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年來包青天系列電視劇連續播出,他的那聲“開鍘”我至今是印象深刻。隨之而來的,包拯的知名度也是越來越高,成為了人們心中忠肝義膽、鐵面無私官員的代表性人物,十分受人們推崇。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歷史上這位鐵面無私的包大人是什么樣子的。
包拯是宋仁宗時期的進士,被任命為建昌縣的一名知縣,但是包拯顧念自己的父母年邁老弱,于是包拯就請求能夠在自己的家鄉附近就職,可是他的父母仍然不希望包拯離開自己身邊,包拯十分孝順,索性就辭去了官職,回到家中贍養父母。
直到幾年之后,他的父母都相繼離世,包拯又在自己的雙親的墓旁修筑了一座草廬,為他們守孝,孝期已滿,包拯仍然不忍離去。一直到了景佑四年包拯才啟程趕赴京城聽選,被授予了天長知縣一職。
包拯任職時勤勤勉勉,將轄區內管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包拯為官清廉,也從不貪贓枉法,十分受百姓愛戴。在朝中,包拯也從不曲意迎逢,他上書斥責權貴得寵大臣驕奢淫逸,還請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賜,還向天子進言,應當明辨奸佞,愛惜人才,皇上對他也是十分贊賞。
在史料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包拯為了勸諫宋仁宗早日冊立太子,曾對宋仁宗說:“臣已是六十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并不是為自己和后代邀寵考慮的啊!”包拯一生的確是子嗣緣薄,還經歷了兩場白發人送黑發人。
包拯他的第一位原配妻子是李氏,李氏雖然賢良,但是身體虛弱,沒過幾年就去世了,也沒留下孩子。包拯就又娶了繼妻董氏,還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包繶。這是包拯的第一個兒子,包拯也是對他寄予了厚望,不僅對他是悉心培養,還為他找了一門好親事。
包繶成親后,很快就有了一個兒子。但是天有不測風云,包繶突然去世,這讓包拯悲痛異常,但這種悲痛經歷卻還沒有結束。包繶留下的兒子長到五歲時,也突然因病死亡。這下子包家連個傳宗接代的人都沒有了,這讓年事已高的包拯實在是無法接受。
包拯年紀大了,也并不貪戀女色,因此也不想再續娶,對于包家絕后這件事也打算認命了。但是他的妻子董氏就不想如此,她親自為包拯挑選了一個小妾,但是這個妾室卻與包拯感情并不好,沒過多久,這個小妾就被包拯氣得直接回了娘家了。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妾室回到娘家之后居然被診出來懷孕了,她十月懷胎將孩子生了下來,是一個男孩。她將這個孩子抱回包家之后,包拯也是驚喜不已,萬萬沒想到自己已經六十多歲,竟然還能有一個兒子為自己傳宗接代,當即為這個孩子取名為包綖,意為包家血脈的的延續。
包拯一生也是殊為不易,歷經了兩次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在晚年時還能得到一個兒子,也算是對他的一種彌補了。
據《宋史》中記載: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
說起包拯,可謂是家喻戶曉,他以斷案秉公執法,不畏強權而聞名古今,他所斷陳世美一案驚天動地。但是,相信很多人從沒有關注過包拯的家庭生活,而實際上包拯的家庭生活并不順暢。
鐵面無私的包青天,一生娶了3個老婆,為何傳宗接代的是丫環?
