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簡稱“唐”,河北省轄地級市,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駐蹕而得名,素有“北方瓷都”之稱。是中國評劇的發源地,素有“冀東三支花”之稱的皮影、評劇、樂亭大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將探討歷史時期唐山的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春秋時期,唐山屬燕國,位于渤海之濱。
戰國時期,唐山仍屬燕國。
戰國中后期,日益崛起的秦國開始對東方諸國展開統一兼并戰爭,并將郡縣制度推廣到全國地區。秦代時,唐山屬右北平郡。
西漢王朝建立后,在地方行政上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度,推行郡國并行的制度。西漢中期以后,又在郡縣以上增設州牧(刺史部),逐漸形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西漢時,唐山屬幽州刺史部,右北平郡。
東漢時期,地方行政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依舊實行郡國并行的體制。唐山屬幽州刺史部,右北平郡。
黃巾起義之后,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國家陷入了長期的動亂與分裂,直至三國時期局勢才相對穩定。三國時期,唐山屬曹魏政權幽州刺史部,右北平郡。
三國后期,吳蜀兩國相繼衰落,三足鼎立的均勢逐漸瓦解。而曹魏在“高平陵之變”后,朝政被司馬氏控制。西晉王朝建立后,再次實現了統一的局面,唐山屬幽州北平郡。
在完成統一之后,志得意滿的西晉王朝迅速走向腐敗,國家很快就在此陷入分裂與戰亂之中。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地方行政也比較混亂,北魏時期唐山屬幽州。
南北朝后期,南朝走向衰落,錯過了再次統一的機遇。北朝在東西分裂之后,西魏(北周)由弱變強,掌握了統一戰爭的主動權。隋朝建立后,再次開創了大一統的局面。隋代時重新實行郡縣兩級行政,唐山屬北平郡。
唐朝建立后,地方行政上繼承了隋代的郡縣制度,并增設道級行政區,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唐代時,唐山屬河北道平州。
五代十國時期,幽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領,遼代時,唐山屬南京道平州。
金朝建立后,地方行政繼承了遼代與北宋的傳統,唐山屬中都路,灤州。
元朝建立后,地方行政繼承了兩宋與近代的制度,并且開始設置行中書省,開創了后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時,唐山屬中書省永平路。
明代初期,在繼承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礎上,對行省邊界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由此產生了眾多全新的行省。與此同時,明初改稱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唐山屬北直隸(京師),永平府。
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明代的體制,對行省邊界再次進行調整,基本奠定了后世行省邊界的基礎。唐山屬直隸(京師),遵化州,地名唐山。
相關資料來源于《中國歷史地圖集》與《中國地名沿革對照表》,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歡迎點贊與關注楊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