子女成家后分開住,利大于弊的。
古代有的家庭甚至有多個兒媳婦,有可能是兒子眾多,也有可能是妻妾眾多,不論哪種情況,姓氏都是三個以上了。這樣的一個龐大家族,天天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巴結父母、“爭寵爭位”,就好像是微縮的《紅樓夢》或者宮廷戲。每天小矛盾不斷,大矛盾接二連三,再和諧的家庭也要變得人心薄涼了。
所以啊,老祖宗的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了一家人和睦,姓氏不超過三真的有道理。
在農村不管是近親還是遠親,只要是有點關系,那就算得上是親戚。在農村生活長大的人深有體會,整個村子甚至隔壁村子都可以攀上親戚,走在村子里看見了根本不知道該叫什么。很多輩分連上了年紀的人都還理不清楚,關系真的就像是一張大網,非常凌亂。
農村老一輩人嘴里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口口相傳下來的智慧結晶。雖然有些話聽起來很糙,但是里面所蘊含的哲理我們現在也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