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這個工作并不是那么的束之高閣,相反它整天與土打交道,十分地接地氣。考古人也是多才多藝的,文能手執直尺在圖紙和電腦上畫各種文物,武能揮動手鏟下到考古工地搞發掘,還兼備操作無人機航拍等高科技操作。當然了坐在辦公室研究歷史這成了考古人最基礎的事。
2007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著相關的規定:中國地下、水域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不得私自發掘,必須經過國務院的審批。而且考古發掘的文物都歸國家所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占。在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人員還必須嚴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章程》來執行考古發掘,不可破壞文物,破壞考古發掘現場。另外“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這十六字方針是考古工作和文物工作的共同指導方針。
大家都知道文獻史料都是由人杜撰出來,因此文獻史料極大多數都存在著主觀性,可是考古發掘出的實物與考古現場所獲取的信息是基本上不存在這個缺陷的。考古發掘所獲取的實物資料和歷史信息的客觀性、直觀性都是文獻史料所不能比擬的。所以考古發掘得到的信息與資料需要保護與珍惜,好好加以利用,這樣才能找出很多歷史之謎的答案。
2018年江蘇金壇區的建設施工隊發挖出一具紅色漆棺,已經埋了700年卻光亮如新,X光照射后專家陷入沉思,這是怎么回事呢?
在當時發現古墓之后,工地的施工人員很快就將這個異常發現報告給了當地的考古機構。隨后考古專家便來到了工地現場,對發現的這個古墓進行詳細的考古勘察。考古專家們推斷這座古墓的時代是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專家們在這個墓地中發現的第二個座墓葬的墓室中發現了一口棺,棺上涂了一層紅漆。發掘出土時,這層紅漆十分光亮,如同一口剛剛下葬的棺。這一點引起了在場專家學者的關注。由于專家們手邊缺少打開棺槨的工具,并且不清楚棺槨內部的具體情形。所以專家們將棺槨運回了博物館的研究工作室。
2019年一月,多位專家在江蘇博物館準備打開這口紅色棺材,進行清理和考古工作。首先專家對古棺做了X光掃描,然后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當中。因為專家們通過X光掃描得知棺槨內部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液體。為了避免貿然開棺帶來的文物損失和生命安全問題,專家們研究決定將棺材置于高的操作臺上,在棺材底部鉆兩個小孔,然后通過小孔插入導管,將水排出棺材外。這個方法第一能安全地將水排出,第二減小了對棺材和文物的破壞。經過兩天的時間,棺材里面的水終于被全部排出。專家們小心謹慎地打開了棺蓋,終于見到了棺材內部的樣貌。紅棺內部存放了一具女性骸骨,還有梳子篦子等23件木制或竹制的陪葬品。可是遺憾的是這些陪葬品經過長時間液體的浸泡后遭受到嚴重地變形和破壞。
棺槨的廬山真面目終于被揭露出來了,那么關于它的一些謎團也逐漸有了推測和答案。
關于棺材內是如何密封如此多的液體這個問題,考古學家們推測是因為:首先古代棺材各個棺板之間都是通過釘子來連接密封的,因此棺板之間是存在縫隙,液體能夠輕而易舉地進入到了棺槨內部。這具古棺在地下的700多年的時間里日積月累,棺材內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如此多的液體。而這些液體進入棺材之后與棺槨周圍的泥土中和,形成淤泥。然后之前棺槨的縫隙被后形成的淤泥填堵,隨之水就無法流出去棺槨。
這次的考古發現能夠起到“證史”、“補史”和“正史”的作用。第一,這具古棺的發現為考古學家們研究金壇區的歷史沿革和區域歷史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實物證據,同時為研究元代歷史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助力;第二,它豐富了江蘇地區的考古發現,豐富了江蘇地區的歷史研究資料。第三,這次的考古發現能夠幫助校正文獻史記中的錯誤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