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分為四大產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和華北茶區
西南茶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茶樹品種資源豐富,生產紅茶、綠茶、沱茶、緊壓茶(磚茶)和普洱茶等。
云貴高原為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形復雜,有些緯度地區海拔高低懸殊,其后差別很大,大部分地區均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熱。土壤狀況也較為適合茶樹生長。
華南茶區:位于中國南部,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海南等?。▍^),為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有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茶資源極為豐富,生產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
除閩北、粵北和桂北等少數地區外,年平均氣溫19度——22度,最低月(一月)平均氣溫為7度——14度,茶年生長期10個月以上,降水量是中國茶區之最,一般為1200毫米——2000毫米,其中臺灣省雨量特別充沛,年降水量常超過2000毫米。
江南茶區:位于中國長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南、鄂南等地,為中國茶葉主要產區,年產量達約占中國總產量的2/3。生產的主要茶類有綠茶、紅茶、黑茶以及花茶以及品質各異的特種名茶,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廬山云霧等。
茶園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少數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這些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5度——18度,冬季氣溫一般在-8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秋季干旱。
江北茶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陜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蘇北、鄂北等。江北茶區主要生產綠茶。
茶區年平均氣溫為15度——16度,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一般為-10度左右。年降水量較少,為700毫升——1000毫升,且分布不均,常使茶樹受旱。但少數山區,有良好的微域其后,故茶的質量亦不亞于其他產區。
茶的分類
以顏色(或制作工藝)分類:
主要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再加工茶
綠茶--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制成。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綠茶形成了“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等特點。
炒青、烘青、曬青顧名思義殺青的工藝一樣區別在于三種茶葉分別采用炒干烘干曬干工藝,蒸青是采用蒸氣殺青的方式。蒸青應具有三綠特征:干茶深綠色,茶湯黃綠色,葉底青綠色。曬青色澤墨綠或黑褐,湯色橙黃有不同程度的日曬氣味。烘青綠茶外形挺秀,條索完整顯鋒苗,色澤綠潤,沖泡后湯色青綠,香味鮮醇。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代表茶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螺春
綠茶可細分為
炒青綠茶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眉,秀眉,貢熙等)
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
細嫩炒青(龍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針等)
烘青綠茶 普通烘青(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蘇烘青等)
細嫩烘青(黃山毛峰,太平猴,華頂云霧,高橋怠峰等)
青綠茶(滇青,川青, 青等)
蒸青綠茶(煎茶,玉露等)
紅茶--紅茶 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
又稱發酵茶。以適宜制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其湯色以紅色為主調,故得名。紅茶可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
代表茶有滇紅、宜興紅茶
紅茶可細分為:
小種紅茶(正山小種,煙小種等)干茶帶有濃烈的松煙味。
工夫紅茶(滇紅,祁紅,川紅,紅等)
紅碎茶(葉茶,碎茶,片茶,末茶)滋味濃強鮮
烏龍茶--青茶 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
亦稱青茶,半發酵茶。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其品質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有綠茶的清芬香,并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
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代表茶有文山包種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茶、 武夷大紅袍
青茶可細分為
閩北烏龍(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
廣東烏龍(凰單樅,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烏龍等)
干茶色澤青褐湯色黃紅,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醇,葉底有不同于其他茶類的“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的特點。
白茶--白茶 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
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主要產區在福建省(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建陽、福鼎、政和、松溪等縣。白茶的制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和干燥兩道工序,而其關鍵是在于萎凋。白茶制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
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