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名傳千古的昭君出塞,王昭君因為遠嫁匈奴,促進了匈奴和漢族的民族融合,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也為漢室興盛爭取了發展的時間。然而王昭君本不是公主,也并非皇家血脈,她只是皇室里的宮女,并且她也不是漢代和親的第一位公主。而漢代和親的第一任公主其實是劉細君,她從一個皇家血脈的公主如何成為了和親公主,在遠嫁之后又遭遇了什么?下面讓我和大家一起去回味劉細君的一生,看看這個本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弱女子在她的人生里有多么的不容易。幸免于父罪的皇室女子
劉細君是漢景帝劉啟的曾孫女,其父親是漢武帝劉徹的兄弟之子江都王劉建。這個劉建本來可以安安分分地做個諸侯,卻生了謀反之心,結果謀反不成反而丟了性命,妃子們也都跟著遭了殃。這個劉建活著時也并沒有什么好名聲,荒淫無度被人厭惡,他的一生并沒有做出什么讓人值得紀念的事情,除了因他而出生的劉細君。劉建死后,劉細君還是幼小的江都公主,也因為年幼,幸免于難。為和親遠離故土
漢室建立之初,匈奴在邊疆一直蠢蠢欲動,而烏孫國臨近匈奴,是對匈奴的一個節制,而烏孫國和漢朝相處間有來有往,比較融洽,然而此時匈奴見此便聲稱要進攻烏孫。烏孫國國王獵驕靡有意和漢朝結盟。于是漢武帝就選了劉細君作為和親公主嫁給烏孫國國王。選了劉細君,還不是因為她無父無母,又是罪臣之女。不過細君出嫁時,也算是風風光光的,漢武帝給了眾多車馬,器物,配了一應宮女、宦官、雜役等人。當然這些排場并不是都是為了給劉細君撐門面,也是為了顯示我漢朝人口眾多,物產豐富。
劉細君在烏孫國的悲愁
正值青春年華的劉細君,嫁到烏孫后,最大的障礙便是語言不通,她雖然有自己的房子居住,也有隨身伺候自己的人,然而每每陪伴自己的丈夫聚會、喝酒等,都悲從中來。烏孫國王獵驕靡已經年老,所以他們雖名為夫妻幾年,細君卻并未生兒育女。除此之外,異域的氣候和飲食習慣也和中原大不相同。劉細君吃不慣,睡不好,內心滿腔愁苦。也在這時,她寫下了《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
這首歌因是細君所作,所以流傳較廣,漢武帝聽到了,也覺得傷感不已。一個女孩,遠離親人故土,來到吃不慣,住不慣,聽不懂的地方生活,悲傷和愁苦自然難以消除,于是每年都派使者給劉細君送去一些生活用品,自然是一些中原有,而烏孫國沒有的東西。
委曲求全再嫁烏孫新王
生活上的不如意已經讓劉細君愁苦不已,然而情感上她再次遭遇了變故。國王獵驕靡年老了,他有意讓自己孫子軍須靡娶了劉細君。這在漢室文化下,是違背倫常的事情,然而在烏孫國,這是他們的繼婚制文化傳統。老的國王的一切都由新國王繼承,包括妻子。劉細君不愿意,上書給漢武帝,請求幫助,也希望能回到故土。然而漢武帝讓她要入鄉隨俗,因為漢室只有聯合烏孫國,才能消滅匈奴。
劉細君就這樣嫁給了軍須靡,并且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少夫。然而這之后不久,精神狀態始終不佳的細君公主,身體也每況愈下,她早早地便去世了。劉細君在烏孫國前后生活了不過是短短五年。
劉細君不愧為皇家女,她既有詩書才華,又自有不卑不亢的氣質。她知識淵博,才藝不凡,在烏孫國的那幾年,深的烏孫上下的喜愛和敬重。而她也將自己帶來的漢族文化傳播給了烏孫民族,更因為她的奉獻,漢朝邊疆換來數十年的安寧祥和。她對得起漢室,對得起烏孫國民,唯獨委屈了自己的一生,她的人生也只剩下一曲悲愁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