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朝代:夏朝;建立時間:約前2029年-約前1559年;都城:陽城、陽翟、斟鄩、商丘、綸城、帝丘、原、老丘、西河;建立者:夏王姒啟。
商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都城亳、西亳、囂、相、邢、殷、朝歌;建立者商太祖子履。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都城鎬京、成周;建立者姬發。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都城洛邑;建立者周平王姬宜臼。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都城咸陽;秦始皇帝嬴政。
東漢;25年-220年;都城洛陽、許昌;漢世祖劉秀。
西晉;266年-316年;都城洛陽;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年-420年;都城建康;晉元帝司馬睿。
隋朝;581年-618年;都城大興城、洛陽;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907年;都城長安、洛陽;唐高祖李淵。
宋朝;960年1279年;都城開封府;宋太祖趙匡胤。
元朝;1271年-1368年;都城大都路;元世祖忽必烈。
②
1、中華文明的起源——上古時期(約170萬-4000年前)
(一)介紹:
傳說中的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他手托天,腳踏地,將天地支撐起來。臨死時,身體的各個部位化成了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良田沃土、礦藏寶物,一個美好的世界誕生了。過了幾萬年,天神女媧來到大地,隨手拾起一塊濕泥巴,仿造自己模樣捏了泥人,他們居然活了,于是天地就有了人類,這就是女媧造人的動人神話。
(二)大事:
1、黃帝大戰蚩尤:五千年前我國的長江黃河流域有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強的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黃帝大戰蚩尤,大獲全勝,被推舉為部落首領。黃帝在遠古時代為華夏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受后人推崇,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自稱是黃帝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本是親近,所以有時也稱為炎黃子孫。
2、大禹治水:傳說在黃帝以后,相繼的出現了三個很有名的部落首領,他們是堯、舜、禹。
大禹治水有功,他治水的13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足跡遍及黃河兩岸,終于治好了全國的水患,被舜選為繼承人。
大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做了他的繼承人,氏族部落的選舉制度被廢除了,變成了王位世襲制度。
啟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奴隸王朝,三代更迭——夏商西周(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
(一)夏王朝的滅亡:夏王朝統治中國大約四百年,到公元前16世紀,夏朝最后一個君王夏桀。他是個出名的暴君。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推翻夏朝。商湯最后把夏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一直到死。夏朝就被商朝取代了。
(二)周武王伐商紂:商朝在以后的3百年中,搬了五次都城,王位也不斷更替。
商朝最后一個君王叫紂,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而且是個軍事天才,作戰指揮大軍,無往不勝,并把商朝的文化傳播到淮水和長江流域一帶,這是商紂王值得稱頌的地方。
但在長期征戰中,軍備和人民的消耗、負擔無疑都是很大的,紂王不顧人民死活,一味貪圖享樂。
紂王的尋歡作樂、欺壓百姓、殺害忠臣的行為加速了朝政的腐敗和商朝的滅亡。
西部有一個部落周,部落首領為周文王,決定討伐商紂,死后周武王即位。
周武王與姜太公精心策劃,會同各路都侯,興兵伐紂,大獲全勝,滅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
(三)周王朝的興衰:周朝在成王、康王時期,政局比較穩定。
到了第十代國王——周歷王是個昏君。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殺死了歷王。
進行了“共和行政”,從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王都從鎬京遷到東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所以歷史上把平王東遷以前的周朝稱為西周,把東遷以后的周朝稱為東周。
3、戰亂頻繁——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都侯國之間戰爭不斷,第一個稱霸的是齊國。十幾個大國都想稱霸,你爭我奪,先后出現了五個霸主,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春秋末期越國君主,吳越之爭時,勾踐在吳國服役三年,為了不忘記恥辱,天天嘗膽,歷盡艱辛,終于回到了越國,由于他臥薪嘗膽兢兢業業越國一天天強盛起來,公元前478年發動了滅亡吳國的戰爭,經過三之久的圍困,吳王最終被迫自殺。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奴隸起義的不斷暴發,奴隸社會走向沒落。公元前475年中國進入戰國時期,封建社會開始。
(二)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中國進入戰國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戰國七雄”,即韓、趙、魏、秦、齊、楚、燕七個國家,各個都侯國經過254年的紛爭攻伐,于公元前221年,秦國最終滅掉了六國,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秦王朝。
4、物極必反,眾望所歸——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206年):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秦王政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他把統一的國家定為秦,國都定于咸陽,他認為他的功績很大,采用了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自稱是始皇帝。
他在位時的功績:建立了郡縣制,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修筑了萬里長城等;他的暴政:焚書坑儒,修建奢華的阿房宮和巨大的陵墓。
(二)陳勝、吳廣起義:秦始皇的暴政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抗,二世即位后,他的暴政遠遠超過了他的老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揭竿而起”,各地百姓紛紛響應,由于軍事上的失誤和內部矛盾,只經過六個月就失敗了。
