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5(南宋寶慶元年)元月,湖州(浙江)南宋最高學府就讀學生潘壬等一行數十人策動了湖州之變(湖州又稱霅川,所以也稱之為霅川之變)他們計劃推舉\"濟王\"趙竑為帝時,曾秘密聯合山東地區李全所領導的地方武裝勢力共同起事。
然而,由于山東“紅襖軍”背信爽約,直接致使潘壬等所策劃的這場鬧劇因為勢孤力薄而失敗,一干人等也被湖州兵給彈壓。
假如,李全所領導的\"紅襖軍\"若是真的參加了潘壬等人策劃的這場政變,勢必會對腐敗的南宋政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力,更會直接給南宋朝廷產生很大的威脅。
但是,由于山東地域山頭林立,地方派系成份繁復龐雜,時局風譎云詭,時勢繁瑣難以掌控和預估。
因而,南宋中央政權在處理山東\"紅襖軍\"這件事情上也是挖空心思、心勞計絀了,文武官員也都標同伐異、莫衷一是。
史籍所述,公元1211年(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31年(紹定四年),山東\"紅襖軍\"崛起的時期,南宋中央政權正是由右丞相兼樞密使史彌遠擅權專政的歷史階段。
根據史書所著,南宋時期所說的山東地區,大致就是指淮河北面、五行山(太行山)東部地區,隸屬于女真族開辟的大金王朝所管轄。
這片飛地是處于中原地區的金三角地帶,它包含齊魯全境與冀、豫、蘇等省份的相互之間毗鄰的地方,而南宋政權所統治的淮東、淮西地區正與此交界。
人一滿萬,天下無敵。
能征慣戰的女真政權日漸腐敗的同時也逐漸遭受到了蒙古鐵騎的輪番踐踏。
因此,由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大金朝歷經十余帝后,在金宣宗完顏珣統治時期已呈現出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之勢。
山東這片飛地接踵爆發了數量繁多的武裝起義,這其中最有規模和頗具影響作用的就是山東\"紅襖軍\"。
何為\"紅襖軍\"?
那是,因為這支武裝起義部隊都身穿紅顏色的補綴衣服作為象征。因而,老百姓就習慣性稱謂他們為\"紅襖軍\"。
\"紅襖軍\"武裝起義運動發生于公元1211年(南宋嘉定四年),核心的組織者中有山東益都(青州)的楊安兒,濰州(濰坊)的李全,密州(諸城)的方郭三,泰安的劉二祖、霍儀,兗州的郝定,河北正定的周元兒等各股勢力構成。
山東\"紅襖軍\"崛起的時期,恰似是處于蒙古、金朝、宋朝等封建政權互相角逐較量、爭強斗狠、觸斗蠻爭的歷史環境下所萌生的。
\"紅襖軍\"之所以能在蒙古、金朝、南宋等這三個政權中間崛地而起。不得不說,蒙古汗國是始作俑者,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
蒙古帝國的崛起,也就意味著宋朝、金朝、西夏封建統治政權的政治割據格局面臨一場前無僅有的史前風暴。
中國古代歷史時期的統治格局,隨著成吉思汗統兵入主中原,宋、金、夏等三國鼎立的局面也遭受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
同時,蒙古帝國的鐵騎如風卷殘云般的速度橫掃歐亞大陸。
但是,在蒙古帝國騎兵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的時候,中原政權(南宋)一直是他們的頭號對手。
眾所周知,蒙古帝國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即位稱汗,到忽必烈興兵南下剿滅南宋政權,前后歷時73年,而在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下,華夏大地的疆域一分為三,分別由南宋、金朝、西夏各領風騷數百年。
