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秦嶺道路的南北兩端分別是漢中盆地與關中平原,道路起于關中,止于漢中,自東向西分別是:
子午道:子午鎮→子午谷→秦嶺→石泉→饒風關→南子午鎮→城固→漢中
儻駱道:周至→駱谷關→洋縣→儻水→城固→漢中
褒斜道:郿縣→留壩→褒城→漢中
陳倉道(亦稱故道):寶雞益門鎮→清姜河→略陽→勉縣→漢中
子午道通行時間大約在秦漢時期,從今西安市南十余里子午鎮入子午谷。古稱北方為子,南方為午,子午谷因位于漢長安城南而得名。子午道全長在千里以上,長而險,沿途居民很少,漢代全程均無行政建置,一般不為人利用;但道路距長安城最近,子午鎮位于秦嶺北出口,快馬大約半個時辰即可到達長安。
儻駱道開通時間約在兩漢之間,最初從今武功(新莽時稱新光)起步,走圍谷入嶺,被稱為堂光道,后改從周至進入秦嶺北側的駱水谷地,與山地南側的儻水谷地南北聯通,構成越嶺通道。儻駱道在越秦嶺四條道路中最短,但道路沿途多坡坂,且駱水與儻水之間絕水距離較長,行走不易,故這條道路通行時間最晚。褒斜道由秦嶺北側的斜水谷地與南側的褒水谷地組成,褒水通沔,斜水通渭,整個道路多谷地少坡阪,且里程不足800里,正因此,不僅成為秦漢魏晉各代關中、漢中間的主要交通道路,開通時間也很早。
褒斜道早在西周時期即已開通,《華陽國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輔助周武王的巴蜀之師進軍道路應是褒斜道。西周時期古褒國就在秦嶺南今褒城一帶,《國語·晉語》載:“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西周末年“烽火戲諸侯”的主角周幽王寵妃褒姒就來自褒國,可以想見那時這條道路已經存在。
故道得名緣于道路沿嘉陵江東源故道河而行;道路北起今寶雞市,寶雞古稱陳倉,故此道也被稱為“陳倉道”;此外,道路入秦嶺山口之處設有散關,由此亦有“散關道”之稱。故道的開通歷史也很久遠,西周時期青銅器散氏盤銘文有“周道”字樣,古散國位于陜西寶雞鳳翔一帶,正當故道入山之處,據王國維考證周道即是故道,由此而觀,故道的開通當在商周之際。《漢書·溝洫志》載“故道多阪,回遠”,故道道路雖長達1200里,但沿途多山間谷地,不但易行走,而且適宜居住,村落相連,故秦漢時期沿道路設有故道、河池、沮縣三個縣級建置,唐代設有風州、興州兩個州級建置,并將三縣增為六個。唐代故道至兩當(今鳳縣)多改走至留壩,即轉向褒斜道通行。四條翻越秦嶺道路中,故道、褒斜道通行困難較小,是古人利用最多的兩條道路。
除上述四條翻越秦嶺道路,祁山道也應算入其中。祁山道道路所經之處為秦嶺西端余脈,今甘肅禮縣附近有山被古人稱為祁山,祁山道就從禮縣起步,沿嘉陵江西源西漢水,經西和、徽(甘肅徽縣)成(甘肅成縣)盆地與故道相匯進入漢中。祁山道雖然路途很長且與關中相隔于隴山,但沿途平坦路程較長,有其便利之處。
秦嶺山脈不僅在自然地理上構成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而且憑借地形影響山脈兩側的政治、經濟、軍事。僅從歷史軍事地理著眼,秦嶺以及秦嶺通道發生過許多重要歷史事件,秦漢之際與三國時期的歷史尤其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