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劉備成功奪占了益州,加上賴著荊州不還,因此他的勢力在這個時期可謂達到了全盛。然而,后來鎮守荊州的關二爺一不留神把整個荊襄九郡給葬送了,劉備的實力瞬間削弱不少。
荊州地區對于劉、曹、孫任何一方來說似乎都是“必備品”。因為這塊“肥肉”是當時漢末的重要糧食產地,同時也是當時的經濟中心之一,可謂占據了荊州就有了經濟來源和糧食保障。
本來一開始,劉備與龐統帶著黃忠、魏延去攻西川,諸葛亮領著關、張、趙三人鎮守荊州,這樣的陣容搭配比較完美。怎料龐統意外被張任射死,諸葛亮的整個計劃被打亂,他被迫親自前去救援劉備。
諸葛亮離開荊州地區,最后選擇留下關羽防守。關二爺這人武藝一流,心中也有軍事韜略,只不過他為人太過傲嬌,甚至還有點看不起人。因此,二君侯后來也輸在了太過驕傲的個性上。
公元219年,關云長親自出兵進攻襄樊,并且取得了水淹七軍的輝煌戰果,然而東吳的偷襲導致其“后院起火”,最后二爺兵敗麥城還落了個慘死的下場。
關羽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他不能正確處理與東吳的關系是個主要因素。與此同時,二爺還用人不當,沒有把后防布置得萬無一失。
客觀來說,荊州東有孫權,北有曹丕,距離益州又遠,想要守住似乎有些困難。也許有人會認為,關羽這樣的猛將都守不住,那么劉備手下其他人還能“玩轉”荊州嗎?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可以。
可能大家認為趙云可以守住荊州。的確,趙云這人比較老實,可以服從諸葛亮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同時他的武藝不亞于關羽,也算得上蜀國難得的大將。
但歷史上的趙子龍,大多時候主要負責保護劉備及其一家子的安全,沒有獨當一面鎮守一方的經驗。三國時期,荊州有九郡四十二州縣,益州有五十四州縣,也就是說,荊州地域大小與益州相似,趙云想要守住這么大的地盤可能并不在行。
那么,趙云都不一定能守住荊州,還有哪個有鎮守荊州的能力呢?這個人就是大將魏延。
在《三國志》的記載里,魏延是可以獨擋一方的猛將。從史傳中“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可以看出,魏延治軍有方,還非常勇猛。
公元215年,劉備自封漢中王,并親自搬到了成都處理大小事務。當時漢中是整個益州的門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又是孤城一座,無險可守。當所有人都認為張三爺會被任命鎮守此重鎮,結果玄德兄卻派魏延去了漢中。由此可見,劉皇叔對其的器重。
當然,魏文長也沒讓主公失望,他在漢中鎮守的那些年還真就力保城門不失。正因為他屢立戰功,還憑此一直升到了征西大將軍,最后受封為南鄭侯。
魏延能夠鎮守漢中多年,擁有足夠的獨當一方的實戰經驗。此外,魏延雖然和關羽類似有些驕傲,但他還是可以服從上級安排的。北伐一戰,諸葛亮否決了魏延奇襲子午谷方案,而文長兄只是發發牢騷而已,并沒有擅自去搞偷襲活動,依然任勞任怨地沖在第一線。
假如讓魏延鎮守荊州,他應該可以布置好防御措施,并且會聽從諸葛亮的“東和孫權”戰略指示,并一心“北拒曹操”。如果按照魏延的特點與鎮守漢中的實戰經驗來看,他明顯可以守得住荊州。
所以,當時關羽拒絕了東吳的求情后,諸葛亮就應該派魏延把關羽換回來,讓二爺守漢中,魏文長去鎮守荊州,如此一來,也就不會出現武圣敗走麥城的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