(三)漢王劉邦、楚霸王項羽:公元前208年,發生了巨鹿之戰,項羽率領農民起義軍摧毀了秦軍主力。同時劉邦領導的農民軍殺進咸陽,滅了秦朝。公元前220年楚漢之爭中,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邊。
(四)漢王朝興衰(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公元前220年2月劉邦做了皇帝,稱為漢高祖,建都洛陽(后遷都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漢朝。
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代雄主,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那時起儒家學術幾乎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整個思想文化領域。
漢武帝打敗了匈奴。
由于漢王朝的殘暴和貪婪,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漢王朝,東漢末年,經過黃巾軍的起義,漢王朝搖搖欲墜,董卓之亂以后,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都侯,東爭西討,他的權利遠在皇帝之上,勢力漸漸強大起來。
5、三足鼎立,群雄爭霸——三國兩晉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一)三國鼎立:公元208年發生了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打敗了曹操。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定國號魏,主要控制黃河領域及北方一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控制湖北、湖南和四川一帶;公元220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控制長江中下游一帶,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二)兩晉南北朝:三國連年征戰,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代魏立晉(稱西晉),280年晉滅吳,全國復歸統一。
316年匈奴貴族建立的政權滅西晉,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戰亂時期,前后出現20個割據政權。
直到公元439年鮮卑族政權北魏統一中國北方,方獲近百年的相對穩定。
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繼之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581年隋代北周。
在南方,公元317年西晉瑯玡王司馬睿在建康(南京市)稱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權,史稱東晉。
公元420年以后又歷經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四朝更迭。
此四朝與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權相對峙,是為南北朝,直到公元589年隋滅陳,才再次結束割據局面,使全國重歸統一。
6、華夏統一——隋唐五代(公元581年—960年)
(一)隋朝的興衰:公元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攻克了南朝的都城,陳兵潰敗近300年的南北政權被消滅了,中國南北統一了。公元604年,楊廣即位,即為荒淫亡國的隋煬帝。公元617年右屯衛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用絲帶勒死了隋煬帝,隋朝也隨著滅亡了。
(二)唐朝的興衰:隋朝的大將李淵起兵反隋,公元618年,他當上了皇帝,稱唐高祖,國號為唐,定都長安,經過幾年的平亂,公元624年,唐統一了全國。
經玄武門事件后,唐太宗即位史稱貞觀之治。
唐代后期,李隆基即位——唐玄宗,這一時期史稱為“開元盛世”,經過八年的安史之亂,國家的經濟出現了破壞,出現了藩鎮割據,唐朝走向了衰落。
(三)五代十國:五代是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混戰的繼續和發展,中原有五個王朝,中原以外有十個國家。
7、邊境戰亂,九州統一——宋元(公元960—1368年)
(一)宋王朝的興衰:公元960年初,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奪取了后周的政權,建立了宋王朝,歷史上稱為北宋。宋太祖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一下子結除了高級將領的兵權,把權利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王安石的“熙寧變法”失敗。民族英雄岳飛英勇抗金,最終遭奸臣迫害致死,宋王朝加速了滅亡。
(二)元朝的興衰:公元1271,忽必烈將蒙古國的國號改為元,歷史上的元朝從這時候開始。1279年忽必烈消滅了南宋。1368年元朝滅亡,元朝一共只有98年。
8、明末混亂不堪,清朝取而代之——明和清前期(公元1368年---1840年)
(一)明朝的興衰: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社會腐敗,農民起義不斷,朱元璋奪取了農民起義的政權,1368年5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不可多見的杰出君主,一生勤于政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做了一系列整頓和改革,鞏固了明朝的政權。
到明成祖在位時我國的航海事業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中最有名的是鄭和七次下西洋,開辟了我國的海上絲綢之路。
明朝末年東北地區出現了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領袖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公元1616年,他即位稱汗,國號大金(史稱為后金),與明朝公然分庭抗爭。
(二)清朝的建立:經過薩爾滸大戰后,明朝大傷元氣,后金步步緊逼,到皇太極即位,用反間計掉了對手袁崇煥大將,打那以后后金越來越強大。
1635年皇太極把女真改成滿州,162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號為清,他就是清太宗。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
吳三桂勾結清兵鎮壓了起義軍,清軍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
清廷先后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陸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雍乾盛世」。
9、王朝腐敗無能,名士奮起抗爭——晚清和民國
