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諸雄并起,魏蜀吳三分天下,而在這段歷史時期,出了很多的能人異士,如智計無雙的諸葛亮、司馬懿,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他可以說是聰明絕頂,曾深受曹操信任,最后卻被曹操下令處死,這個人就是楊修。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楊修這個人。楊修,字德祖,東漢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文學家。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據史書記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由此可見,楊修并非是只有小聰明,辦事能力和才學也是相當的出色。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楊修之死,是因為"雞肋事件"。原文中寫道,曹操久攻漢中不下,當時想要退兵,但是又怕被人嘲笑,這時候正好部下送來一碟菜品,就是雞肋,而就在此時,巡夜兵請示曹操今夜口令,曹操看見這道菜說道:"雞肋、雞肋",巡夜兵領命而出,楊修聽到今夜口令,便讓人收拾行囊,說道曹操準備撤兵,此事被曹操知曉,遂下令將楊修處死,理由就是,楊修"胡亂猜測,動搖軍心"。而后來隨著電視和戲曲的演繹,人們都將楊修之死定義為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么,真相是不是這樣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歷史記載,楊修聰慧過人,當然不會犯這種錯誤,而且我們從以下幾個故事就可以看出楊修的聰明之處:
故事第一則:說有一次,曹操從曹娥碑下路過,楊修跟隨著他??匆姳谋趁鎸懼?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就問楊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楊修回答說:"知道。"曹操說:"你先不要說出來,讓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說:"我已經想出來了。"他叫楊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寫下來。楊修寫道:"黃絹,是有顏色的絲,色絲合成一個'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子合成一個'好'字; 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個'辭'(辭)字:這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了,結果和楊修的一樣,于是感嘆地說:"我的才力趕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故事第二則:楊修任主薄時,負責修建相國府,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親自來視察??赐曛螅腥嗽陂T上題了個"活"字,然后就離開了。楊修看見后,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相國府建成以后,他說:"門里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正是嫌門大了。
故事第三則:有一次,曹操收到一盒酥,曹操吃了一點,就在盒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里,楊修便吃了一口,說:主公讓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么好猶豫的?
由上述就可以看出楊修是非常聰明的,再加上曹操雖然是一代梟雄,生性多疑,但是心胸寬廣,曹操并不會因為這件小事就處死一位才學之士,那么為什么曹操會借這么一件事件處死楊修呢?
楊修之死,是因為兩大政治原因:
第一,楊修觸犯古代一大禁忌,參與奪嫡之爭。曹操在接班人問題上甚為苦惱,立長子曹丕還是三子曹植,猶豫不決。曹植與楊修的關系密切,曹丕一看這可不行,于是密請朝歌長吳質幫自己出謀劃策,爭奪世子之位。為了掩入耳目,將吳質裝在大竹筐內,以絹匹的名義載入府中。聽到消息,楊修輕率地向曹操打了小報告。誰知吳質技高一籌,按照老辦法,繼續用大竹筐裝上絹匹,載入府中,曹操派人檢查,發現是絹匹,十分生氣。聰明過人,而又愚昧之至的楊修,不自覺地卷入了奪嫡的政治斗爭。
第二,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沖突,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孫,而政治觀念楊彪和楊修又都與孔融及禰衡等清議復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見忌。
(一點小資料: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度龂尽贰恫苤矀鳌穼懙溃?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說"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并爭與交好",這兩句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被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由此看出,曹操在這個時候對楊修比較看重而且很信任。
第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爭與交好"一句可以看出,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并"、"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并非是太子一人,可以看出楊修當時地位的重要性。反過來,這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而且關系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并爭與交好"的情況。)
總結上述兩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楊修之死并非如小說《三國演義》中所說是死于雞肋事件,而真正死因則是因為觸犯禁忌,做了不該做的事,所以才引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