我們先說一下,蒙古帝國的版圖侵略步驟,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橫跨黃河流域,鏟除西北地區的西夏政權;
二是與南宋政權構建聯盟體一致圍剿大金政權;
三是長驅直入攻陷長江以南,殲滅南宋政權。
大蒙古國的崛起,我們要從公元二世紀的最后時期說起,那時候北方草原上南北很多部族也日漸兵強馬壯,諸部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兵戈頻發。
蒙古族乞顏部魁首鐵木真勵精圖治,在草原游牧民族爭霸賽中技壓群雄,慢慢兼并了大漠草原上諸蕃族的武裝力量,并將他們整體納入了蒙古部落的麾下。
自此以后,蒙古政權更迭了昔日歐亞草原的霸主韃靼人,一舉萬里成了大漠之地各部族新的統治者。
公元1206年(開禧二年)宋寧宗趙擴執政時期,蒙古帝國的開辟者鐵木真建國稱汗,史謂\"成吉思汗\"。
大蒙古國拔地而起,也就意味著一股新興力量的突起,它標志著在我國古代歷史時期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權更迭。
因為,原本由南宋、大金、西夏鼎足而立的政權格局上,又萌生了一個政治新秀,一股冰寒于水的新生力量。
我們都知道,蒙古汗國在創建初始,就已經是有了開疆辟土的版圖膨脹計劃。順理成章,西夏國也就成了蒙古鐵騎蹂躪的首個對象。
公元1207年(宋開禧三年),成吉思汗興兵入侵西夏,攻克斡羅孩城。
公元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蒙古汗國兩路大軍再度遠征西夏,成吉思汗親自帶著他的兩個兒子,也就是三子窩闊臺、四子拖雷,統帥十萬蒙古鐵騎兵圍困西夏國都中興府(寧夏銀川)逼迫西夏獻女求和。
隨后,成吉思汗排除了西夏這個不穩定因素之后,將下一個打擊對象瞄準了女真族統治的金朝。
因為,自成吉思汗在建立蒙古汗國之前,西北草原上的大大小小的蕃族部落都皆歸大金政權統領,女真族的統治手段異常殘忍兇暴。
可以說,金朝在統治大漠草原時期,為了避免草原上諸蕃族部落的造反,首先采取恩威并施之策,以尊官厚祿為誘餌籠絡蕃族頭目為女金政權工作;
其次運用乘間投隙之略,挑釁離間草原諸部族之間和睦的關系,迫使他們同室操戈或自相魚肉,目的就是為了隔岸觀火、以逸待勞侵蝕草原諸蕃族的有生力量。
因而,蒙古大草原諸蕃族部落由于長期備受金朝統治政權的強制性壓榨,長此以往就激化了草原民眾的憤怒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吉思汗也就在千呼萬喚的歷史潮流中順勢而出了。他高舉報仇立業的大旗,頻頻發動抗金戰爭。而當時的女金政權基本屬于是秋天的螞蚱—已經蹦跶不了幾天啦。
公元1211年(宋嘉定四年)三月,蒙古汗國鐵騎傾城而出。成吉思汗親率二十余萬蒙古鐵騎南征女金,一場改變蒙、金政權命運的歷史性戰役在野孤嶺打響。
野孤嶺(河北張家口)戰役前后分兩個階段,一是獾兒嘴戰役;二是澮河堡戰役;最后以金朝政權50萬大軍一敗如水、狼奔豕突而告終。
一戰定乾坤,自此以后,女金既沒有經濟實力與蒙古抗衡,也沒有軍事力量在與成吉思汗爭鋒斗艷了。
公元1213年(宋嘉定六年),女金政權統治轄區自華北地域上很多部分地區的轄制權都劃歸于蒙古統治者的掌控之下。
(金朝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和(真定,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正定)除外。
成吉思汗隨后兵臨城下,金朝中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迫于無奈,女金政權為茍延殘息,遣使議和。