(一)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對內實行殘酷暴政,對外軟弱無能,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爭接連不斷,其中歷時九載的白蓮教起義結束了清朝的全盛時期。
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后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滿族失去了早期那種積極進取、富有朝氣的精神,政治腐敗,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蹣跚地進入了它的衰落時期。
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由此而爆發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
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一些改革活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變革,使中國走上富強獨立的道路,但皆以失敗而告終。
清代自入關后,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二)民國:無數的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奮戰,前仆后繼。愛國主義的浪潮,在中國近代史上洶涌澎湃,空前高漲。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政府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任臨時大總統,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篇章。
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和商朝不是同一朝代,五千年的歷史中,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由氏族社會轉化為奴隸制的朝代,而商朝則是在夏朝后期新新興的取代夏朝的奴隸制朝代,他們不是同一個朝代.
當然不是一個朝代了,夏朝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商朝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他們分屬于不同的部族,一個在黃河中游,一個在黃河下游。歷史上商湯滅夏建立了商朝。
③
可以這么說 中國歷史上可能不存在夏朝 在上古的時候,首領繼承人的選擇采用舉薦方式,讓賢能之人來接班,史稱“禪讓”,所以有堯舉舜、舜舉禹的故事。
但是禹死后,這種令人稱道的“禪讓”卻沒有繼續下去,禹的兒子啟打敗了公推的繼承人,自己做了大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王朝——夏朝,從此這種王朝模式一直統治中國長達四千年之久。
夏朝共傳13代,持續約400年,中間還一度被傳說中的射日英雄后羿奪取了政權。
最后一個夏王桀暴虐無道,商族部落首領商湯乘機而入,推翻夏王朝滅亡,商王朝誕生。
④
夏和商不是一個朝代。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改禪讓制為世襲制,建立夏朝,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使“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
尚書、竹書紀年等古籍中都有關于夏朝的記載,夏朝作為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奴隸制王朝。
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復雜酋邦形式的國家。
這個時期出土了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余年。商朝有甲骨文,而夏朝沒有文字。
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后,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后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
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
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都陽城、斟鄩)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都城毫、殷)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6年,都鎬京、雒邑)
在夏商周三代長達一千八百年的歷史中,這三個王朝的都城屢次遷徒。這些都城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山西、山東、陜西這四個省。它們是:
夏都:登封、禹州、洛陽、安陽等。
商都:洛陽、鄭州、安陽、等
周都:西安、洛陽
1、夏朝
1、建國時間:約前2070年
2、建立者 :禹
3、都城:陽城
2、商朝
1、建國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 :商湯
3、都城:在亳建立商朝,后遷到殷
3、周朝:
1、建國時間:前1046年
2、建立者 :周武王姬發
3、都城:定都鎬京
擴展資料:
1、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跡。
2、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后自焚而亡。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商朝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3、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區游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來。
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云“黃帝居姬水(一說是河南中部鄭州新鄭市始祖山一帶的潩水,一說是陜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位于陜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 ,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
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采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
夏商西周部分,政治上主要是分封制的發展,經濟上主要是奴隸制的發展。
科技主要是青銅器的發展。
社會上主要是人類從野蠻逐漸走向禮制的過程。
當然也有戰爭的部分,以及這幾個朝代從發展到強盛最后到衰亡的過程和社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