原配早早去世,第二位夫人以及長子長孫皆離包拯而去
包拯一生有三個老婆,分別是兩位夫人還有一個滕妻。包拯的原配為張氏,她在與包拯結婚一年之后就去世了,并沒有給包拯留下子嗣。
之后,包拯又娶了一個妻子董氏,董氏從小受到了各種教育,所以她非常的知書達理,這樣的女子對包拯來講,簡直就是不可多得的賢內助。
包拯一生都忙于朝政大事,將朝政大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只要有冤情存在的話,他就會第一時間出現,而且清廉的他不接受任何的賄賂,將百姓的利益看的非常的重要。
但是在為官多年之后,他想到了家中年邁的父母,出于孝心,包拯便告老回鄉,當時的妻子董氏也隨他回去了,生活也是非常辛苦的,但是她卻一直堅持下來了。
在回鄉之后,包拯雖然是公正廉明,但是他的性格卻是非常的剛烈。為了老百姓,包拯經常和一些人發生爭執,有好幾次的情況極其惡劣,幸虧有妻子董氏的幫助,才化解了危機。但是不幸的是,最終董氏因病去世就。
在去世之前,董氏給包拯生下了一子兩女。長子叫做包繶。包繶在十九歲時,娶了淮陽崔氏為妻,崔氏是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跟包繶也算得上是門當戶對了。
而在宋朝一向有祖蔭入官,因為包拯的原因,包繶就被宋仁宗賜封為太長寺太祝,可他還未上任就去世了,年僅21歲,去世前留下了獨子包文輔。
然而不幸的是,在數年后包文輔早夭了,而此時的崔氏不過才二十余歲,包拯也是開明之人,便勸她再嫁,但崔氏卻執意不從,留在包家侍奉公婆。而隨著獨子獨孫的相繼離世,包拯可以說無后了。
也有人會問,他不是還有兩個女兒嗎,這兩個女兒倒是沒發生什么意外,而且也嫁得很好,兒孫這些也還有。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女兒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是已經不能算在包拯家了,也就是不能認為是包家的后代。
滕妾與包拯不歡而散,沒想到分開前已有身孕
除了兩位夫人之外,包拯還有一個滕妾,滕妾也就是陪嫁的丫鬟做了妾。而之所以娶她,和當時的習俗也是有關系的,在主子去世之后,丫鬟可以被收房。
而讓包拯沒想到的是,他能夠傳宗接代,竟然是靠這個滕妾。
包拯的滕妾叫做孫氏,她脾氣不好,因此經常與包拯吵架,于是包拯也就將孫氏趕回了娘家。但是在離開之前,這個孫氏已經有了身孕,在回娘家沒多久之后就生了一個兒子。
而且因為孫氏與包拯之間的關系不好,因此娘家人也沒告訴包拯。
而得知孫氏懷孕的崔氏,背著包拯夫婦,私底下不斷派人將錢財衣物等送到孫家,等到孫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將男孩抱養在自己房里,她名為長嫂,但實為養母。
據《宋史·包拯傳》記載“拯嘗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后,取媵子歸,名曰綖。”
后來,包拯年事已高,以為自己沒有子孫,每天都是郁郁寡歡,而到了包拯60歲生日的時候,他的兒媳崔氏突然給包拯帶來了這個由孫氏所生的兒子,告訴包拯他還有后代。
這讓包拯非常的高興,也算是老來得子,包拯將這個孩子取名為包綖,他也就是包拯的次子。
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她傳宗接代的女人卻是給丫鬟,這件事只能說是一個意外了,只能說包拯的運氣太差和太好了。太差是因為他的親人們一一離他而去,而幸運的是還有包綖讓包拯不至于遺憾終身。
包拯去世,子孫后代得以延續
1062年時包拯去世,宋仁宗親臨祭奠,他看到了年僅五歲的包綖,想到了包拯的忠義,便封包綖為太長寺太祝,并記錄在案,等包綖長大后赴任。
而在開封的喪禮完畢之后,包綖跟著家人,護送著包拯的靈柩返回合肥安葬,包綖此后也就定居于合肥,由嫡母以及長嫂崔氏撫養長大,并在入學后改名包綬。
包綬一共有四子三女,他們就是血脈上包拯的后人,另外包氏近支還有一個孩子過繼給了包繶,即包萬年,因此包拯有六個孫子。
小結
包拯一生為國為民,但是他自己的家庭生活,卻是非常的坎坷,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古代,他一心想著要傳宗接代,但是這對他來講卻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最終達成他心愿的,還是一位陪嫁丫鬟。
但是,最終的結果也算是皆大歡喜了,起碼包家有后了,包拯在大眾的眼中,就是一個任勞任怨的清官,很多人對他的遭遇,也是感到非常同情的,對他一生的作為,大家都是贊美有加,能夠得到美滿的結果,也是理所應當的了。
參考資料:《宋史》、《宋史·包拯傳》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