這就是說,金朝為了勸說成吉思汗罷兵停戰,向蒙古汗國進貢了大量的金帛、良馬與美女以換取暫時性的和平。
公元1214年(宋嘉定七年)三月,成吉思汗號令蒙古大軍擇日凱旋北撤,也就消釋對女金政權都城中的圍困。
我們再說說女金政權,它現在基本可以用豆剖瓜分來加以形容了。
因為,金朝都城內既無精銳,都城外又無屏障,時刻都會遭到蒙古鐵騎的侵擾,而面臨亡國之憂。
思慮再三,金朝皇帝完顏珣為了回避蒙古鐵騎的襲擾,下令將國都南遷至汴京(女金時稱謂南京,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
公元1215年(宋嘉定八年)五月,蒙古汗國的精銳鐵騎踏平了金朝中都,漸漸逼近了女金的新都\"汴京\"。
這就意味著女金政權統治下的遼東、河北、山東等地區的統治權也即將失落。
所以,女金統治政權集結剩余的軍事力量固守黃河流域沿線,力求保住軍事重地\"潼關\"。
而今,女金政權的一畝三分地也就僅剩陜西、河南和山東的一部分區域,所以唯有依托黃河的天然屏障來換取茍延殘存。
說完金朝,我們再說一說\"南宋\"。畢竟,蒙、金虎狼之間的戰爭也讓南宋政權與金朝的關系發生了些不可預料的因素。
因為,南宋王朝已通過外交渠道獲悉了成吉思汗發動蒙古滅金戰爭的情報。
公元1211年(宋嘉定四年)六月,南宋寶謨閣學士余嶸前往大金境內祝賀金朝皇帝的壽辰。
不難發現,當時南宋官員余嶸銜命訪問金朝的時期,正巧趕上蒙古可汗鐵木真第一次御駕親征圍剿女金的中都。
當時,余嶸出使的隊伍到達涿州定興時(河北定興)偶遇火線上節節敗退金國士兵。
余嶸想進一步了解金朝部隊戰敗的原因以及探取一些成吉思汗的情況。
可是,女金方面害怕他探聽到不利于金朝的信息,就迫令他原路而歸了。
余嶸在返回宋都臨安后,向宋寧宗面奏了他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和探聽到的崛起于草原的蒙古汗國,同時建議朝廷盡早\"思患預防\"調整邊境駐軍以防備不利于南宋局勢的走向。
公元1212年(宋嘉定五年)六月,南宋安排太常博士\"董居誼\"出使金朝祝賀女金皇帝壽辰,乃金朝恰逢戰爭,董居誼不得不原路返回。
公元1213年(宋嘉定六年)十月,時任南宋朝廷太學博士、秘書郎、太常少卿的真德秀銜命入金祝賀女金皇帝完顏珣(金宣宗)繼承帝位時,又逢蒙古鐵騎圍困金朝都城,真德秀半途而返。
這就是說,南宋的外交使臣屢屢未能順利進入金朝都城,但是卻完全探詢或通曉到女金統治政權已是窮途末路,無力抵御成吉思汗騎兵的攻擊,金朝的歷史統治地位大勢已去,政權岌岌可危,亡國也就是遲早的事。
崛地而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帝國卻發揮出拉枯折朽之勢。
女金政權日漸衰弱就意味著南宋政權的未來狀況勢必會遭遇異軍突起的蒙古勢力而言則越發令人擔憂。
正如:《西山文集》所述,南宋政權燃眉之急則是急需\"內固邊防,外精間諜\",真德秀上疏朝廷應及時緊密關注金朝、蒙古二者之間進退消長的變化。
畢竟,南宋在面對日漸式微的女金政權都甘愿屈膝求和。
那么,有朝一日面對日漸崛起的成吉思汗這個特別強大的新政敵,南宋的境況則有可能就會成為一個挨打的陀螺。
雖說,南宋朝廷之中有余嶸、真德秀等具有桑土綢繆、鑒往知來之良臣。
可是,當時南宋的軍政大全都牢牢掌握在右丞相兼樞密使的史彌遠手中。
在這個歷史時期,南宋以史彌遠等為首的幫派黨羽卻一心想著偷安茍且。而余嶸、真德秀等人發起居安慮危的提議非但沒有引起朝廷的認真對待,反而是惹禍上身。
所以說,當金、蒙二虎相爭之時,南宋統治者卻因隔岸觀火而沾沾自喜。他們卻沒有想到蒙古這只草原猛虎的危險性以及日后給南宋政權所帶來的種種厄運,可以說這是南宋政權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