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近18萬盟軍從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二戰時期歐洲大陸的第二大戰場。
當記者去采訪曾經參與諾曼底登陸的二戰老兵時,卻聽聞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盟軍在諾曼底灘頭遇到的第一批士兵并非是德軍,而是一群穿著德軍制服的亞洲人。
老兵的回憶并沒有錯,這批被投放在戰爭前線“當炮灰”的德軍里面確實混雜很多東亞人,這支隊伍還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東方營(東方志愿軍)”,他們是一幫經歷相當悲催的“雜牌軍”。
有從東歐各地奔赴德國自愿參與德軍的青年,有德國軍隊俘虜的蘇聯士兵,還有蘇聯軍隊俘虜的日本士兵和朝鮮士兵,他們從蘇聯再次被德國人抓走充軍等等,什么烏克蘭人、蘇聯人、高加索人、阿塞拜疆人、蒙古人應有盡有,是真正的“五湖四海來相會”。
最早的東方營形成于1941年,是由一些大膽的德國軍官私下自己招募和訓練的,主要部署在軍區的后方。一開始,很多德國軍人反對建立東方營,他們認為這些士兵都屬于“低等民族”,不靠譜,搞不好上了戰場馬上就調轉槍頭。
到了1943年,德軍已經有了98個東方營,各個東方營的人數加起來約有42萬人,相當于德國正式編制的30個師。就算有人反對訓練這支雜牌軍,也沒有辦法,畢竟戰爭消耗這么大,42萬人的軍隊怎么能說取消就取消呢。
但是,東方營是啥情況,德軍高層也一清二楚,當肉墊勉強可以,真正要上戰場奪陣地,那可千萬不能派出去,指不定生出什么笑話呢。東方營一般都被調配到西歐和南歐的占領區內,從事保衛或協助德軍開展工作。
沒想到,諾曼底才是盟軍的主攻方向,各路精銳盡出。而東方營這支雜牌軍畢竟是雜牌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年齡、語言、作戰技術等等都不相同的軍隊,怎么能與精銳的盟軍先遣部隊相提并論。
盟軍展開登陸行動后,抓獲的第一批俘虜就是東方營。盟軍戰士們還在納悶,難道日本人向歐洲派兵了,要不然,抓到的怎么會是亞洲人?其實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朝鮮人,曾經給日本、蘇聯當過兵,這回又給德國人賣命。說起來也是命大,打了這么多仗,居然還活著。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諾曼底海灘的那些東亞面孔中,有很多都是日本人,他們之所以出現在諾曼底,也是有些故事的。
1941年,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向德國外交部長提議,征募一些生活在歐洲的日本僑民,組建一支軍隊來配合德軍。
諾曼底登陸時,這支“日本連”被調至盟軍最有可能登陸的猶他海灘,好巧不巧,他們在這片海灘與美國第4步兵師正面相遇,仇人見面格外眼紅,這支日本連根本不是美軍的對手,幾乎被打得全軍覆沒。
看到日本人,美軍第4步兵師助理師長羅斯福準將驚訝地來了句:“他們怎么從太平洋游到這里來了?”其實,這位將軍不用大驚小怪,美軍中也有一支日僑組成的部隊,幸好沒有和德軍的“日本連”遭遇,他們會師擁抱呢??還是把對方往死里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